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華民族的文明觀

2024-05-19 14:37:56向玉喬
船山學刊 2024年2期

摘 要: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史上建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觀,包括文明化成天下、言立而文明、文明循禮而興、文明以倫理為榮、文明因交流互鑒而偉大、文明決定國運等主要內容。中華民族的文明觀與中華文明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一方面,中華民族的文明觀是中華文明得以創造的思想和理論條件,對中華文明的建構和發展發揮著思想和理論引領作用。另一方面,中華文明的建構和發展是中華民族的文明觀得以形成的歷史和現實基礎,正是有中華文明不斷演進的歷史和現實支撐,中華民族的文明觀才能形成并不斷發展。

關鍵詞:文明觀 中華文明 人文氣象 語言文明 禮 文明交流互鑒

作者向玉喬,湖南師范大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華倫理文明研究中心教授(長沙 410082)。

偉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明,并且在創造中華文明的過程中建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明觀。中華民族的文明觀反映中華民族對文明的總體看法和主要觀點,它與中華文明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一方面,中華民族的文明觀是中華文明得以創造的思想和理論條件,對中華文明的建構和發展發揮著思想和理論引領作用;另一方面,中華文明的建構和發展又是中華民族的文明觀得以形成的歷史和現實基礎,正是有中華文明不斷演進的歷史和現實支撐,中華民族的文明觀才能形成并不斷發展。中華民族的文明觀大體上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

一、文明化成天下

什么是文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構成中華民族文明觀的基本內容。

與其他民族一樣,中華民族是從原始社會的蒙昧、野蠻狀態中走出來的。中華民族創造的中華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但與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相比,中華文明在起源上略遲一些。不同之處還在于,“前三種文明都是在相對集中的一個較小范圍內展開的,回旋的余地不大,一旦遭到強悍的外族入侵和戰爭的破壞或嚴重的自然災害,就難以延續和恢復”[1]4。相比較而言,中華文明是一種在較大范圍內展開的文明形態,回旋余地很大,不易遭受外來文化、戰爭和自然災害的破壞,加上規模巨大、整體性強,中華民族的強烈本根意識和漢語的強大凝聚力對中華文明發揮著強有力的聯結作用,使得它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出現中斷的文明形態。中華文明從一開始就具有不同于其他文明形態的獨特氣象,具有非常突出的連續性、統一性。

中華民族對文明的含義和起源有獨到的認知和理解。總體來看,我們是以“人文”來詮釋“文明”的含義,以人文氣象的產生作為文明產生的根本標志。所謂“人文”,就是指“文明”,它是與“天文”“地理”等相比較而言的。《周易》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207其意指,陽剛與陰柔交織,形成天文;文明產生,不斷發展,同時又受到限制,這是人文;觀察天文,可以懂得天時(四季)變化的規律,觀察人文,可以知道人類社會得以形成的道理。也就是說,天文是世界的氣象,是支配世界的道理,沒有天文氣象,就沒有世界;人文是人類社會的氣象,是支配人類社會的道理,沒有人文氣象,就沒有人類社會。

人文氣象具有人類本身可感知的表象。例如,原始社會的人類更多地表現出蒙昧、野蠻的動物性氣象。他們不能將自身與非人類的存在者嚴格區分開來,不具有清晰的“人”的理念,在生活方式上與非人類的存在者具有很強的相似性。具體地說,他們赤身裸體,茹毛飲血,本能對其生命發揮著主導作用。直到進入文明社會以后,人類才因為人文氣象得到根本性提高而看上去“更像人”。我們以《山海經》為例予以說明。該書主要敘述天文、地理、氣象、動物、植物、礦藏、醫藥等內容,但也在多處論及人文氣象問題。《海外東經》就包含很多這樣的內容。它敘述“君子國”時指出:“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文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3]249君子國是位居奢比之尸(國名)北邊的一個國家,那里的人穿衣戴帽,腰間佩劍,吃野獸,總是有兩只溫順的老虎守候在身邊,謙讓而不好爭斗。君子國的人穿著非常講究,舉止文雅,能夠降服兇猛的老虎,為人謙讓,不喜好爭斗,這就是人文氣象,就是文明。

人文氣象是文明形成的根本標志。沒有人文氣象,就沒有文明。文明是人文氣象的概括,也是人文氣象的結晶。兩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關系。一般來說,人文氣象越多,文明越發達;文明越發達,人文氣象也越多。

人文氣象實質上就是文化。人類在地球上出現以后,文化便應運而生,并且成為人類自身特有的標簽。所謂“文化”,就是人類通過人為手段創造的一切。凡是經過人類之手創造的一切,都可以歸于文化的范疇。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是文化,中華民族創造的哲學、音樂、舞蹈等是文化,中華民族創造的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都是文化。中華民族展現的人文氣象,就是中華文化展現的表象和氣質。

人文氣象的形成,需要訴諸各種各樣的手段,其中最有效的手段是教育。教育包括學習和教化兩個方面。通過學習,一個人可以變成文明人;通過教化,一個人可以成為文明的塑造者。正因為如此,孔子以勸學作為《論語》的開頭。他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4]7孔子將學習之樂與面見遠方朋友之樂、不怨天尤人的君子之樂相提并論,既體現了儒家高度重視學習的一貫立場,又體現了儒家倡導學以成人的哲學思想。在儒家看來,學習是人成為人的必由之路;不學習,人不可能成為真正的文明人。

深受儒家哲學思想影響的中華民族具有重視學習和熱愛學習的優良傳統。荀子認為:“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5]2每個人都應該不停地學習,通過學習使自身變得更加優秀,通過學習使整個人類變得更加優秀。荀子還指出:“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5]2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和木匠打磨才能變直,刀劍經過磨礪才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學習,每天多多反省自己,就會變得睿智,行為也不會犯錯。最重要的是,學習可以使人變得開放、包容和謙卑。荀子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5]3不經過學習和教化,人難以成為真正的人,更不用說成為人才。所有人才都是通過學習和教化塑造而成的,經過學習和教化的人才會懂得如何為人處世。

人文氣象需要培養才能形成,文明需要塑造才能建構。這在中華民族對待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總體態度中得到了集中體現。在教育中,中華民族重視天文學、數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學科知識的傳授,但更重視歷史學、哲學、文學、音樂學、舞蹈學等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知識的傳授。我們特別重視歷史教育、哲學思想教育、文學素養教育、音樂素質教育,因為它們能夠在提升人的人文氣象和文明素養方面發揮更加顯著的作用。

二、言立而文明

文明總是會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語言是文明的直接現實。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歷史階段,文明與語言之間的互動總是同頻共振的狀態,文明的脈動牽動著語言的脈動,語言的脈動也總是牽動著文明的脈動。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研究語言與文明的關系問題,并將其作為文明觀的重要內容。《文心雕龍》指出:“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6]3語言反映人的精神品質和內在修養。一個人內心善良,其語言一般會溫文爾雅;一個人內心邪惡,其語言一般會尖酸刻薄。語言是一面鏡子,映照人的心靈,反映人的修養。

文明體現人的內在涵養,而人的內在涵養又會通過人的語言直接表現出來。這就是“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的道理。在中華民族的文明觀中,“心”既是思想的寓所,也是七情六欲的寓所,更是思想與七情六欲博弈、斗爭的寓所。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言由心生”是指人所說的話或所發的言都源于人本身的“心”,是對人心中的東西進行表達的結果。心里有什么,言就表達什么,言與心中的東西是一致的。

中國人把“言”歸源于“心”,認為“言由心生”,但這絕不意味著人可以隨心所欲地說話。

人說話常常涉及正當性問題。一個人應該怎樣說話,這不完全是由他自己決定的,而是會受到一定道德規范的制約。道德規約的實質是社會對人說話的行為進行道德價值認識、道德價值判斷和道德價值選擇,并且作出道德價值認同或不認同的裁決。只有那些能夠得到社會的道德價值認同的說話方式才具有正當性。如果一個人的說話行為不能得到社會道德價值認同,他說的話就不具有正當性。

一個人說話不僅涉及個人的道德權利問題,而且涉及個人的道德責任問題。從個人角度來看,言論自由是一種不容剝奪的道德權利,但從社會道德的角度來看,言論自由這種道德權利是有限度的。這不難理解。一個人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通常不會被視為言論自由,而是會受到社會公德的譴責。因為社會公德反對人們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要求把在公共場所輕言細語視為公民應該承擔的道德責任。

墨子說:“凡出言談、由文學之為道也,則不可而不先立義法。若言而無義,譬猶立朝夕于員鈞之上也,則雖有巧工,必不能得正焉。”[7]295其意指,人發表的言論都必須體現文學之道,確立言談準則是第一要務;如果沒有衡量言談的準則,這就好比在轉動的陶輪上安放測定時間早晚的儀器一樣,即使是技藝精湛的工匠,也無法掌握正確的時間。墨子認為言談應該遵循“本之者”“原之者”和“用之者”[7]295三個準則,意指人的言談應該有本源,不是無中生有;有依據,不是無憑無據;有應用,不是一無用處。墨子要求為人的言談設立準則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中華民族把語言文明視為文明的重要內容,要求人們用適當的方式說話。所謂“適當的方式”,就是文明的方式。一個人說話文明,這不僅說明他具有很好的內在修養,而且說明他懂得不以言傷人的道理。如果一個民族說話都很文明,這說明該民族的整體文明水平比較高。一個民族的語言文明,既通過其成員的日常國際交往語言得到體現,也通過其外交人員的外交語言得到體現。一個國家的外交人員在外交場合很文明地說話或很粗野地說話,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他們所依托的民族或國家的文明狀況。

三、文明循禮而興

循禮是中華民族文明觀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歷來崇禮、好禮、講禮、有禮,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循禮傳統。我們所說的“禮”,不是指禮物,而是指禮貌、禮儀、禮節等,它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交流應該遵循的規矩。《禮記》說:“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懾。”[8]4其意指禮要求自己謙卑而尊重別人;即使是小商小販,他們中必有值得尊重的人,更何況是富貴的人呢!富貴的人知道崇禮、好禮、講禮、有禮,就不會驕奢淫逸;貧窮的人知道崇禮、好禮、講禮、有禮,就不會因為貧窮而在心里感到卑怯。

“禮”是人類進入文明狀態的象征,也是中華民族從古至今信奉的哲學思想。對此,我們可以從中國哲學的角度來加以認知和理解。《禮記》認為:“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8]4禮是相互的,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講禮,另一個人也會以禮相待;反之亦然。每個人都應該崇禮、好禮、講禮、有禮,因為它們能夠讓人處于和諧人際關系之中而獲得平安。如果一個人不崇禮、不講禮,甚至無禮,他必定會因為人際關系不和諧而身陷危險。顯然,中華民族所推崇的“禮”,是人人都應該遵循的普遍行為準則。

很多中國哲學家論述過崇禮、好禮、講禮、有禮的重要性。荀子特別強調“禮”。他說:“繩者,直之至;衡者,平之至;規矩者,方圓之至;禮者,人道之極也。然而不法禮,不足禮,謂之無方之民;法禮足禮,謂之有方之士。禮之中焉能思索,謂之能慮;禮之中焉能勿易,謂之能固。能慮能固,加好者焉,斯圣人矣。”[5]177其意指繩墨是最直的,秤是最公平的,規矩是方圓的最高標準,禮是人道的最高準則;一個人不遵守禮、不重視禮,他就是不走正道的人;一個人遵守禮、重視禮,他就是走正道的人;一個人能夠在崇禮、講禮、有禮的過程中進行思考,這就叫深思熟慮;一個人能夠堅持崇禮、講禮、有禮,這就叫堅定;能夠深思熟慮,能夠堅定,加上能夠好禮,這就是圣人了。荀子特別推崇禮,其哲學思想是一個隆禮的思想體系。他甚至將崇禮、講禮、有禮等視為人的根本、事的根本和治國理政的根本。他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5]21荀子不僅要求人們崇禮、好禮、講禮、有禮,而且要求人們堅持不懈地崇禮、好禮、講禮、有禮。

荀子尤其重視處理生死問題所涉及的禮。他認為:“禮者,謹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始終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始終如一,是君子之道,禮義之文也。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無知也,是奸人之道而背叛之心也。”[5]180其意指對于涉及生死之事的辦理要十分慎重。出生是生命的開始,死亡是生命的終結,生與死都能按照禮妥善處理,人道就周全了。因此,君子既尊重生命的開始,也尊重生命的終結,始終如一,態度一致,體現君子之道,合乎禮的本義。尊重人的出生,不尊重人的死亡,只尊重其有知覺的狀態,不尊重其無知覺的狀態,這是惡人的做法,違背了始終如一的原則。

荀子的人生哲學思想非常深刻,也非常正確。生死問題是人人關心的重大問題。一個社會如何認識和處理人的生死問題,反映了其文明程度的高低。一個文明社會既應該重視人的出生,也應該重視人的死亡。在中國社會,一個人的生和死都被當成大事。一個人出生、滿月和過生日,都有隆重的慶祝禮;一個人死亡,也有隆重的葬禮。這些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人生哲學,一直是構成中華文明的重要內容。

文明是人創造的,也會通過人對待自身的態度體現出來。原始社會的人之所以沒有被稱為文明人,主要是因為他們還沒有具備強烈的文明意識和正確的文明觀。他們遵循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互相殘殺,對人的生死缺乏應有的敬畏。奴隸社會之所以沒有被視為“好社會”,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居于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并沒有將處于被統治地位的奴隸當作真正的人來看待,后者不能享受人之為人的權利和尊嚴,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的生死都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

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具有崇禮、好禮、講禮、有禮的悠久傳統。中國民間將“禮”稱為“規矩”。要求人們崇禮、好禮、講禮、有禮是中國社會從古至今的道德要求。只要關于禮的道德要求被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內,禮的存在就具有道德合理性基礎,它對人就具有普遍有效的道德規范作用。古代中國人崇禮、好禮、講禮、有禮,當代中國人也崇禮、好禮、講禮、有禮,這是中華民族崇德、尊德、守德的重要表現。孔子曾經說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4]138這種倫理思想固然有過分隆禮的傾向,但它要求將人的言行舉止都納入禮的規范之下的觀點是可取的。中國社會無論演進到何種水平,遵循應有的禮儀、禮節、禮法、禮貌是永恒的道德要求。

中華文明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中華民族崇禮、好禮、講禮、有禮的優良傳統而存在。時移世易,禮的具體內容雖有所變化,但遵循基本禮儀總是應該的。現代社會崇尚平等、民主、自由等價值觀念,這些價值觀念并不排斥禮貌、禮儀和禮節。子女尊重父母,對父母講禮貌、講禮節,這在任何時代都是應然的倫理要求。學生尊重老師,對老師講禮貌、講禮節,這在任何時代都應該予以提倡。一個人在公共場合對陌生人講禮貌、講禮節,這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中華民族一直堅持傳承傳播崇禮、好禮、講禮、有禮的優良傳統,所以能夠一直享有“禮儀之邦”的美名。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仍然需要發揚崇禮、好禮、講禮、有禮的優良傳統。無論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如何現代化,它們都不應該脫離禮的軌道。有禮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形態,無禮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一定是有缺陷的文明形態。《禮記》指出,“禮義也者,人之大端也”[8]273。禮義是做人的重大事項,應該高度重視。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應該傳承弘揚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根深蒂固的崇禮、好禮、講禮和有禮的傳統。

文明因為有禮而興盛,因為無禮而衰敗。禮的存在,可以引導人們重視禮貌、禮儀、禮節,可以引導人們過上彬彬有禮的生活。禮是人類社會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古代中國需要禮,現代中國也需要禮。無禮,在古代中國社會被視為嚴重社會問題,在當今中國社會也被視為嚴重社會問題。

四、文明以倫理為榮

倫理是文明的靈魂。文明不能沒有倫理的價值引領。沒有倫理引領的文明,是沒有靈魂的文明。它既不能以德服人、以德化人,也不能行穩致遠。中華文明是倫理型文明。它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網絡文明、生態文明等諸多具體形態,但它的內核是倫理文明。中華倫理文明居于中華文明的核心,是中華文明的價值軸心和價值支柱,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不斷發展壯大的強大支撐。

中國社會從古至今一直是倫理型社會,這為中華文明形成倫理內核提供了社會條件。中華民族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形成了崇尚道德和德治的優良傳統。三皇五帝都是以德治理天下的典范。他們重視個人道德修養,注重樹立道德形象,天下為公,心系百姓,關心民生,以身作則,不以權謀私,在華夏大地受到廣泛認可,是典型的“內圣外王”型君王。為了統一華夏,他們對欺壓百姓、實行暴政的部落首領進行討伐,所到之處,他們都是采取以德服人、以德感人、以德化人的方略,既成就了自身治理天下的偉業,又為中華民族建構倫理型社會奠定了基礎。

先秦諸子百家為中華民族建構倫理型社會提供了理論依據。春秋戰國時期,我國陷入諸侯爭霸的戰亂,但也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的文化盛景。諸子百家中,儒家、道家、墨家等以各自的方式倡導德治,只有法家強調法治。儒家以推崇道德和德治為要。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4]15以德為政,當政者就會像北極星一樣安居其位,老百姓則會像眾星一樣拱衛他。道家強調修德的重要性。老子說:“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9]130老子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提升道德修養,修德于己、于家、于鄉、于國家、于天下都是必要的。

墨家也強調德治的重要性。他說:“古者圣王之為政,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祿,任之以事,斷予之令。”[7]52其意指,古時候圣王治理國家,任用有德的人,崇尚賢能的人,即使是農夫或工匠,只要有才能就提拔他,授予他高爵位,賜予他高俸祿,任命他擔當重任,給予他行政決斷的權力。墨子還指出:“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舉公義,辟私怨,此若言之謂也。”[7]52墨子認為,做官的人沒有永恒的尊貴,百姓也不是永遠不變的低賤。有能力的就提拔他,沒有能力的就罷免他,出于公心,去除私人恩怨,這才是用人之道。

法家推崇法治,但不否定德治。韓非子指出:“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10]41這是典型的法治主義立場。韓非子還說:“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德者,核理而普至。”[10]62這是指,道是廣大而沒有形狀的,德是內含著理而普遍存在的。在韓非子思想中,理源自道,德內含著理,因此,德來源于道,是道的現實化,普遍存在于人身上,治理國家不能排斥德治。

倫理型社會的形成,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崇德、尊德、守德的集體意識,而且塑造了中華文明以倫理為主導的總體品格。錢穆指出:“中國文化精神,應稱為道德的精神。中國歷史乃由道德精神所形成,中國文化亦然。這一種道德精神乃是中國人所內心追求的一種做人的理想標準,乃是中國人所向前積極爭取蘄向到達的一種理想人格。因此中國歷史上、社會上,多方面各色各類的人物,都由這種道德精神而形成。換言之,中國文化乃以此種道德精神為中心。”[11]132中國歷史以道德精神為中心的品格就是中華文明以倫理為主導的品格,也是中華民族的集體品格。

由于具有以倫理為主導的品格,中華文明的歷史演變主要表現為倫理思想和道德價值觀念的演進和變遷。中國人在談論中華文明發展史的時候也大都采取這樣一種視角和思路。

錢穆認為,中國歷史從根本上來說是指中國歷史精神發展史,它主要表現為中國人的兩個道德觀念和道德理論:“一、人無論對自己,對別人,都該信仰人的天性總是向善的。二、人生不朽,只有在現實世界里不朽,沒有超越了人世間的另一種不朽。”[11]136錢穆對中國歷史精神或中華民族集體道德精神所作的概括不一定能夠得到普遍認同,但他將中國歷史精神或中華文明主要歸結為道德精神的做法是站得住腳的。

梁漱溟把中國社會概括為倫理本位的社會。他認為:“團體與個人,在西洋儼然兩個實體,而家庭幾若為虛位。中國人卻從中國就家庭關系推廣發揮,而以倫理組織社會,消融了個人與團體這兩端(這兩端好像俱非他所有)。”[12]84-85在梁漱溟看來,在社會與個人的關系上,如果一個社會把重點放在個人上,它就是個人本位的社會;如果一個社會把重點放在社會上,它就是社會本位的社會;如果一個社會把重點放在家庭上,它就是倫理本位的社會;在中國社會,倫理的地位特別顯赫,它貫穿于宗教、經濟、政治等領域,對中國社會發揮著強有力的支配作用。

陳來對中華文明所作的概括顯然也以倫理價值作為其核心價值。他認為:“軸心時代中華文明形成的基本價值成為主導中華文明后來發展的核心價值。經過軸心時代以后兩千年的發展,中華文明確定地形成了自己的價值偏好,舉其大者有四:責任先于自由,義務先于權利,社群高于個人,和諧高于沖突。”[13]序言3陳來對中華文明之核心價值所作的概括顯然都是從“倫理”的角度展開的。

中華民族文明觀強調:文明以倫理為榮,以無倫理為恥。在中華民族的文明觀中,倫理是一種讓個人、民族和國家光榮的力量。荀子說:“榮辱之來,必象其德。”[5]6其意指,榮耀和恥辱的到來,一定與一個人的品格緊密相關。個人如此,一個民族如此,一個國家也如此。倫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和客觀性,但它一旦轉化為個人、民族和國家的德,它就是特殊的、具體的、主觀的,就能夠給個人、民族和國家帶來榮耀或恥辱。在中華民族的思想理念中,倫理價值理念總是居于最核心的位置。它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思想理念,也是中華文明永恒的堅強內核。

五、文明因交流互鑒而偉大

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14]258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人們需要正確認識、理解和把握文明的內涵要義和本質特性。習近平將文明的內涵要義和本質特性歸納為三個方面。

第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14]258陽光有多種顏色,世界是由多個民族和國家組成的。世界各國人民都在歷史上創造和發展了各自的文明形態。中華文明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其他文明形態承載著其他民族的集體記憶。每一種文明形態都是人類文明創造的成果,都具有其獨特價值,都是人類文明大花園里的美麗風景。如果人類文明大花園只有一朵文明之花,那一定是單調的風景。“文明交流互鑒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14]259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既能夠促進人類文明健康發展,也能夠增進人類文明成果的共享。“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可以豐富人類文明的色彩,讓各國人民享受更富內涵的精神生活、開創更有選擇的未來。”[14]259

第二,“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14]259世界各國人民所創造的文明各有千秋,也各有不同,但在價值上是平等的,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都有價值,其價值都應該受到肯定,都應該受到尊重。沒有哪一個民族創造的文明十全十美,也沒有哪一個民族創造的文明一無是處。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必須消除文明認知和文明態度上的傲慢和偏見。“要了解各種文明的真諦,必須秉持平等、謙虛的態度。如果居高臨下對待一種文明,不僅不能參透這種文明的奧妙,而且會與之格格不入。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傲慢和偏見是文明交流互鑒的最大障礙。”[14]259

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14]259任何偉大的事物都建立在包容基礎上。大海之所以能夠成為大海,是因為它有海納百川的胸懷。人類在歷史上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文明形態,說明世界各國人民都具有創造文明的智慧和能力。在文明問題上,封閉自守,唯我獨尊,搞文明自我中心主義,鼓吹文明優越論,只會將自己推入死胡同;同時,我們也不能盲目崇拜異質文明,幻想以其他民族的文明取代本民族的文明。生搬硬套,削足適履,這不僅會埋沒本民族文明的價值,而且會將本民族推入一場場歷史悲劇。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文明具有民族差異性,但不是相互否定、相互沖突的關系。包容,有利于推動世界各國人民正確認知文明的民族差異性,有利于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尊重,有利于推進不同文明和諧共處和世界和平發展。

習近平對文明交流互鑒需要秉持的正確態度和原則的重要論述,既具有很強的學理性,又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為我們正確理解文明的本質內涵和開展文明交流互鑒指明了方向。我們應該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理論依據,深刻認知文明的內涵要義和本質特征,正確把握文明發展規律,旗幟鮮明地反對文明自我封閉、文明自負、文明自卑等現象以及文明自我中心主義、文明優越論、文明隔閡論、文明沖突論等錯誤文明觀。樹立中華文明自信,著力提升中華文明國際傳播力、影響力,大力推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明更好走向世界。

主張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鑒而豐富,是習近平文明觀的重要內容,也是中華民族文明觀的重要內容。中華民族創造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歷經五千多年綿延不斷,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出現斷裂的文明形態,但中華民族并沒有因此而犯文明自我中心主義的錯誤。中華民族早在漢朝就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此后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和互鑒從未中斷。因此,習近平指出:“中華文明是在中國大地上產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而形成的文明。”[14]260

中華民族崇尚文明交流互鑒,這首先是受中國哲學影響的結果。中華民族推崇哲學、熱愛哲學、追求哲學,具有根深蒂固的哲學情結。馮友蘭說:“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國,哲學與知識分子人人有關。在舊時,一個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學發蒙。兒童入學,首先教他們讀‘四書,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15]1哲學在中國社會的影響廣泛而深刻,歸根結底是因其對中華民族創造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產生了根本性影響。

中華民族從古至今一直堅持認為文明應該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并且堅持倡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和互鑒。這既說明中華文明具有偉大文明的恢弘氣象,也說明中華民族具有一以貫之的文明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中華文明的恢弘氣象和中華民族的文明自信進一步凸顯。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民將繼續與世界同行、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積極參與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6]194

中華民族歷來將中華文明視為一個開放、包容、友善的文明體系。它從來不把自己封閉起來,而是通過不斷開放尋求自我發展。它的包容性也非常突出。中華民族推崇的“道”包括天之道、人之道、圣人之道等都是包容的,依據道所建構的中華文明也是包容的。中華文明之所以具有海納百川的恢弘氣勢,是因為它具有海納百川的自信、智慧和能力。中華文明還具有友善的本性和特質。中華民族平等友善地對待所有民族、所有國家創造的文明,愿意友善地與所有民族、所有國家進行平等、友好的文明交流和互鑒。

六、文明決定國運

文明是國家和民族的根和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與其創造的文明緊密相關。縱觀人類發展史,有些國家、有些民族因為其文明興盛而興盛,有些國家、有些民族因為其文明衰敗而衰敗,有些國家、有些民族甚至因為其文明中斷而滅亡。文明的脈動和發展狀況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有著決定性影響。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或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它在公元前九世紀前后進入奴隸制國家發展階段,公元前五世紀達到鼎盛時期,以雅典和斯巴達兩個城邦為代表。古希臘曾經在科技、數學、醫學、哲學、文學、戲劇、雕塑、繪畫、建筑、音樂、教育等方面作出巨大貢獻,但它是一個失落、中斷的文明。古希臘文明是在不斷遭到外族入侵和戰爭破壞的情況下而失落和中斷的。公元前146年,古希臘被羅馬帝國吞滅,不久淪為拜占庭帝國的主要部分,十五世紀中期被奧斯曼帝國統治。1821年,希臘人發動希臘獨立戰爭,并于1832年建立希臘王國,但此時的希臘王國已經不是曾經非常輝煌的古希臘。1974年,經過全民公投,希臘轉為共和制。今天的希臘更加不是古希臘,既不是歐洲強國,也沒有很好地繼承古希臘文明。古希臘文明是隨著古希臘的解體而失落、中斷的。

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偉大文明。它是世界上唯一從遠古延續發展至今的文明形態。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經歷了分分合合,但始終堅定地維持著國家統一、民族統一和文明統一;歷經了各種磨難,在近代甚至陷入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危險境地,但始終保持著自強不息、砥礪前行的優良品質。中華文明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不斷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習近平指出:“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頑強生存和不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我們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今天我們使用的漢字同甲骨文沒有根本區別,老子、孔子、孟子、莊子等先哲歸納的一些觀念也一直延續到現在。”[17]216

文明興,則國運興。中國之所以能夠行穩致遠,這與中華文明的突出連續性、突出創新性、突出統一性、突出包容性和突出和平性直接相關。中華民族是在中華文明的引領下塑造和建構了偉大的中國。

中華文明的突出連續性是中國在中華大地上不斷發展壯大的前提條件。文明連續不斷,則國運綿延不絕;文明出現斷裂,則國將不國。中華文明一直保持著突出的連續性,這不僅彰顯了它作為偉大文明形態的強大生存能力,而且為中國作為一個偉大國家的存在提供了前提。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其一以貫之的家國情懷和歷史意識,為中國行穩致遠奠定了人心根基,是中國經久不衰的精神支撐。中華民族創造的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綿延不絕,說明中華文明具有自我發展、應對挑戰、戰勝困難、開拓前進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只有從中華文明的突出連續性和中國歷史的突出連續性來認識中國,我們才能認知它從遠古到現代不斷演進的深層邏輯和歷史進程,也才能正確研判它的未來走向和前途命運。

中華文明的突出創新性是中國在中華大地上不斷發展壯大的強大動力。一個國家發展壯大的強大動力來自它的人民所創造的文明。中華民族在創造中華文明的過程中展現了無與倫比的智慧和能力,創造了出類拔萃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為中國發展壯大奠定了文明基礎。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穩定性中蘊含著變化性,連續性中蘊含著創新性,始終保持著革故鼎新、輝光日新的品質,展現了中國人民不懼新挑戰、不懼大困難、善于與時俱進、敢于迎難而上的無畏品格,體現了中華民族追求連續性而不僵化、重視守正而不守舊、注重尊古而不復古的歷史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

中華文明的突出統一性是中國在中華大地上維護大一統傳統的價值引領。中國在歷史上出現過分裂,在近代甚至出現過亡國滅種的危機,但一直保持著相當的統一性,這與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統一性的價值引領作用是分不開的。習近平在2023年6月2日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脈所系。”[18]6中國的國家統一性建立在中華文明的突出統一性之上。

中華文明的突出包容性是中國能夠在中華大地上發展成為偉大國家的必要條件。中華文明誕生于地大物博的中華大地,具有大規模發展的廣闊空間,這使得它自身從一開始就具有開放、包容的博大胸懷,并且塑造了中華民族虛懷若谷、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優良品格,成就了中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恢弘氣象。中華文明具有跨越地域廣、融合民族文化資源多等顯著特征,同時能夠以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族群意識、宗教信仰等方式建構廣泛的價值認同、文化認同、文明認同。它既彰顯了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美德,也樹立了中國開放、包容的道德形象。具有突出包容性的偉大中華文明成就了具有突出包容性的偉大中國。

中華文明的突出和平性是中國能夠在中華大地上為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貢獻的根本原因。中華文明是一種友善型文明、和平型文明,和平、和睦、和諧是其一以貫之的價值理念。中華文明沒有推崇武力、征伐和戰爭的基因,反對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相互否定的思維方式,反對將西方宣揚的叢林法則引入社會生活,堅持以和為貴的思想觀念,堅持與人為善、睦鄰友好,堅持尊重文化差異性,堅持友好對待各種外來文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不僅塑造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追求和平、捍衛和平的高尚品格,而且決定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建構者、國際正義的維護者,決定了中國始終是民族中心主義、民族利己主義、單邊主義、政治霸權主義、文化霸權主義、軍事霸權主義的反對者、批評者和斗爭者,決定了中國始終是文明交流互鑒的倡導者、維護者和踐行者,決定了中國始終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者、推動者和行動者。

中華文明的命運決定著中華民族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就是中國的國運。中華民族從遠古走來,一路奮力創造中華文明,既是為了展現自身作為一個偉大民族在中華大地上謀生存、謀發展的智慧和能力,也是為了用中國的發展造福人類、造福世界。中國依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不斷發展壯大,不會給其他民族、其他國家、其他文明的發展帶來威脅,只會助推其發展、促進其發展。中華文明具有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勇于進取的品質,也具有謙虛低調、戒驕戒躁、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品質。依托中華文明發展壯大的中國則具有中華文明的品質,自立而不自閉,自強而不自傲,自信而不自負。中華文明的發展和中國的發展,必將造福人類、造福世界。

結 語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卓越智慧和強大能力的偉大民族。我們不僅創造了具有突出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華文明,而且形成了以文明化成天下、言立而文明、文明循禮而生、文明以倫理為榮、文明因交流互鑒而偉大、文明決定國運等為主要內容的文明觀。中華民族的文明觀反映了中華兒女對文明的集體性認知、理解和把握,是引領中華兒女建構、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的主要思想理念、價值觀念和理想信念。

中華民族的文明觀具有開放性和發展性,它會隨著中華兒女創造中華文明的歷史進程而不斷拓展,但它內含的真理性認識不會因為時間推移而改變。文明化成天下、言立而文明、文明循禮而生、文明以倫理為榮、文明因交流互鑒而偉大、文明決定國運等觀點,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推進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的真知灼見。當代中華兒女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該從中華民族的文明觀中汲取思想智慧。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其他民族在推進現代化過程中也可以從中華民族的文明觀中借鑒思想資源。中華民族的文明觀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它既可以造福中華民族,也可以造福其他民族。

【 參 考 文 獻 】

[1]中華文明史總緒論∥袁行霈,嚴文明,張傳璽,等.中華文明史:第1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周易.楊天才,張善文,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3]山海經.方韜,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4]論語 大學 中庸.陳曉芬,徐儒宗,譯注.2版.北京:中華書局,2015.

[5]荀子.安小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6]文心雕龍.王志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7]墨子.方勇,譯注.2版.北京:中華書局,2015.

[8]王文錦.禮記譯解.北京:中華書局,2016.

[9]老子.饒尚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10]韓非子.高華平,王齊洲,張三夕,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11]錢穆.中國歷史精神.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

[12]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13]陳來.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1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5]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1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7]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18]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求是,2023(17).

(編校:章 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日韩高清欧美| 一级黄色片网|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专区|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青草国产高清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看|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免费无码r| 亚洲天堂首页|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香蕉|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久久精品日日躁夜夜躁欧美| 伊人91视频| 在线观看热码亚洲av每日更新|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欧美国产视频| 91精品视频播放|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乱人伦视频中文字幕在线| 波多野结衣无码AV在线| 国产男人的天堂|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WWW丫丫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2020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日韩天堂视频|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嫩草在线视频| 欧美日韩专区| a免费毛片在线播放|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最新国产精品第1页| 日韩视频免费|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久久综合丝袜长腿丝袜|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洲色就色|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干| 农村乱人伦一区二区| 亚洲天堂福利视频|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8x视频一区二区|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a亚洲视频| 九色视频一区| 午夜啪啪网| 欧美一区二区丝袜高跟鞋| 中文字幕在线看|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亚洲精品在线91| 亚洲天堂网站在线| 97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97视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