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鍇
中國正經歷著從經濟高速增長向穩步發展的轉變,人口增量也出現了拐點,這導致老齡化問題的不斷加劇。與此同時,人們對生活品質的期望卻在不斷提高,從最初的公寓到花園式小區,再到如今的配套設施齊全的社區生活圈。這種細化和提升的過程反映出明顯的代際特點,且主要表現在城市規劃層面的變化,尤其體現在與居住區品質密切相關的配套服務設施的規模和服務范圍的變化。在此背景下,專家和學者從相關領域進行深入探索,發布了一系列社區生活圈的規劃指導性規范和文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對各級生活圈的便民服務設施配置需求提出了規定。以生活圈為尺度的新的民生服務設施,居民空間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1]。然而,這些需求和標準主要針對空間規劃,忽視了對于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住宅區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差異性。為了解決這一挑戰,需要拓展思維框架,尋找創新視角。新陳代謝理論誕生于20世紀60 年代,其核心觀點在于“功能消失后,會以有機生長的形式再生[2]”。新陳代謝理念通過將生物學中的發展和復興概念融入建筑及城市規劃中,對標準化的工業制品及機械邏輯提出質疑。“新陳代謝”這一術語是基于機器無法進行自我更新的特性,因此,新陳代謝主義標志著向以生命為本的新紀元的轉變[3]。這種現在看來依然超前的理論恰好可以為解決配套服務設施規劃設計靈活性問題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新陳代謝的規劃方法反對把居住區規劃和建筑看成是一成不變的。城市居民的生活圈概念,圍繞個體的住所向周邊延展,涵蓋了居民在家附近參與各項日常活動的空間,這些空間隨方向和距離展現出獨特的形態特征,并表現為不同級別的生活區域。這種概念通過考量時間和空間的維度來重新界定[4]。但是不同特征的社區還需要根據其本身特性、人口特征和產業結構進行“個性化”的生活圈配置,標準配置無法完全滿足社區多樣化的需求[5]。因此,居住區在前期規劃中應該引入時間因素,把住區尤其是與其配套的服務性建筑作為有機體,其在運作過程中實際上也是一種與外界的能量交換,能量的輸入端是業主以及利益相關者對于功能及使用形式的各種需求。例如,中年業主有公共空間飲茶會客的需求,老年業主有健康看護及社區醫療的需求,需考慮空間和時間的多維設計體系。周期較長、需求較多的因子作為系統中的主體結構;周期較短、需求較少的因子可以根據主體新陳代謝的機制更改或增減,以此維持“有機體”的生存。
建筑設計需要考慮建筑的生命周期,包括建筑的選址、設計、施工、運營、維護、更新等全過程,具體如下。
1)在項目開始階段,選址非常關鍵,需要綜合考量土壤、氣候、交通和周邊社區等要素。選擇資源豐富的地區,如風能和陽光充足的地方,可以高效利用自然能源。同時,確保選址交通便捷,從而大大減少通勤時間,提升生活和工作的質量。
2)進入設計階段,建筑師需關注建筑的耐用性、舒適性以及靈活性。耐用性保證建筑能夠抵御自然災害和日常損耗,舒適性確保為人們提供理想的居住或工作環境,而靈活性意味著建筑設計能夠適應未來的需求變化。這些因素共同保證了建筑的長期價值和使用效率。
3)施工階段,采用環保材料和技術是減少環境影響的關鍵。使用再生材料以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采用節能技術有效降低能源需求,減少環境足跡。
4)在運營階段,定期的維護和檢查是保證建筑安全和高效運行的基礎。預防潛在的安全問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節約成本。
5)在建筑更新階段,如果現有建筑無法滿足需求時,應考慮改造或拆除。此時,盡可能回收和再利用建筑材料減少浪費。通過應用新陳代謝理論,可以有效延長建筑的生命周期,提升其長期運行的效率,這對規劃和建筑設計至關重要。
該理論強調建筑的生命性,即建筑應與自然環境共同進化,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這就要求規劃系統的整體性。因此,在規劃與建筑設計中,需要從整體出發,考慮建筑與自然、社區、文化等多元環境的關系,而不僅僅是建筑本身。同時設計師應預測和考慮建筑在使用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變化,并在設計中預留相應的靈活可變空間。
在生態方面,應考慮建筑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思考如何利用自然資源,如何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等。新陳代謝理論在強調建筑的生命性的同時,也強調共生與共享的理念。這意味著建筑設計不僅要考慮單個建筑的使用,還要考慮與周邊建筑、社區的關系,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效率。
作為實踐設計項目的居住區生活服務中心,位于泰安市魏家莊城中村改造項目F6 片區08-18 地塊。服務中心總建筑面積為2353 m2。服務中心的服務范圍為項目的5 ~10 min 生活圈,輻射人口約1.5 萬人。住區整體的規劃理念充分契合可持續、功能多元化的新陳代謝理論,即“尋找宜居基因,打造生態復合的有機社區,高效有序的暢行社區,溫暖關懷的健康社區,文化浸潤的人文社區,創構未來的創意社區。”在構建居住區的配套生活服務中心時,其設計與規劃需遵循一系列高標準和要求,尤其是在前瞻性與可靠性2 個關鍵維度上。這不僅意味著要充分考慮未來的發展趨勢和潛在需求,以確保服務中心能夠適應未來的變化和挑戰,也意味著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要保證穩定性和安全性。生活服務中心共3 層,地上2 層,地下1 層。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最大柱跨為11 m。
在上位規劃(Upper-Level Plan)對于配套的基本要求上,配套公共設施面積需要滿足居住建筑面積的3.5%,在此基礎上配置基本配套功能,如物業服務辦公室、社區工作服務用房、居家養老服務設施。鑒于住區開發項目通常有較長的展示期,在這一早期階段,服務用房的空間可被用作項目的展示中心,用于展示規劃成果、建筑材料、建筑模型等內容,需同時考慮展示和參觀流線的設計。隨著時間推移,當住區進入使用期,原本的展示功能將逐漸減弱,而會客接待功能將變得越來越重要。此時,公共服務中心應突出其作為會客空間的主要職能,并作為一個重要的空間節點,從外部引入內部,同時承擔著動靜分區和主客區分的角色。進入中期使用階段,隨著大多數住戶的入住,公共服務中心將更多地發揮其為居民提供物業管理、社區活動、醫療服務和兒童相關服務的功能。在此期間,住宅區人流量增加且交叉頻繁,因此在設計初期就要考慮到交通流線的合理布局。同時,也需加強對設計周期的可操作性,在內墻分隔與裝修上采用可拆裝和模塊化的設計,以增強空間的靈活性和可變性,如圖1 所示。

圖1 新陳代謝的動態過程中空間的靈活性與可變性(來源:作者自繪)
生活服務中心1 樓是展示空間、社區會客與社區便利店等多種功能的整合,設置有接待洽談區、景觀理念展示區、咖啡吧、超市、快遞收發室等。其中展示空間短期可舉辦虛擬藝術展,打造沉浸式的科技體驗;結合沿街建筑的局部體量,設置裸眼3D 展示,增添項目人氣。便利店設計選擇相對次要的位置,借助O2O 電商平臺形成目的性消費以增補客流,同時以社區商圈為基礎客源,結合周邊生活服務設施進行傳統便利店的適應性升級。另外,1 樓西北角位置結合消防控制室設置整個社區的安保中心,以提升安全管理工作效率;在監控無死角覆蓋的同時,設置高效的監控巡查點,保障社區安全;充分利用人臉識別、車輛自動識別等現代科技設備,提升無人智能監管水平。
服務中心2 樓朝社區方向設置物業辦公室和會議室,朝外一側設置廚房及餐飲功能空間,共240 m2,前期稱為業主食堂,后期根據需要可出租該空間作為經營性的中型餐飲。在物業辦公中亦有靈活的功能選擇,前期可作為營銷使用的辦公室洽談室及簽約室。項目地下室擁有12 m×21 m 的下沉庭院,功能房間全部朝向庭院,進行日照與環境模擬,實現地下室的自然采光通風。功能上設計了健身中心、影院放映廳、社區醫療室、品茶禪修區、四點半課堂。品茶禪修區有相對獨立的空間,結合下沉庭院打造環境雅靜的禪意空間。在設計策略中要注意根據生活圈的需求,在建筑內外交通便捷的地方增加老年人設施,為老年人提供慢生活體驗,同時也是老少共融的慢享交流平臺[6]。
累計210 m2,四點半課堂分2 個,打造多元化的課后托管模式。社區醫療提供設備智能、服務用心的問診平臺,發展線上線下聯動的問診服務平臺。服務中心室外構筑物及中心兩側住宅建筑的架空層設置延展功能;無接觸快遞使用智能機器人配送,并提供集中的便民寄存站點服務,由社區監控無死角覆蓋保障運送安全。自助共享書店,選擇交通便利的地點,打造“無限量供應”書店,提供更為強大的圖書庫。設立多樣性的主題興趣聚落,可供不同愛好群體選擇加入;配備匹配全齡段的指導服務,滿足各年齡層次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藝術小商店滿足藝術衍生品售賣,聚焦潮流青年藝術家,打造區域藝術潮流文化平臺,開啟以藝術為基因的住區新零售模式。萌寵樂園提供寵物美容、寄養托管、寵物醫院等服務,提供寵物用品選購,支持O2O 商業模式。創客空間位于住宅架空層,可便捷服務于SOHO 辦公客群,提供辦公會議空間;結合建筑的灰空間如露臺等室外空間設置社區議事廳,提供充足的休憩設施,提升社區利益相關者的自治積極性。
新陳代謝理論強調生態性,學者對于生物學與建筑學的綜合性研究,得出“人類社會生命活動的所有發展和進步離不開對自然的感知和學習,這種自然的認知反過來可以促使人類產生更高層次的思考,并開展各種創造性的活動”的結論[7]。基于此,建筑不應僅被視為人工構筑物,而應當被視為一個充滿生態性的有機體。在生活服務中心的設計中,生態性主要體現在2 點。
1)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利用。設計中應采用可持續的建筑措施,并重視建筑的能源效率,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基本達到動態平衡[8]。其中重要手段之一是在下沉庭院中使用雨水收集系統,通過景觀地形設計和雨水深入的細節設計,收集下沉庭院的大部分雨水,并導入居住區的中水回收系統。此外,建筑創造性使用雙層幕墻系統。建筑雙層幕墻系統是一種先進的技術,它通過在建筑外表面安裝雙層玻璃幕墻來提高能效和內部環境質量,這種措施具備多種生態環境優勢:第1,節能降耗:雙層幕墻的空氣層能有效隔熱,減少空調和供暖的能耗;第2,自然通風:可開啟的窗戶設計使室內外空氣可以自然流通,提高室內空氣質量;第3,充分利用太陽能:中間層的空氣在陽光照射下加熱上升,形成自然對流,降低室內溫度或輔助供暖;第4,減少噪音污染:結構能有效隔斷外部噪聲,創造安靜的環境;第5,光照調節:通過遮陽系統控制自然光量,減少眩光,最大化自然光使用。該設計能夠減少對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賴和環境的影響。高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致力于全面采納最新的高科技手段,以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實現對地球生態系統的有效利用,并通過積極手段促進環境保護。
2)建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設計時考慮到建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建筑設計了開闊的前廣場,用景觀隔墻和風雨廊架劃分前場,在街道轉角設計小型園林,把人自然引導到服務中心大門,這是一個空間從開到合再打開的過渡。建筑外沿的灰空間使人們能夠直接接觸自然,設計靈活多變的室內外活動區域能夠鼓勵社區內部與社區之間的交流和活動,進而促進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和居民的社會福祉,如圖2 所示。

圖2 轉角園林引入建筑大門(來源:作者自繪)
人居環境科學構成了一個開放而復雜的體系,涉及眾多不同領域的學科知識,適合采用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方法,居住區應通過類似的途徑進行觀察和探究[9]。新陳代謝理論完美地融于人居環境科學中,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視角以理解和解決居住區設計中的問題。基于新陳代謝理論,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創新的設計方法,旨在促進生活服務中心與其所服務的社區之間的動態平衡。通過深入分析服務中心的動態活動過程、多樣的需求,人們能夠識別影響其效率的關鍵因素。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居民的日常需求、社區的空間布局、環境的可持續性以及社區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互動。通過優化這些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來提高生活服務中心的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未來的研究應當進一步探索新陳代謝理論在更廣泛的人居環境設計中的應用,以推動居住區向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