0 引言
在繁華都市中,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居住空間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自標。在城市的喧囂與繁華背后,綠意盎然的園林植物宛如一幅生動的藝術畫卷,值得人們精心呵護。承擔園林綠化工程的企業,其養護與管理所涉及的技術種類繁多,各類技術體系均具有獨特的功能定位與實施場景。在實際操作中,應結合植物的生長特性、環境狀況及季節變化等因素,采用精準匹配的技術組合模式,實施灌溉、修剪及病蟲害防治等具體措施,以優化園林植物的生理機能并維持其景觀形態,最終實現生態環境與審美價值的雙重提升。深入研究園林景觀維護與管理在工程項目中的實際意義,是推動城市綠化事業邁向新階段、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趨勢,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城市目標具有深遠的意義。
1園林綠化工程和園林綠化養護管理概述
1.1 園林綠化工程
作為城市公共工程建設的核心組成部分,園林綠化工程通過系統化的手段塑造自然生態空間及人文活動場所,其實際操作主要涵蓋4個核心內容。① 在土地形態整治環節,運用土建工程技術對微地形實施造型處理,依據設計規劃調整場地標高并優化坡面形態; ② 在植物配置階段,運用科學手段篩選與當地氣候相匹配的植物品種,采用多層交錯結構實現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的有機結合,打造具有鮮明季節性變化的三維景觀風貌; ③ 在景觀建筑設計中,對亭臺、廊道、榭閣等小型景觀構筑物進行設計,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同時,賦予園林區域獨特的人文藝術內涵; ④ 在道路布局設計中,運用各式各樣的鋪裝材料和景觀設計技巧規劃游客行走路線。該工程不僅有效優化了城市生態基礎,還精心構筑了宜人的公共景觀地帶,為市民日常休閑活動提供了高品質的空間。
1.2園林綠化養護管理
景觀品質的持續性管理是園林綠化養護工作的核心,其作業內容分為對植物生長的照護和對景觀設施的維護兩大板塊。在植物照護階段,應制訂一套涉及水分供應、營養控制、形態改善及病蟲害全面防治的科學養護計劃,采用高精度的環境調節技術,保護植物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同時,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執行標準化的清潔任務以保持景觀區域的整潔度,并根據生物節律特點采取靈活的景觀管理策略,從而全面保障園林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提高景觀審美價值。在硬件維護方面,建立周期性的檢查機制,對園林構筑物、休閑步道及景觀設施等進行預防性維護,確保其功能性與美學效果的和諧統一。同時,執行規范化的清潔任務,保持景觀區域的整潔度,進一步提升園林的整體環境品質[1]。
2養護管理在園林綠化工程中的應用價值
2.1維持生態平衡,優化城市生態環境
科學的日常養護讓園林植物煥發了蓬勃生機,高大的樹木形成天然的降溫屏障,行人于樹影斑駁間穿行,實測體感溫度比周邊的水泥建筑群低
。研究表明,這種氣候調節作用對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具有顯著效果。同時,調整地表的粗糙度能夠優化植被覆蓋區域的氣流運動,促進局部降水分布均衡。這些充滿生機的綠色生命體通過光合作用持續提升城市空氣質量,其葉片表層特有的細絨形態,能更高效地收集空氣中的懸浮物。據統計,一棵成年大樹每年平均吸收 4.5kg 有害物質。以園林中常見的啄木鳥為例,這些鳥類捕食蛀干害蟲,使病蟲害的發病率降幅在 37% 以上。此外,層次分明的植物配置形成的生態廊道,為160多種城市野生動物提供了遷徙通道和棲息場所,這種生態網絡的構建使人工園林逐步演變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生態圈。
2.2 保持景觀效果,提升園林美學價值
科學的園藝養護措施涵蓋澆水、施肥及修剪,有效促進植物的健康成長并優化其觀賞品質。采用專業的修剪技術,可精準調控植物冠層的形狀。對綠籬分階段修剪則能塑造規整的幾何外形,從而提升景觀的秩序美感。以球形灌木為例,周期性精細調控其枝干分布密度,既能保持樹冠的圓潤飽滿,又能充分展現不同植被組合的季節性變化特征,使景觀空間的藝術感染力明顯增強。
2.3降低運營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對園林中的建筑設施、道路及景觀元素進行周期性檢查與維護,能有效識別并徹底消除設施中潛在的風險,延長其服務年限。以木制走廊為例,系統化應用防腐蝕涂層和結構強化技術,結合園林道路裂縫修補作業及防滑紋理的再造工藝,能夠有效預防潛在問題,顯著降低大規模修繕工程存在的風險。實施精細化養護策略后,植被存活率可提升 ,與粗放型管理模式相比,大幅減少了補種移植的資金投人。市場調研表明,優質的景觀資源能顯著增加周邊房產的價值,在綠化良好的區域,房產價值普遍比一般地段高
。
2.4促進社會和諧,豐富居民生活
居民可在社區公園或街角綠地散步、晨練及進行親子互動等,能有效緩解都市緊張的生活節奏。以城市核心公園為例,利用系統化的維護模式,不僅保留了原生態植被群落,還新增了布局合理的休息長凳和設計新穎的景觀照明設施,實現了自然景致與人文精神的和諧共生。這些充滿生機的綠色空間潛移默化地提升了市民的生態意識,促使市民積極參與家庭園藝課程或社區植物認養項目,親自動手翻土施肥,切實感受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3園林綠化工程中養護管理技術類型分析
3.1灌溉技術
灌溉作為園林植物水分供給的核心環節,直接影響生態效益。傳統漫灌方式雖操作簡便,但存在水資源利用率低下、長期使用易引發土壤理化性質退化等問題。如今,節水型灌溉技術已實現迭代升級,其中滴灌裝置依托精準滲流技術,使水分以浸潤方式直達根系分布層,較傳統灌溉方式可減少 的用水,能顯著改善無效蒸發與深層滲漏現象。噴灌設施則基于仿降雨設計原理,通過旋轉式噴頭實現立體水幕覆蓋,在滿足植物生理需水的同時,具有改善冠層微環境、調節空氣濕度等附加功能。此外,創新型智能灌溉系統整合物聯網技術,依托多源傳感器集群實時監測土壤情、光溫參數等關鍵指標,結合植物需水規律進行智能化調控,推動灌溉管理向數字化決策邁進。
3.2 施肥技術
科學施肥作為園林植物培育的基礎性措施,其核心價值在于構建養分供給體系,維持植物的生理活性。在有機肥料選擇方面,應優先選擇腐殖化完全的概肥及生物堆肥,這類物質富含腐殖酸及微量元素,不僅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還可增強根際微生物活性。對于速效性營養補充,化學肥料憑借其高濃度養分與快速吸收特征,在植物營養臨界期(如新稍速生期、花芽分化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施肥體系的構建應遵循基肥與追肥協同原則。基肥施人宜結合秋季土壤深翻,采用分層施入法將緩釋肥均勻分布在根系分布層;追肥操作則應建立動態監測機制,依據物候期特征及營養診斷結果,靈活選用環形溝施法或葉面追肥。其中,根際追肥采用放射性溝施技術,確保養分緩釋供給;葉面追肥則應按照最適濃度配制營養液,采用彌霧式噴施方法使液膜均勻附著在葉背上,通過角質層滲透實現快速吸收與靶向輸送[2]。
3.3病蟲害防治技術
病蟲害防控作為園林植被養護的核心環節,其技術實施水平直接關系到植物群落的生態穩定性。在防治體系構建中,物理防控措施主要包含3個維度。第一,基于蟲害生物學的差異化防控,針對具有顯著活動特征且種群密度較低的害蟲(如天牛幼蟲),采取定向人工清除策略;第二,構建物理隔離屏障系統,運用防蟲網架構有效阻斷害蟲入侵路徑;第三,結合昆蟲趨光行為學特性,采用光譜選擇性誘捕裝置實施精準蟲害監測。在生物防控層面,重點構建生態調控體系,引人瓢蟲、草蛉等天敵生物形成食物鏈調控機制,并配合蘇云金芽孢桿菌等微生物制劑實現靶向防治。當病蟲害暴發時,化學防控作為應急管理手段,應遵循精準施藥原則,嚴格執行農藥登記用量標準,采用多作用機理藥劑的輪用方案,同步建立環境毒性評估機制。值得注意的是,在綜合防控實踐中,應優先采用生物物理協同模式,僅在閾值超限時啟動化學干預預案,以此實現生態效益與防控效果的最優平衡。
3.4 修剪技術
修剪是園林養護的常用手段,對塑造植物形態、調節生長態勢及促進花果發育具有關鍵作用。園藝工作者根據植物生物學特性與景觀審美需求,利用造型修剪技術對植物進行幾何形塑造,從而顯著提升景觀的協調性與觀賞價值。以綠植籬笆維護為例,定期修剪不僅能保持輪廓的整潔性,更能增強景觀空間的立體層次感。精簡修剪技術則主要針對多余枝葉,通過去除過密枝條、枯死枝干及病害枝蔓,有效改善樹冠層的小氣候環境,阻斷病蟲害擴散途徑,為植物健康生長創造良好條件[3]。此外,選擇性地修剪可促進側芽分化,從而實現植物冠層密實度的優化。在修剪時機的選擇方面,不同植物群體存在顯著差異。落葉喬木和低矮灌木通常適宜在冬季休眠時修剪,此時植物新陳代謝活動減弱,有利于創傷的快速愈合;而常綠植物則適宜在春秋兩季進行修剪,應避開植物生長旺盛期,以免影響其正常生理活動。
4養護管理在園林綠化工程中的應用建議
4.1構建完善的養護管理制度
完善的養護管理制度是園林綠化長久維護的基礎。在實施過程中,必須重點構建職責傳遞體系,通過崗位責任制對養護任務進行細致劃分,明確落實到各部門和個人,有效避免職責重疊導致的推諉行為。以都會綠洲為例,組建專門的綠化團隊負責植物養護工作,技術小組承擔設施維護任務,明確崗位職責,構建完善的責任體系,確保各個環節任務實施到位并進行持續跟蹤管理。
在實施規范化的管理流程中,應制定園藝養護操作規范與實施指南,明確植物澆水、施肥、修剪及病蟲害防治等具體作業的周期、步驟和技術標準。以高大樹木的養護為例,每年應進行1\~2次修剪作業,作業時根據植物自然生長規律調整冠層形狀,確保病弱枝條全面清理;同時,建立月度植物保護巡查制度,及時捕捉病蟲害早期跡象,實施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此外,應建立一套完整的養護及管理考核體系,包括定期檢查與工作成效評價機制。評估標準應涵蓋植物存活率、景觀協調性及設施維護達標率等維度,構建以正向驅動為主的獎懲制度,營造良性競爭氛圍,助力服務水平不斷提升。
4.2 加強專業化養護人才培養
在園林景觀維護與管理過程中,專業人才的培養至關重要。在人才引進方面,應提高養護技術人才招募的科學性,設立有競爭力的薪酬體系和清晰的職業晉升通道,招募擁有園林規劃、園藝設計、植物保護等專業背景的大學畢業生,以及具備豐富實操技能的技術專家,持續加強養護管理隊伍的專業素養。
為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應加強現有員工培訓體系的專業化建設,實行周期性的培訓計劃,邀請經驗豐富的專家和業界知名人士舉辦專題研討,教學內容應涵蓋園林植物生理特性探究、病蟲害綜合防治策略、智能養護技術操作等關鍵領域。同時,構建跨地域行業交流平臺,開展技術講座與專項研究培訓班,促進前沿養護技術的經驗分享。此外,應建立可操作的示范項目實地調研體系,選擇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園林示范區進行實地教學,打造全方位知識轉化途徑,推動養護團隊理論知識與實操能力的雙重提升。
在實際行動階段,應著力提升養護隊伍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定期開辦職業道德素養提升班,結合主題拓展訓練,深化從業者對園藝維護工作的深刻認識。同時,完善績效評價制度,激發員工主觀能動性,優化服務流程規范,并健全監督反饋機制,全面提升服務質量。讓市民切實感受到園林景觀的魅力,最終構建生態保護與民眾需求之間的和諧互動機制。
4.3推廣先進養護技術
加大高端園林綠化養護技術的應用力度,已成為提高養護工作效率的核心路徑。在農業灌溉技術領域,應加快構建智能化灌溉系統網絡,依托物聯網感知技術對植物水分需求進行實時監測與智能管理。同時,積極推進具有節水性能的先進材料研發,推廣節水保水材料與滲透灌溉管道的應用,打造高效節水灌溉系統,顯著提升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效率。
在施肥技術方面,建議全面推廣以土壤檢測為基礎的精準施肥技術。根據土壤營養成分結果,結合園林植物的生長特點,制訂科學的養分補充計劃。靈活調整施入氮磷鉀肥的比例,實現肥料的精確管理,有效降低農業面源污染風險。同時,大力推廣生物菌肥及腐殖酸有機肥的應用,利用微生物與植物共同作用的方式優化根際生態環境,增強作物對病蟲害及寒冷干旱的抵抗能力。
在病蟲害防治技術領域,倡導構建生物及物理手段相結合的立體防控模式,著力推進生物藥品的研發及天敵昆蟲群體的精準培育。同時,制定化學農藥減量替代策略,結合智能感知技術,利用無人機遙感技術搭建空中與地面相結合的監測網絡,建立病蟲害智能預警機制,實現精確防治與時效管理的同步提升。
在園林植物修剪工藝的改進方面,引入先進的自動化剪枝設備及輔助設施(如智能型修剪刀、可升降作業平臺等),在提高作業效率的同時降低人工操作風險[4]。運用三維造型技術進行數字化模擬,全面分析植物的生長狀態,科學制訂修剪計劃并模擬執行效果,實現植物景觀與生態效能的和諧統一,達到精細化造型標準。
4.4強化養護監督管理
強化養護監督管理是保障園林綠化管護質量的關鍵。應構建一套科學完善的監管制度體系,設立專職監管部門并由具備專業資質的人員組成專業化團隊。該部門通過常態化巡查與周期性專項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養護作業實施動態追蹤,針對發現的問題及時形成整改意見,建立閉環管理機制。
建議在養護工程招投標環節實施全過程監管。資質審查與業績評估應嚴格遵循技術標準,確保具備專業資質和優質服務能力的企業能夠中標。同時,應在合同文本中清晰界定權責關系,建立動態跟蹤機制,對工程實施過程進行常態化監督,重點防范惡意低價競標、施工質量縮水等違規現象。
構建多元化的社會監督體系,充分調動市民和新聞媒體的監督積極性[5。針對園林綠化養護管理工作,設立便民服務熱線及電子郵箱作為意見反饋窗口,建立快速響應機制,確保民意訴求得到及時受理與分類處理。針對收集到的各類問題線索,組織專人專班調查核實,并通過官網公示、短信通知等方式向當事人反饋處置進展,形成“受理一處置一反饋”的閉環管理機制,切實提升市民對園林綠化養護工作的認可度。
在數字化監管平臺建設方面,建議構建基于GIS技術的智慧園林管理系統。部署物聯網傳感器網絡,實時采集土壤溫濕度、植物生理指標、設施運行狀態等關鍵數據,建立動態數據庫并進行多維度分析。以上海世紀公園為例,其搭建的智能監測系統可對古樹名木進行 健康監測,通過樹體傾斜傳感器和根系活力檢測裝置,成功預警3起古樹倒伏風險,保護率達 100% 。同時,應開發移動巡檢APP,建立養護任務派發一執行一驗收的閉環流程,實現養護工單數字化管理。經蘇州園林局實踐驗證,該模式使問題響應時效提升 60% ,養護成本降低 18% 。
在監管手段創新層面,建議引入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通過政府采購服務方式,委托具有CMA資質的檢測機構,每季度對植物成活率、土壤理化指標、病蟲害發生率等18項核心指標進行專業檢測。南京紫金山綠道項目采用該模式后,養護質量評分從78分提升至92分,喬木年死亡率由 5% 降至 1.2% 。同時,可建立“紅黃綠”三色預警體系,對連續2次評估不達標的養護單位啟動退出機制。
4.5建立穩定的資金保障體系
園林綠化養護工作的持續開展離不開穩定的資金保障。政府部門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將專項維護經費列入年度財政規劃,并根據城市發展進程及綠化覆蓋面積實現動態增長。在鞏固財政主渠道作用的同時,應積極探索多元化資金籌措路徑,積極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城市生態維護。具體可采取政企合作模式,通過PPP等創新合作模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市政公園、公共綠地等的運營維護,形成多方共建共管的良性機制,有效緩解公共財政壓力。
優化養護資金配置,提升使用效率。結合養護管理實務特征,科學統籌專項資金分配方案,重點保障園林植物保育、基礎設施修繕等核心工作的預算額度,杜絕資金閑置與違規占用現象發生。建立資金流向動態監管機制,通過全流程跟蹤審計與效能評估,確保資金運作的合規性與透明性。
5結束語
養護管理在園林綠化工程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應用價值。采取構建完善的養護管理制度、加強專業化養護人才培養、推廣先進養護技術、強化養護監督管理以建立穩定的資金保障體系等措施,能夠全面提升園林綠化養護管理水平,充分發揮園林綠化工程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城市居民創造更加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胡成華.園林綠化養護管理在園林綠化工程中的重要性探究[J].花卉,2017(4):21-22.
[2]朱娟.園林綠化工程后期養護管理的重要性及問題研究[J].住宅與房地產,2020(33):50-51.
[3]姜琰.園林綠化工程后期養護管理工作研究[J].房地產世界,2022(20):155-157.
[4]喬元龍.園林綠化工程后期養護管理措施[J].花卉,2020(4):116-117.
[5]李倩,辛亮.園林綠化工程施工與養護管理措施[J].現代農村科技,2022(8):58-59.
(欄目編輯:董清芝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