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凱
科技不斷進步帶動了建筑設計的發展,如何以高效的建筑設計滿足用戶綜合要求,對設計工作提出了實用性與藝術性的要求。將彈性設計理念引進住宅建筑的設計流程之中,打造與社會綜合發展要求相適應及調和的產物,有利于滿足住宅空間與功能不斷變化的要求,不僅可以讓設計產物持續保持豐富化,還能輔助設計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設計水平,為城市建筑發和設計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礎[1]。
彈性在物理學層面指的是物體變形后仍能恢復原本的樣子,在建筑學層面指的是以多元化設計方式與建筑組成部分的關鍵元素,改善建筑工程的空間形態,圍繞人們提出的合理要求,做好空間內部功能的適當改變。在住宅建筑的設計流程中引進這種設計理念,可讓人們對于居住的不同要求盡量得到滿足,以多元化設計元素、設計方法、設計手段等,使設計出來的建筑實體具備較強包容性與兼容性,并朝著人性化、智能化方向發展。采用彈性設計理念,無論是從視覺或是空間上,都能帶給人們新鮮感,因為該理念與時代發展特性完全相符,設計出來的建筑物充滿藝術性。
20 世紀初期,住宅建筑設計人員開始深入探索科學設計理念,彈性設計理念就是其中的一種。在剛開始探索的階段,學者提出多米諾等新型設計系統,具體在于圍繞個體要求,做好改變住宅建筑空間的自主性設計方案,使其實用性與多元性得到增強。在彈性設計理念中,多米諾系統(Domino System)對其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自此以后,大量設計人員開始提高對住宅建筑設計方式的重視度,不再只是圍繞住宅建筑空間功能性要求,而是以設計結構主義的方案為關鍵點。
彈性設計理念提出以后,產生了大量有價值的推論和實踐方案,多數城市住宅建筑開始注意該理念對自身發展的積極影響,但是該理念仍沒有實現全面推廣,直到20 世紀90 年代才正式得到設計行業的廣泛關注。伴隨各種歷史性事件頻發,逐漸改變了住宅建筑設計人員的工作方向,開始將大量現代化理論知識引進其中,或是對國外住宅建筑系統的支撐理論充分借鑒,不斷提升本國住宅建筑的設計及建設水平。所以國外典型理論直接影響著彈性設計理念在中國的實踐發展效果。
我國住宅建筑于20 世紀90 年代后進入了新的建設時期,每一個地區都有較多典型建筑,助力了建筑學家進一步研究彈性空間設計理念的應用,如改造舊建筑、博物館、學校等建筑,近期還在虛擬化建筑的設計流程中應用彈性設計理念。因此,彈性設計理念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在建筑行業的應用空間較為廣闊[2]。
1.2.1 以人為本
彈性設計屬于一種新型理念,與新時代的發展需求完全貼合,而且能夠滿足人們對建筑的變化需求。在住宅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應該按照居民現實要求,在智能性及多元性視角下,合理融合人民對生活提出的要求、日常生活行為、對于建筑空間的審美標準等,提升建筑空間設計的科學性。
1.2.2 動態適應性
住宅建筑不同于其他的建筑,存在很大的變動性,要想讓用戶獲得良好的體驗感覺,就要在住宅空間設計階段,提前了解空間內容變化的可能性,以及外部環境變化充分思考住宅建筑的設計方法,按照居民要求優化建筑空間的設計。
1.2.3 精確細心
住宅建筑的設計方案確定后不可隨意變動,哪怕是很小一部分變動也會牽涉很多細節,因此,在住宅建筑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應該更加準確地做好設計工作,妥善處理設計工作中形成的相關元素,綜合設計好建筑空間。設計人員開展設計工作時,應從建筑整體入手,對建筑平面進行詳細布局,不斷提升建筑內部功能區域之間的聯系,持續完善,為提升住宅空間的利用率夯實基礎。
1.2.4 發展性
當前,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生活條件不斷提升,為滿足人們對居住條件和時代發展的需求,建筑設計師在住宅建筑設計過程中,應緊隨我國前沿理念,圍繞彈性設計理念,做好住宅建筑的設計工作,使住宅建筑的設計與我國可持續性發展原則相符,并且按照實際情況做好設計方案的調整。
1.2.5 舒適性
舒適度影響著居住者的使用意向和使用滿意度,因此,設計師需圍繞居住者的舒適度開展住宅建筑空間設計工作,優化用戶體驗,從建筑色彩、建筑形態、空間結構等方面入手,提升住宅建筑空間的舒適度,滿足人們的需求。
彈性設計理念用于住宅建筑空間設計流程時,設計人員需要充分考慮居住者以后生活可能出現的改變,以調整建筑空間內部。在住宅建筑的實踐設計過程中,需對彈性設計理念中的“時間要素”充分利用,使住宅建筑滿足新時代人們對建筑空間舒適性的要求。傳統建筑空間的設計方法多以剛性與封閉性為主,而采用彈性空間設計理念后,設計方法變得柔性化與開放化。此設計理念并非設計內容的單純減少,而是彰顯時間方面的建設因素,視設計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提供有利的建筑面積擴大和建筑改造條件,滿足當前居住要求的同時,設計出與新時代發展相符的住宅實體建筑[3]。
如今,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又對物質生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早期的生活階層向住宅空間的審美要求轉變,再向建筑結構形式、機械設備、裝修材料等更新迭代方向轉變,這些都要求將彈性設計理念用于住宅建筑的空間設計流程。因此,在剛開始進行住宅建筑設計時,要思考可能出現的變化,為日后改造住宅建筑空間留下余地。在構建住宅空間內部安置家具、裝飾以及相關的陳設階段,應該圍繞自由伸縮、隨便組合、拆裝簡單等要求,從而實現彈性空間設計的持續發展。
在創造空間形態的過程中,應該貫徹人本設計理念和持續性發展思想,彈性空間設計是助力這些思想實現的關鍵手段。其基礎概念就是自由組合住宅建筑空間設計,使其空間充分利用。功能方面應該采用多功能空間相似的設計方法,形式方面也要盡量做到降低無法變化的空間建設數量,利用新型彈性構件和產品,在建筑空間的設計流程中充分運用。比如,早上起床的時候,室內的家具是常規形態,下午室內空間會變成供居住者運動的休閑場所,晚上室內空間又會變成開展家庭宴會活動的場所,每天從早到晚循環以上變換形態。還有些住宅建筑的內部空間未見任何變化,但采用推拉門后建筑平面發生了變化(圖1)。隨著時間的推移,彈性的空間物質形態便處于發展變化中,使人在各個時段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能獲得物質空間的支持與配合。

圖1 住宅建筑拉門使用前后平面變化(來源:網絡)
將彈性空間設計理念引進住宅建筑項目的設計流程,應圍繞功能性建筑空間的實用功能展開思考。這要求設計人員采用以人為本的思想,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求得到滿足。
在彈性空間設計過程中,空間層次有2 個,即主要空間與次要空間。例如,商場的主要空間是購物空間,次要空間是休息、茶水及快餐空間等;住宅建筑中的廚房、客廳等為主要空間,書房、兒童房、電腦房等為次要空間(圖2)。對住宅建筑內部的次要空間進行彈性設計,使這些空間以后具有拓展改造的價值,可以靈活組合。住宅建筑主要空間具有相對嚴格的功能要求,而次要空間功能要求并不嚴格,因此住宅建筑空間的設計應圍繞次要功能烘托主要功能,不斷提升主要功能的實用性,達到充分利用建筑空間的目的[4]。

圖2 住宅建筑主要空間與次要空間(來源:作者自繪)
住宅建筑設計過程中,采用彈性設計理念需要結合藝術性與科學性的思考,因為彈性設計理念以現代化科技為基礎,社會生活伴隨科技進步而進步,促進建筑彈性設計持續發展。住宅建筑設計中,采用現代化彈性設計理念,需要對當代科技成果充分利用,包含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等,以及聲光電熱等環境效應設備。彈性空間設計中,系統工程學、人體工程學等研究成果在住宅建筑設計中充分利用。因此,無論是設計手法抑或設計表現,都要提高設計師的關注度,在建筑空間設計中全面運用創意性設計手法與現代化信息技術,提升住宅建筑設計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彈性設計理念在住宅建筑設計中使用階段,要求設計師根據建筑藝術性及科學性,注重建筑空間核心部分的設計,協調藝術性與科學性。新時代發展背景下,應提高設計師的審美觀念,豐富其設計優勢,以科學技術為彈性設計理念的支柱,融合藝術性與科學性,轉換建筑空間為可再生的住宅建筑空間。只有設計思想與設計觀念更先進,才能在彈性設計理念運用期間,綜合思考建筑空間藝術性及功能性,增強設計效果[5]。
在住宅建筑設計過程中,充分利用彈性設計理念體現于產品視覺效果。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的關鍵途徑之一是通過視覺來實現。通常住宅建筑設計需利用改變材質、增添色彩、裝配綠植與繪畫等方法,為人們達到良好的視覺效果。在搭配色彩過程中,將用戶需求結合起來,圍繞用戶選定裝飾風格,搭配好空間顏色。合理搭配色彩可以讓建筑空間尺寸有效拓展,因不同色彩會呈現出不同明暗度,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覺感受,如果住宅空間較小,要想增強視覺效果,色彩應以淺色系為主,使空間壓迫感降低。對空間色彩的合理搭配,可讓空間層次最大化豐富,若是空間內采用相同色調,不僅會顯得單調,而且缺乏層次感。
針對空間明顯位置以鮮艷色調為主,給人以視覺上的強烈沖擊。如何規避空間色系單調,應結合淺色與深色兩種色系,不斷豐富空間環境。很多家庭空間底色都會選擇灰色、白色、藍色等色系,可適當增加一些暖色系,如綠色、黃色等色系,從而促進空間活躍度。同時,在住宅建筑設計中,玻璃及鏡面等材料也同樣重要,充分利用有關材料可形成反射作用,讓視覺尺寸不斷延展,從而擴大空間范圍,如果使用面積太大,會讓人們產生一種眩暈感,因此要求將空間結構結合起來,做好室內空間的搭配。充分利用各類材料,可以發揮畫龍點睛之效,使空間視覺體驗更豐富[6]。
將彈性設計理念應用于住宅建筑的空間設計流程之中,可以充分體現空間和人們的親和性。從這個層面上而言,彈性設計理念與傳統設計理念比較,前者發展前景更為廣闊,與時代發展目標相符。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以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性作為支撐,圍繞概念設計法展開,設計彈性產品概念。隨著彈性設計理念迭代更新,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多數設計師將開放化的設計理念引進了建筑空間的設計流程,以此發揮設計人員的自由思想以落實設計工作,有效融合現代化科技和設計的概念產品,將局部室內空間自由地開合,以達到彈性設計理念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