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力量,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骨干力量。為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走深走實,中共中央、國務院于2024年10月21日發布《關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要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系統觀念、問題導向、守正創新,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團結引導產業工人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
《意見》提出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思想政治引領更加扎實,產業工人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更加堅定,干事創業的激情動力更加高漲,主人翁地位更加顯著,成就感獲得感幸福感進一步增強;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產業工人綜合素質明顯提升,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斷涌現,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產業工人隊伍不斷壯大。力爭到2035年,培養造就2000名左右大國工匠、10000名左右省級工匠、50000名左右市級工匠,以培養更多大國工匠和各級工匠人才為引領,帶動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建設,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技能支撐。
《意見》指出,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團結引導產業工人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一是持續強化產業工人隊伍思想政治工作。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產業工人中落地生根,結合實際做好網上思想政治引領,持續抓好主題宣傳教育,開展普遍輪訓。鼓勵支持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參加國情研修,鼓勵支持產業工人參加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深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筑牢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二是加強產業工人隊伍黨建工作。加強企業黨組織建設。加強新經濟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及時有效擴大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持續解決國有企業黨員空白班組問題。加強在產業工人中發展黨員,注重把生產經營骨干培養成黨員。三是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做實“中國夢·勞動美”主題宣傳教育。在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青年五四獎章、三八紅旗手等評選工作中,加大對產業工人的宣傳力度。深人開展“勞模工匠進校園\"行動,把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納入大思政課工作體系,支持在大中小學設立勞模工匠兼職輔導員,在職業學校(含技工院校,下同)開設\"勞模工匠大講堂”,在高等學校設立勞模工匠兼職導師。組織開展勞模工匠進企業、進社區、進機關宣傳活動。
《意見》明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一是落實產業工人參與國家治理的制度。落實保障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組織開展黨的代表大會代表和委員會委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團組織代表大會代表和委員會委員中的產業工人教育培訓。引導產業工人依法行使民主權利,有序參與國家治理、社會治理、基層治理。二是完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涉及產業工人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必須依法依章程經職工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堅持和完善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制度,深化廠務公開,積極利用數字技術為產業工人民主參與提供更為精準便捷的服務。三是健全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全面落實勞動合同制度,推進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各級協調勞動關系三方委員會,發揮國家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地方政府和同級工會聯席會議制度作用,把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列入重要議程。完善基層勞動關系治理機制,提升勞動關系公共服務水平,開展全國基層勞動關系公共服務站點標準化工作。推進區域和諧勞動關系高質量發展改革創新試點。積極推進行業、企業和工業園區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四是加強對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宣傳引導。主流媒體要加大對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宣傳力度,創作出版、制作播出更多反映產業工人風貌的優秀文學藝術、網絡視聽和影視作品等,營造崇尚勞模、尊重勞動、尊崇工匠的社會氛圍。
《意見》強調,適應新型工業化發展需求,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一是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堅持以教促產、以產助教、產教融合、產學合作,培育一批行業領先的產教融合型企業,打造一批核心課程、優質教材、教師團隊、實踐項目。實施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支持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兼任職業學校實習實訓教師。提升辦學條件和教學能力,創建一批具有較高國際化水平的職業學校。二是加大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健全產業工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大力實施技能中國行動、職業教育現場工程師專項培養計劃、青年技能人才鍛造行動,全面推進工學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三是落實企業培養產業工人的責任。構建以企業為主體、職業學校為基礎,政府推動、社會支持、工會參與的技能人才培養體系。鼓勵大型企業制定技能人才發展戰略,健全產業工人培訓制度,積極開展公共職業技能培訓。企業按規定足額提取和使用職工教育經費,確保 60% 以上用于一線職工教育和培訓。發揮工會系統、行業協會、社會培訓機構作用,幫助中小企業開展技能培訓。四是促進產業工人知識更新和學歷提升。實施產業工人繼續教育項目,鼓勵更多高等學校、開放大學開設勞模和工匠人才、高技能人才學歷教育班、高級研修班,舉辦勞模工匠創新培訓營,持續深化勞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境外培訓和國際交流活動。發揮國家各類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作用。打造全國產業工人智能化技能學習平臺。充分發揮工人文化宮等社會公益陣地作用,向農民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普惠制、普及性技能培訓服務。
《意見》指出,健全職業發展體系,促進產業工人成長成才。一是暢通產業工人向上發展通道。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注重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和職業道德養成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把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納入黨管人才總體安排統籌考慮,支持各地將急需緊缺技能人才納人人才引進目錄。深人實施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提質擴面行動。健全“新八級工\"職業技能等級制度。二是貫通產業工人橫向發展機制。引導企業建立健全產業工人職業生涯指導計劃。推進學歷教育學習成果、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等級學分轉換互認。建立職業資格、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學歷的雙向比照認定制度,健全專業技術崗位、經營管理崗位、技能崗位互相貫通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