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核心素養下初中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也是學科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關鍵能力具有可遷移性、跨領域性、通用性,是能力結構中的高階思維能力,并指向核心素養。跨學科實踐能力是提升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的有效載體。實踐證明,可通過“基于課標和學科重要概念,開發真實的跨學科學習主題”“基于實踐的育人價值,充分論證跨學科實踐活動方案”“積極開發評價工具,重視跨學科實踐中的表現性評價”策略 ,創設發展學生關鍵能力的課堂新樣態,落實發展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生物學 關鍵能力 跨學科實踐活動
邰玉韋
江蘇省常州市北郊初級中學生物學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中學正高級教師。江蘇省初中生物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常州市邰玉韋名師工作室領銜人,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初中生物兼職教研員,常州市教育學會生物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審讀專家,蘇教版《生物學》教材編寫組成員,江蘇省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專家組核心成員,江蘇省重大改革實驗研究項目指導專家,南京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
曾獲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江蘇省教科研先進個人、常州市教育領軍人才等榮譽稱號。發表專業論文80余篇,出版個人專著1部,參編論著多部。多次獲省、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和科學教育成果獎一等獎、二等獎。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注重培養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在培養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中,強化學生關鍵能力培養”;文件提出了培養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四項關鍵能力的要求。《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課程理念”部分明確指出:“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學科育人價值。本課程著眼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和個人生活的需要,立足于堅實的生物學科內容基礎,密切結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等教育領域新成果,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和要求,發展學生核心素養。”[1]2這些表述都指向核心素養下學生關鍵能力的發展。
一、什么是生物學課程要培養的關鍵能力
生物學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是生物學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是指學生通過本課程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其中關鍵能力是核心。江蘇省初中生物名師工作室的培育主題為“江蘇省初中生物骨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與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以“提升素養、聚焦實踐、深度研究、協同發展、個性形成”為核心,通過工作室愿景的引領和學術氛圍的營造浸染,激發初中生物學骨干教師發展的內在潛能。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培養方式以及“發展學生關鍵能力的內涵解讀”整體框架設計如圖1。
基于發展核心素養解決真實問題的關鍵能力,其能力內涵主要包括五個方面:思維能力(高階思維能力)、實踐能力(跨學科實踐能力)、合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也體現了初中生關鍵能力發展的四個特質:主體性、綜合性、實踐性和進階性。學科教學在中學教育活動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核心素養下初中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也是學科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學生關鍵能力只有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時才能表現出來,即關鍵能力是外顯的,是學科核心素養的外在表現,并在活動中逐步生成。同時,關鍵能力具有可遷移性、跨領域性、通用性,是能力結構中的高階思維能力,并指向核心素養。不同教育階段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和評價,其要求層次和著力點應有所不同。教師需要更新理念和重視關鍵能力的內涵,基于課標進行主題融合、項目研究、資源開發、創新實踐,注重學生多元學習方式的培養,并積極開發評價工具,關注多元評價方式,創設發展學生關鍵能力的課堂新樣態,落實發展核心素養。
新課標中的“生物學與社會·跨學科實踐”學習主題,需要與其他學習主題(如“生物與環境”)的重要概念和學習活動有機整合。一方面,“人類活動可能對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可以通過防止環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等措施保障生態安全”[1]15是學習主題“生物與環境”的內容要求之一。另一方面,“生物與環境”的學習活動建議中也強調,“收集和交流生態系統受到破壞的實例;調查人類活動破壞或改善生態環境的實例”[1]16,開展項目化學習活動,“擬訂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行動計劃”[1]17等。因此,學習主題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通常需要綜合運用科學、技術、工程學和數學等學科的概念、方法和思想,設計方案并付諸實施,以尋求科學問題的答案或制造相關產品。跨學科實踐能力包含學生的工程學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同時,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因此,跨學科實踐能力是實現思維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提升的有效載體,培養跨學科實踐能力是發展學生關鍵能力的重要途徑。在教學實踐中,筆者踐行“指向學生關鍵能力發展的深度教學”的教學主張,并積極探索指向學生關鍵能力發展的初中生物學跨學科實踐活動設計策略。
二、初中生物學跨學科實踐活動設計策略
1. 基于課標和學科重要概念,開發真實的跨學科學習主題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新課標中凸顯的一項新內容,是初中生物學教學面臨的新挑戰。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明確提出了“跨學科主題學習”課時至少要占學科課程的10%[2],這意味著一線教師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式,轉向新的育人方式和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跨學科思維也必然成為生物學教學中需要落實的目標之一。
教師在開發跨學科真實主題時,首先,應關注本學科的重要概念,從重要概念出發,統整出指向其他學科的概念;需要研究課程內容與學生經驗和社會生活的聯系,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再通過合適的跨學科主題,走向知識的結構化。其次,選題要圍繞跨學科實踐的六個核心特征:跨學科性、體驗性、情境性、協作性、設計性和探究性。最后,需要明確跨學科主題學習的主要特點: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和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形成物化的學習產品和學習成果;同時,強調真實性問題、真實性實踐和真實性參與,這是跨學科主題學習選擇的核心要素,提倡學生走出課堂,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與現實世界直接相互作用。在選題的過程中,密切聯系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可以用好新課標提供示例的跨學科學習主題,也可以自主設計創新的跨學科學習主題,如制作人體膝關節的功能模型,植物色素提取與染色,探究栽培菊花所需的土壤環境條件,富氧生態景觀魚缸制作等。
2. 基于實踐的育人價值,充分論證跨學科實踐活動方案
好的跨學科實踐活動方案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需要經過一個論證和選擇的過程。論證跨學科實踐活動方案時,需要以實踐邏輯串聯起跨學科主題學習[3],需要考慮高階思維能力的發展。通過創造活動情境,豐富活動形式,讓學生收集資料、整合信息、觀察探究、分析原因、自主設計與制作產品等,做到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且加強不同活動之間內在的關聯性與整體性。同時,鼓勵學生借助不同實踐工具、采取不同途徑完成任務,激發出創造性思維,從而凸顯學習活動育人的融合化與個性化。
例如,案例“制作人體膝關節的功能模型”跨學科實踐活動方案(見表1),經過工作室教師團隊和學生三次充分論證后,形成成熟的、可實施的跨學科實踐活動方案。布魯姆目標分類中的復雜應用、分析、評價、創造等屬于高階思維能力[4];同時,項目化學習、合作學習、單元教學、大概念教學等,是培養高階思維的有效策略。因此,進行跨學科實踐活動方案論證過程中,常常選擇項目化學習的方式,發展學生關鍵能力。
3. 積極開發評價工具,重視跨學科實踐中的表現性評價
越是開放的學習過程,對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發展越有利。開放性的學習過程必然產生開放性的學習結果,而且每個小組的學習結果都是獨特的,因為在跨學科主題學習和實踐過程中,常常伴隨著自主設計與探究。新課標課程實施中的評價建議強調:“堅持以過程性評價為主”“通過跨學科實踐活動評價學生核心素養發展,著力考查學生的工程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綜合運用多學科的知識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41。因此,開展跨學科實踐活動,需要明確項目每一環節的評價標準,如項目價值、設計思路(概念依據、跨學科知識、基本思路和方法等)、實施的具體步驟、最終成果形式(產品或報告等)、實踐反思等。同時,還要有機結合課上與課下,及時評價各階段的學習成果,促進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表現性評價的類型有口頭匯報、演示、模型、實驗、辯論、角色扮演、海報、筆記、作品、學習理解單、檔案袋、視頻、概念圖、研究論文、日志、實驗報告、表演、產品說明書等。其中,學習理解單是實施表現性評價的一個重要載體。例如,“方案可行性”的學習理解單可以設計為不同的水平層次和水平等級組合:水平層次一,能夠(或不能夠)設計出探究方案回答驅動性問題;水平層次二,能夠(或不能夠)實施探究方案來解決驅動性問題;水平層次三,具有(或不具有)可持續性,遇到困難,能夠(或不能夠)再設計出詳細方案,會(或不會)堅持長期探尋并解決問題。又如,學習小組自選材料設計一個修復后的濕地生態系統模型,參加班級濕地博展會,并由小組代表介紹其設計理念,可設計理解單(見表2)。
評價工具的開發需要依據新課標規定的內容和要求。同時,還要依據實踐活動目標,對學生開展必要的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相關概念、過程方法、技能等方面。可運用具體的、典型的跨學科實踐活動案例,示范項目選擇、方案制訂、實施操作、成果展示和交流評價等環節”[1]38。表現性評價重點評價學生對核心知識的綜合學習與綜合運用的表現,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提倡評價方式和評價主體多元化,積極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發展學生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11.
[3] 陳昌照.以實踐邏輯串聯起跨學科主題學習[J].中小學班主任,2022(18):15-18.
[4] 邰玉韋.基于進階性任務發展學生高階思維的教學策略[J].中學生物教學,2022(13):31-33.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中美初中生物學主流教材跨學科實踐活動對比分析與教學實踐研究”(批準號:JJZL/2021/13)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