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氣候變暖背景下漢江流域降水和氣溫時空變化特征

2024-05-20 00:00:00安彬肖薇薇
人民長江 2024年2期
關鍵詞:趨勢特征

摘要:為探究氣候變暖背景下漢江流域降水和氣溫的時空發展規律,基于漢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29個氣象站點逐日降水(Pre)、最高氣溫(Tmax)、最低氣溫(Tmin)和平均氣溫(Tave)的觀測資料,利用線性擬合、Mann-Kendall突變檢驗和空間插值等方法,分析1960~2019年漢江流域降水和氣溫的時空變化特征,以及對變暖停滯現象(Hiatus)的響應。結果表明:① 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漢江流域氣候表現出降水不顯著減少(p>0.05)、氣溫顯著上升(p<0.05)的暖干化趨勢。1960~2019年漢江流域Pre變化幅度夏季(0.582 mm/a)>秋季(-0.477 mm/a)>春季(-0.403 mm/a)>全年(-0.184 mm/a)>冬季(0.125 mm/a);全年升溫幅度呈Tmin(0.028 ℃/a)>Tmax(0.025 ℃/a)>Tave(0.022 ℃/a),四季Tmax、Tmin和Tave一致呈上升趨勢,多數升溫趨勢通過了顯著性檢驗(p<0.05),但升溫幅度存在明顯差異。② 漢江流域全年和夏季Pre均未發生突變,春、秋季Pre在1970年代中后期發生突變下降,冬季Pre在1984年突變增加;除夏季Tmax和Tave外,其余時序氣溫集中在19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代前期發生了突變上升。③ 漢江流域全年Pre自東南向北遞減,四季Pre空間分布規律各異,全年和四季Tmax、Tmin和Tave皆自南向北遞減;全年及四季Pre、Tmax、Tmin和Tave變化趨勢具有較強的空間異質性。④ 1998~2012年漢江流域出現Hiatus現象,尤其以冬季最為明顯;停滯后春夏季快速增溫,秋冬季依舊呈降溫趨勢。研究成果對于制定漢江流域防災減災、供水保障應對策略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關 鍵 詞:降水; 氣溫; 氣候變暖; Hiatus現象; 突變分析; 漢江流域

中圖法分類號: P467 文獻標志碼: A DOI:10.16232/j.cnki.1001-4179.2024.02.011

0 引 言

當前,全球氣候變暖的事實毋庸置疑。氣溫和降水作為氣候變化最基本、最直接的要素,深刻影響了全人類的生產生活[1]。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AR5)指出,1998~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的升溫速率(0.005 ℃/a)略低于1950年代以來的升溫速率(0.012 ℃/a)[2],部分學者認為全球氣候變暖趨緩,甚至出現停滯現象(Hiatus)[3-4]。2021年,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AR6)認為,2011~2020年全球平均表面溫度較工業化前(1850~1900年)約升高了1.09 ℃[5],尤其以格陵蘭地區增加速率最快,表明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趨勢并沒有改變[6]。氣候變暖改變甚至加速了水循環過程[7],全球降水變率呈增強態勢[8]。相關研究表明,近百年來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降水量呈增加趨勢[9],低緯度地區降水量呈減少趨勢[10]。作為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1951~2021年中國地表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0.026 ℃/a),年均降水呈緩慢增加趨勢(0.55 mm/a)[11]。中國幅員遼闊、氣候類型多樣,加之氣溫和降水變化復雜,具有較強的時空異質性:平均氣溫的增溫速率西部高于東部、北方大于南方[12],極端氣溫指數主要表現出緯度主導下的南北分異,東部地區的高溫事件在區域增多增強[13];年際降水呈干濕交替變化,極端降水事件主要呈不顯著增加趨勢,但其發生頻率呈東南多、西北少的趨勢[14];極端氣溫和降水的復合事件中,暖濕和暖干發生頻數增加,而冷濕和冷干則減少[15]。

漢江流域(106°5′19″E~114°17′31″E,30°4′11″N~34°12′5″N)處于中國南北、東西植物區系的過渡帶,擁有秦巴山、伏牛山等重要生態屏障,是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地。近年來,國內學者重點研究了漢江流域降水時空演變、極端事件、集中度與集中期和氣象干旱[16-21],而氣溫方面研究相對匱乏[22-23]。因此,本文基于1960~2019年漢江流域及其周邊29個氣象站點的逐日降水、氣溫數據,采用線性擬合、Mann-Kendall(M-K)突變檢驗、空間可視化表達等方法,分析漢江流域近60 a全年和季節的降水、氣溫(平均、最高和最低)時空演變規律,以及對變暖停滯現象的響應,以期為漢江流域制定防災減災應對策略提供科學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本文選取漢江流域及周邊地區29個氣象站(見圖1)逐日降水、平均氣溫、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實測數據,測料均來源于中國氣象數據網(https:∥data.cma.cn/)。考慮氣象數據連續性及最長時段等原則,選定研究時段為1960年1月至2020年2月,并按照3~5月、6~8月、9~11月、12月至次年2月依次劃分為春、夏、秋、冬季節。結合RClimDek軟件[24]和RHtest方法[25]對所有站點數據均進行質量核查,包括日最低氣溫是否低于最高氣溫、錯誤值與異常值篩選等。漢江流域年際及季節降水(Pre)、平均氣溫(Tave)、最高氣溫(Tmax)和最低氣溫(Tmin)為研究區14個氣象站點對應時期的平均值,均采用線性擬合法計算變化趨勢[23],并進行顯著性檢驗。基于漢江流域及其周邊地區29個氣象站點的降水和氣溫數據,借助ArcGIS中樣條函數插值法進行空間可視化表達[26]。

2 結果與分析

2.1 降水和氣溫的時間變化特征

2.1.1 年際變化

由圖2(a)可知,1960~2019年漢江流域多年平均Pre為879.36 mm,以0.184 mm/a速率呈不顯著減少趨勢(p>0.05)。流域內年Pre最大值在1983年,達到了1 245.58 mm,引發了漢江“83·10”特大洪水[27];年Pre最小值僅有586.10 mm,發生在1966年。相對于多年平均值而言,Pre年代際變化表現出階段性:1960~1990年代呈“偏多-偏少”交替變化,2000年代以后呈偏多趨勢;1980年代的Pre平均值為各年代際最多,較多年平均值偏多69.03 mm,而1990年代的Pre平均值急轉為各年代際中最少,較多年平均值偏少51.32 mm。

圖2(b)顯示,近60 a漢江流域多年平均Tmax、Tmin和Tave分別為20.47,10.93,15.01 ℃,均表現出極顯著升溫趨勢(p<0.01),且升溫幅度呈Tmin(0.028 ℃/a)>Tmax(0.025 ℃/a)>Tave(0.022 ℃/a)。Tmax、Tmin和Tave3類氣溫均由1960~1980年代期間的偏低轉為1990~2010年代期間的偏高,且至2010年代為各年代際中最高年代,分別偏高0.68,0.73 ℃和0.60 ℃。M-K檢驗結果(見表1)表明,1960~2019年漢江流域Pre未發生突變;Tmax和Tave在1997年發生突變,Tmin在1998年發生突變。與突變前相比,突變后三類氣溫均值全部增加1 ℃左右,Tmin和Tave均保持增溫趨勢,而Tmax由緩慢降溫轉變為快速增溫。

2.1.2 季節變化

近60 a漢江流域春、秋季Pre都表現出減少趨勢,而夏、冬季Pre皆呈增加趨勢(見圖3),且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p>0.05);其中夏季Pre變化幅度最為明顯(0.582 mm/a),秋季(-0.477 mm/a)和春季(-0.403 mm/a)次之,冬季最小(0.125 mm/a)。就各季節Pre多年平均值而言,夏季最多(398.35 mm),占全年總Pre的45.29%,其次秋季和春季對全年總Pre的貢獻率相當,而冬季Pre僅貢獻了5.56%。

漢江流域各季Pre年代際特征表現不一,春季Pre在1960年代偏多最為明顯,之后表現“偏多-偏少”交替變化,其中2000年代偏少最明顯。夏季Pre年代際變化特征與春季完全相反,1970年代偏少最為明顯,1980年代急轉為偏多最為明顯。秋季Pre在1960~1980年代偏多,1990~2000年代期間則偏少,而2010年代轉為偏多。冬季Pre與夏季具有一致的年代際變化特征,但其偏多和偏少最為明顯的年代分別為2000年代和1960年代。可見,1980年代全年Pre偏多主要是因夏秋季偏多導致的,而1990年代偏少則由秋季引起。除夏季外,春、秋季Pre在1970年代中后期發生突變下降,分別減少27.68,31.45 mm,冬季Pre在1984年突變增加9.67 mm。

1960~2019年漢江流域四季Tmax、Tmin和Tave呈上升趨勢(見圖4),多數升溫趨勢通過了顯著性檢驗(p<0.05),但升溫幅度存在明顯差異。整體而言,春、夏季氣溫升溫幅度均表現為Tmax>Tave>Tmin,春季三類氣溫上升速率明顯高于夏季;秋、冬季Tmin升溫最為明顯,分別達到0.029,0.034 ℃/a,而Tmax和Tave升溫幅度大致相當。與全年氣溫相似,四季Tmax、Tmin和Tave皆呈“V”形年代際變化特征,除1960年代夏季Tmax、Tave偏高外,1980年代以前其余氣溫均屬于偏低狀態,至2000年代全部轉為偏高狀態;三類氣溫的年代際最高與最低值相差范圍多介于1~2 ℃之間。此外,除夏季Tmax和Tave外,其余氣溫均發生了突變上升,突變時間集中發生在19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代前期,且3類氣溫突變上升幅度均表現為春季>秋季>冬季。

2.2 降水和氣溫的空間變化特征

2.2.1 降水和氣溫的空間分布

為了更直觀地展現氣候要素空間差異,依據ArcGIS中自然間斷點分級法(Jenks)對漢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和氣溫進行分類,結果如圖5所示。整體上,漢江流域全年Pre空間上表現出自東南向北遞減的規律,丹江口水庫以下的武漢、天門地區全年Pre超過了1 000 mm,而上游秦嶺南麓的漢中和十堰地區的西北部、商洛,以及唐白河流域的南陽北部全年Pre則低于800 mm。漢江流域全年Tmax、Tmin和Tave空間格局基本一致,均表現出自南向北遞減的特征,具有明顯的緯向地帶性規律。漢江上游谷地以南廣大區域全年Tmax超過20 ℃,Tmin主要以10~11 ℃為主,集中分布在漢江谷地以南、巴山北側及南陽盆地,Tave以14~15 ℃和15~16 ℃范圍分布面積最廣,且各級分布與Tmin一致。總體而言,Tmax高值分布地區較Tmin和Tave的高值區更偏北。

漢江流域四季Pre空間分布規律各異。春季Pre空間格局與全年相似,大部分地區低于240 mm。夏季Pre表現出東西高、中間低的空間特征,在上游的漢中和石泉站等地超過了400 mm,其中佛坪站達到460 mm左右;而在中游老河口站出現低值閉合中心,較東部同緯度的棗陽站低75 mm。受華西秋雨現象影響[28],漢江流域秋季Pre空間上呈自西向東遞減規律,尤其是上游漢中和石泉站等達到了260 mm以上。冬季Pre空間上表現出自西北向東南遞增特征,漢江流域陜西省境內只有20~30 mm,而下游武漢站則達到了130.4 mm,是降水最少安康站的6.4倍。漢江流域四季Tmax、Tmin和Tave空間分布規律與全年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安康和鄖西等站的春、夏、冬的Tmax形成了高值中心,而四季Tmax低值中心均出現在秦嶺地區的佛坪及商州,夏季Tave高值分布區域較其他三季分布更為廣泛;漢江上游秦嶺及其東延區域、巴山北側冬季Tmin低于0 ℃,其中以商州(-2.44 ℃)最為明顯。

2.2.2 降水和氣溫的變化趨勢空間分布

從漢江流域全年和季節Pre變化趨勢的空間格局來看(見圖6),多數地區全年Pre呈減少趨勢,其減幅主要介于0~1 mm/a之間,其中以丹江口水庫下游的棗陽、老河口站減幅最為明顯,超過了1.7 mm/a。漢江流域東南部以及上游佛坪-安康-鄖西沿線的全年Pre呈增加趨勢,增加最明顯的為武漢站(2.5 mm/a),其次是安康站(1.1 mm/a)。除房縣、鐘祥、武漢站春季Pre略有增加外,其余站點均呈減少趨勢,降幅集中在0.25~0.60 mm/a之間,尤其以鄂豫交界、陜西秦嶺南麓減少最為明顯。86.7%的站點夏季Pre表現為增加趨勢,增幅自東向西呈“多-少”交替變化,其中以武漢站(2.1 mm/a)和安康站(1.9 mm/a)增加最為明顯;棗陽和西峽站夏季Pre減少幅度均在0.6 mm/a左右。所有站點秋季Pre一致減少,降幅呈東西略多、中部略少空間特征,以老河口站(-1.3 mm/a)減少最為明顯。冬季Pre變化趨勢呈東增西減格局,其中66.7%的站點表現為增加趨勢,增幅最為明顯的集中在流域東南部,超過了0.4 mm/a。

漢江流域全年及四季Tmax、Tmin和Tave變化趨勢具有較強的空間異質性。具體來看,多數地區全年Tmax、Tmin和Tave升溫幅度達到0.015~0.030 ℃/a,其中,Tmax升溫最明顯的集中在秦嶺南麓的鎮安、佛坪等地區,漢江下游至南陽盆地Tmin升溫最明顯。對于春季而言,Tmax升溫幅度呈西多東少空間特征,其中以鎮安站(0.105 ℃/a)增溫最為明顯;Tmin升溫幅度呈東多西少態勢,其中以鎮安站(0.055 ℃/a)增溫最為明顯;Tave升溫幅度呈東西略多、中部略少態勢,其中以鎮安站(0.057 ℃/a)增溫最為明顯;此外,所有站點的Tmax、Tave和86.7%站點的Tmin升溫趨勢達到了極顯著水平(p<0.01)。夏季Tmax、Tmin和Tave升溫幅度以0~0.01 ℃/a為主,且均以佛坪和鎮安站增溫最為明顯;與此同時,丹江口水庫周邊及南陽盆地的Tmax和秦嶺東段以南至老河口地區的Tave有減少態勢,如南陽Tmax以0.01 ℃/a速率呈下降趨勢。80%站點的Tmax、86.7%站點的秋季Tave和Tmin升溫趨勢達到了顯著水平(p<0.05),其幅度以0.015~0.030 ℃/a為主;Tmax和Tmin增溫最為明顯的均為鎮安站,其幅度分別達到0.069 ℃/a和0.041 ℃/a,Tmin以棗陽站(0.043 ℃/a)增溫最為突出。空間上,冬季Tmax升溫幅度呈西多東少態勢,與Tmin的東多西少完全相反,而Tave空間差異性明顯減弱;3類氣溫增溫最為突出的站點與秋季一致,但其幅度均略高于秋季;93.3%站點的Tmin和86.7%站點的Tave升溫趨勢通過了極顯著水平檢驗(p<0.01),而僅有1/3站點的Tmax呈顯著升溫趨勢(p<0.05)。

3 討 論

3.1 漢江流域氣候變化及季節貢獻

漢江流域降水與氣溫的多尺度時空變化差異是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本研究發現1960~2019年漢江流域全年Pre有所減少,其變化速率為-0.184 mm/a,同長江中游年均Pre(1963~2015年)呈減少趨勢特征[29]一致,與全國年均Pre(1961~2021年)呈增加趨勢[11]略有差異;全年氣溫顯著上升(p<0.05),其中Tave低于全國(1961~2021年)升溫水平[11],說明漢江流域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表現出暖干化趨勢,與陳燕飛等[21]研究指出流域年尺度干旱范圍有輕微加大趨勢的觀點基本一致。漢江流域各年代Pre和Tave與氣候基期(1960~1989年)相比較發現,除1980年代氣候為冷濕型外,其余各年代均表現為暖干型氣候。相關研究認為夏季是影響漢江極端降水非均勻變化的關鍵季節[19],漢江流域季節Pre趨勢變化幅度呈夏季(0.582 mm/a)>秋季(-0.477 mm/a)>春季(-0.403 mm/a)>冬季(0.125 mm/a),春秋季多年平均Pre占全年的49.1%,其中有43.3%年份高于50%,表明春秋季Pre減少是導致漢江流域全年Pre減少的主要原因。對于Tave,其升溫幅度呈春季(0.037 ℃/a)>秋季(0.025 ℃/a)>冬季(0.022 ℃/a)≈全年(0.022 ℃/a)>夏季(0.008 ℃/a),表明春秋冬季是引起全年Tave升溫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春季Tave變化貢獻率最大。整體上,漢江流域春秋季氣候表現為Pre減少、氣溫上升,而夏冬季Pre和氣溫均增加。另有研究表明[17,19],漢江流域夏季極端降水比例明顯高于其他季節降水,但降水集中度年際間變化不確定性較大。

丹江口水庫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漢江上游多年平均入庫流量占總入庫流量的68.3%[30]。自2014年11月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以來,該工程已累計調水超523億m3[31],根本上改變了受水區供水格局與河流生態。本研究發現丹江口水庫以上流域全年、春、夏、冬季Pre均低于漢江全流域平均值,而秋季Pre高出流域均值達18.61 mm,與西南暖濕氣流進入華西地區形成華西秋雨現象密切相關。此外,漢江上游夏秋季Pre占全年Pre的比例高達74.63%,遠高于全流域的69.62%,表明夏秋季Pre的多少直接關乎著工程調水量。與全流域變化趨勢特征一致,近60 a來漢江上游全年、春秋季Pre呈減少變化趨勢,夏冬季呈增加趨勢,加之引漢(江)濟渭(河)工程的全線貫通,這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乃至漢江中下游水資源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戰[32],需要加快引(長)江補漢(江)工程建設,進而提升漢江流域供水保障能力。

3.2 漢江流域變暖停滯(Hiatus)現象

受外部強迫及內部變率的共同影響,1998~2012年全球出現Hiatus現象[2,4],但這種現象存在明顯的區域性和季節性[33]。如1998~2012年北極地區[34]和中國青藏高原寒區[33]增溫顯著,而同期中國東部季風區和西北干旱區降溫顯著[33]。為探討漢江流域Tmax、Tmin和Tave對Hiatus現象的響應,計算了不同時段全年和季節氣溫變化趨勢(見表2)。由表2可知,1998~2012年漢江流域全年Tmax和Tave表現為降溫趨勢,較1960~1998年增溫速率分別下降了0.049 ℃/a和0.037 ℃/a,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34];而Tmin表現為增溫放緩趨勢,下降了0.015 ℃/a,表明1998~2012年漢江流域氣候變暖出現停滯。進一步發現,變暖停滯主要體現在冬季,1998~2012年Tmax、Tmin和Tave表現為一致降溫趨勢,較1960~1998年增溫速率均下降了0.1 ℃/a以上。1960~1998年夏季Tmax和Tave表現為降溫趨勢,Tmin表現為小幅升溫趨勢,但1998~2012年期間三類氣溫均呈增溫趨勢,增加速率超過了0.025 ℃/a,表明夏季氣溫對Hiatus現象不敏感。此外,漢江流域變暖停滯期間,春季Tmax和秋季Tmin增溫速率高于1960~1998年,春秋季其他氣溫增溫速率均有所下降,尤其以秋季Tmax下降(0.1 ℃/a)最為突出。值得關注的是,停滯后漢江流域春夏季Tmax、Tmin和Tave均表現出快速增溫趨勢,而秋、冬季依舊呈降溫趨勢,在今后研究中需重視冬季氣溫劇烈下降機制方面的研究。

4 結 論

本文利用漢江流域及其周邊29個氣象站點逐日降水(Pre)、平均氣溫(Tave)、最高氣溫(Tmax)和最低氣溫(Tmin)實測數據,分析1960~2019年漢江流域全年和季節氣候時空變化規律,結論如下:

(1) 漢江流域在全球變暖背景下氣候表現出暖干化趨勢。1960~2019年漢江流域全年Pre以0.184 mm/a 速率呈不顯著減少趨勢(p>0.05),氣溫均呈極顯著升溫趨勢(p<0.05),且升溫幅度呈Tmin(0.028 ℃/a)>Tmax(0.025 ℃/a)>Tave(0.022 ℃/a)。近60 a流域春、秋季Pre都呈減少趨勢,夏、冬季Pre皆表現出增加趨勢,其中夏季Pre變化幅度最為明顯;四季Tmax、Tmin和Tave均呈上升趨勢,多數升溫趨勢通過了顯著性檢驗(p<0.05),但升溫幅度存在明顯差異。

(2) 漢江流域春秋季氣候表現為Pre減少、氣溫上升,而夏冬季Pre和氣溫一致增加。漢江流域全年、夏季Pre未發生突變,春、秋季Pre在1970年代中后期發生突變下降,冬季Pre在1984年突變增加。除夏季Tmax和Tave外,其余氣溫均發生了突變上升,突變時間集中發生在19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代前期。

(3) 漢江流域全年Pre空間上表現出自東南向北遞減規律,四季Pre空間分布規律各異;全年和四季Tmax、Tmin和Tave空間格局均表現出自南向北遞減特征。全年及四季Pre、Tmax、Tmin和Tave變化趨勢具有較強的空間異質性。

(4) 漢江流域降水與氣溫的多尺度時空變化差異是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春秋季Pre減少是導致全年Pre減少的主要原因,春秋冬季是引起全年Tave升溫的主要原因。1998~2012年漢江流域氣候變暖出現停滯現象,變暖停滯主要體現在冬季;停滯后春、夏季表現出快速增溫趨勢,而秋、冬季依舊呈降溫趨勢。

參考文獻:

[1]YA V K,YA G P,LUGINA K M.Empirical data on contemporary global climate changes(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J].Journal of Climate,1990,3(6):662-677.

[2]IPCC.Climate change 2013: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1535.

[3]DAI A,FYFE J C,XIE S P,et al.Decadal modulation of global surface temperature by internal climate variability[J].Nature Climate Change,2015,5(6):555-559.

[4]徐一丹,李建平,汪秋云,等.全球變暖停滯的研究進展回顧[J].地球科學進展,2019,34(2):175-190.

[5]IPCC.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1.

[6]周波濤.全球氣候變暖:淺談從AR5到AR6的認知進展[J].大氣科學學報,2021,44(5):667-671.

[7]RICHARD P A,BRIAN J S.Atmospheric warming and the amplification of precipitation extremes[J].Science,2008,321(5895):1481-1484.

[8]ZHANG W X,FURTADO K,WU P L,et al.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on daily-to-multiyear time scales in a warmer world[J].Science Advances,2021,7(31):abf8021.

[9]TRENBERTH K.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with climate change[J].Climate Research,2011,47(1/2):123-138.

[10]ZHANG X,ZWIERS F W,HEGERL G C,et al.Detection of human influence on twentieth-century precipitation trends[J].Nature,2007,448(7152):461-465.

[11]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2)[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

[12]姜萍,潘新民,曾雪瑩.中國不同農業區氣溫和降水時空演變格局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20,27(4):270-278.

[13]孔鋒.基于時空分異的中國1961~2018年不同極端氣溫指數演變特征[J].水利水電技術,2020,51(4):67-80.

[14]吉戴婧琪,元媛,韓劍橋.中國極端降水事件的時空變化及趨勢預測[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22,480(10):74-80.

[15]肖秀程,黃丹青,嚴佩文.極端氣溫和極端降水復合事件的氣候特征[J].氣象科學,2020,40(6):744-751.

[16]趙愛莉,張曉斌,郝改瑞,等.1971~2018年漢江流域陜西段降水時空特征分析[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20,31(6):80-87.

[17]晏德莉,李雙雙,延軍平,等.漢江流域降水非均勻性變化特征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理學版),2020,66(4):377-385.

[18]謝家旭,郭廣芬,杜良敏,等.漢江流域盛夏期極端降水特征及大氣環流分型研究[J].人民長江,2023,54(9):91-98,105.

[19]汪成博,李雙雙,延軍平,等.1970~2015年漢江流域多尺度極端降水時空變化特征[J].自然資源學報,2019,34(6):1209-1222.

[20]起永東,何明瓊,鄭永宏,等.漢江流域降水結構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8,27(12):2830-2838.

[21]陳燕飛,熊剛,劉偉.基于標準化降水指數的漢江流域干旱時空分布特征[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6,58(4):82-88.

[22]徐仁.耦合NEX-GDDP數據集和SVR-QM方法的漢江流域未來降雨與氣溫模擬[D].武漢:武漢大學,2020.

[23]任利利.1960~2012年間漢江流域的氣候變化特征分析[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4.

[24]WANG X L,CHEN H,WU Y,et al.New techniques for detection and adjustment of shifts in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series[J].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2010,49(12):2416-2436.

[25]ZHANG X B,YANG F.RClimDex(1.0),User manual[Z].Ontario,Canada:Climate Research Branch,Environment Canada Downsview,2004.

[26]湯國安,楊昕.地理信息系統空間分析實驗教程[M].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27]趙英,陳華,楊家偉,等.基于SWAP和SRI的漢江流域旱澇急轉時空特征分析[J].人民長江,2020,51(4):94-99,151.

[28]梅雙麗,陳尚鋒.華西秋雨變異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高原氣象,2022,41(6):1492-1500.

[29]孫惠惠,章新平,羅紫東,等.近53 a來長江流域極端降水指數特征[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8,27(8):1879-1890.

[30]尹煒,王超,王立,等.丹江口水庫總磷時空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J].人民長江,2023,54(1):1-7,10.

[31]南水北調集團.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超額完成2021~2022年度調水任務,調水量再創歷史新高[EB/OL].(2022-11-02)[2023-06-10].https:∥www.nsbd.cn/c/2022-11-02/658564.shtml.

[32]陳連軍,鄧瑞,鄧志民.漢江流域水工程生態流量保障實踐及思考[J].人民長江,2023,54(5):101-105,120.

[33]杜勤勤,張明軍,王圣杰,等.中國氣溫變化對全球變暖停滯的響應[J].地理學報,2018,73(9):1748-1764.

[34]HUANG J,ZHANG X,ZHANG Q,et al.Recently amplified arctic warming has contributed to a continual global warming trend[J].Nature Climate Change,2017,7(12):875-879.

(編輯:謝玲嫻)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Hanjiang River Basin under climate warmingAN Bin XIAO Weiwei1,2

(1.Academician and Expert Workstation of Shaanxi Province,Ankang University,Ankang 725000,China; 2.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for Water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anjiang River,Ankang 725000,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warming,based on daily precipitation(Pre),maximum temperature(Tmax),minimum temperature(Tmin),and average temperature(Tave) data from 29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from 1960 to 2019,as well as the response of temperature to the warming stagnation phenomenon (Hiatu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linear fitting,Mann-Kendall abrupt test,and spatial interpolation methods,etc.The results showed that:① the climate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showed a warming and drying trend,with an insignificant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pgt;0.05)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emperature(plt;0.05).The variation range of precipitation from high to low was summer (0.582 mm/a) gt; autumn(-0.477 mm/a) gt; spring(-0.403 mm/a) gt; the whole year(-0.184 mm/a)gt;winter(0.125 mm/a) during 1960~2019.The annual warming range was Tmin(0.028 ℃/a) gt;Tmax(0.025 ℃/a) gt;Tave(0.022 ℃/a).Tmax,Tmin,and Tave all showed a consistent upward trend in four seasons,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warming range,and most of the warming trends passed the significance test (plt;0.05).②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did not undergo abrupt changes throughout the year and summer but showed an abrupt decrease in spring and autumn in the middle to late 1970s and an abrupt increase in the winter of 1984.Except for Tmax and Tave in summer,other temperature time series experienced an abrupt increase from the middle to late 1990s to the early 2000s.③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showed a decreasing pattern from southeast to north,with vary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throughout the four seasons.The spatial pattern of Tmax,Tmin,and Tave decreased from south to north throughout the year and all seasons and their changing trends exhibit strong spatial heterogeneity.From 1998 to 2012,the Hiatus phenomenon appeared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especially in winter;while the temperature rapidly increased in spring and summer after stagnation,and continued to show a cooling trend in autumn and winter.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formulating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water supply guarantee,and other response policies in the Hanjiang River Basin.

Key words: precipitation;temperature;climate warming;Hiatus;abrupt change analysis;Hanjiang River Basin

收稿日期:2023-04-03;接受日期:2023-07-22

基金項目:陜西省科技廳項目(2021KRM033);陜西省教育廳項目(22JK0233);安康學院校內專項項目(2021AYKFKT03)

作者簡介:安 彬,男,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區域環境與GIS應用。E-mail:leyang1007@126.com

猜你喜歡
趨勢特征
抓住特征巧觀察
趨勢
第一財經(2021年6期)2021-06-10 13:19:08
新型冠狀病毒及其流行病學特征認識
如何表達“特征”
不忠誠的四個特征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04
抓住特征巧觀察
初秋唇妝趨勢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1:23:49
SPINEXPO?2017春夏流行趨勢
“去編”大趨勢
中國衛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38
趨勢
汽車科技(2015年1期)2015-02-28 12:14:4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色综合激情网| 成人日韩欧美|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99免费视频观看| 久久成人18免费| 国产SUV精品一区二区| www亚洲精品|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 日本精品影院| 国产探花在线视频| 国产一区成人| 51国产偷自视频区视频手机观看|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欧美不卡二区|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电|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欧美人人干|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日本a∨在线观看| 色亚洲成人|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国产欧美日韩资源在线观看|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的av一区二区三区|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亚洲国产成人超福利久久精品| 久久综合干| 亚洲区一区|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欧美一区灰| 在线观看欧美国产|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国产成人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色婷婷电影网| 久青草免费视频| 人人艹人人爽| 国产高清又黄又嫩的免费视频网站| 成人在线亚洲|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日本国产精品一区久久久| 夜夜操国产|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夜夜操天天摸|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久久精品午夜视频| 色亚洲成人| 国产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一国产一有一级毛片视频| 亚洲av片在线免费观看| 另类欧美日韩| 男女猛烈无遮挡午夜视频|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久久网综合|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韩免费|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不卡午夜精品| 国产精品页| 伊人天堂网| 国模粉嫩小泬视频在线观看|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 国内精品自在自线视频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