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態設計(Motion Design)起源于實驗藝術、電影片頭設計等,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動態設計的應用范圍以及創作潛力不斷被挖掘,在一段時期內被稱為“動態圖形”(Motion Graphic)。而根據當今媒體融合發展趨勢,乃至元宇宙時代的到來,導致了傳播方式、媒體形式與渠道均發生了革命性巨變。原本相對獨立的紙質、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的壁壘被逐一打破,在多樣化的屏幕終端與傳播平臺的基礎上,呈現出多元化、迅捷化、個性化、交互化等特質。此時,動態設計突破了原本“動態圖形”這一概念的束縛(它包括“動態圖形”但不止于此),爆炸式地應用于各類商業廣告/宣傳片、片頭設計、電視節目包裝、動態圖標、解釋視頻、創意短視頻、用戶設計/用戶體驗設計(UI/UX設計)、社交媒體、現場背景動效、跨媒體創作等方面,甚至更廣泛地應用于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中的動效表現或數字產品交互設計等,并且不同類型之間的界限已越來越模糊,動態設計總體上已趨向一種更具創意性與技術性的跨媒介應用態勢。
柯力嘉撰寫、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23年出版的《動態設計》一書,洞悉了動態設計發展新態勢,理清了動態設計工作原理及技巧,并且針對動態設計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前瞻性見解。本書屬于數字媒體專業“十四五”規劃教材,在當今動態設計高質量人才供給不能滿足產業升級需求,且高校相關專業教學對此缺少成熟完善的教學方法與經驗的處境下,該教材從行業發展的視角構建動態設計教學思路與實施方案,為動態設計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了精準有效的理論指引與實踐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導與借鑒意義。本書共分為十章,緒論至第三章主要介紹前期準備工作,四至七章專注于基礎性技能,八至九章則延伸至進階性技能,第十章對動態設計未來趨勢提出見解。書中每一章基本上都涵蓋了動態設計不同方面的工作原理、技巧以及相應實操練習,使學生在深入理解動態設計工作原理基礎上掌握相應技巧,并通過實例及時鞏固,具有較強的教學連貫性與實操應用性。
動態設計工作原理主要可歸納為概念理解、工具使用和流程導向三個方面。其一,以動態設計相關概念的理解作為學習起點,能夠有效幫助學習者精準掌握動態設計內在共性與原理。在動態設計表現形式龐雜的今天,通過動態設計的術語溯源、歷史發展以及與傳統動畫的比較,明確動態設計基本概念,由此更好地在創意與設計過程中發揮出動態設計獨特的魅力。其二,工具的合理搭配與拓展應用是動態設計創新表現的技術前提。以AE作為主打軟件,以PS、AI、C4D、AU等作為輔助軟件,再配合例如Mocha Pro、Red Giant等插件以及更多動態設計相關腳本,合理的多軟件搭配,一方面增強了動態效果的豐富性與創意性,另一方面提升了制作效率,使原本難以實現的效果得以完成。其三,在動態設計工作過程中,流程上的正確導向對于作品完成起到關鍵作用。創作動態設計作品涉及到眾多工序,需要投入相當漫長的時間,它從來不是即興的創作,而是需要充足的前期策劃才能夠進入正式的制作。動態設計的主要工序包括:創意策劃;腳本、情緒板和風格幀的設計;故事版繪制;動畫制作;聲音設計。他們之間的關系并非是刻板固定的,而是根據實際項目情況進行有機融合。在以上五個工序中,前期階段就占據了三項,這就避免了傳統數字媒體專業教學中強調制作過程,而忽視前期細致入微的各項準備工作,這對于動態設計學習者乃至相關教學工作者都具有強烈的啟示意義。
在掌握動態設計工作原理的基礎上,我們需要進一步研究動態設計相關的工作技巧,由此才能觸類旁通,在具體的項目實戰中順應時代趨勢、滿足客戶需求并實現作品創新。動態設計技巧主要可歸納為前期準備技巧、基礎制作技巧和進階制作技巧三個方面。前期準備技巧在整個制作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主導作用。例如:情緒板的繪制是大部分動態設計傳統教學中所忽視的環節,通常在完成創意策劃、腳本設計等前期工作后就進入正式制作環節,這可能會導致團隊協作過程陷入溝通上的困境,或者大部分作品最終呈現出創意表現單薄、畫面風格散亂等情況,而插入情緒板環節,就能夠有效解決以上常見問題。其二,基礎制作技巧是動效設計過程中“以不變應萬變”的創作規則與實操手法。例如:通過商標動畫,串聯出一系列適用于動態設計的創作規律與動畫法則,解決了如何將信息進行清晰明了并具有創意性的表達,以及如何將動畫表現得更為逼真生動等問題。其三,進階制作技巧是動態設計實戰項目乃至未來多元化應用中所必須掌握的工作技巧。例如:針對當前網絡視頻中觀眾習慣于跳過片頭的現象來引發反思,通過引入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優質片頭,提煉其中所具備的構成要素、創意靈感以及表現技巧,形成適用于行業實際需求的動態設計技巧。
未來,隨著視覺設計創意與質量要求的不斷提升,傳播媒介的不斷拓展,廣告宣傳投入的持續增長,以及越來越多的未知領域被視為動態設計的業務范圍,動態設計行業仍會不斷演進。
書評人簡介:范振奇,男,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數字媒體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