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子堯
西藏自治區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海拔平均在4000 m 以上。受高聳群山、縱橫河流影響,西藏歷史上交通往來十分不便捷,物資匱乏導致經濟相對落后,建筑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西藏獨有的壯美、絢麗自然風光和多種文化交流、碰撞、融合,造就了藏式傳統建筑形態各異、氣勢雄偉的風格,其建筑類型種類繁多,以宮殿、民居、莊園和寺院等類型為主[1],是中國建筑體系中獨具風格的一支。
受到特殊自然環境、宗法禮制、歷史沿革和藏民族的生活習俗等因素影響,出現了對自然的敬畏心理、傳統文化思想的空間環境觀念、安全防衛需求和多元包容的文化態度等多方面的建造邏輯,獨特的空間形態、立面造型、結構構造、裝飾藝術等元素對藏式傳統建筑的實踐和發展,對西藏的城鎮布局、城鄉建設都產生了長期和重要的影響。
藏式傳統建筑選址布局大致可分為山地建筑和平原建筑兩種類型。西藏高山峽谷眾多,為了抵御外敵入侵,防止洪水等災害,宮堡、寺廟等建筑依山而建,用于保護山下居民,莊園或民居建筑相對布局在較低平原,便于勞作和生活交流。
最初的藏式傳統建筑選址布局只是行為意識的反饋,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一個或多個重要中心點時,聯系在一起便構成了最初的城鎮雛形。例如,吐蕃王朝時期,文成公主從唐朝帶來了一尊釋迦牟尼佛像,供奉在大昭寺內。由于當時的佛教文化盛行,大昭寺便吸引了大量的信教群眾前往朝拜,逐漸形成了一條具有秩序的街區道路。與此同時,大昭寺周圍開始出現僧舍、府邸、民居等建筑,這些建筑的朝向多朝向大昭寺方向,由點及面,以大昭寺為核心節點,八廓街道為圍合邊界,內部自由生長的街區類型。正是這種有“生命力”的街區巷道才能保證其不被新生事物所代替,八廓街至今仍然是西藏最活躍的街區之一。
藏式傳統建筑選址布局方式多樣,是社會活動的產物,建筑體現出人性化的一面,非統一排列、行列式布局,增添了建筑許多的靈活性、隨意性。
藏式傳統建筑總平面布局大多為不規則多邊形,建筑平面形式大多呈現矩形、圓形、回形、L 形及U 形等[2],受到建筑材料的制約,建筑內部空間普遍偏小,逐漸形成傳統建筑獨有的總平面、建筑平面等特點。
1)總平面。布局因地制宜,無論在平地、濕地或山地上建造,沒有固定的形式約束,宮殿建筑常依山而建,莊園建筑總平布局緊湊有規律,寺院建筑總平布局少數講究對稱布局外,大多靈活布置,民居建筑總平布局以特定參照物為中心,聚集而建,通常由生活習慣所決定。以上可以分析出,藏式傳統建筑總平布局千篇一律的重復,而是注重實用性、可行性、便捷性等方面。
2)建筑平面。布局以矩形為主,層高分為單層和多層兩類。莊園、民居等私有建筑多為二層,一層通常為附屬用房,二層為起居生活用房,一些較大的莊園二層平面還會劃分一些勞作空間,屋頂會設置平臺、中庭等滿足晾曬、采光需求。寺院、宮殿等公共建筑平面布局為多種形態組合而成,主體建筑平面講究對稱布置,附屬建筑則隨意和不規則布置,常出現矩形、圓形等兩種或兩種以上組合形成的平面。
藏式傳統建筑中對空間元素的解讀可分為三大體系,即為柱網空間體系、門窗空間體系、公共空間體系。
1)柱網空間體系。即用柱與梁搭建圍合產生的空間,柱的布置方式影響著建筑平面布局,平面的大小主要取決于材料規格,藏區木梁的尺寸在2 ~2.2 m,使用一根柱可以搭建一個約為4 m×4.4 m 的空間,通常一個正方形的房間有1、4、9 或16 根柱,矩形房間有2、3、4 或6 根柱,或者更多。
2)門窗空間體系。一方面是門窗與建筑的物理空間關系,另一方面是門窗對室內空間的塑造關系。建筑大師安藤忠雄對建筑中的空間營造介紹為:“建筑空間的創造即是對光之力量的純化和濃縮”。由于西藏日照時長、陽光充沛,但晝夜溫差大,門窗普遍較小,為滿足室內空間采光,多使用天窗[3]。
3)公共空間體系。具有開放、融合、便民的特質,是允許任何人都可以進入的空間,公共空間與建筑有著明顯的界線,但其形成與發展的過程與周圍建筑關系是密不可分的,轉經道、集會廣場、煨桑爐、巷道、水源等都是公共空間組成部分[4]。交通組織營造出一個相對圍合的空間,這個道路便可以區分公共空間的顯性與個人空間的隱性關系,亦或者在這個空間里誕生了村落、社區、街巷等區域,建筑單體之間由公共空間逐漸產生聯系,公共空間也影響著建筑布局、朝向等方面[5]。
藏式傳統建筑立面由屋頂、墻體、門窗等構件組成。立面處理方式多樣,粗獷的外表常以方形或梯形呈現,過于單調的立面形象在建筑構件的點綴下又變得輕盈許多,檐口打破了建筑材料的連續,以新的肌理繼續向上延展,門窗的凹凸、虛實,比例尺度適宜,不僅滿足實用的要求,還恰到好處地展現出地域建筑之美。
除藏東高山地區雨水充沛,植被茂密常使用坡屋頂外,其余地區多為平屋頂。不同類型、地域的建筑使用的屋頂也各有不同,除滿足圍合實際功能,也考慮裝飾、經濟等方面的因素。屋頂造型種類大致可分為邊瑪墻屋頂、石質屋頂、土質屋頂及坡屋頂等。
1)邊瑪墻屋頂。屋頂的裝飾性構件,大多為藏紅色,少數地區使用黑色,常使用在寺廟或宮堡建筑屋頂。邊瑪墻由怪柳樹的樹枝堆置而成。與收分墻體厚重相比,邊瑪墻自身質量較輕,因形制像一條紅色絲帶,既能減輕墻體載荷,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
2)石質屋頂。石材是西藏非常豐富的建筑材料。受到地緣因素制約,藏式傳統建筑大多就地取材,出現了許多石質建筑,其墻體厚度及高度各有不同,但石質屋頂造型形式較為單一,大致分為“大石堆砌”和“細石堆砌”兩種類型,通常建造在屋頂樓板之上,并以承重墻為基座建造。
3)土質屋頂。土質屋頂是利用素土夯制而成,由于材料易得,造價低廉,建造技術簡單,使用廣泛,是藏式傳統建筑的特點。但受到建筑材料性能的約束,土質建筑的高度普遍較矮,考慮到建筑整體協調性,土質屋頂造型也比較矮,通常為30 cm左右,便于堆放柴草或牛糞,屋頂高度隨著堆放而改變,體現出藏式傳統建筑的隨意性和多樣性。
4)坡屋頂。多為雙坡屋頂,少數為歇山頂,藏東高山地區為方便雨水順流,避免積水,采用雙坡屋頂,通常坡度小于30°,其特點是主導風向一側壓住后坡屋脊,形成下壓力,穩固屋頂。寺廟、宮堡等建筑在屋頂會局部使用歇山頂,材質主要為琉璃、金屬、木質等,一方面是借鑒漢式屋頂的形制,另一方面也是突出建筑高度、地位的做法。
藏式傳統建筑墻體主要有石墻和土墻等類型。為了保持建筑穩固,建筑墻體呈現上薄下厚的特點,通常為山墻的外墻收分,內墻不收分,比例在1 ∶8 左右。
1)石質墻體。石質墻體有粗砌法和細砌法兩種砌筑方式。其中,粗砌法選用片石或不規則石材,由下至上依次砌筑,對建筑紋理協調性要求不高,常被使用在低矮房屋或圍墻等建筑中。細砌法則選用較為規整的塊石,需要經過人工鑿削獲得,大小約為20 cm×24 cm×30 cm,在墻體水平方向壘筑一層塊石之后,需通過片石找平,填補塊石的錯縫,滿足上層塊石砌筑時的水平要求,最終砌筑完成的墻體以大的塊石和小的片石共同構成,并且交錯砌筑。在宮堡類建筑中,墻體砌筑到一定高度時,內部還要放一些大枋木,民間認為用這些木料可以對墻體左右拉結起到均勻下沉的作用。在如此沉重的大石墻中,加入幾根枋木,用今天的力學專業思考,其效果幾乎沒有,但其設計思路和解決辦法是對的。
2)土質墻體。有土坯墻和夯土墻兩種。土坯墻多為濕做法,即先將含有泥、砂石的泥土加水稀釋,喜馬拉雅高山地區會添加草皮增加材料的韌性,而后在模具中壓制成型,脫模風干后通過漿砌法砌筑。夯土墻,材料以黏土、砂石、水為主,材質需要松散,不可黏性過大,這樣在實際分層夯筑當中,隨著夯實的過程越來越緊實,夯制前就要約定好墻體的厚度,利用木質橫板,在其外端使用緊固工具固定橫板,不能使其輕易移動,在轉角處使用兩層夾板相互固定,保證墻體銜接的整體性,逐層夯筑時,會在本次夯筑結束后,下次夯筑開始前對接觸面撒一層碎石,人為有意地避免長期使用中由于天氣干燥,日曬強烈導致的墻體開裂,減少墻體材料的收張影響[6]。阿里地區部分寺院建筑會在兩夾板之間放入一層方木,預防墻體因溫差過大造成開裂、龜裂情況,對墻體的干縮及整體性是有利的。
藏式傳統建筑中關于門窗造型,具體有以下兩種。
1)門。主要形式有單扇門、雙扇門等。單扇門主要用在室內房門或民居大門,雙扇門用在重要佛殿、頗章的入口大門,構件包含門頭、門扇、門斗拱、門楣、門簾、門套等。主要特征為門框處為方形木質雕刻堆經、蓮花彩繪和彩色條內門框,門楣處為花飾彩繪、枋木(蓮花紋、祥云紋)裝飾,門扇處為紅漆木門,門箍處為門釘點綴、看葉金紋和輔獸花紋,門套為黑色。
2)窗。主要形式有單扇窗、雙扇窗、多扇窗及轉角窗等,其中多扇窗用在廊窗或陽臺窗等位置,轉角窗使用位置有嚴格的要求,一般使用在等級較高的佛殿及宮堡,窗構件包含了窗框、窗扇、窗楣、窗簾及窗套等。主要特征為窗過梁、窗框底色為藍,上面繪制龍紋、蓮花、云紋等裝飾紋樣,窗扇為木質雕刻,形態有花紋、幾何組合圖案、云紋等,并刷上黃漆,窗楣兩層短椽,上層為藏紅色、下層為青綠色,窗簾為白色布藝,窗套為黑色漆飾(圖1)。

圖1 門窗造型示意組圖(來源:作者自繪)
藏式傳統建筑多采用木結構、砌體結構、混合結構、墻承重結構等結構形式[7]。柱網體系是藏式傳統建筑發展的智慧結晶,充分考慮材料的特性,使用外墻和內部柱網共同承重,其不同于漢式建筑結構特點的是,漢式傳統建筑的結構形式相對獨立,墻承重或柱承重。但藏式傳統建筑墻體普遍寬大,屋面厚重、屋頂荷載較大,單一結構無法滿足使用需求,需要利用墻體承重和柱網承重兩種結構方式共同作用,將建筑內部空間分割成若干個荷載分布區,梁貫穿墻體,將上部荷載傳遞給墻體。
藏式傳統建筑色彩較為豐富,其中以白、黃、紅、黑四色為建筑外觀主色調,其他顏色多施與門窗、梁柱、斗拱等細部裝飾彩繪。總體上,不同顏色具有各自的文化內涵、使用要求與寓意。
書法藝術是西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藏文書法剛勁有力,余韻悠揚,經歷了千余年的發展,使用在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的經商往來,政府間的公告往來,壁畫、巖刻、石碑、門頭等,這些都是用文字去記載和交流的,接納外來文化并不斷自我革新,創造了許多書寫藝術方式,囊括了豐富的文字藝術內涵。
藏式傳統建筑紋樣種類繁多,可分為象征意義紋樣、幾何紋樣、植物紋樣、動物紋樣這四大類[8]。象征意義紋樣表達特殊含義,類似于地域圖騰;幾何紋、植物紋及動物紋既反映地域自然風土,也點綴建筑美觀。以視覺形象直觀表達,是藏式傳統建筑中重要的文化特征。
藏式傳統建筑是中國建筑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蘊含著藏族人民的智慧。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藏式傳統建筑元素不應僅僅保留在少數文物建筑當中,對建筑元素的運用,需不斷的去探索。筆者在藏區開展了大量調研,對藏式傳統建筑平面空間、立面造型、建筑結構及裝飾藝術等內容進行研究,以期形成的結論能成為今后藏式傳統建筑研究、保護、設計的參考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