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風波 馮曉東 連亮亮

摘? 要:文章對鵪鶉疑似大腸桿菌病進行實驗室確診,通過藥敏試驗篩選敏感藥物,并結合綜合防制措施以預防鵪鶉大腸桿菌病。
關鍵詞:鵪鶉大腸桿菌病;實驗室確診;藥敏試驗
中圖分類號:S854.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24)02-0068-03
鵪鶉大腸桿菌病是由埃希大腸桿菌(Escherichi coli)感染鵪鶉引起的一種常見病。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可感染各年齡段鵪鶉,一般6月齡后的鵪鶉發病率較高,雖不會引起大群暴發性死亡,但對產蛋率及蛋品質影響很大,加之反復發作,往往會帶來巨大經濟損失[1]。大腸桿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畜禽都易感染。該病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鵪鶉,發生的主要原因是飼養密度過大,籠舍消毒不徹底,衛生條件差。飼養管理不善,飼養環境長期潮濕不潔,氣溫突變,過度炎熱及疫苗接種造成的應激反應,都能誘發該病和加重病情;某些疾病,如新城疫、呼吸道病,常并發或繼發感染。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來源
本地養殖戶飼養的2月齡鵪鶉發病,送檢時已死亡。問診得知鵪鶉拉白色稀糞,產蛋率下降,產軟殼蛋、破殼蛋增多,戶主曾滴鼻點眼接種新城疫疫苗,并在飲水中添加環丙沙星進行控制,不見好轉。
臨床上,發病鵪鶉消瘦,上下眼瞼腫脹,兩腿前后伸張,肛門周圍絨毛污穢不堪。剖檢發現,尸體眼前房積膿;肝腫脹,呈暗紅色;肝臟、心臟表面均有一層灰白色纖維素性薄膜覆蓋;膽囊腫大,膽汁充盈;小腸脹氣,黏膜增厚;肺腸充血出血;輸卵管腫脹;卵巢變形。
1.2 主要試劑
麥康凱瓊脂,普通營養瓊脂,伊紅美藍瓊脂,三糖鐵瓊脂,甲基紅試劑,葡萄糖蛋白胨水培養基,營養肉湯,革蘭染液。藥敏片包括阿莫西林(amoxicillin,AMX)、氨芐西林(ampicillin,SU)、頭孢噻肟(ceftizoxime,CTX)、頭孢他啶(ceftazidime,CED)、頭孢曲松鈉(ceftriaxone sodium,CFX)、卡那霉素(kanamycin,K)、慶大霉素(gentamicin,GM)、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泰樂菌素(tylosin,TL)、硫酸紅霉素(erythromycin sulfate,E)、利福平(rifampicin,RA)、氧氟沙星(ofloxacin,OFL)、諾氟沙星(norfloxacin,NOR)、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CIP)、恩諾沙星(enophthalmin,ENR),均為自制[1],密封低溫保存備用。
1.3 細菌的分離培養
無菌條件下,取發病鵪鶉的肝、心臟切片樣本,分別劃線接種于普通瓊脂平板、麥康凱瓊脂平板、伊紅美藍瓊脂平板及營養肉湯,于37 ℃培養24 h后觀察結果。
1.4 涂片染色鏡檢
挑取普通瓊脂平板上可疑菌落涂布于載玻片上,革蘭染色,在油鏡下觀察菌落形態。
1.5 生化試驗[2]
1.5.1 糖類分解試驗
挑取普通瓊脂平板上可疑菌落,隨后接種于各種糖培養基上,在37 ℃恒溫箱中培養24 h,觀察結果。
1.5.2 硫化氫試驗
挑取普通瓊脂平板上可疑菌落,接種于營養肉湯中,置于37 ℃恒溫箱培養6~8 h。用無菌接種針蘸取純培養物,沿管壁作穿刺三糖鐵培養基,37 ℃下培養24 h,隨后觀察培養基顏色變化。
1.5.3 甲基紅試驗
取1.5.2培養的肉湯培養物,接種于葡萄糖蛋白胨水培養基中,在37 ℃恒溫箱中培養24 h,取出后加甲基紅試劑3滴,觀察培養基顏色變化。
1.5.4 運動力檢查
滅菌接種針蘸取1.5.2培養的肉湯培養物,垂直刺進半固體培養基的瓊脂柱中間直至管底,置37 ℃恒溫箱中培養18 h,而后取出檢查。
1.6 動物試驗
選取體重18~20 g小白鼠4只做動物試驗。挑取普通瓊脂平板上的單個菌落接種于營養肉湯中,置于37 ℃恒溫箱中培養6~8 h,取1 mL菌液,用生理鹽水10倍稀釋,每只小鼠腹腔接種0.2 mL稀釋的菌液,飼養觀察結果。
1.7 藥敏試驗
采用紙片瓊脂擴散法(Baner-Kirby建立的K-B法)[3]進行藥敏試驗。
2? 試驗結果
2.1 細菌培養特性
普通瓊脂平板上長出形態凸起、光滑濕潤、灰白色、半透明、邊緣整齊、有特殊的糞便樣臭味的大菌落。麥康凱瓊脂平板上長出粉紅色大菌落,稍凸起,表面光滑濕潤,菌落邊緣波狀。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為圓形藍紫色菌落,中心為紫黑色帶金屬光澤。肉湯呈均勻渾濁,管底有黏液樣沉淀物。
2.2 染色鏡檢結果
油鏡下觀察到單個散在的兩端鈍圓的革蘭陰性短桿菌。
2.3 生化培養
2.3.1 分離菌發酵特點
分離菌能發酵葡萄糖、麥芽糖、乳糖、木糖、甘露醇,產酸產氣,產生靛基質,不發酵蔗糖。
2.3.2 培養基變化
培養基顏色無變化,未產生硫化氫。
2.3.3 培養液變化
培養液為黃色,甲基紅試驗為陰性。
2.3.4 運動力觀察
檢查見由穿刺線向四周擴散生長,周圍的培養基變渾濁,該菌具有運動力。
2.4 動物試驗
小鼠接種菌液后,在18 h內全部死亡。取死亡小鼠心臟和肝臟切片樣本、腹水樣本,制成抹片,革蘭染色鏡檢,并將樣本劃線接種于麥康凱瓊脂平板上,置于37 ℃恒溫箱內培養24 h后觀察結果。鏡檢結果為兩端鈍圓的革蘭陰性短小桿菌,麥康凱瓊脂培養基表面有粉紅色、稍凸起、表面光滑濕潤、菌落邊緣波狀的大菌落。與從原發病鵪鶉的樣本中分離出的菌株形態一致。綜上試驗結果可判斷,從原發病鵪鶉中分離出的細菌為致病性大腸桿菌[4]。
2.5 藥敏試驗結果
藥敏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按以下標準判定[5]:抑菌圈直徑大于20 mm為極度敏感;抑菌圈直徑大于15 mm且不超過20 mm為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徑大于10 mm且不超過15 mm為中度敏感;抑菌圈直徑大于0且不超過10 mm為耐藥。
3? 分析與討論
3.1 藥敏試驗結果分析
本研究表明,引起本地養殖戶2月齡鵪鶉發病的致病性大腸桿菌對頭孢噻肟(CTX)、頭孢曲松鈉(CFX)、慶大霉素(GM)和頭孢他啶(CED)極度敏感,對氟苯尼考(FF)高度敏感,對阿莫西林(AMX)、氨芐西林(SU)、卡那霉素(K)、泰樂菌素(TL)、硫酸紅霉素(E)、利福平(RA)、氧氟沙星(OFL)、諾氟沙星(NOR)、環丙沙星(CIP)和恩諾沙星(ENR)耐藥。因此,頭孢菌素類抗生素、胺基糖苷類抗生素、氯霉素類抗生素可作為治療藥物。
3.2 大腸桿菌病發病原因分析
3.2.1 環境因素
飼養環境衛生條件差、管理不當與大腸桿菌病有著密切的關系。當舍內空氣不好,陰暗潮濕,塵埃過重,飼料飲水等被大腸桿菌污染時,易使大腸桿菌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鵪鶉,從而引起發病。部分養殖戶未對設施進行消毒,或者對消毒工作不重視,大量重復地濫用藥物,致耐藥菌株產生。大多數養殖戶在鵪鶉群發病時,便“病急亂投醫”,也不考慮藥物是否有效,或者一旦有效,便長時間大量使用同一種抗菌藥,結果導致大腸桿菌耐藥性增加,鵪鶉的免疫力急劇下降,最后不但不能治療疾病,反而造成耐藥菌株種類超標[6],造成大腸桿菌的發生與流行。
3.2.2 應激因素
在正常情況下鵪鶉的腸道內存在大量的大腸桿菌,舍內也廣泛存在大腸桿菌,當飼養管理、環境衛生條件變差,特別是鵪鶉群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如高溫,轉群,驚嚇,飼養密度過大,突然更換飼料,機體內環境發生改變而使抵抗力下降,導致大腸桿菌病發生。
參考文獻
[1] 陸承平.獸醫微生物學[M].5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3.
[2] 姚火春.獸醫微生物學實驗指導[M].2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3] (美)卡爾尼克(Calnek B. W.)主編.高福,劉文軍主譯.禽病學:第9版[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1991.
[4] 甘肅農業大學.獸醫微生物學[M].2版.北京:農業出版社,1991.
[5] 朱模忠.獸藥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6] 崔增學,高樹云.耐藥性大腸桿菌病的診治[J].中國禽業導刊,2002,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