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是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的統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彰顯著中國式現代化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著精神力量、思想保證和道德滋養。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政治引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精神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領,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精神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關鍵詞:中國式現代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豐富人民精神世界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9.060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未來五年“要緊緊抓住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目前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長,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亟待解決。“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價值意蘊,探究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路徑,將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指明方向,有助于正確把握物質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在關系,深化對共同富裕理念的理解。
1?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時代內涵
1.1?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
馬克思以現實的人為基點,將人類社會劃分為“人的依賴性”“物的依賴性”和“自由個性”三大階段。第三個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人類將實現從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飛躍。得益于物質財富的積累,人民群眾展現出對科學文化教育事業繁榮昌盛、社會結構形式合理、社會風氣文明高尚、人際關系和諧的社會性需要和對知識豐富、信仰堅定、道德高尚、心理健康的個體性需要。同時,伴隨現代化事業的快速推進,青年群體出現“擺爛”態度、浮躁情緒,中年群體產生社會焦慮與怨恨情緒,老年群體出現的黃昏心理和無價值感等現象,現代性誘發不同群體出現精神危機。精神需要的滿足是衡量美好生活的重要向度,精神文明的集體進步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獨特優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正是對這一關乎人類發展問題的積極回應。
唯物主義將“精神”作為“意識”的同義詞,是知、情、意的統一體。共同是全體人民,強調公平的重要性。富裕相對貧瘠而言,“既是表示人們對各種資源追求的一種動態進程,又是描述人們對各種資源擁有的一種狀態”,“對個人來說包括物質富裕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富裕,表現在社會則是政治、經濟和文明的共同富裕。”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應是衡量個人、社會、國家整體精神風貌的范疇,指基于一定物質基礎之上,主體在社會實踐中對思想道德素質、科學知識、文化審美、理想信念等精神要素的追求、創造與享受,從而達到解蔽精神困境的目的。
對個人來說,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強調個體具有“鉆研精神、求知欲望、道德毅力和對自己發展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具體包含強烈的學習志趣、高尚的道德情操、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及對真善美的無限向往。對社會而言,精神生產充滿活力,不受經濟關系奴役;精神分配公平公正,優質資源共享共用格局完善;在精神交往中,人人平等友愛、相互尊重包容,不再只是金錢關系和競爭關系;在精神消費環節中,人們不再被“符號價值”營造的虛假需要宰制,自覺從自身真實需要出發追求超脫物欲和世俗化的精神享受。對一個國家來說,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不僅強調中華兒女具有團結統一的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心,同時需具備全球視野和國際化的開放心態,以寬闊胸襟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解決人類發展問題貢獻中國智慧。
1.2?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首先,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國家意志與人民意志的統一。“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物質和精神的“雙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區別于西方現代化的顯著標志,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意志的明確定位。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民對精神文化產品多樣性和精神分配的公平性提出更高要求。人民對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追求不是在意識形態灌輸和強大的宣傳壓力下的被動行為,是社會成員自發的普遍利益追求。
其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主體選擇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并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的建設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保證。新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依據歷史發展規律作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大政治判斷,這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上的合規律性設計。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突出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追求,這一主體選擇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繼承發展,是對中國具體國情審慎把握后的自覺追求。
最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價值目標與發展道路的統一。“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在資本邏輯支配下,人的“自主活動”與“對象性形式”相分離,陷入“人對物的依賴”的桎梏,而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價值指向。人類能夠獲得精神和個性的充分自由是人類文明更高階段的特征。現代化的表層是“物”的問題,而深層卻是“人的發展”的問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味著使人們實現“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復歸”、社會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2?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對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意義
2.1?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的內在要求
現代化肇始于西方社會,但在西方之亂中,資本邏輯驅使一切社會關系都變成了“純粹的經濟關系”,社會倫理道德不斷被消解、人文關懷缺乏,“精神無用論”抬頭,誘發物質財富積累與精神極度空虛的社會二律背反。在唯物史觀視閾中人是自然、社會、精神三位一體的存在,人類社會與動物界根本的區別在于人具有精神需求,缺乏精神世界的建構,人的全面發展將成為虛幻的目標。現代物質主義泛化,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發展水平不相稱、不協調將阻礙現代化進程,精神富有愈發成為衡量國家落后與先進的重要指標。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建設長期發展并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無論哪一個國家,只有它的人民從心理,態度和行為上,都能與各種現代形式的經濟發展同步前進,相互配合,這個國家的現代化才真正能夠得以實現。”在心理思想維度,現代人應當具有樂觀積極的心理、淵博的知識、堅定的信仰與高尚的德性。因此,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必然是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題中之義。
2.2?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為深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精神力量
中國共產黨在百年輝煌的艱辛奮斗中建構起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精神譜系,塑造了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的精神優勢。新中國成立以來,之所以能夠創造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書寫氣壯山河的人間奇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遇難不懼的定力、化危為安的魄力。“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可以說,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所在。越是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要清醒認識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沒有先例可循,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是機遇與風險相伴的事業。“不加強精神文明的建設,物質文明的建設也要受破壞,走彎路。”因此,走好新的趕考之路,必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著力解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問題。
2.3?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進共同富裕的基本向度
“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精神文明建設就難以穩步前行并取得可持續的成果。唯物史觀也十分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方向引領的反作用。對一個社會來說,既要有物質財富,又要有精神財富,物質與精神文明二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對于個人來說,人的全面發展是“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充分滿足的過程。物質財富的積累可滿足人民個性化、多元化的生活需求,精神的富有為實現共同富裕凝聚民心、激發創新活力,增強國家認同感。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應當認識到共同富裕始終強調物質和精神的雙富。
3?中國式現代化視閾下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實踐探索
3.1?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政治引領,以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理想信念是人精神之“鈣”,只有堅定理想的主心骨、筑牢信念的壓艙石,才能真正挺起精神脊梁。“理想信仰的堅定,源自理論上的澄清。”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充滿著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彰顯著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執著追求,是以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的政治引領。學好用好這一思想法寶,一是讀原著、悟原理,靜心深鉆細研、研機析理、史法理相融合,深刻把握其蘊含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與現實邏輯,在真學真信中堅定理想信念。二是以網絡媒介為載體,打破以往依賴專職思政教師、黨員干部進行理論宣傳的傳統方式,既充分發揮重點人群的引領作用,又善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智能化、互聯化的理論宣傳活動,以人民愿意聽、聽得懂、聽得進的方式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入腦、入心、入魂,成為人民群眾的精神支柱。三是抓好青少年理想教育,充分發揮思政課主陣地作用,提高教師素養、完善教學體系、創新教學中介、優化教學環境,遵循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有的放矢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做到知信行合一,將科學思想的真理力量轉化為自我價值的實現。
3.2?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精神源泉,涵養文明素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著豐富的哲學思想、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因此,新征程上滋養人民精神世界需以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發中華文明噴薄出強勁活力,以中華文明之光照亮精神富有之路。一是以現代性視野科學對待民族傳統文化,正確處理現代與傳統的關系,弘揚優秀文化基因、摒棄落后文化傳統,賦予傳統文化時代化表達。二是善用現代科技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利用數字虛擬技術呈現歷史文化場景,深化人民群眾的認知與理解。“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修復和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要善用數字化存檔等方式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利用,使人民在厚重的文化資源中增強文化認同感、汲取精神養料。三是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提高中華民族成員的文化素養。既要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提高國人文化自信,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夯實心理根基;也要弘揚國學中的優秀文化傳統,引導人們在對古詩詞、繪畫與書法作品的品鑒中提高審美旨趣,培養理性寬容的文明素養。
3.3?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領,培育道德風尚教化人
人民崇高的道德境界是實現“雙富夢”的道義基礎,“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因此,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義力量,培養公民道德人格,為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夯實思想道德基礎。一是“軟治理”與硬性約束相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融入規范與制度建設之中,充分發揮剛性約束對道德文明建設的保障作用,實現社會治理效能與道德提升相促進。二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文化,抓好以文化人,鼓勵文藝工作者推出反映時代新氣象、謳歌道德模范的文藝精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筑牢精神文化高地,引導人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全社會崇德向善。三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大中小學教育全過程,構筑上下互通、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根據廣大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有的放矢開展價值觀教育,引導其明辨真善美、假惡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3.4?以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物質基礎,開辟實踐新方式
“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人在本質上也是一種實踐的存在。因此,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須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涵育精神文明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具體來看,一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提高對資本的駕馭能力,遏制資本邏輯對精神文化產品生產分配的僭越,防止精神資料與勞動者分離。二是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鼓勵精神生產要素向中西部地區橫向轉移,彌合地域差異,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補齊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短板,以共享理念確保人人在公平公正的環境中創造和享受精神生活所需的各種資源。三是充分利用重要傳統節日、重大節慶日,根據城鄉特色依托博物館、文化廣場、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搭建數字化的文化體驗場景,增強視聽體驗,使人們在親身體驗中豐盈精神世界。
4?結語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然而在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方面仍面臨著諸多現代社會發展衍生的困境。因此在新征程上,既要著眼物的全面豐富,也要聚焦精神生活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致力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教育人民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必然;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潤精神世界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對現實映照的歷史必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道德良知是中國人民長期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實踐必然;夯實物質基礎,創新精神文化活動是新發展階段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的時代必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3.
[3]汪青松.論精神富裕的內涵與價值[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2):3941.
[4]詹小美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概論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2.
[5]列寧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7.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4.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07.
[8]阿歷克斯·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M].殷陸君,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56.
[9]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10]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4.
[12]王金,孫迎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內涵要義、現存問題與優化路徑[J].理論探索,2023,(1):1218.
[13]列寧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