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碧
房建工程安全風險是指在房屋建筑和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可能導致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或工程質量問題的各種潛在危險因素和不確定性因素。目前,房建工程安全風險識別主要關注工程自身風險和周邊環境風險兩個方面,工程自身風險包括結構安全、施工設備、材料質量等方面的風險;周邊環境風險則涉及地質條件、氣候條件、鄰近建筑物等因素。通過對各類潛在安全風險進行科學識別,有效預防和減少事故發生,保障施工現場的安全穩定,建立健全的安全防控機制,能提高工程施工的規范化程度,減少施工過程中的不良事件,提升工程質量和效率,可加強安全風險管理,降低工程項目的成本,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然而,房建工程安全風險識別與防控機制的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對于某些潛在風險的識別能力有限,防控機制的實施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和應用,如何將這些新技術與風險識別、防控機制相結合,提高防控效果,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和難點。
綜合性風險評估是通過對整個建筑工程施工過程的系統性分析,確定可能存在的各種安全風險,并進行風險等級劃分,在這一過程中,針對高處作業環境,需要重點關注施工現場的高度、搭設腳手架的穩定性、安全警示標識的設置情況等方面。通過實地巡查施工現場,特別關注高空作業區域的安全設施和操作規范是否符合要求,如防護欄桿、安全網、安全帶等是否齊全并能夠正常使用。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如無人機、激光掃描、虛擬現實等被廣泛應用于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領域,這些技術手段可以提供全方位、立體化的施工現場信息,更加準確地識別高處墜落風險。例如,通過無人機對施工現場進行航拍,可以全面了解高空作業區域的情況,及時發現安全隱患;利用激光掃描技術可以對建筑物結構進行精準測量,幫助施工人員確定安全防護設施的擺放位置和高度要求;虛擬現實技術則可以模擬高空作業場景,幫助施工人員在虛擬環境中進行安全培訓和模擬演練,提高其應對緊急情況的能力[1]。
現代科技如無人機、智能監控系統等技術的發展為物體打擊風險的識別提供了新的途徑,通過在施工現場布置智能監控攝像頭,可以實時監測施工區域內各個位置的動態情況,及時發現施工現場可能發生的異常情況。例如,出現施工人員在高處作業時不慎將工具掉落,或者建筑材料從高空掉落等情況時,監控系統能立即發出預警信號,提醒施工人員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最大限度避免物體打擊風險的發生[2]。另外,施工現場管理制度應包括嚴格的安全操作規程、規范的物料運輸和堆放程序、科學的施工組織和協調等內容,針對物體打擊風險,制訂明確的作業區域劃分和安全防護措施,如設立圍擋、懸掛安全網、使用安全帶等。還應加強對施工人員的安全教育和培訓,提高其應急處置能力,使其能夠及時發現和應對潛在的物體打擊風險,最大程度保障施工現場的安全[3]。
機械設備是房建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同時是潛在的安全風險來源,需對施工現場使用的各類機械設備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查和評估,包括檢查設備的機械結構是否完好、動力系統是否正常、安全保護裝置是否齊全有效等。通過定期的機械設備安全檢查,及時發現設備存在的安全隱患,采取相應的維修、更換或加固措施,降低機械傷害風險的發生概率[4]。施工現場的安全不僅依賴于設備的安全性,還需施工人員具備足夠的安全意識,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建立健全的安全培訓體系,對施工人員進行全面系統的安全培訓和教育,培訓內容包括機械設備的正確使用方法、安全操作規程、應急處置措施等方面。通過定期的安全培訓,增強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保證他們能夠正確使用機械設備,遵守操作規程,有效預防和應對機械傷害風險[5]。
電氣設備在房建工程中的使用非常廣泛,如電動機、配電箱、電纜等。但這些設備如果使用不當或者存在缺陷,就會導致電氣安全風險(圖1)。需要對施工現場的電氣設備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查和評估,包括檢查電氣設備的接地情況、絕緣狀態、電線電纜的鋪設情況等。當電氣設備的絕緣層受到破壞且沒有接地保護時,設備的外殼可能會帶電。這種情況下,如果人不小心接觸到設備的帶電外殼,電流就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通過定期的電氣設備安全檢查,能夠及時發現設備存在的潛在安全隱患,采取相應的維修、更換或加固措施,避免電氣安全風險的發生[6]。

圖1 電氣設備安全風險(來源:網絡)
施工現場的電氣安全不僅僅依賴于設備的安全性,還需要施工人員具備一定的電氣安全意識和操作技能。應制訂和完善電氣安全培訓體系,培訓內容包括電氣安全操作規程、事故應急處理措施、使用電氣設備的注意事項等方面。假設某施工現場發生了一起電氣事故,一名工人在操作電氣設備時受到電擊,情況十分緊急,在這種情況下,施工人員需要迅速采取正確的應急處理措施,以最大程度減少對工人的傷害。培訓中,可以引導施工人員在發生電氣事故時立即切斷電源,并迅速采取救護措施,立即呼叫急救人員前來施救,同時將受傷人員從電源處移開,避免其繼續被電擊,還要及時對其進行急救措施,以保障受傷人員的生命安全;需要詳細介紹如何正確地報告事故并進行記錄,施工人員需要意識到一旦發生電氣事故,必須立即向相關管理人員報告,并配合相關部門進行事故調查和記錄,這些記錄將為事故的原因分析和未來的安全預防工作提供重要參考;此外,培訓還應該包括事故的案例分析和討論,通過分析真實的事故案例,施工人員可以更加直觀地了解事故發生的原因和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引以為戒,增強自身的安全意識,提高自身的應急處理能力。通過定期的電氣安全培訓,增強施工人員的電氣安全意識,確保他們能夠正確使用電氣設備,遵守操作規程[7]。
以畢節德溪碧桂園玖瓏臺項目為例,該項目位于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德溪街道,建設工期為913 日歷天,作為一項綜合性房建工程,該項目涵蓋住宅、商業及配套設施的建設,總建筑面積約20.42 萬m2。項目結構形式為框架剪力墻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 年,建筑耐火等級達到I 級,抗震設防烈度為6 度,地下室抗滲等級為P6。在工藝方面,本項目采用了先進的鋁模、爬架技術,以及石膏砂漿等新型建筑材料,同時,還引入了碧桂園自主研發的測量機器人,提升了施工測量的精度和效率。
由于項目涉及多棟高層住宅樓的建設,高處作業成為安全風險的重要隱患,特別是在主體施工階段,腳手架搭建、外墻施工等高處作業頻繁,若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或施工人員操作不當,極易發生高處墜落事故。施工現場材料堆放密集,機械設備眾多,若材料堆放不規范或機械設備操作不當,可能導致物體墜落或飛濺,對施工人員構成物體打擊風險。案例項目使用的機械設備種類較多,包括塔吊、攪拌機、鋼筋加工機械等,若機械設備維護不當或操作人員缺乏相關的專業技能,可能導致機械故障或人員傷亡。此外,由于施工現場臨時用電設施多,若電線裸露、設備漏電或違規操作,可能引發觸電事故或火災,特別是在潮濕或雨天環境下,電氣安全風險更加突出。
畢節德溪碧桂園玖瓏臺項目團隊參考了某高層住宅樓建設項目安全風險引發的損失(表1),同時結合工程實際,采取了以下風險識別與防控措施[8]:第1,針對高處墜落風險,項目部采取了一系列防控措施,包括規范腳手架搭建和拆除作業,確保腳手架材料質量合格、搭設穩固,加強高處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和培訓,設置安全網和安全帶等防護設施,確保高處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第2,針對物體打擊風險,項目部對施工現場的材料堆放和機械設備操作進行了嚴格管理,材料堆放整齊、穩固,避免超高、超重堆放,機械設備操作人員均需持證上崗,遵守操作規程,確保機械設備正常運行,還設置了明顯的警示標識和隔離措施,防止非施工人員進入危險區域。第3,針對機械傷害風險,項目部加強了機械設備的管理與維護工作,定期對機械設備進行檢查和維修,確保其處于良好狀態。第4,針對電氣安全風險,項目部制訂了嚴格的電氣安全管理制度,規范臨時用電設施的搭設和使用,確保電纜敷設規范、設備接地可靠,加強用電設備的日常檢查和維護,及時發現并處理電氣安全隱患[9]。

表1 某高層住宅樓建設項目安全風險損失
通過對畢節德溪碧桂園玖瓏臺項目的安全風險識別與防控機制進行研究,收集了大量關于施工現場安全管理的數據。經過分析發現,在高處墜落、物體打擊、機械傷害和電氣安全等方面,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能夠顯著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率(表2)。加強高處作業安全防護后,高處墜落事故的發生率明顯下降;嚴格物體堆放與操作規范后,物體打擊事故的發生率得到有效控制;強化機械設備管理與維護后,機械傷害事故的發生率大幅降低;完善電氣安全管理制度后,電氣安全事故的發生率也顯著減少;證明案例項目采取的措施可行且有效[10]。

表2 畢節德溪碧桂園玖瓏臺項目安全風險防控措施實施效果
房建工程安全風險識別與防控機制研究是一項復雜而重要的課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房建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風險類型以及其成因,并且探索有效的防控措施,為保障工程施工安全提供了科學依據。
未來,應進一步深化對房建工程安全風險識別與防控機制的研究,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方法和技術,加強與相關部門、企業和專家的合作,共同推動安全管理理念的創新和實踐,為房建工程安全管理體系和機制制定提供更多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