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隨著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社會水平的飛速發展,鄉村振興戰略中的“生態宜居”理念被放在了區域發展的重要位置。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定不移走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農村的綠色發展和環境治理指明了前進的方向。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深人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生態文明成為我國當前發展階段的主旋律。近年來,我國農村在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仍有不少環境問題亟待治理[1]。
農民作為農村生產生活的主體,同時也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一環,其參與農村環境治理的意愿對于提升我國農村人居環境質量,建設和維護美麗鄉村至關重要。然而,當前研究表明,目前我國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主體性不足[2]。農村環境治理主體眾多,在傳統治理模式下,政府部門參與過多,其他主體參與較少[3]。同時,雖然許多農民在政府以及村集體的帶領下,對于環境保護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對于環境治理的參與意愿有待提高[4-5]。
研究基于前人研究基礎上,構建了研究模型,提出了研究假設,通過探究農民在農村環境治理中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社會規范、結果期待、行為控制等變量與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之間的關系。根據山東省日照市莒縣農民環境治理參與意愿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結果,給出相應的建議,以期提高農民在農村環境治理中的參與意愿,推動農民在環境治理中角色的轉變,更好地推進農村環境治理。
1研究假設
關于農民參與農村環境治理的意愿,國內學者們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以宏觀視角來探究農村環境治理問題,強調政府主導治理行動,農民處于被動地位。蔣培提出農村環境“內發性治理\"的概念,強調只有充分發揮農民在環境治理中的主體性作用,才能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滿足農民的需要。
關于如何激發農民參與環境治理“內發性”的問題,首先要找到能夠顯著影響農民參與環境治理意愿的要素。自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以來,我國學者對此進行了較為豐富的研究。
近年來,相關研究驗證了社會規范和態度的關系。周健等提出,社會規范指個體感知的周邊人群對某行為的態度,周邊人群對此行為認可度越高,個體實施該行為的意愿就越強。謝娟等[8]研究發現,社會規范蘊含群體共識,可改變讀者的感知與態度。程慧的研究顯示,社會規范與個體對社交媒體的態度顯著相關。阮榮彬等[10]的研究結果表明,社會規范作為企業制度體系中的關鍵制度要素,多路徑影響企業管理者的價值觀與態度。
相關研究驗證了結果期待對于態度的影響。王季等[\"發現,在現有研究結論范疇內,影響學術創業態度的核心要素集中于結果預期、預期結果感知效用兩方面。谷麗等1研究表明,行為態度的塑造受信念強度及預期結果評估的雙重作用,二者共同驅動行為態度的生成。徐袆飛等13的實證結果表明,期望結果作為重要因素,與個體主觀的行為傾向態度密切相關,對行為傾向態度產生顯著影響。鄧靈麗等[14]研究發現,期望績效和努力期望緊密相連,二者共同對使用態度施加影響。
相關研究驗證了態度對參與意愿的影響。張冬詠等1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農戶針對耕地面源污染治理的態度,是影響其參與意愿的關鍵正向因素。楊娛等的研究結果表明,農戶對于人居環境整治的態度至關重要,正向態度能夠顯著提升農戶參與整治的積極性。陳明睿等發現,農戶參與農渠修建的意愿緊密關聯其態度。正向的態度會顯著促進農戶投身農渠修建的參與意愿。
相關研究驗證了行為控制對參與意愿的影響。趙新民等18發現,行為控制作為關鍵要素,對農民參與意愿有著突出作用。賈亞娟等[9研究結果表明,行為控制作為關鍵變量,與農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愿呈顯著正相關。肖新成等2研究結果發現,行為控制是影響農戶參與農業面源污染調控意愿的關鍵因素,且呈顯著正向關系,能有效提升農戶的參與意愿。
上述研究驗證了社會規范、結果期待、態度、行為控制、參與意愿之間的關系,參考以往研究結論,研究提出如下假設:
:社會規范顯著影響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態度。
:結果期待顯著影響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態度。
: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態度顯著影響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
:行為控制顯著影響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
研究構建的農民參與農村環境治理意愿的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對象
研究選取線上調查方式,針對山東省日照市莒縣農民群體開展正式調研活動。為保證調查回收資料的有效性,問卷中設置過濾性問題,排除不符合要求的被調查者。2024年9月10日—9月21日實施正式調查,共收集213份有效問卷。研究被調查者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2 變量說明
研究選擇農民參與農村環境治理的意愿和態度作為因變量,選取態度、行為控制這兩個變量,作為影響農民參與意愿的自變量;選取社會規范、結果期待作為影響態度的自變量。各量表均使用季克特五點計分方法。
2.2.1 社會規范
社會規范指個體感知的周邊人群對某行為的態度,一般來說,周邊人群認可度越高,個體實施該行為的意愿越強[7]。也就是說村莊或社區內,整體對參與環境治理持積極態度,會影響其中的個體,使其更容易產生積極態度。“ 1= 非常不同意”到“ 5= 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農民對于環境治理的態度受社會規范的影響越大。研究結果顯示,社會規范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712。
2.2.2 結果期待
結果期待指個體認定某特定行為必然引發確定結果,是其從事意向行為的衍生結果[21]。農民對參與環境治理的結果期待,一方面體現在參與環境治理后會出現的結果;另一方面體現在這些既定結果于農民而言具有的價值與重要程度,如改善居住環境、提升農民收益等。“ 1= 非常不同意”到 5= 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農民對于環境治理的態度受結果期待的影響越大。研究結果顯示,結果期待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78。
2.2.3 態度
態度隸屬心理學概念,指個體對特定事物、行為、思想所給予的認知評判。態度通常涵蓋認知、情感與行為表現3個維度,反映個體的主觀傾向[22]。農民對環境治理的態度主要指農民對環境治理的認知、責任感。“ 1= 非常不同意”到“ 5= 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參與意愿受態度的影響越大。研究結果顯示,態度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22。
2.2.4 行為控制
行為控制反映個體既往經驗及預期阻礙狀況[23]。當農民感知自身掌控的資源豐富、機會充裕,且預計面臨阻礙較少時,其行為控制水平隨之提升,也就更愿意參與環境治理行動。“ 1= 非常不同意”到“ 5= 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參與意愿受行為控制的影響越大。研究結果顯示,行為控制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871。
2.2.5 參與意愿
參與意愿是指個體對執行特定行為所做出的主觀概率評判。作為預判個體能否切實付諸行動的首要且直觀依據,參與意愿的強弱程度,能夠直觀且有效地預示個體后續是否將切實付諸行動[23]農民參與環境治理意愿決定了后續參與環境治理行動的可能性。“ 1= 非常不同意”到“ 5= 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明農民越愿意參與環境治理。研究結果顯示,參與意愿的克隆巴赫系數為0.918。
3 結果與分析
3.1 信效度分析
3.1.1 信度與效度檢驗
由表2可知,研究中涉及的社會規范、結果期待、態度、行為控制與參與意愿這5個潛變量,其因子負荷量分布于
,組成信度(CR)處于0.852\~0.949,平均方差提取值(AVE)涵蓋
。綜合上述指標,充分顯示這5個潛變量均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3.1.2 區別效度檢驗
依據FORNELL和LACKE24所提準則,若潛變量的平均方差提取值 (A V E) 開根號后數值大于其對應變量的相關系數,即表明該潛變量具備區別效度。表3中,對角線加粗的數值分別是社會規范、結果期待、態度、行為控制以及參與意愿各自AVE的平方根,而對角線左下方的數值則用于指代這些變量彼此間的相關系數。經比對,各潛變量的 A V E 平方根均高于對角線左下方的相關系數,由此可判定,研究涵蓋的社會規范、結果期待、態度、行為控制以及參與意愿等潛變量,均具有良好的區別效度。

3.2 假設檢驗
如表4所示,社會規范對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態度呈現顯著影響,結果期待同樣顯著作用于該態度。此外,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態度對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行為控制對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均有顯著影響,以上影響均達到統計學顯著水平中
。基于此實證結果,可知假設1、假設2、假設3和假設4均成立。


4結論與建議
4.1結論
研究探討了農民對環境治理的態度和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對于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引導農民積極參與農村環境治理行動有重要意義。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4.1.1社會規范和結果期待對農民在環境治理方面的態度呈現顯著影響
社會規范和結果期待對農民對環境治理的態度呈現顯著影響,表明農民越遵守社會規范、對環境治理的結果期待越高,態度越肯定。為提升農民對環境治理的積極態度,應當相應提升農民的社會規范和結果期待。例如,樹立榜樣示范,建立村規民約等來強化社會規范;通過實際案例和數據向農民展示參與環境治理的直接和間接效益,來提升農民對于參與環境治理結果期待。
4.1.2農民對環境治理的態度和行為控制會顯著 影響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
農民對環境治理的態度和行為控制顯著影響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表明農民對環境治理的態度越肯定、行為控制水平越高,參與環境治理的意愿就越高。為使農民更加積極地參與環境治理活動,應當培養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積極態度,提升農民的行為控制水平。
4.2 政策建議
基于上述研究結果,為進一步增強農民對環境治理的積極態度,提升其參與農村環境治理的活躍度,助力美麗鄉村建設,相關機構可從社會規范、結果期待、態度及行為控制等方面著手推進。
4.2.1 強化社會規范
從社區互動層面出發,以村為單位組織農民成立環保互助小組,以此強化社區間聯系。小組內成員相互監督,確保環境治理行為符合規范,同時互相交流學習環境治理經驗,推動共同進步。在輿論引導維度,建議在農村搭建環保榮譽體系,對在環境治理領域表現優異的農民個體或家庭進行評選和公開表彰,以此激勵更多農民遵循環境治理的社會規范,營造有利于農村環境治理的良好輿論氛圍。
4.2.2 提升結果期待
為提升經濟效益,政府與農業科研機構可于農村協同構建生態農業示范園,推進生態農業示范項目。通過示范園,直觀呈現生態農業模式下的高效生產過程及憑借綠色、優質屬性所產生的高附加值產品,為農民提供可供借鑒的經濟發展模式。在環境信息公開方面,定期于農村社區公布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同時對比環境治理前后的數據變化,讓農民能夠直觀感受到環境治理對生活質量的改善,進而增強其對環境治理的認同度與參與熱情。
4.2.3 引導態度
通過文化活動進行深度滲透,定期于農村舉辦環保文化節等環保主題文化活動。借由這些活動,不斷強化社會對環境治理的共同價值認知,促使農民在文化氛圍中形成并深化對環境治理的積極態度。開展綠色價值觀教育,將環境教育納人農村學校課程體系,培養學生對環境保護的正確認知與責任感,為農村環境治理奠定長遠的思想基礎。
4.2.4 優化行為控制
在資源供給方面,設立專項補貼資金,助力農民購置環保設備物資;針對農民生態農業項目,協調金融機構提供利率、額度、期限優惠的小額貸款,同時組織專家下鄉開展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等技術培訓。在環境營造方面,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鋪設污水管網、建設處理設施,完善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確保污水與垃圾得到妥善處理。
參考文獻:
[1]王賓,于法穩.“十四五”時期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戰略任務[J].改革,2021(3):111-120.
[2]梁滿艷,李婷.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民參與環境治理的優化路徑研究:基于協商民主視角的思考[J].行政科學論壇,2021,8(6):26-32.
[3]李小玲,劉華濤.多層次視角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現狀及問題分析[J].農業經濟,2023(12) :54-57.
[4]黃云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的村民參與度研究:基于社區能力視角[J].農村經濟,2020(9):123-129.
[5]李詠梅.農村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公眾參與度探析[J].農村經濟,2015(12):94-99.
[6]蔣培.農村環境內發性治理的社會機制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4) : 49-57,157.
[7]周健,杜紅梅.養殖戶糞污資源化利用行為效果提升的組態路徑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4,38(2):51-61.
[8]謝娟,王錚.命令性社會規范對社交媒體虛假信息糾正效果的影響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24,68(7):102-112.
[9]程慧.數字技術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意向影響因素分析: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和技術接受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23,43(18):195-202.
[10]阮榮彬,陳莞.基于ISM框架的企業科技向善影響因素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2,39(23) :108-118.
[11]王季,耿健男,肖宇佳.從意愿到行為: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學術創業行為整合模型[J].外國經濟與管理,2020,42(7):64-81.
[12]谷麗,任立強,洪晨,等.知識產權服務中合作創新行為的產生機理研究[J].科學學研究,2018,36(10):1870-1878.
[13]徐祎飛,李彩香,姜香美.計劃行為理論(TPB)在志愿服務行為研究中的應用[J].人力資源管理,2012(11):102-104.
[14]鄧靈麗,覃聰.高職學生使用在線學習平臺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UTAUT模型的分析[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1,17(12):10-13.
[15]張冬詠,林陽.耕地面源污染治理的農戶參與意愿研究[J/OL].河南農業大學報,1-13.(2024-09-03)[2024-10-20].https://doi.0rg/10.16445/j.cnki.1000-2340.20240903.001.
[16]楊娛,王政,王文娟,等.提高農戶參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極性的研究:基于天津市涉農地區調查數據的分析[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2(6):113-116,194.
[17]陳明睿,陳英,謝保鵬,等.計劃行為理論視角下農戶參與農渠修建的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24,38(9):67-75.
[18]趙新民,姜蔚,程文明.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農村居民參與人居環境治理意愿研究:以新疆為例[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21,37(4):439-447.
[19]賈亞娟,葉凌云,趙敏娟.村莊制度對農村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治理行為的影響研究:基于計劃行為理論的分析[J].生態經濟,2023,39(9):199-205.
[20]肖新成,何丙輝,倪九派,等,三峽生態屏障區農戶參與農業面源污染調控的意愿和行為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7(5) : 136-145.
[21]BETZ N E,VOYTENK K.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tions influence career exploration and decidedness [J].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1997,46(2):179-189.
[22]MOORE G C,BENBASAT I.Development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perceptions of adopting 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J]. InformationSystemsResearch,1991,2(3):192-222.
[23]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24]FORNELL C,LARCKER D F.Evalua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with unobservable variablesand measurement error[J].Journal ofMarketingResearch,1981,18(1):3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