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紅 李紅 張濤


摘? 要:為了了解非洲豬瘟對亞洲豬種群分布的影響,文章對亞洲野豬、馬來西亞野豬的種群動態進行了研究。通過相機捕捉法對馬來西亞帕索研究林的野豬進行了長期監測,發現非洲豬瘟暴發前和暴發后野豬的數量有明顯差異,說明非洲豬瘟對亞洲豬的影響與歐洲一樣,都很嚴重,養殖場(戶)需要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關鍵詞:非洲豬瘟;亞洲野豬;相機捕捉;種群
中圖分類號:S858.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24)02-0012-03
與歐洲一樣,亞洲的野豬種群和本地豬種群也受到非洲豬瘟的嚴重影響。長期以來,有關非洲豬瘟對亞洲野豬種群的影響一直未有詳盡報道。2023年馬來西亞半島報道的數據證實,亞洲存在一種新的、永久性的豬健康問題。
一直以來,幾乎未有關于泰國、馬來西亞半島、新加坡和蘇門答臘島的野豬(Sus scrofa)感染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的報道。但在大部分完整的和退化的森林中,包括采伐區、片段森林和邊緣棲息地等,野豬群的數量非常多,甚至太多。迄今為止,缺少有關東南亞野豬群ASF方面的數據記錄著實令人費解,因為當地野豬群的密度非常高,其群居的社會行為和人為改造景觀的增多等,增加了野豬群與家豬(作為ASF傳播媒介)的距離。
1? 亞洲的野豬和庭院養殖
野豬遍布歐亞大陸,從西班牙到土耳其和俄羅斯、印度、東南亞、中國,甚至日本南部(圖1)。這意味著,當非洲豬瘟在某一地區暴發時,當地的野豬種群也會受到影響。韓國是首個報道亞洲野豬出現大規模死亡的國家,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對當地的野豬種群疫情進行了詳細報告。這對可能發生疫情的朝鮮和中國的情況有了一些了解,因為在這些國家,關于野豬種群暴發非洲豬瘟的詳細信息往往有限。
Luskin博士認為亞洲野豬種群中暴發的ASF與在其他國家發生的情況類似——亞洲野豬種群的暴發模式與過去十年在歐洲的暴發情況類似,即疫情在不同地區循環暴發。
Klaus Depner博士(歐洲ASF專家,就職于德國弗里德里希-洛夫勒研究所)證實,在中歐和東歐受ASF疫情影響的野豬種群中,正出現“地方性流行”。他認為,這種情況將在許多野豬種群中持續發生。
Depner博士指出,炎熱的氣候可能會影響病毒的存活。他認為不排除ASF病毒自發消退的可能性,在高加索地區(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已經看到了類似的情況。當室外溫度超過30 ℃時,ASF病毒的半衰期會大幅縮短。這也可能是炎熱夏季(例如歐洲南部)感染消退的原因,因為高溫會使病毒失活。Luskin博士明確表示,亞洲野豬死亡率高并不意味著野豬種群將遠離亞洲大陸,因為野豬種群的繁殖率非常高,它們的數量很可能會迅速反彈。
2? 馬來西亞的野豬
三十年來,一個國際研究團隊一直在距離馬來西亞半島130 km的帕索研究林(Pasoh research forest)監測當地野豬數量。帕索研究林是亞洲運行時間最長、長期有人駐守的森林動態小區,為監測ASF疫情暴發情況提供了機會。帕索野豬的種群動態與保護區附近種植園的油棕櫚果的跨境食物補貼密切相關。在ASF暴發之前,帕索野豬的密度為27~47 頭/km2。這一密度高于沒有外部食物補充的天然林中的野豬密度(2~10 頭/ km2),因此被稱為“密度過高”。2002—2006年,當鄰近的油棕櫚樹不結果時,帕索野豬的數量也隨之下降。不過,在停果期間并未發現野豬的尸體,這表明野豬從該地區遷出,并非因饑餓而大量死亡。當鄰近的種植園在2007年恢復結果后,野豬數量呈指數級增長,從2012年到2022年2月,野豬的數量一直居高不下。該團隊研究了亞洲野豬暴發ASF疫情的死亡率動態,并在2013—2019年,通過對帕索研究林野生動物重復采樣(橫斷面和相機捕捉),比較了亞洲野豬疫情暴發前和暴發后的數量。
2.1 研究地點
帕索地貌是史密森學會進行永久性生態監測的理想地點之一。帕索是一個0.5 km2的森林動態監測樣地,自1986年以來,每五年進行一次普查;2003年開始,每周進行一次物候監測;2013年開始,每年利用相機陷阱法調查一次野生動物;2014年開始,在此進行狩獵評估;自1996年一直在進行將人類、野生動物和植物動力學聯系起來的試驗。棲息地為原始低地雨林和選擇性砍伐的低地雨林。這里野生動物群落多樣,野豬數量多,且以附近的油棕果為食,但胡須豬(S. barbatus)已有二十年沒出現在這片土地上了。
2022年3月至7月,馬來西亞森林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團隊監測了野豬和野豬尸體的情況。研究人員根據以前在該地研究過的腐爛率估算了所有尸體的死亡時間。馬來西亞的野豬在死亡后的最初24 h內幾乎不會脹氣和散發氣味,在第2~4天出現脹氣和輕微的氣味,在第4~? ?12天出現明顯腐爛并發出腐臭,第12~16天留下干燥的皮膚和骨頭殘骸。從第16~30天,仍可通過殘留的惡臭、土壤上大量的蒼蠅和幼蟲以及獨特的骨骼識別尸體。
2.2 相機捕捉
研究團隊從2013年到2018年(非洲豬瘟暴發前),每年進行一次系統的相機捕捉,在2022年(非洲豬瘟暴發后)又一次進行相機捕捉。相機在2013—2016年和2018年捕捉了約30 d;2017年,相機全年捕捉;非洲豬瘟暴發后,2022年6—8月,相機捕捉了58 d。研究團隊將相機捕捉時間間隔30 min以上認定為獨立捕獲。
2022年2月10日,通過對帕索研究林中死亡野豬進行PCR檢測,確認了一頭林居野豬死于非洲豬瘟。2022年2月、3月和4月期間,研究人員偶爾會觀察到野豬尸體腐爛并伴有惡臭的異常情況。5月9日,研究人員觀察到一場野豬大規模死亡事件,進入森林時,多次遇到野豬尸體并聞到尸體腐爛的惡臭。5月15日至6月7日,出現野豬死亡高峰,之后有所下降,2022年? ? ? ? ? ? ? ? ? ?7月15日開始,基本很少見野豬死亡。
2.3 相機捕捉的野豬活動情況
通過相機捕捉器觀察帕索研究林的野豬活動發現,2022年的捕獲率較2013—2017年五次調查的平均捕獲率低了87%。具體而言,2013年至2017年(非洲豬瘟暴發前),相機的相對活動指數(relative activity index,RAI:每 100個誘捕夜的獨立捕獲量)平均為25.56,而2022年(非洲豬瘟暴發后)僅為3.39(圖2)。攝像機觀察到的唯一圖像是一只太陽熊在尸體腐爛晚期吃尸體上的蛆。研究人員觀察發現,與前幾年相比,2022年6月野豬的死亡率增加了約100倍,這與當時ASF在馬來西亞半島肆虐吻合。在2月出現幾例病例后,ASF病毒似乎從4月開始廣泛傳播。經過1~3周的潛伏期后,大多數死亡病例發生在5月中旬至6月初的三周內,這一點得到了現場馬來西亞森林研究所(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laysia,FRIM )工作人員的證實,6月初觀察到的尸體腐爛狀態也驗證了這一點。用相機捕捉器測量到的野豬活動急劇下降了87%,這表明以前生活在該地的大部分野豬因感染ASF病毒而死亡。
野豬會尋找現有的巢穴作為死亡地方(“葬禮巢穴”),這種行為首次被觀察到。在野豬脆弱的時期,“葬禮巢穴”可能被認為是安全的地方,這與它們分娩時的動機類似。研究團隊無法確定使用“葬禮巢穴”動物的性別,有可能分娩筑巢的母豬在死亡時會選擇使用“葬禮巢穴”。
野豬尸體似乎會在兩到三周內腐爛殆盡,這表明在雨林條件下ASF疫情需要及時監測,其他地方的疫情可能會被漏掉,而且向捕食者和食腐動物提供的尸體肉時間極為短暫。
3? 對亞洲的影響
東南亞野豬的減少除了對植物和其他動物種群造成意想不到的影響外,還會影響人類的經濟和生計。野豬是東南亞一些土著文化的重要物種,尤其是在馬來西亞婆羅洲和新幾內亞島,在古代狩獵傳統、現代經濟以及傳統的送禮和嫁妝習俗中發揮著核心作用。ASF的暴發,消除了當地一些可持續狩獵和畜牧業的選擇,對瀕危、稀有和繁殖慢的野生動物進行補償性狩獵可能會帶來一場保護災難。營養和文化方面的損失可能會嚴重影響該地區的原住民。
ASF可能會一直在亞洲存在,就像在歐洲發生的情況一樣。因此,曾經在亞洲很普遍的“庭院養殖”不再具有可持續性。更多的商業化家庭農場需要提高生物安全水平,這將會產生相關的成本、基礎設施、培訓和能力建設。
原題名:Impact of ASF on Asias wild boar population(英文)
原作者: Matthew S Lusk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