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博倫
(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72)
隨著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續增長和環保意識的日益提高,風電作為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資源逐漸受到廣泛關注。然而,風電項目在建設和運行過程中極有可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因此,環境影響評價在風電項目規劃、設計、建設和運行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風能發電是一種利用自然風力來產生電能的可再生能源,其具有諸多優勢。首先,風能發電是清潔、綠色的能源,不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和排放,有利于保護環境和減少碳排放,從而減緩全球氣候變化。其次,風能是一種可再生的能源,因為風能是永久存在的自然資源,只要在適宜的地點建設風電場,就可以利用風能進行發電。與化石能源相比,風能是無限的,不會受到短缺和價格波動的影響,因此,風能發電具有更長久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風能發電還具有穩定性好的特點。由于風能是由自然風力轉化而來,風能資源的穩定性和可靠性較高。雖然風能發電受到天氣條件的影響,但是,隨著風電技術的不斷進步和風能資源的開發利用,其可靠性和穩定性越來越高,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電力供應方式[1]。最后,風能發電的投資回收期短,是一種具有良好投資回報率的清潔能源項目,與化石能源相比,風能的開發成本低。此外,政府也會給予一定的補貼和支持,降低企業的投資風險。風能發電作為一種清潔、綠色、可再生、穩定性好、投資回收期短的能源形式,在未來的能源結構中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項目決策前的可行性評估中,通過現代的經濟分析方法,調查、預測、研究、計算以及論證擬建項目計算期內投入以及產出等多種經濟因素,就是風電建設項目經濟評價。
風電建設項目是一次能源開發和建設同時完成的項目,其屬于基礎設施建設,同時也是盈利性項目。依據風電建設的建設方式和項目運行方式來看,其建成后運營周期比較長。所以,對于風電建設項目來說,在進行經濟評價時,應強調考慮時間因素,要合理應用動態分析的方法。靜態指標較為簡單、直觀,便于使用,在評價時,可以與工作階段和不同深度相結合,對靜態指標進行計算,從而進行輔助分析。風電項目動態經濟評價方法主要是在將項目運營期內現金流入和流出的各種基礎數據的測算都考慮時間價值的影響,從而合理精準的測算各類經濟指標。
風電建設項目屬于盈利型項目,因此,要考慮其項目本身的微觀經濟效益。但是,風電項目也屬于可再生能源行業,其本身具有顯著的社會效益,節能環保且為清潔電力的實現做出有效的貢獻。因此,在建設、評估風電項目期間,要對其微觀和宏觀方面的成本效益進行充分考慮。需要注意的是,必須將微觀與宏觀的主體效益評價相結合,以此對風電建設項目進行經濟評價。不僅要以風電建設項目的經濟效益為基礎,還要對當前我國風電行業整體經濟效益水平以及未完全實現市場化競爭現狀的經濟效益水平進行充分考慮。現如今急需爭取國家政策的扶持,所以,經濟評價必須置于重要位置。除此之外,經濟評價應包含項目經濟利潤比率分析和項目經濟效益費用分析兩個方面[2]。前者是為了對項目每年運營的經濟效益情況和盈利水平進行考察,在項目達到預期的生產能力后,要對每一年的經濟效益流量與投資比率進行分析、計算,其中投資凈收益率就是主要的計算指標。后者是對項目在整個計算期內經濟效益費用流量進行計算,包括的指標有經濟凈現值、經濟凈現值率和經濟內部收益率,以此有效考察項目的經濟效益。
風電項目建設投入生產時期的不同,對項目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經濟評價中,要加強對風電建設項目生存能力的重視。要確保項目能夠抵御風險,資金能夠正常運轉,各種工作進度安排的制定更加科學、合理。在NPV≥0 的情況下,風電項目在投產初期不僅會因為資金方面的問題導致難以維持生產,同時,項目也會出現利潤和權益資金的增長率較低的情況。因此,在風電項目評價的基本指標中,應設置特定指標,以此對項目的生存能力進行分析,簡而言之就是資金來源滿足率。
風電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涉及多個方面,如土地、植被、野生動植物和景觀等。首先,風電機組的建設和運行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資源,可能導致土地的破壞和占用。在建設風電場的過程中,需要進行土地平整、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可能會破壞原有的土地生態系統。而且,風電機組的運行還需要一定的維護和管理,可能會對土地生態系統產生一定的壓力。其次,風電項目對植被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風電機組的建設和運行需要清理植被,可能導致植被的破壞和減少。另一方面,風電機組的布置和運行可能會改變植被的分布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原有植被的生長和繁殖,而且這些影響極有可能會導致生態系統不穩定,進而影響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和遷徙路徑。最后,風電機組的布置和規模可能對周邊景觀產生視覺影響,導致生態環境的整體質量下降。尤其是在風電場規模較大的情況下,大量的風力發電機組可能會破壞原有的景觀格局,對周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產生一定的影響[3]。這些影響可能會引起公眾的不滿和抵觸情緒,對當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的挑戰。為了將風電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一步降低,可以在風電項目的選址和規劃過程中,充分考慮土地的生態功能和敏感性,選擇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小的區域進行建設。在風電機組的建設和運行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能夠減少土地的破壞和占用,保護和恢復植被資源。
風電項目對水資源的影響主要包括施工期和運行期兩個階段。在施工期,風電項目可能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破壞。由于施工過程中,需要進行開挖、填埋、運輸等活動,這可能導致土壤和巖石的破碎和改變,進而影響地下水的流動和水質。由此可知,風電項目的建設和運行可能對周邊水生生物產生影響,導致水生生態系統的破壞。另外,風電機組的建設可能會破壞水生生物的棲息地,使其失去合適的生存條件。例如,山地風電項目與平原和海上風電項目相比,其在施工期和運行期對水資源的影響可能更加顯著。由于山地地形的復雜性,施工過程中可能需要進行更多的開挖和填埋活動,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土壤和巖石被破碎,進而對地下水的流動和水質產生更大的影響。此外,一些風電項目的建設和運行可能會對水源的供應造成影響,進而影響生態系統的平衡。與之相比,平原風電項目在施工期和運行期對水資源的影響可能較小[4]。又如,海上風電項目在施工期間會對海洋生態系統、海洋生物的棲息地和遷徙通道等方面產生影響。在運行期間,風電項目可能會對海洋生物產生噪音和振動干擾,進而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產生影響。為減少風電項目對水資源的影響,可以在施工期間,嚴格控制廢水和廢棄物的排放,確保不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污染。與此同時,應加強對水生生物的監測和保護,確保水生生態系統的健康。
風電項目對土壤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施工期和運行期。在施工期,項目對土壤的破壞主要包括開挖、填埋、運輸等環節。此外,施工活動可能導致土壤污染,如化學品、油污等滲入土壤。風電機組運行期間,對土壤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基礎工程對土壤結構和性質的改變,以及對土壤侵蝕和風化過程的影響。同時,風電項目的建設和運行可能對周邊土壤生物產生影響,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土壤生態系統。
風電項目的噪聲主要來源于風電機組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機械和空氣動力學噪聲。風機的噪音對周邊居民和野生動植物可能產生一定的干擾和影響。為了減輕噪聲影響,需要采取相應的降噪措施,如設置隔音屏障、優化風機布局等。景觀影響主要體現在風電機組的建設和運行對周邊自然和人文景觀的視覺沖擊。為減輕景觀影響,可采取優化風機布局、降低風機高度、選擇與周邊環境相協調的風機設計等措施。
風電項目可能對生物多樣性產生一定的影響。施工期間,土地開挖、植被破壞等工程活動可能對野生動物的棲息地、遷徙路徑和生存環境產生不利影響。運行期間,風電機組對鳥類和蝙蝠等飛行動物的碰撞風險可能造成生物多樣性的損失。為減輕生物多樣性影響,可采取設置野生動物通道、優化風機布局、安裝鳥類雷達等措施。
規劃和生產企業必須為發展該省的風力發電行業制定特別計劃,充分利用環境評估規劃的價值,從根本上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損害。應嚴格按照計劃環境評估的要求選擇和建造風力發電項目,并在完成自然環境影響評估和接受評估的基礎上充分實施所有自然環境保護措施環境股應加強對風力發電項目的日常監測,并將其劃分為基本監測對象。對于不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環境影響評估文件不準確、環境影響評估結果不準確的工作人員,必須嚴格追究有關部門的法律責任[5]。
對風電建設項目而言,為了降低對動植物的影響,要進行統籌安排,對施工周期和施工內容進行合理部署,確保能夠合理地進行施工,并且要對施工方案進行不斷完善。另外,風電場的生態影響恢復、防護對策的落實,要以不同分區、水土流失特點為依據。水土保持對策的制定,要以風電建設項目存在的水土流失問題為基礎,嚴格遵守因地制宜的原則,制定科學、有效的生態保護對策。除此之外,在風電建設項目施工的過程中,要對擾動占地面積進行嚴格把控,采取有效措施對水土資源進行保護,最大程度降低對植物的破壞程度,對于已經被破壞的植物要盡量去恢復。同時,為了防止強降雨或大風天氣產生水力和風力侵蝕,要全面整治防護挖掘、排棄及堆墊等場地,選擇合理的護坡與給排水對策。
增強風電項目建設單位環保意識,確保工程建設和環境保護,做好施工過程中的標準化建設,科學建設,清除山坡垃圾填埋場和填埋場。根據風電項目的潛在污染問題和當前生態系統影響,要對施工企業進行自然環境保護管理方面的培訓,以此確保能夠遵守我國環境保護和自然保護區的相關法律規定,并選擇尊重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的科學發展。要嚴格劃分施工區,最小化施工范圍,在該范圍內開展所有風電施工活動,最小化地面面積。如有必要,應使用可見的黃色條標記運行帶,并嚴格限制操作人員和運行機的活動范圍[6]。此外,為了避免風電項目建設影響自然生態環境,要加強監測風電場建設階段的生態環境,監測總體的生態影響,以此獲取相關監測數據,構建完善的數據庫,并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對策。
對于風電建設項目而言,要牢固樹立生態發展觀念,堅持生態發展和恢復、生態補償和生態建設,重點選擇風電場選址和后期的運營維護,有效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1)必須妥善規劃初始階段,風力發電場必須盡可能遠離居民區,避免環境敏感地區,同時,要對水系、景觀敏感性、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域、水源保護區域、地貌地形等原因的影響進行全面考慮,同時,風電機組的布置要與植物分布、土地使用規劃及地形地貌相結合。
(2)應在風能資源豐富、風向穩定的地區,為了讓風電建設項目很好地融入環境,要對風能設計進行優化,并且要對環境、經濟和社會影響等因素進行全面的考量,對風能項目的環境影響進行適當評估,針對不同的風能項目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3)建設場內道路時,要降低新建道路,盡可能使用原有公路,盡可能降低對自然生態環境和生態景觀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當前全球面臨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困境的背景下,倡導綠色、低碳、可持續的能源理念,風能已經被很多國家視為重點發展的清潔能源之一。風電項目作為風能利用的核心部分,建設和管理難度較大,需加強環境保護、安全管理、質量和效率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加強管理創新、人才引進、技術研發等多個方面的支持和突破,進一步推進我國清潔能源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