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金
摘 要:水稻高產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一直是農業領域關注的焦點之一,水稻栽培技術對水稻高產的影響十分重要,它直接關系著糧食生產的效率、質量和穩定性,并對農民增收和實現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本文簡單討論水稻栽培技術對水稻高產的影響,深入探討水稻高產栽培技術及優化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栽培技術;土壤處理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對人類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水稻高產的實現不僅關乎農民的經濟收益,也是實現糧食自給的關鍵。水稻栽培技術對水稻高產的影響至關重要,它可以通過提高種植密度、優化施肥管理、選用優良品種等方式,最大程度地發揮水稻產量潛力。
1 水稻栽培技術對水稻高產的影響
隨著全球人口的增長和農業資源的有限性,提高糧食作物產量成為全球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水稻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產量的提高對于保障全球糧食供應和減輕糧食短缺具有重要意義。
水稻栽培技術的優化能夠在有限的耕地資源上實現更高的產量,有效提高糧食產量和農民收入,有助于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通過科學施肥、優良品種選擇、合理的灌溉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手段的應用,可以提高水稻的單位面積產量,實現水稻高產。
同時,水稻高產也能夠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提高水稻產量可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減少農業面積占用,降低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實現高產與環境保護的平衡。
2 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2.1培育壯苗
2.1.1品種選擇與種子選擇
在選擇種子的過程中,需要采用達到我國優質三級標準以上的品種,比如徐稻4號、汕優559、豐優香占、鎮稻99等。在進行播種工作之前,需要用旱秧進行種子包衣操作,有效預防立枯病和惡苗病的發生。
2.1.2苗床準備
苗床應選擇肥沃的旱地或菜田,采用塑料盤進行旱育,苗床與大田的比率一般為1∶40,采用肥床旱育時,苗田與大田的比率為1∶20。秋季收獲后,要及時進行培肥操作,每公頃土地一般要施用60~75 t優質農家肥,在播種工作開始前15天,每公頃土地要用1500 kg過磷酸鈣、450 kg尿素或1500 kg旱秧肥,耕耙至少進行3次。苗畦的寬度應基于實際覆膜的寬度來確定,通常為1.2 m左右,畦溝寬30~40 cm,深度為8~9 cm,外圍的溝寬應該設定為30 cm,溝深設定為50 cm,從而保證雨停田干。
2.1.3土壤處理
在播種前2~3天,每畝地用百施利3500~4400 mL,對床下0~5 cm的土層進行土壤處理,可以有效降低表層土壤的 pH值,防止病害的產生。在種植苗床前10天,首先要對土壤進行灌溉,然后在播種的時候噴灑水,使0~5 cm厚度的表層土壤始終保持濕潤。
2.1.4播種及播后管理
播前需比旱育早2~3天。一般在5月上旬播種,每公頃播種量為雜交水稻290 kg,傳統水稻590~740 kg。播種后要用細土蓋上,厚度一般以1 cm為宜。播種以后,先用細土覆蓋,然后補澆表墑水,做到墑與表墑的銜接,然后用旱秧靈噴灑除草,然后在苗床上鋪地膜,確保土地平整,保持土壤濕潤,出齊苗。蓋膜5~7天后,當幼苗出現嫩綠,但葉片還沒有完全張開的時候,掀開薄膜,補充水分,以防止綠死苗的出現,在一葉一心期,每公頃土地要用2.3 kg16%多效唑可濕性粉劑來抑制幼苗過度生長。在2~3葉期,要注意澆水,避免出現死苗現象,三葉以后,要加強苗床的濕度,以水控苗。
2.2田間管理和灌溉管理
2.2.1強化水稻的田間管理
栽插完成后,要及時、高效地進行田間管理。首先就是前期的水稻管理工作,主要是對秧苗的生長進行管理,在這段時間里,秧苗以氮素為營養,可以有效提高秧苗的產量,同時也可以形成稻穗的數量。其間要對秧苗進行施肥及追肥,以確保所提供的養分滿足秧苗所需。一般來講,肥料的用量是20 t/hm2,氮肥、磷肥和鉀肥要按照1∶0.6∶0.8的比例進行施加,并且要嚴格控制其用量,純氮肥的使用量應控制在14 kg/hm2,鉀肥的使用量應控制在31 kg/hm2,盡量少施磷肥。其次就是中期管理,以拔節孕穗期為重點,這一時期是水稻生長最迅速的時期,對養分的需求非常大,施肥時要注意避免水稻莖稈瘋長。最后,在后期的管理工作中,這一時期的水稻以繁殖與生長為重點,是確保水環境下水稻無污染、高產的關鍵時期。
2.2.2灌溉管理
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對水分的要求比較高,要做到寸水返青,淺水栽苗,就必須采取晝夜交替的方式,在插秧的時候,要保持1 cm深的淺水,返青以后要視具體情況適當增加水分。在水稻的整個生長期間,要用淺水來澆灌,深度要控制在5 cm左右,在水稻發生有效分蘗時,要停止澆水,同時還要做好排水曬田工作,以抑制無效分蘗。另外,在水源充足的情況下,可以采用放水的方法,這樣可以為水稻的生長提供一個好的水環境,但在施肥的效果期內,不能采用跑馬水的方法,如果當地的水資源比較匱乏,在進行灌溉的時候,要結合當地的氣候和地理等實際情況來確定灌溉的時機,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用水成本。
2.3精確施肥
2.3.1肥料用量的確定
對氮素的施用應從三個角度進行分析,即氮素利用率、種子吸收氮素和不含氮素的基本產量。其中,無氮基本產量要參照前兩年的實驗數據,一般高肥田的基本產量是6100 kg/hm2,中肥田的是5700 kg/hm2,從有關實驗的結果來看,在粳稻9500 kg/hm2的條件下,每千克種子的吸氮量是2000 kg左右,氮肥的用量是40%左右。由這三個方面的數據可知,畝產9700 kg水稻所需氮肥在300 kg左右,比傳統的肥料節約50 kg/hm2。鉀肥、磷肥的用量要按照均衡施肥的原則進行科學測算,以畝產9700千克為指標,鉀肥、磷肥的用量分別為130 kg/hm2和80 kg/hm2。
2.3.2肥料運籌比例的確定
氮素的基肥和穗肥的用量要達到50%,蘗肥的比例要達到7∶3。采用精準施肥技術,每公頃土地可以節省50 kg純氮,同時還可以增加氮肥的總體利用率,約為9%,達到增產、節本、增效的效果。前作結束后,在犁田前要施一次肥,純氮肥140 kg/hm2,純鉀80 kg/hm2,純磷110 kg/667m2。在這個過程中,基肥的使用量要達到60%,而重施穗肥要以大穗為主要目標,則要有30%的穗肥,同時要使用尿素100~130 kg/hm2,主要是促花肥。
2.4播種
在當地的平均氣溫能夠達到10℃以上時,才可以進行粳稻種植工作,并進行覆蓋地膜,如果平均氣溫能夠達到12℃以上,可以進行秈稻種植工作。與此同時,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和種植制度,確定合適的時間來進行早播工作。水稻的播種量應該保持在50~60g/m2,雜交水稻的播種量應該為70g/m2左右。在播種過程中,要用石灰水浸泡種子,這既能殺菌又能浸種,能有效促使水稻幼苗生長得整齊、健壯。
2.5病蟲害防治
2.5.1生態調控
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可以結合當地的具體條件,構建一個農業生態系統,利用天敵,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一般來說,可以從四個方向進行研究。首先,種植蜜源植物,選擇蜜源豐富且花期較長的植物,在田地兩側或田埂附近種植,可以使天敵的種類與數量得到提高,大豆、芝麻等為蜜源植物,可結合當地的具體條件,選用合適的品種,并分期種植。其次,可以采用誘殺型植物,根據有關研究,香根草等一類植物可以高效引誘稻蟲在此產卵,而香根草的葉片可以毒死已經孵出的幼蟲,從而達到降低稻田害蟲的效果,可以在稻田的田埂上種植香根草。另外,在田埂及周圍留草,在對田間進行管理時,可對田埂及周圍的雜草進行適當的保護,若雜草生長過猛,應及時拔除,切下后就地放置,為農田提供棲息條件。同時,還可以釋放赤眼蜂,其可以寄生在稻縱卷葉螟和水稻二化螟的卵上,從而達到減少二化螟種群的目的。要根據當地農田害蟲的實際狀況,決定赤眼蜂的釋放量以及釋放時間,一般是每公頃土地布置60個放蜂裝置,放3~5次,在水稻田上安裝適當的放蜂裝置,注意防止放蜂裝置受到太陽照射而影響出蜂效果。
2.5.2農業防治
農業防治病蟲害的方法有四種。第一,翻耕灌溉。對土壤進行深翻,然后進行深層灌溉,讓地下水位持續7天以上,這樣就可以殺死大部分的蛹蟲和越冬的螟蟲。同時,還需要將稻田中的水稻根系、秸稈等收集起來,統一焚燒或埋掉,以減少稻瘟病、紋枯病等病害的發生。如果局部地區雜草問題比較嚴重,可以繼續進行灌水翻地,雜草的種子會迅速護苗,大約兩周后,再進行一次深耕,消除雜草的問題。第二是對種子進行加工。選擇好水稻品種后,要對其進行晾曬、篩選,以提高其萌發率和抗病性。然后,對種子進行消毒,并用2.5%咯菌腈懸浮種衣劑或類似物對種子進行攪拌。第三,隔墻育苗。在育苗期間,可以使用防蟲網、無紡布等建立人工屏障,降低稻飛虱、稻螟蟲等有害生物對秧苗的傷害。第四是施肥。在施肥方面,遵循前促、中穩、后控的原則,嚴格控制肥料的用量,防止秧苗“貪青徒長”現象的發生。
3 水稻栽培技術中提高產量的優化措施
3.1將農業與先進技術相結合
優化水稻栽培技術是提高水稻產量的有效途徑之一。結合農業和先進技術,可以實現精準耕作、智能管理以及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利用無人機、遙感技術和傳感器網絡進行精準農業管理。通過無人機和遙感技術,可以對水稻田的生長情況、土壤濕度、營養狀況等進行實時監測與診斷。傳感器網絡可以收集土壤溫濕度、pH值等關鍵信息。借助這些先進技術,農民可以更好地了解水稻生長狀況,及時采取措施調整種植管理,如準確施肥、澆水、病蟲害防治等,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水稻產量[1]。
其次,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水稻田的智能管理。物聯網技術可以實現由傳感器獲取的數據與云平臺相連接,實現數據的匯總、分析和決策支持系統等功能。農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或電腦遠程訪問這些數據,根據實時數據調整水稻田的種植措施。比如,通過遠程控制灌溉系統,根據實際的需水情況進行智能澆水,避免過度澆水或缺水,并減少資源的浪費[2]。
最后,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改良水稻品種。先進的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Cas9可以對水稻基因進行精確編輯,以實現農業生產的目標,如提高產量、耐病蟲害和逆境等。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可以改變水稻的基因組,加強其抗病蟲害的能力,提高其產量潛力,并且減少對化學農藥和化肥的依賴[3]。
3.2引進和培養農業人才
優化水稻栽培技術并提高產量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引進和培養農業人才。農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可以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并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加強農業專業人才的引進。通過在農業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人才選拔,招募有實踐經驗和專業知識的農業專業人才。可以通過建立科研項目、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發揮專業人員的職業價值和前景等措施,留住和吸引高水平的農業人才,為水稻栽培技術的創新奠定人才基礎。
其次,建立農村人才培養基地和實踐基地。通過設立農村實踐基地、農場等機構,為農村青年提供實踐鍛煉和技術培訓機會,引導更多的青年人參與到水稻種植中來[4]。
最后,加強農業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合作交流,開展相關技術人員的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引進國內外高水平的農業專家學者,促進農業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技術創新,提高水稻栽培技術和管理水平[5]。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水稻高產技術的不斷提升將對糧食生產的穩定和農民收入的增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未來,我們有信心借助科學技術的力量,不斷提升水稻栽培技術,實現水稻高產的持續增長,為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3.3地力保育與輪作休閑制度
優化水稻栽培技術是提高產量的關鍵措施,其中地力保育與輪作休閑制度是促進土壤健康和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方法。地力保育注重土壤養分的合理管理和保護,輪作休閑制度則強調合理安排作物輪作和休閑周期。下面將從土壤養分平衡、作物選擇與輪作休閑、有機物質的利用與添加三個關鍵方面,詳細說明優化水稻栽培技術中地力保育與輪作休閑制度的重要性和關鍵方法。首先,合理管理土壤中的養分,確保水稻所需養分的供應和平衡,對提高水稻產量至關重要。通過科學施肥和科學管理,可以保證土壤的養分供應與水稻生長需求相匹配。例如,可以通過土壤檢測和分析,了解土壤中的養分含量和 pH 值,制定相應的施肥計劃,合理補充缺乏的養分,避免養分過剩而導致土壤污染。還可以合理調整施肥時間和施肥量,減少養分的流失和浪費,提高養分的利用效率,促進水稻生長和產量的提高。其次,通過合理選擇適宜的作物和安排作物輪作休閑周期,可以保證土壤養分的充分利用和恢復,并有效防止土壤病蟲害的發生。例如,選擇與水稻相互作用良好的綠肥植物進行輪作,如菜豆、田菁等,能夠促進氮的固定和鋪排,提高后續水稻的氮素利用效率。合理安排休閑周期,可以降低土壤病蟲害的傳播和發生,避免連作障礙對水稻產量的不利影響。通過作物選擇與輪作休閑,可以實現土壤的養分平衡和健康,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最后,有機物質是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持土壤濕度的重要因素。通過合理利用農業廢棄物、秸稈、畜禽糞便等有機物質,可以提供充足的有機質,改良土壤結構和提高其保水能力。還可以添加有機肥料,補充土壤中所需的養分,增強土壤肥力,促進水稻的生長和發育。通過有機物質的利用與添加,可以改善土壤質量,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的穩定性。
參考文獻:
[1]趙蓓蓓.水稻栽培技術及化肥減量增效技術研究 [J].種子科技,2023,41 (12):82-84.
[2]張忠芹.水稻栽培技術與農業機械對水稻高產的影響 [J].世界熱帶農業信息,2023(03):6-7.
[3]閆麗華.淺析水稻栽培技術對水稻高產的影響 [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1(09):184-185.
[4]趙建聰.水稻栽培技術與農業機械對水稻高產的影響 [J].河北農機, 2021(09):47-48.
[5]陳興偉.水稻栽培技術對水稻高產的影響探究 [J].新農業,202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