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晶
逍遙散最早出現在《太平惠民合劑局方》中,系由張仲景《傷寒論》之四逆散加減化裁而成。后世的加味逍遙散、黑逍遙散等均由本方加減化裁而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提到:“治血虛勞倦,五心煩熱,肢體疼痛,頭目昏重,心悸頰赤,口燥咽干,發熱盜汗,減食嗜臥,及血熱相搏,月水不調,臍腹脹痛,寒熱如瘧,又療室女血弱陰虛,榮衛不和,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該藥方由柴胡、白芍、當歸、茯苓、白術、炙甘草等精心配伍而成,其中,柴胡為整個藥方的靈魂,疏肝解郁,使肝氣得以調達,為君藥;當歸養血和血;白芍養血斂陰,柔肝緩急,為臣藥;白術、茯苓健脾祛濕,使運化有權,氣血有源,炙甘草益氣補中,緩肝之急,為佐藥;加入少許薄荷,疏散郁遏之氣,透達肝經郁熱;燒生姜溫胃和中,為使藥。考慮周全的藥物配伍組合,使該方可以治療一系列因郁郁不樂、遷延日久,逐漸影響機體消化和吸收功能而導致的病變,因此尤其適用于因情緒波動、壓力大等因素引起的月經不調,即中醫辨證為肝郁脾虛型的月經不調。證見月經周期不定,經量或多或少,色紫紅,有塊,經行不暢,或有胸脅、乳房、少腹脹痛,脘悶不舒,時嘆息,暖氣食少,苔薄白或薄黃,脈弦。
針對不同類型的月經不調,逍遙散加減同樣有效。血熱者可加黃芪、黃連;經寒腹痛者可增干姜、烏藥;血淤者宜添紅花、桃仁;氣滯者可用香附、腹皮;氣虛者宜加黨參、黃芪;骨蒸潮熱者則增香附、腹皮等;血虛明顯,加黃芪、當歸;兼腎精虛,加熟地黃、山萸肉;兼腎陽虛,加肉桂、仙靈脾。
經過后世眾多著名醫家的臨床實踐,逍遙散逐漸完善發展,現可用于多種內外科疾病的治療。臨床上,對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膽石癥、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癥、經前期緊張癥、乳腺小葉增生等屬肝郁脾虛者,選用此方治療往往能見成效。
然而,需強調的是,逍遙散并非適用于所有月經不調患者,有頭暈、頭痛、午后發熱等癥者,都需要慎重。因為這幾種癥狀多兼陰虛或火盛,如用柴胡稍多,即會加重。
月經不調類型繁多,治療方法各異,患者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用藥,確保治療的安全與效果。服藥期間,患者還需注意禁食寒涼、生冷食物,感冒期間不宜服藥,經量過多者亦不適用。同時,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規律飲食、適度運動、作息正常等,也對月經不調的調節具有積極意義。
總之,逍遙散以其獨特的藥效,為月經不調患者提供了有效的中醫治療手段。在專業指導下,結合健康生活方式,相信廣大女性能夠擺脫月經不調的困擾,重獲健康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