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游

2024年2月21日,德國羅斯托克,民眾漫步海灘
“德軍的戰機是飛不起來的。”
“德軍更換一雙軍靴等了八年!”
“德軍配給的內褲都不夠用了!”
在許多時候,當人們談起德國軍隊,想起的往往是當年閃擊波蘭的機械化部隊,或者是繞過法國馬奇諾防線最終攻陷巴黎的鐵血部隊。可到了最近十年,德國軍隊成為了被歐洲人嘲笑的對象。
特朗普擔任美國總統期間,沒少把德國的國防預算用作談資,并且特別把德國樹立為不履行“把年度全國GDP總值的至少2%用于國防”的北約成員國。在默克爾擔任總理的16年,正值以和平貿易自由貿易為主的全球化年代,“德軍還能打仗嗎”這個問題,多年來并不被德國人提起。畢竟,二戰結束之后,歐洲土地上幾乎再也沒有爆發過大規模軍事沖突。既然繁榮盛世已經是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那為什么還要養著龐大的軍隊?
自從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總理朔爾茨在2022年2月27日發表了“時代拐點”的演說,聲明德國國防政策將會迎來重大轉折點,承諾將GDP的2%用于國防。從德國二戰戰后歷史維度來看,這篇演說的重要性,可以堪比時任總理阿登納在決定加入北約時候的“重新武裝”演說。
但在“和平主義”氛圍中浸潤多年德國,實現這個目標實則困難重重。軍隊采購部門的丑聞只是一個縮映。
3月初,一段電話對話錄音通過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卡羅娃的發布,在網絡上不脛而走:在這段對話中,一名疑似是德國空軍參謀長的人跟對方透露,英軍早已在烏克蘭派遣了軍官協助烏軍發射導彈。隨后,德國總理朔爾茨證實了這段對話的真實性,并且確認了德軍內部有嚴重的保密疏漏事故。這段對話,其實是一個德軍空軍高層視頻會議的音頻選段,德國國防部事后認為,是開會使用了未經加密的會議軟件,導致了內容遭到俄羅斯的竊取。
此事導致了整個西方陣營的嘩然,因為這相當于給英國和法國軍隊在烏克蘭戰場上的亮相作了一次“官宣”。在被北約盟友打上“不可靠”標簽之際,德國國內上下也開始了一系列的輿論檢討風暴。其中,被擺上架的,少不了德軍的采購部。
在俄烏戰爭期間,俄軍指揮官使用民用通信設施對話被截獲的新聞,在早期時有發生。但實際上德軍也好不到哪里去。德軍軍官之間的通信,很多時候不得不借用不加密的民用設備。而經濟實力比俄羅斯雄厚得多的德國,為何淪落到連基本的加密通信設施都保證不了?在許多分析人士看來,不給力的采購部門,得背鍋。
德軍可不是沒財力采購一批保密的通信設備,原因啼笑皆非,通信設備采購被埋沒在采購辦公室的文山會海中,一拖就是十年。
從戰機飛不起到內褲供應鏈斷裂,一直到傘兵等了十年的頭盔訂單還沒到貨,圍繞德軍問題的核心,一直是這個名字非常長的部門:聯邦國防軍裝備、信息技術和內部服務供應辦公室。在德國軍隊內部口耳相傳的故事中,這個部門可是出了名的拖沓和難以應付,也是各路軍隊文職人員的事業墳墓。
“我可不想被調到那里去!”
因為用10年去對比美式頭盔是否適合德國軍人,聯邦國防軍采購辦公室這個部門一直是德軍內部的笑話。如今隨著丑聞繼續醞釀,德國的采購辦公室成為了德軍內外的眾矢之的。

2023年6月16日,德國雅格爾,“空中衛士2023”軍事演習
用10年去對比美式頭盔是否適合德國軍人,聯邦國防軍采購辦公室這個部門一直是德軍內部的笑話。
在上個十年,“讓德軍實力重新強一點”的呼聲已經時有所聞,而要實現重振德軍的目標,自然要大規模采購裝備。但執行這個決策的德軍采購辦公室,卻馬上撞上了一場朝野震驚的丑聞。德國聯邦審核局發現,在2013-2019年期間,德軍采購辦公室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簽下了大量采購合同—但這些采購并非可以投入實戰的武器裝備,而是各種顧問咨詢服務。
由于金額達到了過億歐元,德國議會決定對時任國防部部長發起調查。但詭異的是,當調查委員會找到了國防部長工作用的手機時,這名國防部長的通信記錄卻由于被列入“涉密”理由而遭到封存。

2023年11月20日,德國總理朔爾茨(右)與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柏林會面
2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好日子,讓德國有了不斷讓軍隊“自廢武功”的底氣。
這名當年被德國各媒體口誅筆伐的國防部長,不但沒被拉下臺,還得到了官運亨通的機會。這名國防部長就是今時今日經常出現在電視鏡頭面前、多次呼吁歐洲重新整合武裝起來對付俄羅斯的歐委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作為默克爾的緊密政治盟友,馮德萊恩在2019年被選作歐盟層面的行政負責人,相當于是整個歐盟的“內閣首長”。但馮德萊恩當了6年國防部長后留下的德國聯邦軍,卻依然是一個遠遠無法勝任大規模戰爭的笑話。至于那個被翻了個底朝天的德軍采購辦公室,也是如同過去那樣像蝸牛一樣緩慢爬行,該到貨的頭盔、軍靴乃至飛機和導彈,還是遙遙無期地淹沒在采購辦公室的文件夾中。
在此之后的德國國防部長,基本上都是以丑聞爆發黯然收場。取代默克爾擔任總理的朔爾茨,領導的是一個由三黨組成的“紅綠燈”三色聯合政府。朔爾茨內閣的第一個國防部長蘭姆布希特,是一個在過往毫無國防軍工背景而且是快要淡出政壇的“老大媽”。在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后,蘭姆布希特給烏克蘭送上的軍事援助,是5000個頭盔和一套戰地醫療設備。這種力度的支援,被基輔市市長克里什科稱作“笑話”。
到了2023年1月16日蘭姆布希特辭職時,德國從德軍和軍火制造商身上給烏克蘭輸送了10億歐元的武器裝備,但是部長給德軍自身的替補殺傷性武器裝備,卻只有5000萬歐元,大量非武器性裝備甚至連采購申請都沒做。

1970年12月7日,波蘭華沙,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下跪
德國國防部在采購問題上各種“能拖則拖”的態度,乃至蘭姆布希特的“拉胯”表現,或多或少折射出朔爾茨所屬政黨社民黨多年以來的“和平主義”氛圍,也就是二戰結束后對軍隊和軍事沖突始終保持距離的態度。
1970年12月7日,社民黨首任總理勃蘭特在波蘭首都華沙對著猶太人受難者紀念碑雙膝下跪,彰顯著社民黨確立了“承認東德合法性”“承認東歐國家合法性”和“與蘇聯展開合作”的“東方政策”。在這種以主張和平共存為主的政治氛圍下,軍隊和國防的建設擺在了次要的位置;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西德政府開始了和蘇聯進行一系列的能源合作計劃,為日后社民黨內左翼派系跟蘇聯的緊密關系奠定了基礎。
只是在冷戰時期,由于東西德分裂的狀態,雙方把熱戰的假想主戰場設定在德國土地上,西德由于地緣安全的需要,還是要養著一支數量龐大的常規軍隊,“東方政策”也沒有一直占上風。到了冷戰結束,兩德統一后,“東方政策”成為了國會各主流大黨的共識。德國一邊削減軍隊開銷,另一邊大量增購來自俄羅斯的廉價能源進口,成為了冷戰后德國多年來一直奉行的對外政策。
默克爾主政恰逢全球化高歌猛進的時期,“國防靠美國、經濟靠中國、能源靠俄羅斯”,讓德國過上了2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好日子,讓德國有了不斷讓軍隊“自廢武功”的底氣。
奧巴馬在其回憶錄《應許之地》中,把默克爾領導下的德國,描述成為一個能夠自信地用非軍事手段達成自己外交策略的經濟大國。
但到了全球化退潮的時代,連續多年國防經費不足國民生產總值2%的德國,猶如裸泳者,在國際舞臺上暴露出各種尷尬。
而全球經濟逆風期的環境下,德國近年可以掌控的政府總體預算原本就減少,要維持2%的軍費開支,把聯邦國防軍重新塑造成所謂能夠打仗的隊伍,恐怕要在另外一些項目上削減經費。路透社網站顯示,德國在2025年的政府總預算可能有“數十億歐元級別”的漏洞。朔爾茨三黨聯合政府一直主張的綠色新能源項目和電子化基礎建設,可能成為被砍掉的一部分。在相當一部分德國社民黨左翼成員看來,讓德軍重新武裝的政策,違背了當初勃蘭特作為德國首腦跟東歐國家建立和平的努力,也背叛了二戰戰后德國左翼主流思潮中對歷史懺悔和對鄰國“不再黷武”的承諾。
責任編輯何承波 hcb@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