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慧 楊永福 何宜軒
摘?要:數字技術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和支持。本文以廣西非遺——三江農民畫為研究視角,在梳理國內外傳統文化數字化保護傳承的優秀案例的基礎上,分析三江農民畫傳承的現狀問題,探討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路徑,以期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傳承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和啟示。
關鍵詞:非遺;三江農民畫;數字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0.024
非遺,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社會、經濟、教育和藝術等多個領域都具有重要意義。廣西三江農民畫是一種具有獨特地方特色的傳統繪畫藝術,起源于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這一藝術形式以其獨特的題材、技法和風格而聞名,通常以農村生活、風景和民族文化為題材,用簡潔的線條和鮮艷的色彩來表現。盡管這一藝術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魅力,但目前其保護傳承局面仍然嚴峻,因此,進一步加強三江農民畫的保護和傳承勢在必行。數字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工具和載體,為三江農民畫的傳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數字技術已經成為了文化傳承領域的重要力量,為三江農民畫的保護、傳承和創新提供了廣闊空間。
1?數字化對非遺保護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數字化能夠為非遺的長期保存提供有力保障。通過音視頻錄制、三維掃描、數字文檔等方式,我們可以精準地記錄和存儲傳統技藝、文化表演、口頭傳承等非遺內容。這不僅防止了文化信息因時間流逝而逐漸消失,還為后續的研究和復原提供了重要數據。
其次,數字化傳承有助于非遺的廣泛傳播與推廣。通過互聯網、社交媒體、在線教育平臺等渠道,數字化的非遺內容能夠迅速觸達全球各地的觀眾。例如,一段傳統舞蹈的視頻可以在網絡上被無數人觀看,極大提升了非遺文化的影響力。
再次,數字化技術能夠讓非遺以更現代、更吸引人的方式呈現。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可以使觀眾更加身臨其境地體驗非遺文化,而數字游戲則可以將非遺元素巧妙地融入,吸引年輕一代的關注。
2?他山之石:國內外的借鑒與啟示
非遺的數字化傳承案例在全球范圍內逐漸增多,許多成功的項目都集中在高質量的數字記錄、虛擬再現、在線教育和互動體驗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國內外成功的案例。
2.1?國內成功案例
2.1.1?故宮數字博物館
中國故宮博物院運用數字技術,對館藏文物進行高清掃描和三維復原,將故宮博物院的豐富藏品數字化展示,提供虛擬游覽和在線參觀體驗,讓全球觀眾無需親臨現場也能欣賞宮廷文物的壯麗之美。
2.1.2?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化非遺項目
中國國家圖書館開展了大規模的數字化非遺項目,包括音樂、戲曲、傳統手工藝等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記錄和保存,使這些文化資源更容易訪問和傳播。
2.1.3?“非遺中國”APP
這是一個移動應用程序,旨在推廣和教育公眾關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提供了豐富的非遺內容,包括圖片、視頻、音頻解說和互動游戲;還提供了豐富的非遺文化教育課程,包括在線課程、講座和研討會,幫助用戶更深入地了解中國非遺文化。
2.1.4?蘇州評彈數字化傳承
評彈是一種中國傳統說唱藝術。蘇州評彈藝術團利用數字化技術,將評彈藝術進行視頻和音頻的記錄,數字化平臺提供了在線觀賞、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使觀眾能夠隨時隨地欣賞到這一古老藝術的精彩表演。
2.2?國外成功案例
2.2.1?谷歌藝術與文化平臺
谷歌與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合作,通過高分辨率的圖像和街景技術,使得用戶可以在線上瀏覽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例如,可以近距離查看日本能劇的面具,或者是親身體驗印度古典舞蹈。
2.2.2?史密森民俗錄音
史密森民俗錄音的音樂庫中包括數千張專輯,其中包括許多經典的錄音,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民間和傳統音樂。通過在線存檔,人們可以訪問到世界各地的民俗音樂和口頭傳統。
2.2.3?日本的傳統文化數字化項目
通過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日本傳統文化的元素,如茶道、武道、傳統慶典等,可以在數字平臺上逼真地再現。這使人們能夠親身體驗這些傳統文化,不必親臨現場。
2.3?借鑒與啟示
在線展示、虛擬體驗還是互動教育,數字化都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有效的途徑。通過分析這些成功案例,其他非遺數字化項目可以借鑒其策略,并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求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創新。
首先,要利用先進技術,如高清掃描與三維復原技術,讓用戶可以看到比肉眼更細致的藝術品細節;又如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技術,可以提供身臨其境的體驗,使非遺項目更加生動和吸引人。
其次,注重網絡平臺訪問的便捷性,如“非遺中國”APP和谷歌藝術與文化平臺都提供了易于訪問和操作的界面,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和體驗非遺。
再次,較多考慮教育與互動性,在線教育資源可以通過互動式的教學和游戲,提升用戶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社交媒體傳播方面,如蘇州評彈數字化傳承等案例通過社交媒體擴大了非遺項目的影響力和受眾范圍。
然后,整合多元化的內容、多媒體內容的融合,如結合圖片、視頻、音頻和文本,可以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學習材料和體驗。
最后,要深度挖掘文化內涵,不僅僅是表面的展示,而是深入挖掘每個非遺項目背后的歷史、文化和技藝。
3?廣西三江農民畫傳承現狀問題
三江農民畫傳承的現狀是一個典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縮影,面臨著保護與市場化、傳統與現代化的多重挑戰。廣西三江農民畫作為一種具有濃厚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情的藝術形式,其傳承現狀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
3.1?創作傳承人才不足,發展乏力
傳承廣西三江農民畫首先涉及培養新一代的畫家和藝術家。一些老一輩的農民畫家積極參與培訓年輕人,但年輕一代的興趣相對不高,他們更傾向于追求現代化生活和工作方式。這導致傳統農民畫的手藝人越來越少,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但是目前已有一些學校或者機構將三江農民畫納入到教育體系中,通過開設課程、舉辦工作坊等形式吸引和培養年輕一代學習和繼承這項藝術。
3.2?市場需求小,產業發展慢
三江農民畫的市場需求相對較小,主要受限于特定的收藏者和文化愛好者。一些農民畫家面臨生計問題,尤其是那些依賴繪畫為生的人。三江農民畫在國內外藝術品市場上可能缺乏足夠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難以形成較大的市場需求,產業開發目前還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3.3?政府面臨資源分配問題,資金支持力度弱
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政策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政策涵蓋非遺保護法律、資金支持、傳承項目認定等。此外,柳州三江當地政府專門成立了“柳州畫院三江農民畫藝委會”,成立三江侗族農民畫傳承基地,開展文化活動、展覽、展銷等,引導農民畫傳播與發展。然而,政策的實施仍然面臨一些問題,比如資源分配和執行問題,應根據各區不同的旅游資源及建設發展方向,統籌兼顧,設置數字化建設專項資金。
3.4?缺乏多樣化傳承形式,文旅衍生品不足
三江侗族自治縣作為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農民畫已經成為當地文化旅游的亮點之一。通過文化旅游,三江農民畫能夠得到更廣泛的展示和認識,也能給當地帶來經濟收益。但目前農民畫衍生品轉化途徑和類型較少,缺乏自主品牌和有影響力的文創衍生品,不能有效地發展數字化產品。
3.5?初步數字化嘗試,數字化水平較低
隨著數字化在各個領域的推進,三江農民畫的保護和傳播也探索利用數字媒介,如建立在線畫廊、利用社交媒體平臺推廣等方式來吸引更多的關注和興趣,但缺乏依托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開發的旅游項目。目前,農民基本仍沿用傳統作畫方式,一些文化機構已經開始利用數字技術來記錄和傳承農民畫,但是由于起步較晚,缺少智能創新思維和數字化技術系統培訓,給三江農民畫的發展帶來弊端。
4?廣西三江農民畫數字化傳承路徑
廣西三江農民畫的數字化傳承和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技術應用、文化教育、市場推廣等多個方面,需要協調各個領域的努力,以確保三江農民畫得以數字化傳承和持續保護。
4.1?建立數字化的作品檔案庫,對非遺信息進行歸類、存儲和檢索
首先,數字化傳承路徑需要創建數字化檔案庫,以保存三江農民畫的原作品、歷史文獻和相關資料。隨著3D掃描、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云計算等技術的發展,非遺項目的數字記錄越來越詳細和高質量,對現有的三江農民畫作品進行高清掃描,將其轉化為數字格式的高分辨率圖像,以便長期保存并方便學者、研究人員和公眾訪問。這有助于防止物質文化遺產的腐化和丟失,特別是那些受到環境和時間影響的繪畫作品。然后為每一幅作品建立標準化的元數據描述,方便未來的檢索和研究。
4.2?建立數字化在線展覽和在線教育平臺,注重交互式體驗
博物館、文化機構通過網站、移動應用和社交媒體等建設虛擬畫廊和在線展覽?,展示三江農民畫的作品,使更多的人能夠遠程欣賞這些藝術作品。此外,開發教育資源,比如與教育機構合作開發農民畫在線教學課程,吸引更多年輕人學習和了解這一藝術形式,通過在線課程、互動教學等形式,使得非遺教育不受地理和時間的限制,促進傳承;注重互動體驗性,鼓勵一些博物館和文化中心使用VR和AR技術來展示傳統工藝操作、舞蹈、音樂等非遺內容,讓觀眾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地體驗傳統文化;開發互動應用程序,如利用AR技術讓用戶可以在手機或平板電腦上以增強現實的方式體驗農民畫;采用互動性強的形式,如游戲化、動畫、影片等,增加年輕人對非遺的興趣;利用多媒介融合的展示方式,如結合音頻、視頻、文本、圖片等多種媒介形式,提升非遺的展示效果和用戶體驗。
4.3?應用數字化繪畫軟件和設備,發展創作者的數字技能
為當地農民畫家提供數字化技術培訓,采用數字繪畫工具,如ipad、數位板、數字筆等設備和數字繪圖軟件,讓他們能夠使用現代技術來創作、編輯保存和傳播他們的作品,這些軟、硬件繪圖工具提供了更多的創作靈活性和效率,允許藝術家嘗試新的藝術風格和技巧。而Flash、Maya、AE等數字軟件可以使數字繪畫的靜態圖像變為動態圖像和動畫、視頻等。甚至還可以利用3D掃描和打印技術,該技術可以精確復制傳統工藝品,可以使三江農民畫完成從二維平面到三維立體的轉變。
4.4?利用社交媒體宣傳推廣,營銷農民畫作品
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來推廣三江農民畫,擴大其市場,比如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開設官方賬號,發布農民畫的創作過程、藝術家訪談、作品解讀等內容,提高知名度。數字化傳播使得藝術家能夠擴大受眾,吸引更多的收藏家和購買者,從而提高了作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價值。比如通過YouTube、抖音等自媒體平臺,將傳統文化表演、手工藝等拍攝成視頻并分享給全世界,從而實現文化的快速傳播和交流。農民畫家和愛好者可以使用社交媒體平臺和電子商務網站來推廣和銷售他們的作品。比如與文化機構、藝術家協會和教育機構合作,以共同推廣三江農民畫的數字化傳承。合作可以包括展覽合作、教育合作和數字化技術研發。
4.5?創新非遺傳承方式,推動非遺成果創造性轉化
數字化傳承不僅可以保護農民畫這一傳統藝術,還可以通過創新再設計的方式完成創造性轉化,為農民畫帶來創新和發展的機會,創造性轉化側重于利用數字技術對非?遺的原生內容進行再創作,產生非遺的衍生及虛擬形式。比如將農民畫的元素和設計應用到文化創意產品上,服飾、家居裝飾、兒童玩具等,提升市場的認可度和消費者的購買欲望。同時建立官方的線上銷售平臺,或與現有的電商平臺合作,銷售農民畫及其衍生品;比如將非遺元素融入電子游戲、影視、戲曲或互動體驗中,有些游戲將中國傳統文化、建筑、服飾等融入游戲設計中,使玩家在娛樂中了解和傳承文化,吸引年輕人參與和了解。
4.6?通過國際傳播和跨文化項目,促進國際交流合作
探索與國際文化機構和藝術家的合作,以推廣三江農民畫的國際傳播,促進文化交流。數字技術使得農民畫能夠更廣泛地傳播到國際舞臺上。通過在線平臺和社交媒體,農民畫可以吸引國際觀眾,促進了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參與或發起跨國文化交流項目,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非遺數字化保護方面的國際合作項目,增進了跨國界的文化交流與理解,通過參與或發起跨國文化交流項目展示三江農民畫的獨特藝術價值,吸引國際關注。在國際交流過程中,確保數字化平臺有多語種版本,以便國際訪客能夠了解和欣賞三江農民畫。國際的文化遺產數據庫和資料庫的建立,也有助于非遺資料的共享和傳播。
4.7?注重版權與知識產權保護,完善非遺數字化保護機制
非遺的傳統知識和技藝通常受到知識產權的保護,如專利、商標、著作權等。數字非遺保護需要確保這些知識產權得到妥善保護,以鼓勵創作者和傳承人積極參與。數字非遺的展示和傳播可能涉及到版權問題,特別是在使用音頻、視頻和圖片等媒體時,保護創作者的版權是數字非遺保護的一部分,需要建立合適的機制保護非遺傳承人的權益。從國家制度的角度來看,有必要統一規劃建立非遺數字化保護機制與成效評估機制,制定非遺數字化保護標準規范。在國家層面統一管理非遺數字化保護的機制的引導下,各地方應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來實施多樣化的管理措施。
5?結語
數字技術作為一種全新的傳播手段,為非遺傳承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三江農民畫的數字化傳承對于保存易逝的文化遺產至關重要,利用現代科技保護傳統藝術免受時間與物理環境的侵蝕,同時通過網絡平臺、虛擬現實等手段擴大了三江農民畫的傳播范圍,提高了公眾參與度。通過合理地利用數字技術,我們可以實現廣西非遺文化的活化與傳承,促進文化多樣性的繁榮和發展,增強文化自信,也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對于促進全球文化交流與理解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苗秀,侯文軍,徐雅楠,等.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非物質化遺產數字化創新研究[J].包裝工程,2022,43(16).
[2]溫雯,趙夢笛.數字技術賦能非遺傳承發展[Z?]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228(008).
[3]王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實踐路徑研究[J].大舞臺,2023,(05).
[4]余雅燊,林敏丹.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承路徑探析[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3,39(10).
[5]劉霄.媒介融合背景下晉域沿黃河地區非遺傳播路徑的時代變遷[J].非遺傳承研究,2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