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芳(蒙古族)
編者按:青松為蓋,杜香為伴。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孕育出牙克石小城濃郁的文學氣息。牙克石文學愛好者們把紙張化作廣袤天地,筆墨喻為遠山青黛,將細膩的筆觸、真摯的情感點綴其中,用赤誠書寫對家鄉的眷戀,用豪邁揮灑壯美河山。他們擷取著流淌在時間長河里的溫情,將自然與柔情聯結,將光陰與心事揉捻,邀清風與明月相隨,青松與白雪為伴,迎著春風款款而來,全部融入進了“森林詩風”小輯中。翻閱這些詩篇,若有一絲涼爽的風伴隨林木的清香飄來,請不要懷疑,那是遙遠的北方小城帶來的問候。
2023年寒冬里的一天,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第一邊境管理大隊的民警李廣鵬和巴音塔拉邊境派出所的包巴圖所長,帶著筆者等一行6人,到甘珠爾蘇木探訪拉木蘇榮老書記,他是護邊堡壘戶,也是帶領牧民們致富的好領導。
拉木蘇榮老書記拄著拐杖,身著寶藍色蒙古袍,腳蹬黑色蒙古靴,站在門口迎接我們。我注意到他的拐杖和蒙古靴,拐杖是帶可折疊式板凳的,蒙古靴樸實無華。
一雙合腳的蒙古靴,夏能防止蚊蟲叮咬,冬不懼霜雪,走路時腳踝不累,騎馬時便捷舒適,極為適合北方的游牧生活,而且能最大限度減少植被受踩踏的程度,體現了蒙古族傳統樸素的草原生態觀念。老書記就是蹬著這樣的蒙古靴,在新巴爾虎草原上日復一日地放牧,在中蒙邊境線上警惕地巡邊,在嘎查的牧民間耐心地走訪,在異國的土地上饑渴地求知。
這是一位飽經風霜而富有智慧勇氣的長者!一位歷經人間冷暖依然內心火熱的老人!在他家的房前屋后,種植著大叢沙棘,此時已是隆冬,草原素簡如席,寒風吹面,呼氣成霜,那些沙棘卻依然火紅耀眼。
一
這是一座寬敞溫暖的平房,從敞開的客廳望進去,室內整潔、豐富,進門一側墻上掛有全家三代人的合照,門邊靠窗的角落豎著一只酸奶桶,呈淡黃的木本色,干干凈凈。窗臺上是冬季也盛開的幾種盆花。
鑲著金邊的花瓷碗,被一次又一次倒滿熱奶茶,包所長在這里儼然年輕主人般招呼著我們。他做翻譯時,臉和大半個身子都轉向老書記,眼睛熱誠地看著他,雙手以有力圓張的臂膀為支架,穩定地撐在大腿上,敏捷地轉述提問,再熟練精準地翻譯。飄香的奶茶和老書記的感人故事,使我們的心越來越熱。
拉木蘇榮出生在巴音塔拉嘎查,這里距離中蒙邊境僅10公里。16歲初中畢業后,他回到了家鄉。在父親的影響下,參加了民兵,1980年當選為嘎查團委書記、民兵排長,1984年當選為嘎查隊長,1988年當選為嘎查黨支部書記。今年63歲的拉木蘇榮已經退休了,但他依然做著守邊護邊的工作,帶領著嘎查八十多戶二百多人發展生產,是大家心中不動不搖的穩心石、主心骨。
拉木蘇榮的父親在世時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和新巴爾虎左旗三級人大代表,也是義務護邊員。從小,父親就教育他守衛邊疆,只有邊疆太平,老百姓才有平安的日子過。身為黨員,拉木蘇榮深知黨和國家的利益絲毫不容侵犯。但總有一些利欲熏心者,不惜以身試法,因此,這些年來,他跟駐地軍警的聯系非常密切。他說,邊防戰士守邊防,貢獻特別大,條件又艱苦,自己要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從2015年以來,每到年關,他都會自費去邊防連隊慰問。多年來,他協助邊境管理大隊破獲多起走私、盜趕牲畜和偷渡事件。
覺得自己能力有限,他又走遍嘎查351平方公里八十多戶牧民家庭,宣傳《內蒙古自治區邊境管理條例》,增強牧民的守邊護邊意識,動員他們守邊護邊。在他積極有效的推動下,巴音塔拉嘎查真正做到了每個蒙古包都是哨所,每個牧民都是哨兵。
上世紀九十年代,邊境走私猖獗。有一年夏天,正在放牧的拉木蘇榮看到有兩輛陌生的小汽車,他懷疑是走私分子。那時通訊還不像現在這樣便捷。他騎著馬,若即若離地跟著那兩輛車,到了嘎查,快速找到電話向派出所報了警,截獲了走私車輛。1997年到2000年期間,拉木蘇榮共協助邊防警察破獲了7起走私案件,截獲走私車8輛。
2002年3月,有牧民發現有三百多匹馬在向邊境方向移動。拉木蘇榮知道后,以最快的速度向派出所報了案。得知派出所警車出警未歸,他毫不猶豫開著自己的車接上民警,由嘎查出動了三臺車,又組織五六位牧民騎著馬,在邊境線守了一宿,最終在馬群距離邊境線幾公里的地方,把馬群截了回來,阻止了犯罪分子的盜趕行為,為牧民挽回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拉木蘇榮所在嘎查的邊境線上,類似這樣的盜趕事件時有發生,但在軍警民的共同努力下,犯罪分子難逃法網。拉木蘇榮還協助邊境派出所3次截獲18名企圖偷渡到蒙古國的不法分子,有效打擊了邊境犯罪。
如今,在他的影響下,兒子們也肩負起守邊護邊的責任。
二
2012年冬天,呼倫貝爾接連下了好幾場大雪,牲畜無法放養,只能提前吃儲備的飼草,轉年過完正月十五,干爽的飼草提前兩三個月被吃光,又遭逢了草原上令人膽寒的白災。有些地方的牧民將馬散養在山里,大雪封山時,牧民進不去,很多馬被活活凍死。周邊牧區的牧民損失慘重,有的人家本來有一百多匹馬,僅存活下來十幾匹;還有一家,七百多只羊幾乎死光了。這真是令牧民揪心痛心的時刻!
“一定盡最大努力保住我們的牲畜!”心急如焚的拉木蘇榮四處奔走,尋求對策。在他的主張下,由嘎查擔保借款,為全嘎查的牧民籌到了價值一百多萬元的飼草,其中僅他個人就擔保了12萬元。有的牧戶實在是沒錢,就提供無息擔保,確保大家能把損失降到最低。
然而,持續的暴雪像死神的臉色一樣蒼白無情。路被封住了,天地一片茫然。牧草運不進來!還是拉木蘇榮老書記,緊急求助邊境管理大隊,由他們找了清雪車在前面開路,他在風雪里指揮著運草車艱難前行。
牧民居住分散,最近的距離十多公里,最遠的四五十公里。風雪更加暴虐,開路的鏟車過去好一陣子了,沉重的運草車被遠遠地甩在后面跟不上來,鏟過的路面很快又被大雪覆蓋,難以通過。幸好,他在車里帶著鐵鍬,一路揮鍬挖雪,一路催促司機開車行進,實在不行就在后面推著車走。七八天的時間里,他都奔走在沒膝的大雪里,給所有的受災牧民送去了救命的牧草。
在這次救災中,拉木蘇榮的腿受了傷,落下極難痊愈的風濕病,到現在還不能進行膝蓋手術,走路一瘸一拐,只能以板凳加拐杖的小型助行器助力行走,上下臺階都要分外小心,再也無法像年輕時那樣健步如飛,翻身騎馬了。
他確實做到了將損失降到最低,有15000只牲畜因他的努力而獲救。正是因為這樣急群眾之所急,為群眾利益奔走,老書記在牧民的心中德高望重。若不是他提前布局集體經濟,注重建立采購渠道,危機時刻果斷行動,牧民們遇到的麻煩將不僅僅是風雪帶來的直接影響,還會因春天暴漲5倍的飼草價格而雪上加霜。作為老牧民,他有著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生產經驗;作為嘎查書記,他有著強烈的擔當和責任心,老書記不愧是牧民的領頭雁!
早在1983年實行包產到戶的時候,拉木蘇榮就敏銳地察覺到,發展個體經濟固然好,但遇到大的災難,個人的力量仍然難以抗衡。于是,在落實國家政策的同時,他有針對性地幫扶困難戶,把嘎查集體的牛羊承包給他們,所得收益一部分上交嘎查,其余自留。這可算是較早的“精準扶貧”了。
1985年,嘎查集體有三百多只羊、十幾頭牛。到2009年,已發展成為3600只羊的大畜群。積三十余年之功,于2013年對抗白災一役,足以證明拉木蘇榮老書記的遠見卓識和敢為人先!
2013年的白災,有的嘎查損失慘重,但巴音塔拉嘎查一萬多頭牲畜只損失了二百多只羊,三十多頭牛。基于白災的慘痛教訓,老書記力排眾議,積極協調,由嘎查集體為牧民們解決了固定住房和牲畜棚圈。這是一次對傳統生活方式的重大改革。牧民世代居住的房屋形式是蒙古包,它冬暖夏涼,接地氣,住著十分舒適。夏天敞開頂部,可以躺在包里數星星、看月亮;冬天添點火,一下子就熱乎起來了。它不占地方,又不破壞環境,還方便搬遷轉場。就算搬走了,搬走的地方就那么一圈,很快又會長出新草來。這樣的生活方式,越是老牧民,越不愿意改變。但冬天集中居住后,將牛羊圈起來喂養,是符合牧民利益的。最終嘎查采取了雙軌制,大部分牧民都住上固定住房的同時,還保留著各自的蒙古包,牧歌和炊煙一樣也沒少。
三
老書記一生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學習。
雖然沒怎么上過學,但只要有閑暇時間,他都手不釋卷。從16歲到21歲這5年的光陰里,他人生的主要三件事就是放牧、打草加讀書。他讀完了四大名著,其中最喜歡的是《三國演義》,他還讀了很多名人傳記,時事政治的書目,到今天為止,《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三四卷也都讀完了。
因工作成績優異,老書記曾多次被派到國外參觀訪問,先后去過澳大利亞、新加坡和日本。打開了視野的他,受到很大觸動,更渴望帶動牧民們科學致富。2018年,已退休3年的他壯心不已,揣著賣掉自家200只母羊所得的55000元,專程自費去加拿大學習。他意識到自己家鄉的草原,因為自然草的長勢越來越不好,往往使得秋季打的干草質量不高,牲畜到冬天的時候不是很愛吃,上膘也慢。參照了加拿大的經驗后,他決定在嘎查實驗種植苜蓿這種優質牧草。
首先,小規模種植30畝進行嘗試,沒想到大獲成功。隨后擴大到200畝、1000畝,到2023年已經發展為3000畝,并且建成由國家水利部專項扶持的飼草種植基地,所需機井和滴灌等基礎設施全部由國家投資。近5年來,嘎查集體把地承包出去,每年可獲得租金六十多萬元,收入三百多萬元。牧民群眾以入股的形式,參與經營飼草。嘎查于2021年獲得自治區2400萬元的扶貧項目支持(乳肉牛養殖基地),2023年完成了該項目的基礎設施建設,2024年驗收成功后將正式運營,所需牧草即由飼草基地提供。嘎查集體和群眾仍然以入股的形式跟公司合作,收入將翻倍增長,風險也會降到最低。
如今老書記年紀大了,對生活所求無多,卻仍不遺余力地執著于奉獻!戴著牧民常見的禮帽,身穿寶藍色蒙古族長袍,胸前佩戴著黨徽,坐在沙發上的他,最開心的笑容是在提到讀書愛好的時候,最親切的手勢是示意客人品嘗奶茶。他黧黑的臉龐被草原上的風吹得粗糙了,但作為蒙古族阿爸和老黨員老書記,他的情感卻無比細膩。包巴圖所長當年來到巴音塔拉邊境派出所工作時,就被老書記當成自家孩子一樣看待,生活中無微不至關懷,工作上全力以赴支持,7年里,倆人成了十分投契的忘年交。
2023年,巴音塔拉邊境派出所在老書記家后院的小木屋掛上了“護邊堡壘戶”的牌子,既在這里開展教育活動,也請老書記給年輕人講解守邊護邊的意義。
老書記自1994年獲得全國“優秀嘎查村黨支部書記”的光榮稱號起,又獲得了十余項國家、自治區級獎勵。在夕陽的照耀下,“護邊堡壘戶”小木屋里的一張張獎狀證書,閃耀著美麗的光輝。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男人半生飽滿榮耀的傳記,是一位優秀的蒙古族黨員干部愛黨奉獻的光榮榜,也是一位守護邊境和平衛士的榮譽墻!
生當作人杰!要把家庭管教好,把親族照料好,把鄉鄰帶領好,把家鄉發展好,更要把祖國的邊境線守護好。難怪老書記要種下沙棘樹。沙棘向光向上,抱團生長,防風固沙,又那么紅艷艷。
辭別拉木蘇榮老書記和他的院子時,我們在沙棘叢前停下了腳步,欣賞它根根枝條如尖利的刺刀,仿佛對來犯者絕不姑息;也贊美它擠擠挨挨的紅果,緊緊相依,對家園和土地無比忠誠。
【作者簡介】文芳,呼倫貝爾市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根河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散文、詩歌多篇(首)見諸報刊,其中散文《北部森林情緒五章》獲《駿馬》文學期刊“2019年度十佳作品”。
責任編輯?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