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倩倩
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是世界文明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世界現代化事業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但是,與中國式現代化偉大成就相比,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的建構仍處于相對滯后狀態,“中國聲音”與“中國體量”還不對稱,現代化話語權仍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囿于西方現代化話語霸權的擠壓以及我國話語建構和話語傳播能力的制約,應從話語體系構建、內在實力提升、多元話語拓展、外部因素驅動等方面不斷提升中國式現代化理念和道路的國際認同,及時將發展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破除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困境,形成與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
一、堅定中國立場,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話語體系
在“西強我弱”的國際話語格局中,面對“中國奇跡”與“話語赤字”的現實矛盾,我們必須要堅定中國立場、站穩政治腳跟,不懼怕任何“妖魔鬼怪”,絕不做“任人宰割的羔羊”。例如,在南海問題上,美國長期以來打著“航行自由”的旗號,挑釁侵犯我國主權尊嚴和領土完整,嚴重損害了我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在這樣的話語情境中,只有具備高度的政治意識,堅定地站穩本國政治立場,不接受、不承認、不執行,才能切實維護我國領土完整和國家利益。可見,任何形式的國際交往,無論沖突與合作,其背后都是國家利益的博弈和意識形態的斗爭。在融入國際社會過程中,中國要堅守立場,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避免陷入“去政治化”“去意識形態化”的陷阱,這是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前提。同時,要立足本國實際,積極提煉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話語,并推動其與世界現代化話語接軌。要注重增強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活躍度,使其保持旺盛生命力。這要求在塑造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過程中,將具有鮮明特征的中國式話語詞匯融入其中,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賦能增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濃濃中國味道的特色詞匯,為我國構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體系注入了新鮮血液。例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指的是全體中國人民,不是少數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側重的是“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強調的是人的物質基礎與精神豐富相結合,以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通過將特色詞匯與其背景相聯系進行深刻解讀,不僅有助于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更容易被國際社會理解與接受,而且還能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當今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方方面面,使國際社會看到中國智慧、了解中國經驗、贊同中國方案。
總而言之,我國要堅定政治立場,立足中國實際,注重對中國式現代化實踐進行概念凝練和經驗總結,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話語體系,積極闡釋好中國特色現代化發展路徑,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二、提升綜合實力,夯實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權建設的內在基礎
綜合實力決定一個國家的國際地位,也是國際話語權的基礎。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要成為話語強者,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進中國經濟實力、政治影響力、文化軟實力和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從而夯實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背后的實力基礎。
1.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實力決定了國家在國際社會發聲的底氣。一要堅持科學理念指引,堅持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指導,貫徹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科學理念引領發展實踐,用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話語權建設的底氣。二要堅持深化改革開放,持續化解我國現代化發展中遇到的風險與難題,實施更為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以實際行動堅定國際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的信心與認同。
2.強化政治制度優勢。政治領域歷來是國際話語交鋒的主要領域,彰顯政治制度優勢能夠提升中國式現代化的影響力和說服力。一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優勢,向國際社會展現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認同。二要持續彰顯社會穩定的優勢,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為我國現代化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3.提升文化軟實力。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導引著國家的發展方向。一要充分發揮首腦外交、主場外交的特殊作用,密切與各國及國際組織的聯系,為國際話語權的提升提質增效。二要大力支持民間文化交流,積極發揮民間組織與非政府組織在文化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增進世界各國對中國歷史、文化及現狀的了解,減少信息不對稱造成的誤解,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的中國。
4.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構建的關鍵。一要準確把握國家治理現代化發展大勢,明確改革創新的目標與理念,注重現代化發展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二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完善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制度體系,堅持中國特色,充分吸收和借鑒西方現代化國家治理的先進經驗,不斷推進我國治理現代化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三、發展多元話語,形成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國際傳播合力
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是國家官方話語、學術話語、公眾話語的統一體。隨著信息傳播走向“全球化”“全民化”,話語主體由一元轉向多元成為必然趨勢。要發揮多元話語主體的聯合優勢,塑造從國家領導人到社會組織再到個體群眾多元參與、多維互動的話語格局,形成中國式現代化話語國際傳播合力,提高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話語權。
1.拓寬中國式現代化的官方話語在國際社會的輻射范圍。當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具體建設藍圖以及促進實踐成果轉化的制度政策及體制機制,我國擁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在國際社會上講好中國式現代化故事,闡釋好中國式現代化特色。一要堅持官方話語的主體地位,通過聯合國大會、G20峰會、APEC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以及主場外交等多種場合宣介中國式現代化話語,讓主流聲音更洪亮。二要注重利用好官方話語傳播媒介,創新官方話語敘事方式,實現與世界話語體系的對接,拓寬中國式現代化官方話語的輻射范圍。
2.增強中國式現代化學術話語在國際社會的競爭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是中國式現代化學術話語國際傳播的現實基礎。在“可持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話語環境下,中國學者要理論聯系實際,結合中國特色,加強學術話語頂層設計,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創新,不斷將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經驗轉化為具有國際高度、世界意義的研究成果,闡釋好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與鮮明優勢,尤其注意澄清、批駁西方學界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誤讀和污蔑,努力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學術話語的傳播力、影響力,為中國式現代化話語構建及國際傳播提供學理支撐。
3.發揮中國式現代化公眾話語在國際傳播中的重要作用。作為國際傳播的重要途徑,公眾話語具備發聲主體多元化、發聲內容多面化、發聲風格多樣化的特點,其話語更容易得到國外受眾的理解、接受與認可。就具體實踐而言,需要結合話語受眾的認知基礎和認知差異,讓中國式現代化公眾話語以一種更為清晰、樸實、多元的方式呈現,以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述中國式現代化故事,讓國際社會聽到多樣風格的中國聲音,讓國外民眾可以從中國廣大群眾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感受到中國式現代化輝煌成就所帶來的深刻改變,促進國際受眾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了解與認識,在交流溝通中實現國外受眾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情感共鳴與實質認同。
四、利用外部驅動,不斷提高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國際認同
面對提升中國式現代化國際話語權的嚴峻挑戰,我國堅持化壓力為動力,在復雜的國際輿論環境中,秉持獨立自主原則,在承擔起大國責任的同時,揭露和譴責部分國家逃避國際責任的行徑,推動國際秩序變革,不斷提高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國際認同。
一方面,我國積極承擔起應盡的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表明中國在推動自身發展的同時,積極關注他國合理關切,兼顧他國發展利益,既貫徹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也遵循共同發展的國際公約。當前,全球發展形勢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和不穩定性,部分西方國家突出意識形態劃線、強化“小圈子”結盟,加劇了全球發展鴻溝,然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不可阻擋。堅持胸懷天下的文化傳承,中國積極向世界宣介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經驗,改革并創新發展合作方式,與世界各國共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成果,打破西方話語霸權,增強中國式現代化話語主導力、親和力、傳播力,持續提升中國在全球現代化發展中的話語權。
另一方面,我國積極推動、引領全球現代化體系變革,增強國際話語權,重塑國際話語秩序和話語格局。面對人口問題、糧食問題、能源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等全球性問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然而,個別西方發達國家在全球性問題上頻頻推卸責任、違背國際承諾、致力于大搞雙標行為、開歷史的倒車。而我國致力于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引導國際社會建立起責任監督機制,共同應對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做好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全面提升中國式現代化話語的國際傳播效能。
作者系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李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