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近年來,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中國農村經濟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和文化傳承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并以文化產業為抓手,可以提升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推動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1]。此外,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也指出,要通過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強化特色文化品牌建設、推動文化資源與農村產業深度融合等方式,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支持。這一系列政策文件共同構建了鄉村振興進程中的文化產業發展框架,為未來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政策支撐。鄉村振興不僅涉及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還涉及如何實現生態資源與文化資源的深度融合,使鄉村發展兼具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2]。晁峪河片區位于寶雞市渭濱區,依托秦嶺豐富的生態資源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其資源整合與融合發展路徑值得深人研究。
1晁峪河片區生態文化資源概況
1.1生態資源分析
陜西省寶雞市渭濱區晁峪河片區地處秦嶺北麓西段,屬于國家重點生態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優美、資源豐富,生態系統結構完整。晁峪河片區作為秦嶺北麓“七十二峪\"中的首峪,不僅是關中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更是區域生態旅游、農業觀光的重要載體。生態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構成了晁峪河片區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尤其在自然景觀資源與農業資源方面具有較為顯著的優勢。從自然景觀資源來看,晁峪河片區擁有獨特的地理位置與生態稟賦。晁峪河起源于秦嶺山脈之中,全長約 15km 自南向北流經上川村、晁峪村、新安村,最終匯入渭河。
從農業資源角度分析,晁峪河片區農業生態資源豐富且特色鮮明。區域內現有耕地主要沿晁峪河兩岸分布,受地形條件限制,耕地面積占比較低,但農業生態資源卻十分突出。該片區農業資源以特色農業為主,包括花椒、核桃、食用菌、食用玫瑰等經濟作物。這些作物適應山區氣候,形成了較好的規模化種植與品牌效應,尤其是花椒和核桃種植面積達數千畝,逐漸成為晁峪河片區的農業支柱產業。近年來,當地還因地制宜發展稻蟹養殖、冷水魚養殖等特色農業,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也為農業生態旅游提供了豐富的觀賞、體驗和消費內容。同時,晁峪河片區積極探索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初步形成了“一分田農耕體驗園\"“泡泡塘共享農莊”“玫瑰園\"等特色農業旅游基地。此外,一些基地把傳統農業生產和現代旅游需求相互融合,讓旅游產品變得豐富多樣,給區域內居民提供了全新的就業途徑與收入渠道,促使農業生態朝著高附加值、低環境影響的方向逐步轉型升級[3。尤其是在特色農業發展之際,晁峪河片區大力推廣生態友好型農業技術,如生物防治和生態循環種養,達成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相互促進。總之,晁峪河片區的資源豐富且種類繁多,其山水生態景觀及特色農業資源有較高的稀缺性與開發潛力,不過該片區也面臨著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難題,要借助科學規劃與適度開發,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
1.2文化資源分析
晁峪河片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濃郁的民俗風情,豐富多樣的文化遺存,鄉村文化創意產業也在蓬勃發展,這些文化資源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強大的內驅力,是實現晁峪河片區鄉村振興與產業轉型的關鍵支撐。從民俗文化資源角度看,晁峪河片區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傳統,其中社火文化、皮影戲、年鼓、新安羊肉宴等最具代表性。社火文化歷史久遠,曾是該區域重要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每到傳統節日村民就敲鑼打鼓、舞龍舞獅,表達對豐收的喜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皮影戲是陜西地區特有的民間藝術形式,體現了當地的傳統戲劇文化特色。晁峪河片區的皮影表演質樸生動,深受游客喜愛。年鼓、新安羊肉宴是晁峪河片區地域文化與飲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寶貴的鄉村文化旅游名片。憑借挖掘和保護這些特色民俗文化資源,晁峪河片區逐漸提升了區域文化軟實力,也為鄉村旅游發展增添了濃厚文化底蘊[4]。
晁峪河片區歷史文化遺存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主要有“六號工程\"博物館、晁峪石窟、仰韶文化遺址等。其中,“六號工程\"博物館是寶雞市重要的歷史文化地標,“六號工程\"建于20世紀60年代,是寶雞市檔案館舊址,體現了該地區特殊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狀況。晁峪石窟和仰韶文化遺址代表了該片區更悠久的歷史發展軌跡。晁峪石窟規模不大,但雕刻精細,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仰韶文化遺址揭示了晁峪河片區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有較高的考古研究價值。這些歷史遺存記錄了片區悠久的歷史演變,為打造歷史文化旅游項目提供了豐富素材。
近年來,晁峪河片區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EOD創意學苑”“雅致生活體驗區”等鄉村文創項目逐漸興起,這些項目利用當地自然生態和文化資源,依靠創意設計和藝術表現手法,提升了鄉村旅游的體驗感和互動性。“EOD創意學苑”以鄉村文化和生態資源為核心,開展各類文化創意活動,吸引青年游客和創客前往,其設計理念如圖1所示。“雅致生活體驗區\"提供藝術手工、田園民宿、特色餐飲等文化休閑服務。這些鄉村文創項目的實施,豐富了當地的旅游產品體系,還提升了鄉村經濟活力和居民收人水平,為晁峪河片區文化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樹立了典范。

2生態文化資源融合發展的必要性
晁峪河片區地處秦嶺北麓,生態環境優越,文化資源豐富,但在當前的發展進程中,仍面臨一系列問題與挑戰。在調研中發現,晁峪河片區農業結構相對單一,以傳統種植為主,農產品產業鏈短、附加值低,難以支撐區域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民俗文化資源和文創資源雖具有較高的開發潛力,但目前開發與利用明顯不足。此外,現有的旅游項目多數停留于傳統的觀光旅游,旅游產品缺乏獨特性和市場競爭力,無法有效吸引和留住游客。因此,推動晁峪河片區生態資源與文化資源的深度融合,發揮資源的協同效應,不僅能夠有效解決上述發展瓶頸,而且對于片區實現經濟、生態與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2.1生態文化融合發展,能夠有效提升區域競爭力
晁峪河片區生態環境優勢突出,自然景觀(如秦嶺森林、晁峪河流域等)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同時區域內的歷史文化與民俗資源也為生態旅游增添了豐富的內涵。但當前這些資源尚未實現有機整合,品牌影響力不足,市場認知度較低。生態文化資源的融合發展能夠充分發揮生態和文化的雙重優勢,以特色鮮明的文化體驗活動(如社火表演、皮影戲、新安羊肉宴及檔案歷史文化游等)為載體,增強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與市場吸引力,進而樹立起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形象。品牌效應的建立不僅有利于提高晁峪河片區在旅游市場上的競爭力,也將有效提升區域整體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和資本進入。
2.2生態文化資源融合發展,能夠促進經濟的多元化
晁峪河片區傳統農業經濟模式單一,以初級農產品生產為主,經濟效益有限,難以滿足鄉村振興戰略對農村產業多樣化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通過推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和文化創意等多產業融合發展,能夠顯著豐富農村經濟業態,拓展農民就業與增收渠道。例如,區域內現有的食用玫瑰、稻蟹養殖、冷水魚養殖等特色農業產品可與文化創意、生態旅游緊密結合,開發農業體驗、民俗餐飲、休閑觀光等綜合型生態文化旅游項目。這種多產業融合模式既能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和品牌影響力,又可實現經濟結構多元化發展,有效增加農戶收人,助力當地農民致富,推動鄉村經濟的持續繁榮。
2.3生態文化融合發展,有利于增強區域生態保護能力
晁峪河片區是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區域,區域生態環境的維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尤為敏感。生態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型產業模式,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以文化與生態的融合發展為核心,強調在開發利用生態文化資源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減少傳統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壓力。生態農業與旅游融合發展,通過生物防治、循環種養等生態技術手段,能夠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有效保護區域內的生態系統。此外,開發生態文化旅游產品,如森林露營地、生態騎行道、濕地公園等,也有助于在促進旅游經濟增長的同時,提高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推動生態文明理念深人人心。因此,晁峪河片區推動生態文化資源融合發展,不僅是解決當前區域發展問題的有效路徑,更是實現經濟、生態和文化“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生態文化融合發展將為晁峪河片區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使其逐步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最終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目標。
3晁峪河片區生態文化資源融合發展路徑
3.1生態農業、鄉村旅游與文化產業的多元融合
在晁峪河片區,生態農業跟文化產業相融合呈現出很大的發展潛力,當地有花椒、核桃、食用菌等豐富的特色農產品種植資源,這給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打下了堅實基礎。一方面,挖掘這些農產品背后的文化內涵,打造獨特文化品牌,能提升產品附加值。例如,給花椒賦予當地傳統種植工藝與飲食文化的故事,在包裝上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讓原本普通的花椒變成承載文化價值的特色商品,在市場上得到更高定價和更廣闊市場空間。另一方面,打造農業文旅體驗項目是吸引游客、傳播地域文化的關鍵手段[5。建立農耕體驗基地,讓游客親身參與播種、采摘等農事活動,感受傳統農耕文化魅力。建設農業主題公園,以農業景觀為主題,結合科普教育、休閑娛樂等功能,把農業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讓游客能體驗農事活動樂趣,還可以了解農業生產知識和當地農耕文化,通過提升文化體驗感,也給當地生態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3.2鄉村文創與生態保護推動社區可持續發展
鄉村文創與社區發展融合為晁峪河片區的長遠發展注人了新動力。區域通過建設鄉村創意產業園,依靠EOD創意學苑、手工藝工坊等項目,為文創經濟發展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體驗,推動了當地旅游經濟發展。例如,開發以皮影戲為主題的周邊產品,像皮影玩偶、皮影制作工具套裝等,契合游客對特色紀念品的需求,又能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皮影戲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此外,推廣鄉村文化IP也是鄉村文創發展的關鍵舉措,以晁峪河片區的歷史文化、自然景觀為主題,開發有地方特色的文創產品。例如,農產品包裝將當地特色農產品與文化創意結合,提升農產品視覺吸引力和文化內涵,促進農產品銷售,帶動農民增收。
在生態保護及可持續發展方面,晁峪河片區實施了一系列積極且有成效的舉措。一是著重強化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如建設濕地公園、生態廊道及綠色騎行道等,這些設施能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為當地居民及游客營造更為優美的生活與旅游環境。二是構建生態補償機制,鼓勵農民投身生態保護,借助碳交易機制等辦法,讓農民從生態保護當中獲取經濟收益,提高他們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舉例來說,對于參與植樹造林、保護濕地等生態保護活動的農民給予相應的經濟補償,使他們切實體會到生態保護帶來的益處。這種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可達成生態環境的有效保護,還可以推動當地經濟的綠色發展,為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筑牢堅實基礎。
4結束語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之下,推動晁峪河片區生態文化資源的整合發展,是達成區域經濟社會全面轉型升級的關鍵路徑。晁峪河片區雖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及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但也面臨著農業結構單一、文化品牌影響力不足、旅游產品缺乏特色等挑戰。針對這些問題,研究以寶雞市渭濱區晁峪河片區為對象,全面剖析其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強調推動兩者融合發展的緊迫性與可行性,并且提出生態農業、鄉村旅游和文化創意產業綜合發展的戰略構想。期望憑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晁峪河片區最終可實現生態宜居、產業繁榮、民眾富裕的鄉村振興愿景,為其他地區生態文化資源的融合發展樹立典范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程凱永.產業融合視角下金秀山水瑤城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研究[D].廣西:桂林理工大學,2023.
[2]馮雪,尹健偉,路培,等.文旅融合背景下衡水湖風景區文化資源開發對策研究[J.現代農村科技,2024(3):7-9.
[3]張忠琴.鄉村文旅發展策略與路徑探究[J].旅游縱覽,2024(5):89-91.
[4]張文欣.數字農業+特色民俗文化推動農村產業創新初探[J].陜西農業科學,2024,70(5):100-103.
[5]周覓,洪艷.張家界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的對策選擇[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23(1):87-95.
[6]張祝平.鄉村振興背景下文化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融合發展創新建議[J.行政管理改革,2021,5(5):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