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浪縣土地儲備中心 靳春桃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 農村土地整治成為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農村產業轉型升級、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然而,現階段農村土地整治存在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 農民收益不高以及生態環境保護不力等問題。 為此,需要加強土地資源管理,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完善土地流轉制度,保障農民權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通過建立健全土地利用規劃制度、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建立土地流轉市場、加強農民權益保護、控制土地開發強度等措施,促進農村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農村土地資源作為農業生產的基礎, 對于農村經濟發展十分重要。 然而,當前農村土地資源存在分散、碎片化等問題, 導致利用效率低下。 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可以對農村土地資源進行系統規劃和科學布局,將分散的土地進行整合,消除土地碎片化,提高土地利用集約化程度。同時,可以根據不同土地的質量和立地條件,合理安排不同的農業生產布局,將優質耕地集中用于發展高效農業,劣質土地用于發展其他產業,實現土地資源的最優配置[1]。這樣不僅可以最大限度發揮農村土地資源的效用,提高土地生產力,也有助于推動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農村土地是農村產業發展的物質基礎。 通過開展農村土地整治,可以有效優化農村土地的利用結構,為農村產業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一方面,土地整治可以將優質耕地集中用于發展現代高效農業, 提高農業生產能力,推動農業規模化、產業化進程,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另一方面,可以將生態涵養較好的土地規劃為林地、園地等,發展特色林果業、觀光農業等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培育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同時,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必將為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收渠道,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推動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全面改善。 比如發展鄉村旅游業、加工業等新興產業,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選擇, 而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業也可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
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對于實現鄉村振興、 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農村不僅是糧食生產的基地,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生態系統。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農村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嚴重退化,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開展農村土地整治, 可以從源頭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質量[2]。在整治過程中,需要切實加強生態保護,對生態敏感脆弱區域的農田進行退耕還林或生態修復, 減少人為活動對生態的擾動。對于受到水土流失、鹽漬化等問題影響的農田,要實施綜合治理,改良土壤質量,消除不利影響。并對零散分布的農田進行整理,減少生態景觀破碎化。另外,還需加大河湖水系的保護和修復力度,疏浚河道,清理水源地,構建農村生態廊道,維護生態系統的連通性和完整性。通過這些舉措,可以從根本上遏制農村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逐步修復和重建穩定的農村生態系統,提升其生態服務功能,為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健康穩定的農村生態系統,不僅有利于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而且有利于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土地流轉不暢是當前農村土地資源利用不合理的一個突出表現。 由于我國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尚不夠完善, 缺乏明確的土地流轉規則和監管機制,導致農村土地流轉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操作層面缺乏高效的交易平臺和服務體系等, 這些因素導致了農村土地流轉的成本和難度加大, 流轉市場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流轉渠道狹窄,最終影響了土地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效率。另外,一些地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期限制定不合理, 或者過短難以吸引農民進行長期投資,或者過長容易導致承包權老齡化和“非農化”,都會影響農民對土地的利用計劃和生產經營積極性,制約了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
農民是農村土地整治的直接利益相關者, 但在實際操作中,農民的利益分配和權益保障仍是一大難題。一方面,在土地整治收益分配環節,由于缺乏科學合理的分配機制。比如在一些地方,對于將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戶,未能合理分享流轉收益。一些農民因為土地流轉或其他原因,未能獲得應有的收益分成,影響了其參與土地整治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在整治過程中,有的地方忽視了農民的知情權、決策參與權等,甚至出現侵犯農民土地權益的情況, 導致一些農民在土地整治中受到實際損失, 進而影響了整個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順利推進。
農村土地整治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涉及面廣、專業性強, 如果操作不當, 極易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現實中,由于一些地方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不足,在實施土地整治時,存在著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3]。 比如為了擴大耕地面積而過度侵占林地, 大規模亂砍濫伐林木,破壞了森林植被,加劇了水土流失。 為了建設農村道路而隨意壓占保護區等生態敏感區, 影響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威脅著生物多樣性。這些行為不僅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也加劇了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環境危機,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背道而馳。這些行為導致了鄉村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降低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可見,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既是當前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
科學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是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的前提和基礎。在制定土地利用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區域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以及發展需求等因素, 合理劃分土地利用功能區, 優化土地利用布局。 比如,可以將質地較好、交通便利的耕地集中規劃為高效農業生產基地,發展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等。 將地形地貌條件較差的土地規劃為林地、園地等,發展特色林果業、觀光農業等。并科學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和⒗久基本農田,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從法律法規層面明確⒗久基本農田的地位和性質, 堅決遏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的行為,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受威脅,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加強土地資源監測和評估方面,可以利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現代技術手段,建立土地資源數字化監測平臺,實時掌握土地資源的數量、質量、利用狀況等,為決策者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依據[4]。同時,要定期開展土地資源評估,分析利用現狀、發展趨勢,找出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調整措施,從而提高土地資源管理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
提高農村土地的綜合利用效益, 關鍵在于合理調整和優化農村土地利用結構。一方面,可以通過政策引導和技術支持,鼓勵農民發展多種經營,在滿足農業生產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發展農家樂、民宿經濟、休閑觀光等鄉村旅游產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土地的綜合效益。同時,可以支持農民利用閑置宅基地及其附近的土地發展設施農業、 特色種養殖業等, 增加收入來源。 具體可以通過農技人員上門指導、建設示范園區、提供貸款貼息等方式, 鼓勵和扶持農民利用閑置地發展設施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草飼料等設施農業,或者發展生態養殖、觀賞魚養殖等特色種養殖業,拓展增收渠道。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著力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和效益。 可以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推廣節水節肥、防蟲治理、秸稈綜合利用等綠色生產模式。 鼓勵農民通過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支持現代農業園區、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等,從而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集約化、專業化和產業化水平,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完善土地流轉制度確保土地流轉行為規范有序應當作為重中之重,通過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農村土地違法違規流轉行為, 切實保護農民在土地流轉中的合法權益,維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秩序。 同時,還需建立土地流轉全過程的信息登記和檔案管理制度, 實現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權益的“兩權分開、兩權有證”。具體可以通過建立土地確權登記系統, 將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憑證和農戶成員權屬證分開登記。 建立土地流轉合同公示備案制度, 將所有流轉合同信息及時公示,接受社會監督。 并建立農民權益登記檔案,詳細記錄每戶農民的土地權屬、收益分成等情況,一旦發生糾紛能及時核實,切實保護農民權益。 除了加強監管外,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必須明確土地流轉的主體資格條件,如經營能力、信用狀況等。 規范流轉的程序環節,如確權、公示、備案等。 界定交易雙方的權利義務,如土地用途、收益分配等。通過加強監管和建立健全土地流轉市場,才能真正實現農村土地資源的高效流動配置, 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 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推動農民持續增收,為實現農村現代化貢獻力量。
保障農民權益是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首先,要加強對農民合法權益的保護。 在土地整治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知情權、 參與決策權等合法權利, 切實維護農民的利益。 比如,對于需要調整承包地的,要嚴格執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通過聽證會等方式充分聽取農民意見,并按規定給㈣合理補償。對于發生爭議的,及時介入調解,避免出現農民權益受損的情況。 其次,要完善農民參與土地整治的程序和機制,提高其參與度和積極性。可以在土地整治前廣泛開展宣傳發動,借助村民大會、入戶宣講等形式,讓農民充分了解整治的目的、程序、收益等,消除疑慮,增強參與意識。在方案制定時,可以召開聽證會、問卷調查等,廣納民意,讓農民充分參與決策環節。在實施過程中,成立由農民代表組成的監督小組,設立監督熱線和信箱,接受農民全程監督。 在收益分配時,要公開分配原則和結果,避免暗箱操作,接受農民和社會各界的監督。通過這些措施,切實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有利于提高農民的參與度和獲得感。
農村土地整治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把生態環境保護貫穿始終。 一方面,要嚴格控制土地開發強度,保護農村生態環境的完整性和穩定性。 在制定土地整治方案時,要對生態環境影響進行科學評估,對生態脆弱區域嚴格限制開發, 對已開發的生態敏感區域要采取退耕還林、生態修復等措施恢復生態功能。在實施開發時,要控制占用耕地等生態用地的規模和強度,避免過度占用和破壞[5]。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促進農村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可以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宜居的總體要求,科學統籌產業、居民、公共設施等布局,優化村莊空間結構,保護傳統村落格局和鄉土文化特色。 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解決農業面源污染、生活垃圾污水等問題。 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推進農村綠色發展,助力鄉村生態振興。只有切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才能為鄉村振興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
總的來說, 推進農村土地整治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工作。通過科學合理的土地整治,可以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利用效率,為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村產業振興創造良好條件;可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保護生態系統, 推動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還可以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獲得感。 當前,雖然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仍面臨諸多挑戰,但只要統籌兼顧、精準施策,完善相關制度機制,落實各項重點任務,必將能夠不斷提高農村土地整治的質量和水平,為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重要力量, 進而有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早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