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婕
高級中學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性迭代與高中生行為方式的多樣化發(fā)展,影響著校園景觀的變遷。本文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第一中學與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閔行分校2 所公辦高級中學景觀改造項目為例,針對高中校園景觀提升改造的常見問題,提出應對策略。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第一中學是貴州省省級示范性普通高級中學,是黔南州人民政府舉辦的公益二類事業(yè)單位,占地面積34.67 萬m2,建筑面積18.45 萬m2。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閔行分校由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市閔行區(qū)人民政府共同創(chuàng)辦,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承辦的一所全日制公辦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占地面積6 萬m2,建筑面積5.20 萬m2。
兩個校區(qū)在校園景觀方面皆存在一定不足:第1,校園景觀功能缺位,難以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和行為需求;第2,因實際設計與使用習慣錯位,造成閑置或半閑置的校園景觀消極空間;第3,人文內涵挖掘不夠,缺少能夠體現學校歷史文化的校園景觀;第4,校園內無可持續(xù)理念措施應用的景觀環(huán)境,生態(tài)環(huán)保教育理念不足。針對上述問題,校方要求以校園景觀改造為落腳點,提升學校整體形象,營造更契合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教育環(huán)境,實現其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
人類意識活動的過程和結果被稱為心理,是個體對客觀事實或世界的內在反應和體驗。行為是有機生命體為適應環(huán)境變化而產生的各種肢體反應。需求是個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tài),表現為個體對內外部環(huán)境的一種穩(wěn)定要求,并會成為個體活動的動力源泉[1]。
高中生的校園心理需求和行為需求結構直接決定了校園各景觀場景的功能性。遵循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高中生特定的校園心理需求有學習需求、社交需求、歸屬感需求、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審美需求。
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使現今高中的教學場所更具靈活性,教學場所已由傳統(tǒng)的室內教學拓展至室外場地。開闊的校園景觀空間能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力和自我表現力的提升;私密安靜的個人學習景觀空間能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這皆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人際交往是獲取知識的另一途徑。高中生在社交中能收獲友誼、信任與關懷,校園景觀中的社交空間能充分滿足其社交心理需求。此外,歸屬感需求是高中生對校園依賴和自身定位的確認,符合人類尋求庇護的天性具有文化向心性的校園景觀空間能使學生產生集體感、趨同感與認同感。
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高于歸屬感需求,一個可以達成自我、證實自我的校園生活環(huán)境,有利于高中生群體更好地了解自我、增強自我認知、實現自我價值。
充滿生機、創(chuàng)意無限、色彩斑斕、形式多樣的校園景觀符合高中生的審美標準并且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fā)其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滿足他們對美的獨特向往。
由于高中生校園行為具有目的性、時段性與規(guī)律性的特征,其特定的校園行為需求可歸納為2 類:以步行為主與以逗留為主。
1)步行是校園最常見的行為,高中生具有目的性的步行行為串聯起教室、食堂、宿舍等區(qū)域。如果前往目的地的路程一覽無余,會使行程索然無味,因此可以在交通動線上用鋪裝與高差進行設計,增添步行的愉悅性。同時,在校園內實施人車分流和增設創(chuàng)意景觀導視來引導學生行走的路線,能為學生提供安全感與趣味性。
2)逗留行為對于高中生規(guī)律的校園生活而言一般只發(fā)生在固定時間段,常伴有休憩與娛樂。因此,在設計中要考慮這些休憩娛樂設施的位置、布局、數量、形式等,更要考慮校方的后期維護能力,避免造成資源浪費。此外,可利用鋪裝變化與植物圍合界定構筑物、座椅的凹型空間或開放空間的邊緣,從視覺上給人以心理上的提示,規(guī)避陌生人視線接觸的尷尬感,提高休憩娛樂設施的使用率。
當外部空間被框定并建立起向心秩序,該空間就會成為滿足人意圖和功能的積極空間;反之,無限延伸的自然是離心空間,則可被定義為消極空間[2]。簡而言之,消極空間即為曾被納入設計范圍,但最終未被人們按照設計初衷所使用,逐漸被忽視的空間范疇。
消極空間有公共性、未被開發(fā)、利用率低、阻礙周圍活動的發(fā)展等特點[3],其多見以下幾種情況:第1,存在于建筑銜接空間。建筑銜接空間是指主體建筑間相互縱橫所產生路徑區(qū)域外的灰空間。校園建筑多采用U字形和回字形布局,易造成不具實用功能的道廊、臺階、屋頂平臺、底層架空、中庭等。第2,存在于具有交通功能屬性的附屬空間。交通附屬空間是指存在于校園中,但光線不佳、空間狹小、僅能供人通行卻無法久留的區(qū)域。第3,存在于開放的公共空間。由于使用功能定位的不合理、景觀尺度不當等,未能充分發(fā)揮功能的閑置或半閑置空間。
優(yōu)化高中校園消極空間的方法很多。例如:積極明確模糊的交通動線,改變空間的表達形式,重新定位功能屬性;引入景觀設施、豐富景觀裝置、賦予景觀小品現代化與人文化的空間內涵,強調與環(huán)境的協(xié)調性和藝術性,增強學生的使用滿足感和歸屬感;彌補夜間照明的不足,消除安全隱患;側重人性化設計,提高空間體驗感和視覺感,加強空間交互性;借助植物調和與周邊環(huán)境的融合度,增強空間的整體適配性等。消極空間是校園空間中不可忽視的潛在空間資源,通過對其進行有效改造與再開發(fā),可優(yōu)化校園結構,滿足高中生校園空間使用的多樣化需求。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閔行分校內的大跨度建筑為確保柱網排布的完整性,形成了無法避免的52 m 架空層。這一具備交通附屬空間屬性的架空部分,扮演著連接行政樓與實驗樓的關鍵角色。然而,由于常年光線昏暗,空間狹長,即便有人通行也鮮有駐足。對上述消極空間,第1,可采用涂鴉、天花板藝術裝飾、墻頂噴飾彩繪等方式對吊頂、立柱區(qū)域進行整體包裝增色。第2,增加室外照明,選用丙烯酸或三元乙丙橡膠(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Monomer,EPDM)顆粒材料鋪設地面。第3,通過設置景觀裝置重新定位,豐富其使用功能,提升空間利用率。靈動的景觀裝置可打造為小型藝術展廳,定期更換主題展出學生的作品;造型多變的景觀座椅、鏤空書架、鏤空洞洞板等可隨機變化成可供學生學習、交流、舉辦英語角或晨讀沙龍的空間。這樣的景觀優(yōu)化方式為單調沉悶的消極空間注入了活力,亦為師生提供了更多休憩娛樂和文化宣傳的場地(圖1)。

圖1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閔行分校內架空層改造效果圖(來源:作者自繪)
文化共生是指在不同文化之間相互交流、融合、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4]。它強調不同文化在同一個環(huán)境中能共同生存發(fā)展,相互借鑒、相互促進。
基于文化共生的景觀改造,能更好地提高校園景觀品質,傳遞校園文化內涵和價值觀。
基于文化共生優(yōu)化校園景觀設計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1,注重挖掘校園歷史與文化內涵,強化校園的文化特色與認同感,將校園文化特色融入景觀設計中,打造獨特的校園形象。第2,把地方文化特色融入校園,設置展現地方特色的雕塑、文化長廊、地面浮雕等,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地方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其對家園故土的歸屬感。第3,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與創(chuàng)新,充分考慮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需求,體現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第4,強調互動性與參與性,創(chuàng)造多樣化的景觀空間,如互動性強的景觀設施、景觀裝置、景觀小品等,鼓勵學生之間加強互動。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第一中學校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其辦學淵源可追溯至明代嘉靖年間刑部主事張翀于1559 年被貶都勻后創(chuàng)辦的鶴樓書院,及明代萬歷五年(1577 年)吏部給事中、刑部右侍郎鄒元標被貶都勻后創(chuàng)辦的南皋書院。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第一中學的校訓“德才兼?zhèn)洹⒏裎镏轮⒆詮姴幌ⅰ⑷姘l(fā)展”蘊含儒家思想,因此在新校區(qū)景觀提升改造中,借助建設書院祭孔文廟廣場,將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第一中學獨有的歷史文化融入廣場,強調中軸線體現儀式感,傳承校史人文,延續(xù)儒家思想(圖2)。因地形條件復雜多變,以原始山地形態(tài)為依托,融合現代景觀設計元素,改善傳統(tǒng)書院祭孔廣場的形制規(guī)格。現址不具備營造象征“地方官學”的真實水景“泮池”,所以采用變通的手法,用枯山水代替真水,以砂代水、以石替山。將弧線造型鋪裝與砂礫相結合,弧線鋪裝既表現了水紋,起到進一步固定砂礫的作用,既切合主題又兼美觀性與安全性。從唐代閻立本《孔子弟子像圖卷》中提取“四配十二哲”人物形象為設計元素來源,以錯落有致的柵欄方式將建筑回廊進行圍合,彌補傳統(tǒng)形制缺失的不足,既營造空間圍合感,又保證了采光與通風。

圖2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第一中學書院祭孔文廟廣場效果圖(來源:作者自繪)
高中校園景觀提升與文化共生彼此依存、彼此依附、彼此推動。都勻文化景觀盒采用景觀設計手法,植入儒學文化元素,以具有交互景觀功能的公共藝術形式傳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第一中學的百年文脈與歷史傳承,實現教育、審美、休憩3 種功能,彰顯都勻文化特色與歷史底蘊(圖3)。

圖3 都勻文化景觀盒效果圖(來源:作者自繪)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以及人們環(huán)保意識的不斷增強,通過減少環(huán)境污染、減少資源消耗、倡導回收再生循環(huán)或重新利用來實現生態(tài)平衡—減少使用(Reduce)、 再次使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的可持續(xù)“3R”設計理念在景觀設計中被廣泛認可與應用[5]。但是,“3R”設計理念在中等教育校園景觀提升設計中應用并不廣泛。
一方面,可持續(xù)校園景觀的建設需要在硬件上優(yōu)化完善學校景觀生態(tài)循環(huán);另一方面,要讓學生切實感受到可持續(xù)的重要性,激發(fā)其環(huán)保意識和責任感。高中體驗式教學課程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以講授為主的學科滲透教育存在局限性,而偏重戶外體驗與實踐活動的體驗式教學能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環(huán)境或虛擬環(huán)境的教學情境中去觀察、去感知、去發(fā)現,從而獲得更深刻的感悟。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閔行分校校園景觀提升項目中嘗試將校園景觀改造與高中體驗式教學課程相關聯,使可持續(xù)“3R”理念的科普教育能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依據可持續(xù)“3R”設計理念對分校整體規(guī)劃,采用散點式平面布局的方式將校園空間劃分為核心功能區(qū)域與非核心功能區(qū)域。
1)賦予核心功能區(qū)域不同的趣味景觀主題,將其與高中體驗式教學課程緊密結合。這些區(qū)域的景觀改造更側重于對環(huán)保種植裝置、生態(tài)循環(huán)裝置、景觀互動裝置等設施進行設計與應用,以真實研究課題為依托,結合科普教育功能,適應學校的教學需要,兼顧校園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同時,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比如,配合生物體驗式教學課程設置生態(tài)池,學生可通過生態(tài)池觀察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的四季變化和水生物對水體產生的積極影響。同時,生態(tài)池還扮演著雨水回收再利用的角色,雨水通過過濾器流入生態(tài)池,池中裝有手搖式取水器,可自由取水澆灌其他周邊植物。通過對雨水的回收、儲存、再利用,達成最簡易的可持續(xù)生態(tài)循環(huán)。再如,配合科技體驗式教學課程設置種植器與“昆蟲旅館”放置區(qū)。依據“樸門永續(xù)設計理念”,使用3D打印技術完成植物種植器與“昆蟲旅館”,安放在校園綠地各處。種植器作為植物賴以生長的載體,不同的形態(tài)與功能對應不同植物的生長需求。配合土壤檢測、溫與濕度檢測儀器,學生能夠更好發(fā)現微氣候變化與植物之間的關系。“昆蟲旅館”能夠幫助昆蟲植物授粉、抑制病蟲害,在保持生態(tài)平衡與生物多樣性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之外,還辟有厚土栽培果蔬種植園、堆肥固碳土壤分層觀察區(qū)等學生自主認養(yǎng)學習區(qū)域。
2)對于非核心功能區(qū)域,需尊重植物的生態(tài)習性,根據其自身特點,選擇適合上海氣候生長的鄉(xiāng)土植物,更新植物配置,提高物種豐富度。同時在建筑立面巧妙運用垂直綠化,提高綠視率,增添生機與活力。另外,注重植物顏色與香味搭配,不同色系的開花植物配合嗅覺體驗可增強學生的代謝與免疫功能,消除學習緊張感和疲勞感,降低心理問題發(fā)生的概率。
本文以兩個高中校園景觀改造項目為例,從契合行為心理、基于文化共生、優(yōu)化消極空間、融入科普教育等4 個方面闡釋高中校園景觀提升設計策略,對教育環(huán)境的景觀提升與改造進行了初步探索,希望能夠為當下高中校園景觀提升項目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但是,范例覆蓋面較小、代表性不足,未來需深入探討契合師生行為心理需求、兼具文化內涵與育人氛圍的生態(tài)文明校園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