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智忠,田 鵬
習近平文化思想為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新時代文化建設,指明了其歷史方位、時代使命、根本原則,解決了其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哲學社會科學要著力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①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002).這“三大體系”的建設要求從我國實際出發提出具有民族主體性、學術原創性的理論觀點,才能形成中國學術話語的特色和優勢。以此為基點來看,中國電影獨特的民族性表征是什么?我們認為,“倫理是中國電影的基礎,是中國電影的根脈,是中國電影的特色,是中國電影走向世界的民族根基”②袁智忠,田鵬.電影倫理學與中國電影學派[J].藝術百家,2021,37(1):85-91.。因為“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不斷流,我們的根就在倫理,由‘天人合一’‘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仁者愛人’‘兼愛非攻’等優秀倫理文化思想所構建的中華傳統倫理體系一直維系著我國的發展”③袁智忠,田鵬.電影倫理學與中國電影學派[J].藝術百家,2021,37(1):85-91.。從文化的角度進一步拓展電影倫理學的學術內蘊,挖掘其具有主體性和原創性的理論話語,自是題中應有之義。
電影文化作為一種限制性文化形態,是在電影這門特殊藝術的生產與創造中產生的,“是多元吸納、全方位融合了物質文化成果的精神文化”④袁玉琴.電影文化詩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9.,其與文化有著“文化—精神文化—藝術文化—電影文化”的層級關系。中國電影文化呈現出鮮明的人文精神走向,講求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文藝觀念。因為中華民族承襲了幾千年的以倫理為本位的傳統社會觀念,所以倫理亦成為中國電影文化的根基與命脈?;诖?,我們有必要厘清中國電影文化的倫理表征。
當下,在全球一體化語境中,中國電影面臨著更為復雜的文化環境,同時也產生了諸多倫理問題,如“視覺文化轉向對故事內涵的消解”“價值多元化與民族文化認同危機”等,都在不斷地將中國電影文化推向未知與尷尬的鋒面。因此,中國電影文化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倫理層面的建構。那么要建構哪些層面的倫理文化?每一個層面應該具有何種倫理價值追求?這些層面作為建構中國電影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維度,對中國電影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顯然,從電影文本的生成方式入手,思考中國電影文化的倫理規范與價值指向,是最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之一。本文就此從電影文本的思想意蘊、敘事觀念、媒介手段三個層面,對中國電影文化的倫理建構進行“中間層面理論”的探討,力圖一窺屬于中國電影文化的倫理價值體系。
影像文本的思想內涵可以說是電影文化意蘊的核心所在,而電影文化倫理同樣深刻地蘊含在電影文本的思想倫理層面——即電影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具有何種思想意蘊?反映了何種倫理價值指向?這一切都依賴于對電影文本的倫理思想、倫理意蘊的探尋。而欲建立中國電影文化的倫理規范,對于電影傳遞的思想價值,就應加以倫理限定。
在全球化語境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西方文化的涌入,我國的文化觀念日趨開放,賽博文化、廢土文化、二次元文化等文化形態不斷興起,各種文化魚龍混雜,導致“中國社會在多元價值浸染中日漸開放,科學與非科學、倫理與非倫理、道德和非道德的處事邏輯左右著國人的價值判斷,而功利主義則在快節奏的發展時期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處事原則,由此社會怪象頻發”①袁智忠,馬健.基于倫理視角的新世紀中國都市愛情電影創作[J].文藝爭鳴,2014,(12).,從而產生了多元文化視角下的民族文化認同危機、后現代“去中心主義”等問題,這給主流文化的傳遞、社會共識的凝聚帶來很大的挑戰。我國的電影文化同樣在多元文化浪潮中受到巨大沖擊——從1994年起好萊塢分賬大片進入中國到21世紀初,年輕觀眾一度愿意走進電影院觀看好萊塢大片,卻不愿意觀看國產電影;近些年來,隨著國產影片整體質量和水平的不斷提升,這一狀況有所改觀,但一些年輕觀眾依然偏好好萊塢大片。伴隨著好萊塢大片而來的不僅是超級英雄形象,還有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入侵。此種行徑在赫伯特·席勒的《大眾傳播與美帝國》中早有論述。因此,面對以上問題,除了國家政策法規的調控外,發揮電影本身的意識形態功能就顯得尤為重要?!半娪吧a本質上就是意識形態的生產。電影本身就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一種。”②理查德·戴爾,米靜.神圣的肉體:電影明星和社會[J].電影藝術,2009(6):93-99.中國電影應該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文化。在思想價值體系上,中國電影應該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指引下,傳遞傳統美德、現代意識、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③袁智忠,田鵬.電影倫理學與中國電影學派[J].藝術百家,2021,37(1):85-91.,進而形成中華民族乃至世界各國人民所共同認可的共同價值理念與美學意蘊。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提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④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21-07-15)[2023-10-10].http://www.qstheo- ry.cn/dukan/qs/2021-07/15/c_1127656422.htm.的重要論斷,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地位提升到新的時代高度。獨具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基,是國人努力向前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爸腥A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雹萘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中華傳統倫理貫穿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中,在一定程度上說,中國文化史就是一部中國倫理史。以儒家倫理為代表的傳統倫理思想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其中的優秀倫理道德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德是什么?中國古代儒家認為,“得道于己之謂德”。作為一種“入世”哲學,德強調個體的自我修身,在此基礎上才強調對他者、對國家的責任。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君子喻于義”“君子坦蕩蕩”“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鄰”“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等,共同構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價值體系。
中華傳統道德倫理思想內涵豐富。其中,最為典型的“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家庭傳統美德,內蘊了仁愛、和諧和公正等價值理念,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國傳統家庭價值觀體系,成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仁是一種涵蓋了愛、恕、慈、善、和等多種含義的倫理情感,是營構人際和諧的重要基石;和則是在真善美的基礎上,力倡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而公正則是指公平、公正的原則——這些都是中國文化道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仁為例,仁者愛人,而仁愛可分為“事親之仁”“博施于民”“泛愛眾”“愛類”等不同層次,因此被稱為心之全德。仁愛見諸《集結號》(2007年)中的戰友之間、《唐山大地震》(2010年)中的母子之間、《流浪地球》(2019年)的中華民族之于其他民族等等。如《戰狼2》(2017年)中冷鋒在對妻子情真意切的“事親之仁”的驅動下,前往非洲尋找殺妻仇人。在被卷入當地叛亂后,出于對華僑同胞的仁愛之心,他主動肩負起撤離華僑的重任。同時,面對廣大非洲難民,他同樣伸出援助之手,進一步彰顯出充滿國際主義的仁愛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通過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引導人們增強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榮譽感,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①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002).。強調個體道德品質修養以及予人以“德”是我國電影文化一以貫之的核心價值理念,也是未來我國在“第二個結合”理念的指引下繼續堅守和弘揚的民族特質,亦是打造中國電影文化民族獨特性、使其產生具有本民族倫理價值取向效果的過程。目前全球范圍內許多民族利用自身的民族特質,打造出具有本土化、民族化風格的電影“品牌”,這亦成為其立足于世界電影之林的重要標識。因此,電影文化想要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必須把本民族的倫理思想作為安身立命之本,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
倫理是作為一種社會規約而存在的。電影文化倫理既然是社會倫理的“一部分”,一定也是其所處時代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任何藝術創作都無法脫離其所處的時代。放眼全球,人類所共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讓全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緊緊團結在一起。因此,我國提出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成為維護國際倫理秩序的重要紐帶,成為這個時代最舉世矚目的標志性理念。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具有現代意識的“類”倫理概念。所謂“類”倫理,“是指以全人類的利益和人類的價值為基礎的倫理范式”;是從唯物史觀的倫理學視野出發,對人類道德發展規律進行探索的一種嘗試。②許惠芬.從“人”作為倫理主體看類倫理的時代意義[J].浙江社會科學,2012(8):105-110,158-159.人類命運共同體來源于我國傳統的“天下大同”“以和為貴”“兼濟天下”“同舟共濟”等倫理思想,內在地包含了大同理想的和諧倫理、具有強烈人文關懷的個體倫理等時代性倫理命題,進而延伸和發展為面向全人類的,集自由、平等、公正、和諧等共同價值理念為一體的倫理原則,體現出我國對人類處境、人類共同利益、人類未來的深切關懷。
當前,我國提倡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其核心要點在于力倡中華各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中華民族與世界其他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將團結奮斗、繁榮發展作為中華各民族共同的倫理指向,將團結和諧、人類可持續發展作為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倫理指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對‘世界大同’‘天人合一’等中華文化的接續傳承。”③吳綺敏,杜尚澤,趙成,等.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照亮未來[N].人民日報,2017-01-15(001).在電影文化的創作實踐方面,《湄公河行動》(2016年)、《戰狼2》(2017年)、《流浪地球》系列等影片的核心內涵,就是將維護全世界人民的和平、安全等作為行動綱領,進一步凸顯出我國“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等哲學思想的價值,推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④田鵬,袁智忠.新主流電影的“共同體”倫理意識[J].電影文學,2023(6):10-15.。
當前我國電影的思想表達,在“共同體意識”的引領下,電影思想文化內涵融“地域性”“國際性”“人類性”“人文性”為一體,人類和諧共生,人與家、家與國、民族與世界的道德倫理思想意識逐漸合流。如:《流浪地球》通過科幻宏大敘事講述了2075年太陽即將毀滅,人類為逃離太陽系尋找新的生存家園而開啟了“流浪地球”計劃。途中因為陷入木星引力,整個地球危在旦夕。幸有我國宇航員劉培強駕駛空間站點燃木星,拯救地球于危難之中。影片細膩深刻地描繪和傳達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的美好愿景?!啊读骼说厍颉返囊饬x在于第一次與世界性的科幻電影站在了同一高度和視野中”①李一鳴.《流浪地球》:中國科幻大片的類型化奠基[J].電影藝術,2019(2):53-55.進行了同舟共濟的共同體倫理的有效傳遞,以好口碑、高票房享譽海內外。因此,目前已經形成的反映時代精神的電影文本應該成為電影文化倫理建構的重要參照,未來的中國電影文化應當充分反映中華各民族、世界各民族傳統和所處時代的倫理精神,以一種更為開放的姿態、更為廣博的視野觀照這個時代。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經過反復征求意見,綜合各方面認識,我們提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雹诹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8.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當下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涵蓋了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了堅實的基石。而電影作為一種能夠承載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藝術,理應反映其所對應的意識形態,因此,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成了我國電影責無旁貸的文化任務與使命。
近年來,作為我國電影市場頭部電影形態的新主流電影,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成為主流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在塑造國家形象、傳遞社會共同理念、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等方面成績卓著、佳片頻出,《湄公河行動》(2016年)、《我和我的祖國》(2019年)、《我和我的家鄉》(2020年)、《流浪地球2》(2023年)等影片均取得了口碑與票房的雙贏,實現了主流意識形態與主流市場的合流。同時,其通過商業化手段,進行了影片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度融合,內蘊了民主、和諧、公正、法治、愛國等價值理念,為主流意識形態的維護與宣傳提供了新的實踐樣本。
在倡導愛國主義精神方面,以革命、戰爭為主要題材的新主流電影,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軍人抵御外侮的正義必勝的精神氣質,描繪了中華民族站起來謀求自由民主和獨立自主的偉大斗爭。如: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南京!南京!》(2009年)、《八佰》(2020年)、《鐵道英雄》(2021年)等影片,均表現了我國軍民作為民族獨立的中堅力量,不畏外侮,誓死抵御日本帝國主義入侵的頑強意志。以抗美援朝為背景的《金剛川》(2020年)、《長津湖》(2021年)、《志愿軍:雄兵出擊》(2023年)等影片同樣以堅定的正義必勝信念將美帝國侵略者擊退。
在當下背景的軍事題材影片中,《湄公河行動》(2016年)、《戰狼2》(2017年)、《長空之王》(2023年)等影片則展現出“以武制武”的正義倫理意識,傳達了正義必勝、罪犯必將受到法律制裁的價值理念,它“既是作戰的綱領,也是道德的指南”③賈磊磊.以武制武——《湄公河行動》的正義倫理[J].電影藝術,2017(1):53-56.。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近年來我國主流電影創作一以貫之的主流意識形態,更是激勵人心、感召人民群眾的精神力量??傊覈娪皩鹘y美德的弘揚、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代“類”倫理意識的倡導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意識形態的堅守,成為當下中國電影文化獨有的倫理意蘊,這為未來的中國電影文化生產提供了倫理參照與規范。
電影是敘事的藝術,那么,電影文化也是敘事的文化,電影敘事是建構電影文化的形式與方法。敘事文化同樣與倫理存在密切關聯,“從一定意義上說,每次敘事實際上都是一次倫理實踐”①袁智忠.電影倫理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23:38.。因此,要挖掘中國電影文化中的倫理蘊含與倫理指向,建構中國電影文化的倫理規范,探討電影敘事與倫理之間存在何種關聯也是其必經之路。
《漢語大辭典》將“敘事”解釋為“敘述事情。把事情的前后經過記載下來”。敘事學理論則普遍認為敘事包括敘述和故事兩個層面。電影敘事則是指如何通過視聽語言進行事件的組織,使得事件能夠被理解,是形成電影文化的基礎。而敘事就是一種倫理活動,“倫理本質上在于建立一種人心秩序,因而當敘事把無序的生活重建為有序的敘事時,敘事首先就在心理上契合了倫理的根本要求?!雹谖槊瘒?現代小說敘事倫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24.只要敘事就必然具有倫理意味,沒有離開倫理的敘事。因此,電影敘事倫理探討的是電影敘事與倫理準則之間的關系。易言之,“電影敘事倫理指的是電影在使用影像語言講述故事時所遵循的倫理準則”③袁智忠.電影倫理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23:76.。它有雙重倫理指涉,一是電影敘事手段選擇的倫理性;二是電影敘事會對觀眾產生什么樣的倫理影響。
于是,選擇何種方式進行敘事才合乎倫理、敘事的結果會對觀眾產生何種倫理影響等,是電影敘事必須思考的問題。電影敘事倫理的命題涉及元倫理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即“手段善”和“目的善”。電影敘事倫理問題正是在這二者之間的矛盾中產生的。在元倫理學中,“善”是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實現主體欲望、達成主體目的的一種效用性。這種效用性又可以將其劃分為“目的善”和“手段善”等。所謂“目的善”,即事物“其自身而非其結果就是人們可欲的,就能夠滿足需要,成為人們追求的目的的善”④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2.。如:健康本身就是可欲的,就是人所追求的目的,因此就是善的?!笆侄紊啤?,“是其自身作為人們追求的手段,而其結果才是人們所追求的目的的善”⑤王海明.新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3.。如:冬泳的結果是健康長壽。因此冬泳的結果就是善的,但冬泳并不是人們追求的目的,健康長壽才是。而冬泳能夠使人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因此其屬于一種手段善。
基于此,在電影敘事倫理中,“手段善”即指電影依循其敘事倫理在敘事立場選擇、敘事策略等方面的倫理取向和價值判斷。具體包括電影在敘事時間、敘事空間、敘事視角、人物設定、情節編排、景別變化、光影造型、音樂色調等方面的選擇,進而按照一定的規則來進行藝術建構,遵循一定的倫理準則來完成敘事過程。敘事倫理的標準側重于倫理,那么選擇怎樣的敘事方式才能完成敘事任務呢?無疑,電影敘事就是要以“手段善”來創造電影文化,它作為一種電影文化的建構和組織方式并不是人們追求的最終目的,但是不斷提升敘事技巧、豐富敘事的表現形式,通過敘事時空的編排、敘事視角的選擇等能夠更高效地完成敘事任務、講好故事。并且,在電影文化史上,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創作觀念的不斷進步、體制機制的不斷優化,通過敘事要素的選擇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敘事模式”,如類型片模式,這已成為好萊塢電影久經沙場而不敗的重要秘訣。
電影敘事倫理的核心在于探究影像語言如何敘事才是合乎倫理的,要通過怎樣的形式和技巧結構文本。在這種敘事規范中,創作者將自己的主觀意識介入影像的形式表達中。
例如:在一些影片敘事時間的編排方面就體現出創作者的主觀倫理傾向。影片《地久天長》(2019年)一開始就拋棄了按時間順序敘事,以一種非線性甚至斷裂混亂的敘事完成平凡人物不同生命遭際的書寫。其情景段落的剪輯甚至有如戈達爾電影一般的跳切,直接干脆地轉場或者在歷史中任意跳躍,舍棄了傳統意義上的影像符碼,憑借具有特色的外部環境以及人物的外在表現對時間進行分割和辨別。這種主觀的藝術處理方式遵循其敘事倫理以凸顯人物命運。影片開始是水庫邊一群孩子嬉戲的場面;鏡頭一轉是一家三口吃飯的溫馨場景;而下一個鏡頭又回到了水庫邊,嬉鬧的孩子此時已經不見,只剩下父母撕心裂肺地哭喊。三個鏡頭的剪輯組合產生出新的含義,即悲劇發生的突然性和無法預見性。死亡的恐怖正在于它隨時會打破生活常規,將人從溫馨的生活中突然抽離。影片采用簡潔的蒙太奇剪輯的手段善進行了父母喪子這一內容的含蓄表達,為表現中國父母堅韌、隱忍的品格作了鋪墊。因此,三個鏡頭就是此段落的手段善。
同樣,敘事空間作為故事的載體,對空間的選擇也體現著特定的倫理意義??臻g被認為是充滿各種意識形態的產物,大致分為物理空間、社會空間、生存空間、文本空間和精神空間。其中,社會空間是各種社會關系表現的場所,必然涉及歷史文化背景和社會風貌的呈現。電影《八佰》(2020年)的故事背景是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的一段歷史。四行倉庫、蘇州河、租界區、石橋等不僅是基于歷史史實進行空間還原的敘事場所,同時也是創作者表現情感的重要空間符號。其故事發生的主要空間“四行倉庫”和“租界區”被蘇州河分為兩部分。這種地理位置的設定體現出創作者的情感態度:一邊是正在進行殘酷戰爭的人間煉獄,一邊是歲月靜好的歌舞升平之地。借由空間的對比將戰爭的殘酷、戰士的偉大凸顯成一種倫理化的主觀表達。而石橋不僅是兩岸的連接物,同時也是連接各國人民與中國戰士的紐帶。不可視的情感和意識形態被空間符號轉為外化表達,戰士們通過石橋奔向租界區握住了對岸伸出的手,沖破了障礙物的限制,同時也意味著反抗和團結意志的突破。這種對空間限制的突破,表達出創作者歌頌中國戰士偉大與崇高的倫理立場。
由此可見,通過對敘事時間、空間、色彩造型等的選擇能夠產生特定的倫理效果,講好一個故事。就敘事的手段善來說,如何講好一個故事是其追求的目的善。但是一個好的故事其所產生的影響和觀眾會對其進行怎樣的評價,卻并不是敘事的手段善所能決定的,因為到講了一個好故事這個層面,其目的便已經達成,至于觀眾的審美接受并非敘事手段善所追求的目的和所能控制的。由于電影敘事材質的特殊性,相較于文字等材質而言,視聽語言是一種開放性材質,雖然其敘事者在敘事過程中極力掌控鏡頭為敘事服務,但是鏡頭與敘事之間始終存在著一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敘事者的思想意識往往很難介入到鏡頭畫面所呈現的內容中去,由此導致了鏡頭畫面指向的不確定性?!斑@種敘事運作機制上‘能指’與‘所指’的某種悖反,‘表層’與‘深層’的疏離對峙,再加上接受群體文化素養上的參差和趣味的多樣性的制約,使得電影敘事常常處于一種兩難境地:既要求其講好一個通俗易懂的故事,又要求其具有現代敘事意義上的深度性與復雜性,而電影敘事很難恰到好處地達到二者的平衡。”①李顯杰.電影敘事學——理論與實例[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9:63.即其敘事手段的使用、敘事觀念的選擇并不一定能夠產生預期效果,甚至由于影像的不可介入性,導致敘事結果朝著不可控的方向發展。如:《掃毒》作為一部警匪動作片,是通過暴力來呈現正邪母題的類型電影,其敘事主題和內容無非在于傳達毒品的危害、應該堅決抵制毒品等宣傳內容。但是,為了進一步強化掃毒過程的戲劇性,導演又采用了大量的敘事技巧來凸顯人性的復雜和場面的刺激。從目的來看,此類技巧有效地強化了掃毒的艱難,使毒品荼毒人類生命的主題深入人心,是一種手段善。但是這樣一部基于善的手段并達到了善的目的的好電影,卻并不一定會產生好的倫理效應。進一步講,此類暴力影像元素的使用具有正義性,但暴力行為的拍攝本身是否也會產生暴力的不當示范等倫理問題?易言之,導演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對于如后面所言的“禁忌”敘事來說其存在諸多不可控性,甚至可能產生一系列負面的倫理效果。
因此,在倫理規范上,電影敘事作為一種“手段善”,只有在具體運用中進一步體現為“道德善”,才具有更大的社會性意義。所謂“道德善”是“一種對于目的的效用性——不過不是對于某個人的目的的效用性,而是對于社會創造道德的目的的效用性”。①王海明.善與惡的解析[J].思想戰線,2001(6):29-33.“道德善”屬于“目的善”的倫理范疇,是超越一般效用的社會整體效用,是電影敘事“手段善”的落腳點和最終指向。易言之,電影敘事的手段善不能僅僅圍繞講好故事這一目的,還要考慮其對整個社會的道德價值。當敘事的手段善能夠產生講好故事的目的善,但卻不能產生更大范疇的道德善時,手段善的正義性是會被存疑的。因此,電影敘事手段既要以追求講好故事為目的,又要考慮手段采用本身對于社會的道德價值。
在中國電影文化史上引起強烈反響的“謝晉模式”,通過“政治—倫理情節劇”的敘事方式,形成了一套獨特的敘事表現鏡語體系和美學風范。其采用現實主義電影的敘事手法,用戲劇性、典型化的方法基本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進行故事的編排。謝晉模式的代表作之一《牧馬人》(1982年)遵循的敘事模式是“某個男性被冤屈,要么成為‘右派’,要么被流放,受到集體大家庭和社會的排斥。但影片中最漂亮、最善良的女人卻喜歡上這個被排斥的男人,最終用家的溫暖、用女性的溫暖和情感的溫暖去撫慰他被集體所排斥時受到的創傷?!雹谝?謝晉:中國電影黃金時代的藝術高峰[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6(3):100-108.從“手段善”來看,謝晉通過“女性拯救男性”更新了英雄神話模式,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彰顯出道德之光。如:許靈均始終心懷對土地的熱愛、堅定不移的家國情懷等,這是一種主流意識形態的話語。其采用煽情范式對政治進行了倫理化改寫,女性、家庭給予了他生活的補償,故事講得含蓄、抒情,給予了深受那一時代創傷的人們撫慰與療愈。從“目的善”來看,影片中的政治事件被置換成了道德事件,從而使影片所呈現的社會現實中的政治系統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合理性的基礎。同時,該故事成為特殊時期結束后鼓舞人心的樣本,對于凝聚社會合力發揮了重要作用,進一步凸顯了“道德善”。同樣,在謝晉的另一部電影《天云山傳奇》(1981年)中,導演通過高超的情感編碼技術,通過多個“三角戀”關系中宋薇、周瑜貞、馮晴嵐三個女性的情感選擇,彰顯人物命運的起伏和故事的跌宕波折,以情感的取舍演繹了政治的傾向性,實現了情感表達對政治話語的有效置換。因此,情感編碼作為批判右傾政治錯誤的手段善,成功達到了其目的善,即對那一段慘痛歷史的客觀評價。同時,作為一部帶悲劇色彩的抒情正劇,影片進行了對陰暗與丑陋人性的揭露與鞭撻、對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呼喚與吶喊,引發了觀眾的熱烈反響,從而凸顯了社會的正向道德價值觀??梢?,“謝晉模式”實現了“手段善”與“目的善”的統一,并進一步彰顯了“道德善”。因此,這一模式的采用在當時是極為有效的,其中,電影《牧馬人》的觀影人次達到1.3億人。謝晉在中國電影文化史上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好萊塢類型化美學觀念等的影響下,近年來創作的中國電影逐漸朝著工業化、類型化方向發展。如:戰爭類型片策略和明星策略的廣泛運用,使得中國電影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其在敘事手法與技巧上有所突破,但也出現了諸如遵循“市場迎合主義”“超穩定美學”③袁智忠,賈森.中國主流電影的商業倫理危機[J].電影藝術,2014(3):81-83.所帶來的同質化現象等問題,這些依然是敘事倫理所面臨的重要問題。本文認為,應該在人民美學的指導下,堅持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同時吸納和借鑒好萊塢的類型化模式的優長不斷更新敘事方法,注重“手段善”和“目的善”的統一,既要注重以善的敘事手段講好善的故事,又要注重故事所產生的社會道德價值,堅持以敘事倫理規范為基準,推動中國電影文化朝著符合優秀傳統和現代倫理并具有審美文化品性的方向發展。
電影文化的獨特性首先在于其作為視聽藝術的綜合性。與其他精神文化區別開來的是,電影以視覺與聽覺的符號元素組合成鏡頭、以鏡頭的組接形成片段、以片段的連接構成完整的故事。由此也回到了電影倫理學的元命題,即“鏡頭有對錯嗎?”①賈磊磊,袁智忠.中國電影倫理學的元命題及其理論主旨[J].當代電影,2017(8):124-127.單從鏡頭的物理屬性上看,其并無對錯之分。但每一個參與到影片敘事中的鏡頭,都是經過人有意識地選擇和加工而完成的。人是道德的主體,其對鏡頭的選用必然包含著個體的主觀喜好和價值評判,所以參與敘事的鏡頭就有了對錯之分。那么,隨之產生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去構筑一個鏡頭?選擇何種景別、角度、鏡頭運動方式、場面調度、色彩、光線?采錄和呈現何種人聲、音樂、音響?畫面與聲音如何組合才合乎倫理?以及這些問題有無探討的必要性等等。
當回到歷史脈絡中梳理電影文化時,不難發現,一些具有吸引力的鏡頭畫面,往往容易引發倫理道德層面的爭議,暴力血腥的畫面(如《古惑仔》系列、《掃毒》系列)、性愛的畫面(如《色·戒》《蘋果》等)。在絕大多數文明形態中,這些通常被視為禁忌表達的內容。因為人的機體能夠感同身受,當看到暴力血腥的殺戮場面時,大腦中的“疼痛回路”會被激發,身體就會與受害者產生共情,仿佛自己也在遭遇這般痛苦和虐待,這對于敏感人群來說有造成嚴重心靈創傷的可能。同樣,就性愛的畫面而言,其容易激發觀看者的性沖動,而無法控制的性沖動則會給社會帶來危害。這些畫面直觀地展現人類對同胞的殺戮、將性隱私毫無保留地暴露在公眾的視線中,不僅僭越了社會的公共倫理規約和不符合“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倫理規則,也會引發倫理道德的爭議、觸碰法律的紅線。這也成為上述諸多影片被禁的直接原因。
但是,我們并非反對鏡頭對暴力、性、色情的呈現,而是要探討應該如何呈現的問題。因為過于直白、露骨的鏡頭呈現,會衍生出一系列倫理方面的問題,包括淫穢內容觸發色情幻想、血腥場面導致暴力模仿等。如:電影《色·戒》(2007年)對性愛場面的描述,可以說是21世紀以來電影“性”“色”之最,以至有言論稱“《色·戒》是大陸當代中國人思想迷途和審美錯亂的危險信號”②李君才,安春芳.2008年中國文化年報——魂兮歸來[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8:269.。融媒體時代,電影若是肆無忌憚地展現性愛場面,過多地喚醒這種陌生的、隱秘的誘惑,極易導致未成年人的性觀念早熟、誘使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甚至是性犯罪。而在暴力畫面的呈現上,犯罪題材電影在一定程度上為潛在的犯罪分子“展示”了更“高超”的犯罪技巧,使得暴力傾向人群通過模仿這些“侵略性”鏡頭,極有可能將電影中的暴力行為付諸實踐,從而誘發現實世界中的暴力慘案。倘若暴力鏡頭缺乏倫理觀的指引,就會催生暴力的現實。事實上,暴力場面的過度展示會放寬人們對于暴力的容忍度。在現實中屬于違法犯罪的暴力行為,經由暴力鏡頭的宣泄會讓觀眾在潛意識中產生認同心理,導致實際暴力行為的產生。在新聞報道中,此類模仿案件已屢見不鮮。四川新聞2015年4月15日有一則題為“南充男子年少時沉迷《古惑仔》釀命案逃亡十年”的報道;中華新聞網2017年12月15日也有一篇“保定4名青少年模仿電影持刀搶劫便利店被刑拘”的報道,令人唏噓。太多的青少年犯罪都源于對暴力鏡頭的模仿,可見電影在商業化、娛樂化浪潮中失去正確倫理的規范與指引,就會淪為罪犯的“幫兇”。
影像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并且能夠反作用于現實生活。這就不得不回到鏡頭本身對其加以規制。正如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言之有“禮”一樣,電影文化作為一種在公共空間中傳播的文化,必須注重鏡頭在視聽表達時的合目的性與合倫理性?!敖伞辩R頭既然是不可“僭越”的,那么應該如何攝制一個合乎倫理的鏡頭?電影倫理學的觀點認為,“必須注重影像語言的倫理指向,推動其朝著民族化、審美化的方向發展?!雹僭侵遥稆i.影像語言的倫理性[J].電影藝術,2021(1):92-96.
作為中國電影文化獨特性存在的視聽表達,中國電影應該展現出獨特的中國風格。但因現代技術催生的視覺文化轉向,中國電影卻出現了一系列問題。比如:講求鏡頭畫面的刺激卻消解了電影文化的深層次內涵,造成影像文化與思想文化間的倫理悖論、視覺的過度消費與觀眾的審美疲勞等問題。中國電影應該回歸傳統,警惕和規避技術賦權下的過度視覺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方式中汲取養分,從而建構起具有人文氣息的影像文化倫理。具體而言,中國電影的鏡頭表現應該擁有含蓄的、抒情的、充滿詩意的美學風格。
第一,含蓄性。中國電影的鏡頭在面對暴力、色情、性等“禁忌”內容時,應該以一種“深山藏古寺”那樣“含蓄蘊藉”的視聽語言表現出來,通過變換鏡頭運動方式、景別、角度等,配合富有意蘊的聲音來進行視聽合一的意境呈現。
第二,抒情性。鏡頭的抒情性在于其如何通過視聽語言去表現情感。“抒情與敘事一樣,是在敘述者層面上的組織與布局(屬于嚴格意義上的導演藝術),對應著鏡頭運動、演員走位等場面調度,以及后期剪輯的蒙太奇,是關乎電影本體、構成電影藝術本質的‘特殊性符碼’?!雹陉惲謧b.抒情傳統與早期中國電影的鏡頭語言[J].社會科學,2022(3):171-178.中國電影在情感表達上要強化蒙太奇與長鏡頭等表現手法,實現對單一鏡頭的超越,通過“電影眼”“表現蒙太奇”“理性蒙太奇”和大、全、遠的長鏡頭等鏡頭調度方式進行描寫、抒情與說理功能的集合,通過一系列鏡頭呈現方式進行對人物情感的表達。
第三,詩意性。中國傳統文化中追求意境,在歷代詩作中可見一斑。中國詩學強調“言志緣情”、講求“天人合一”,多借物、借景言志抒情,營構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意境之美,如以“小橋流水人家”這樣充滿詩情畫意的詞句體現人與自然的融合。借助詩歌的美學特征創作的詩電影,強調通過視聽語言進行意境的營造。意境作為中國美學中獨特的概念,是彰顯中國電影文化獨特性的重要標識。因此,中國電影要注重意境的營造,通過長鏡頭展現秀美的自然景觀、注重畫面色彩的高飽和度、明與暗的光線變化,輔之以充滿詩意的聲音,打造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意境。
中國電影文化的倫理建構是在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內涵基礎上,回溯和挖掘中華文明賦予中國電影的深厚文化根基,并著眼于當前中國電影的創作現狀、實踐需要、本體探索、理論研究、形式創新、學科型構中的一系列“真問題”所引發的理論思考。本文從思想文化、敘事文化、鏡頭文化三種構建電影文化的肌理出發,在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路徑中探討中國電影文化的倫理建構,審思本土原創理論電影倫理學從“學科化”向“學科型構”推進過程中所要繼續填補的學術和思維空隙,進而更好地建構和完善中國電影倫理學的理論內涵和研究方法。在現代語境中,中國電影逐漸趨向于工業化生產與運作,所產出的“工業文化”必須注重其價值取向,以中華傳統優秀倫理文化為核心,打造屬于中國的電影工業美學和共同體美學價值體系,“我們要讓灌注了中國優秀傳統倫理文化的電影生產、電影創作融入世界,甚至是影響和引領世界,讓其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背景下特立獨行”①袁智忠,田鵬.電影倫理學與中國電影學派[J].藝術百家,2021,37(1):85-91.,從而真正擁有中國電影理論的文化倫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