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海 楊永成
摘 要 寧夏固原是全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扶貧的發源地,是閩寧協作的實踐地和全國脫貧事業的縮影地,習近平總書記先后三次到固原視察指導扶貧工作,《固原市扶貧志》編纂工作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地方志辦公室的指導下,經過起草、修改、評審、再修改、再評審環節不斷打磨,本文是對《固原市扶貧志》編纂背景、編纂情況及歷程、門類設置及技術處理、編纂經驗和存在問題進行的客觀思考。
關鍵詞 《固原市扶貧志》? 編纂經驗
扶貧事業是一項規模浩大、千頭萬緒、任務繁重的系統工程,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組織編纂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濃郁地域特色的高質量扶貧志,全面、系統、深入地記錄我國消除絕對貧困的偉大歷程,介紹人類減貧的中國探索和實踐,總結扶貧的經驗做法,展現我國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偉大實踐,是地方志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2020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關于編纂中國扶貧志的建議要報上作出重要批示。隨后固原市主動作為,及時組織編纂《固原扶貧志》,并在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下稱中指辦)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方志辦的指導下,于2021年8月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時任中指組秘書長、辦公室主任的冀祥德明確指出:“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選擇《固原扶貧志》為《中國扶貧志》編纂試點,就是為全國其他地方編纂扶貧志探索路子、積累經驗、提供借鑒。”
2022年8月,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成立以自治區黨委書記為組長的全區扶貧志編纂工作指導小組,及時召開全區扶貧志編纂工作推進會。9月,中指辦將《固原市扶貧志》列入《中國扶貧志叢書》。固原市根據《關于開展中國扶貧志叢書編纂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推進中國扶貧志叢書編纂工作的通知》精神,落實《中國扶貧志叢書質量標準》的要求和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的編纂工作部署,全力推進全市扶貧志編纂工作,各項工作始終走在寧夏和全國前列。12月5日,固原市地方志研究室被中指辦確定為全國扶貧志編纂工作示范單位。12月6至7日,全國扶貧志編纂工作推進會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召開,固原市就《固原市扶貧志》編纂工作在大會作經驗交流發言。
目前固原各縣(區)扶貧志已全部通過寧夏回族自治區評審并送中國方志出版社審校,《固原市扶貧志》已送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中國社會科學院)審核,已有20多個扶貧志編纂機構派出人員到固原學習交流編纂經驗,現以《固原市扶貧志》編纂工作為例,淺談一些編纂扶貧志工作的實踐和經驗。
一、《固原市扶貧志》編纂背景
固原為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歷史上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稱,集中了寧夏約50%的貧困人口,是寧夏唯一的全域貧困地區,也是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
中共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固原的貧困狀況和扶貧開發工作。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行動,“三西”農業建設、“雙百”扶貧、千村扶貧、精準扶貧等中長期扶貧工程相繼展開,閩寧協作、生態移民、易地扶貧搬遷等措施接續不斷。
習近平總書記先后4次到寧夏視察,其中3次到固原。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到固原,啟動閩寧對口扶貧協作;2008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再次到固原,視察指導扶貧工作;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第三次到固原視察,在西吉縣將臺堡向全黨全國發出了“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的偉大號召,在視察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脫貧攻堅工作時說:“固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謂脫胎換骨,出乎意料,覺得很震撼,比我想象的要好得多,增強了我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第四次視察寧夏時強調:“對標‘兩不愁三保障,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一鼓作氣、盡銳出戰,確保如期實現脫貧目標;要完善移民搬遷扶持政策,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要鞏固提升脫貧成果,保持現有政策總體穩定,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寄予了對寧夏廣大干部的深情囑托,增強了固原人民脫貧攻堅的動力和信心。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固原的扶貧與發展,1983年制定《寧夏西海固農業建設規劃》《盡快解決西海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定》,2003年3月開始先后5次召開固原工作會議并制定《關于促進固原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入實施扶貧攻堅戰略加快西海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文件,加大政策、項目、資金、人才等傾斜支持力度,推動固原扶貧工作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共固原市委、市人民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干部群眾攻克一個又一個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翻越脫貧路上“六盤山”,歷史性地解決了固原區域性整體貧困。至2020年底,固原市實現了現行標準下44.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24個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譜寫出一部優美而感人的奮斗史、精神史、發展史。為了如實記錄這場攻堅戰,展現固原人民在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中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固原市地方志在全國率先啟動《固原市扶貧志》編纂工作,全方位展示全球貧困治理的“固原樣本”,多角度記錄固原各族人民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的突出成就、時代風采、重要經驗、先進人物和優秀事跡,形成反映固原脫貧攻堅的重要史志文獻。
二、《固原市扶貧志》編纂實踐
《固原市扶貧志》編纂工作嚴格按照《全區扶貧志編纂工作實施方案》的規定和要求,歷時一年多時間,先后經過3次篇目審定和5次專家評審,于2023年6月通過自治區評審并報送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審核。
(一)編纂歷程。《固原市扶貧志》編纂工作主要經歷7個階段:啟動階段(2022年8月至11月),市委、市政府成立編纂指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聘用人員、開展培訓、收集資料、整理資料長編、起草編纂綱目;初稿編寫階段(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按照市委初步審定的編纂綱目,依據大綱撰寫初稿;刪繁就簡階段(2023年2月至3月中旬),自治區扶貧志編纂指導小組辦公室在審定綱目和征求初稿意見的基礎上,對篇幅和結構進行調整,核實史實、增補資料、去粗取精,形成征求意見稿;初纂階段(2023年3月至4月),按照“統一觀點、核實資料、嚴明體例、體現特色、恪守科學”原則,組織撰稿人員對征求意見稿進行自評互評,同步將征求意見稿分送市級領導、部分老干部和市直各部門(單位),對反饋的修改意見由單位主要負責人簽字。認真梳理征求意見,明確責任,分頭對照修改;總纂階段(2023年4月初至5月下旬),總纂“一支筆”通改全稿,形成初審稿,召開全市扶貧志編纂指導小組成員會議對初審稿進行評審;完善階段(2023年5月至6月中旬),按照初審意見進行修改完善,形成二審稿,通過召開評審會和郵寄書稿的形式邀請區內外專家進行審讀,并對照修改,最后由市統計局負責對書稿所有數據進行核校;改定階段(2023年6月至7月)。對二審稿進行修改后形成送審稿,提交自治區扶貧志編纂指導小組辦公室進行評審,按照評審意見,更正史實、修正數據,報送中國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審核。根據有關專家反饋的意見,《固原市扶貧志》送審稿基本達到了“政治導向正確,體例規范,資料翔實,表述精煉,是一部較高質量的志書”“文風健康,編校謹嚴,綜合質量良好”“本志極具資料價值”。
(二)門類設置。《固原市扶貧志》作為重大專題志,嚴格按照《全區扶貧志編纂工作實施方案》確定的總體要求、體例框架、時間斷限和編纂內容及質量標準進行編纂,堅持志體,述、記、志、傳、圖、表、錄等載體運用得當,設置凡例、圖照、序言、目錄、專記、概述、大事記和16章72節及附錄、修志始末等九大門類,共62萬字。在編纂方法上采用橫排門類、述而不論的修志原則,既不拘泥于傳統的編纂方法,又充分結合固原實際守正創新,全面系統地記述固原扶貧開發的歷史和現狀。門類設計重視突出地方特點,同時又做到章、節和條目設置領屬得當,避免扶貧工作交叉立目、重復記述的弊端。例如“西海固地區建設”“生態扶貧”“百萬移民”“閩寧協作”等扶貧方式,尤其是“閩寧模式”為固原最鮮明的特色,對此單列成章、節進行重點記述。再如第二章“扶貧方略”中對2012年以來的扶貧方略表述,使用“精準扶貧”,但又和第十二章 “精準扶貧”重名,后經認真斟酌,認為“精準扶貧”是扶貧措施,而“攻堅戰”是扶貧階段,便改為“脫貧攻堅戰”。
(三)圖照選擇。圖照的價值在于其特定的地域性、時間性和資料性。圖照運用目的是對正文起到補充作用,直觀展現固原貧困歷史和扶貧攻堅取得的巨大成就,把一些珍貴圖照保存下來。《固原市扶貧志》最初選用圖照963張,分為“貧困歷史、黨的領導(領導苦抓)、群眾苦干、部門苦幫、精準扶貧、項目扶貧、閩寧協作、夢想成真”八個模塊。通過多次比對評審,最終確定圖照部分由“固原行政區劃圖”“歷史回顧”“扶貧開發”“項目扶貧”“閩寧協作”“扶貧成就”六個模塊75幅照片組成(不包括隨文圖照)。在圖照選用中,堅持兩個原則:一是政治原則。堅定政治定力,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著力展現固原脫貧成就。采用圖照注意保護貧困受助人隱私及可能涉及的社會影響問題,對照片認真甄別,做到準確、清晰、完美;二是時限原則。除反映固原貧困歷史的圖照外,選用圖照上限從1994年國家實施“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開始,下限止2021年2月,并以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為主,圖照編排以時間為序。圖照文字說明力求表述準確,文字說明中的時間、地點、事件(事物、人物)等基本要素齊全。
(四)入志標準。嚴把入志標準,特別注意對脫貧攻堅精神的記載和反映,通過生動具體的事例、豐富翔實的資料,詮釋和還原其中蘊含的脫貧攻堅精神。例如在大事記方面,重點反映對固原扶貧開發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和人物,尤其在領導干部記載上重點反映國家領導人和自治區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及區外副省級以上領導在固原的扶貧活動。人物堅持“生不立傳”原則,一方面運用人物傳和先進人物、先進集體名錄等形式,把受到省部級以上表彰獎勵的先進人物、先進集體的記述放在重要位置,充分發揮地方志書“彰善引風氣”的功能,對已故英模人物,用“人物傳”的方式入志,在記載其生平時,注重扶貧事業中的事跡和貢獻;對在世的先進人物,根據其貢獻及受表彰的層次,采用“人物表”等形式把他們載入史冊。另一方面運用地方志書以事系人的方法,圍繞敘“事”,把先進人物的活動及貢獻以“故事”的方式記入志書,例如中國科學院院士山侖等專家扎根固原上黃村近十年,使黃土高原干旱片區生產走上了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編纂人員用以事系人的筆法在“科技扶貧”一節中予以重點記錄,通過一個個真實事例載讓《扶貧志》活起來、立起來。扶貧輯文選用的小說、詩歌均為固原市級以上作家協會會員在《人民文學》等國家級文藝雜志發表的作品,宣傳報道均選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家主流媒體的報道材料。
(五)記述重點。《固原市扶貧志》及固原各縣(區)扶貧志在全面記述本轄區扶貧工作的基礎上,既把扶貧和脫貧攻堅這一偉業的發展過程、基本面貌反映出來、記錄下來,又把扶貧偉業當中所開展的一系列重點工作反映出來。一是記述黨委、政府圍繞扶貧工作和脫貧攻堅的政策措施、召開的重要會議、重大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等。主要包括組織保障政策、資金投入政策、產業開發政策、社會動員政策、移民開發政策等。二是通過發展變化,充分反映扶貧和脫貧攻堅取得的巨大成就,用數據資料來說明解決行路難、吃水難、用電難、通信難、上學難、就醫難等問題后,整體面貌發生的歷史性巨變;反映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黨群干群關系得到明顯改善、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加牢固等內容。
(六)行文規則。《固原市扶貧志》的編纂始終把遵循方志行文規則作為基本準則,嚴格按照國務院《地方志工作條例》《中國扶貧志叢書行文規范》進行編纂,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國務院機構簡稱》《標點符號用法》《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等法律法規。按照國家規范及標準,使用規范漢字,規范使用人名、地名、機構、民族名稱,規范使用機構的簡稱,規范使用標點符號和書寫數字。
三、《固原市扶貧志》編纂經驗
《固原市扶貧志》的編纂是社會各界群策群力的成果,是地方志工作者集體智慧的結晶,掩卷而思,我們總結了五個方面編纂經驗。
(一)堅持黨的領導是編纂好扶貧志的根本保證。《固原市扶貧志》的編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為遵循,始終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留存客觀真實史料、凸顯固原扶貧歷程特色和確保規范嚴謹的志書體例作為編纂的基本原則貫穿全過程,做到導向正確、記述準確、資料翔實、特色鮮明,力求事實和數據記載和論證固原的脫貧歷程,用具體、生動的資料反映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各項事業的核心力量;用翔實、準確的史料反映各族人民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脫貧攻堅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共固原市委、市人民政府將《固原市扶貧志》列入年度重點工作,定期督促檢查,推動編纂進程,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問題。中共固原市委辦公室先后兩次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固原市扶貧志編纂力量的通知》和《關于加快編纂固原市扶貧志工作的通知》。固原市委辦公室根據編纂需求協調配備專業人員,固原市及各縣(區)政府均將扶貧志編纂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及有關部門協同配合等等,為編纂扶貧志創造了條件。
(二)加強業務培訓,提高理化素養是編纂好扶貧志的基本前提。組織編纂人員參加培訓學習。一是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重點組織學習《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8個專題和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這些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重要論述對于做好扶貧志編纂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二是重點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和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1年10月發布的《中國的農村扶貧開發》、2012年發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1978-2010年)概要》、2021年4月發布的《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等文件和白皮書,深入了解中國扶貧開發的歷程與成就、扶貧開發的政策保障、扶貧開發的主要內容與途徑等,是扶貧志編纂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同時學習借鑒《貴州省減貧志》《湘西州扶貧志》的編纂體例和工作經驗。訂購中國地方志辦公室編纂的《當代志書編纂教程》和王廣才主編的《扶貧志編纂述要》,印發寧夏社會科學院贠有強的《編纂扶貧志需要厘清的幾個專業性問題》《我國扶貧專題志的編修實踐探析》等學習資料。組織固原市29名編纂人員參加了寧夏扶貧志暨年鑒編纂業務培訓班,還邀請寧夏有關扶貧志編纂專家在5縣(區)輪流舉辦了5期扶貧志業務培訓班,學習培訓內容涉及扶貧志編纂體例、篇目設計和資料收集、記述內容等,對編纂好《固原市扶貧志》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三)做好資料收集,認真整理加工是編纂好扶貧志的重要基礎。固原市地方志圍繞志書篇目設計擬定資料收集提綱,對不同扶貧階段建立不同的指標,形成完整的資料收集系統,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準確、完整、精簡、高效地完成志書基礎資料收集、整理與運用的目標。一是資料收集種類。首先是文字資料,包括工作總結、情況匯報、計劃報表、調研報告、專項規劃、文件公函、會議紀要、采訪報道、培訓教材、檔案名冊、報刊書籍等,這些資料內容豐富具體,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也是編修志書重要的資料來源。其次是實物資料,包括圖照資料和碑文碑刻。如扶貧攻堅中誕生的建筑物、橋梁、人飲工程、時態地圖等,這些資料直接運用于志書中形成前后對比效果,證實歷史事實;二是資料收集方式。主要是查閱檔案和地情資料,其中《固原市志》四冊450萬字,從多角度反映了1949-2009年固原農村發展的歷程,市、縣兩級農業建設辦公室和扶貧開發辦公室都保留大量資料,僅固原市扶貧開發辦公室提供的紙質資料達600余冊近500公千克。這次《固原市扶貧志》雖然時限跨度71年,但基本資料保存相對完整。我們還組織市縣(區)14名方志業務人員赴甘肅省檔案館、甘肅省圖書館,查詢帶回固原地區在1958年前曾歸屬甘肅省管轄時的相關資料637件4882頁,豐富的資料保證了資料長編的撰寫;三是資料使用選擇。在選用標準上,入志的資料在時間、地點、人物、數據上必須核實無誤。在資料選用上精編優選,理清資料的歷史背景防止生搬硬套。要實事求是,寓觀點于事實的記述之中,讓資料說話。認真鑒別資料真偽,數據資料以統計部門公布的為準。未列入統計部門統計的,采用業務主管部門提供的統計數據;四是資料加工應用。對整理的資料進行編號登記、建卡歸類,然后按照志書篇、章、節、目進行資料填充、初步編輯,以志書公認規范、原則為準繩,加強對行文、結構、用語、數據、標點“合規”性審查修改。
(四)扎實開展評審工作,堅持專家審讀是編纂好扶貧志的有效途徑。編纂工作堅持“評審、修改、再評審、再修改”,向有關專家請教,分別對編纂綱目和書稿進行多輪評審把關,廣泛征求意見。把綱目設置和評審作為基礎工作,以避免陷入重起爐灶窘境。綱目擬定后,首先征求固原市委、市政府領導意見,然后再征求有關部門和社會各方面意見,經修改完善提交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志編纂指導小組辦公室評審,最后按照自治區的意見修改完善后,再圍繞綱目分門別類填充資料,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把書稿的撰寫和評審修改作為重點工作,邀請專家教授召開審稿會,收集有關領導及專家意見建議1600余條,這些意見建議為提升《固原市扶貧志》的質量提供了保障,打下了基礎。在具體評審中,按照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志編纂工作指導小組關于《全區扶貧志評審驗收實施方案》要求,結合固原實際重點把握三個方面:一是把好評審關口。重點把好“五關”:明確標準,把好政治關;去偽存真,把好史實關;通覽全志,把好層次關;刪繁就簡,把好文字關;依法編纂,把好保密關。二是明確評審內容。重點對指導思想、觀點、事實、體例、章節領屬、圖表設計,數據、詞語、標點等運用是否準確等10個方面進行評審修改。三是創新評審方式。按照《全區扶貧志評審驗收實施方案》,對照原始資料、志稿進行自評、自審、自查,首先從撰稿人開始把工作做細做實;將志稿分送專家和有關單位及離退休老同志審閱,然后分別召開不同主題的會議進行評審,充分討論、糾謬補遺。
(五)堅持精益求精,認真打磨修改是編纂好扶貧志的重要手段。編纂人員經過自我修改、互相修改、集體修改、主編修改、專家和領導修改等方式,對大到每一個章節、每一塊條目、每一項內容,小到每一幅圖照、每一組數據、每一個注釋,都反復考證、細心校對。一是主旨性修改。主要是對概述、修志始末和章下序等“文眼”的把關和提煉。二是表述性修改。凡不合文體,用詞不當,褒貶失宜,概念含糊,表述不準,文繁句冗等情況都進行修改。三是疏導性修改。內容有交叉重復的,做到類歸一口、減少互見;表述前后不一的,做到首尾照應、因果銜接;對文表記載偏頗、比例失調的,做到理順關系、各有側重。四是增刪性修改。增補反映事物本質的資料,對具有代表性典型、時代特點的資料,寫出深度。五是調整性修改。主要包括志稿篇目、段落順序、圖表位置、資料應用和編寫方法上的調整修改,從宏觀上考慮《固原市扶貧志》的整體性,以求大結構、大框架的科學合理。六是規范性修改。對不規范的字體、標點、稱謂、時間、數字、計量、引文、圖表等進行修改,把好志書質量的最后關口。
《固原市扶貧志》從宏觀方面認真分析全市扶貧狀況、全面梳理和精準研判扶貧歷程,詳實記述全市各個時期扶貧方式、扶貧特點、扶貧戰略、扶貧規劃等,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濃郁固原地域特色,總結了固原市脫貧攻堅實踐的可行性經驗,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歷史借鑒。固原市縣(區)兩級扶貧志編纂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但在總結經驗的同時也發現一些問題,個別部門(單位)對編纂扶貧志的思想認識不到位,各縣(區)編纂地方志人員的修志專業能力層次不齊,志書的整體質量與經濟文化發達地區相比還有待提高,有較高能力的總纂和統稿人員非常稀缺,尤其是有一定文字功底的編纂人員善于坐冷板凳的耐力欠佳。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積極爭取黨委政府重視,爭取各相關部門支持,進一步加強方志文化宣傳,加大對地方志編纂人員的業務培訓,更好更快地培養一批能夠適應新時代修編志鑒的專業人才以此來打造高質量的精品佳志。
(責編:張文娟)
Reflections and Experiences on Compiling "Guyuan Poverty Alleviation Chronicle"
Zhang Zhihai Yang Yongcheng
Abstract? ?Guyuan i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is the birthplace of national planned, organized, and large-scal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also the practice of cooperation between Fujian and Ningxia, which is the epitome of the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cause.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been to Guyuan three times to inspect and guide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Local Chronicles Office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the compilation of Guyuan Poverty Alleviation Chronicle was completed through drafting as well as multiple revisions and reviews. This paper is an objective reflection on the compilation background, situation process, and experience, along with category setting and technical treatment,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Guyuan Poverty Alleviation Chronicle.
Key words? ?Guyuan Poverty Alleviation Chronicle? ?Compilation experience
作者簡介:張志海(1966-),男,寧夏彭陽縣人,寧夏固原市地方志研究室一級調研員,研究方向為地方志。
楊永成(1966-),男,寧夏固原市人,寧夏固原市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為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