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宏正
托萊多城堡,位于西班牙古城托萊多的制高點,其歷史可追溯到3世紀,在10世紀時被改造為堡壘,現為圖書館和軍事博物館。
托萊多城堡的國王庭院, 又名查理五世庭院。庭院中有查理五世的雕像。查理五世(1500—1558),又稱卡洛斯一世,神圣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首位國王。他擴大了西班牙在歐洲大陸的影響力。
在伊比利亞半島中部,風格獨特的古城托萊多矗立在塔霍河拐角處的懸崖上,城市的東、南、西三面被河水包圍,地勢易守難攻,十分險峻。托萊多不僅擁有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又稱卡洛斯一世)授予的帝國紋章,而且還擁有眾多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三種宗教風格的建筑。
登上城南的山丘,望向這座千年古城,可以看到兩座高聳的建筑東西呼應,西側的主教座堂建于1227年,東邊就是哈布斯堡王朝君主鐘愛的托萊多城堡。城堡建在整座城市中地勢最高的地方,居高臨下俯視著塔霍河,擁有絕佳的防守優勢與視野。
托萊多原名托萊圖姆,在拉丁語中意為“高處的”,古羅馬歷史學家李維曾經稱贊它是一座擁有地理優勢的小城。早在青銅時代,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凱爾特部落卡爾佩塔尼人就在這里建立了一系列堡壘。公元前193年,托萊多被羅馬人征服并歸于治下。到了奧古斯都時代,“小城”托萊多逐漸發展為城鎮,在公元3世紀至4世紀之間,這里已經有15000人,并且成立了托萊多主教區。
在羅馬帝國滅亡后,這座城市先后被阿蘭、西哥特、穆斯林統治,西哥特與穆斯林君主修建了托萊多城堡(原址為3世紀時羅馬人的執政官邸),作為統治伊比利亞的政治中心,西班牙歷史上著名的《西哥特法典》便是由幾位國王在此編纂而成。1085年,托萊多被萊昂國王阿方索六世收復。此后,經過幾代國王的不斷修復與擴建,托萊多城堡成為基督徒對抗穆斯林前線上最堅固的軍事要塞。到了14世紀,穆斯林已無法對托萊多造成威脅,于是特拉斯塔馬拉王朝的統治者們便將它改為王室居所。
千百年來,各個民族不斷在這里發生激烈的沖突,各種文化也在這里不斷碰撞融合。連年的征戰使得托萊多成為以出產高品質的兵刃盔甲聞名的“鐵匠”城市,而收復托萊多的天主教君主們也注意到了穆斯林所擁有的知識與文化,因此,他們也在這里開設了翻譯學校,譯制阿拉伯語書籍,吸取寶貴的精神財富。基督徒與穆斯林統治者習慣于將對方的宗教建筑改建為自己的宗教建筑,猶太人則生存在夾縫當中,盡力將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保留在一部分建筑上。這種融合與沖突之間微妙的平衡態勢,最終使得托萊多成為一座被官方認證的“三文化之城”。
作為一座歷史悠久且處于戰略要地的城堡,托萊多城堡見證了西班牙歷史上許多重要時刻,其中大部分都在哈布斯堡王朝君主查理五世與他的兒子腓力二世統治時期。
1520年,卡斯蒂利亞人對查理五世的治國政策十分不滿,引發了公社起義。托萊多作為卡斯蒂利亞王國的核心,并不希望自己的國家成為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治下的一個省份,不希望為其他地區的事務交付稅金,也不希望有外國官員來到卡斯蒂利亞任職。換句話說,他們想要一位自己的國王,而非歐洲的皇帝。托萊多的起義者來到城堡,驅逐了那些被查理五世派遣來的外國行政人員,隨后便與各地的起義者一同對抗國王的軍隊。卡斯蒂利亞的大部分重要城市都參與了叛亂,托萊多城堡成為起義者們的大本營與精神象征。查理五世及時地修正自己的政策,使得反叛行為失去合理的理由,再加上雙方軍事實力懸殊,導致公社起義在1年以后以失敗告終,大部分城市紛紛宣告效忠查理五世,只有托萊多的叛軍憑借著易守難攻的城堡繼續抵抗。最終,擔心法國乘虛而入的查理五世做出了讓步,公社起義者在1521年10月31日離開了托萊多城堡,查理五世也就此開始重視卡斯蒂利亞人的權益。
查理五世與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這兩個曾經一起競爭神圣羅馬帝國帝位的君主,在歐洲展開了激烈持久的爭霸戰爭,史稱意大利戰爭。彼時已經統治了西班牙、德意志、低地國家以及南意大利的查理五世,試圖收復曾經屬于祖先的勃艮第,并且希望法國勢力離開米蘭。而弗朗索瓦一世則試圖收復被查理五世的外祖父、伊莎貝拉一世女王的丈夫費爾南多二世所占領的納瓦拉(位于西班牙北部),并且不希望哈布斯堡王朝的君主繼續統治南意大利。在這場領土糾紛的背后,是二人對歐陸霸權歸屬的爭奪。1525年2月24日,查理五世在帕維亞戰役中擊敗法軍,生擒了法國國王,并把他囚禁于西班牙的馬德里。4月27日,同時擁有西班牙國王與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頭銜的查理五世首次來到托萊多,根據史料記載,他在召開議會后,便居住在托萊多城堡之中。查利五世并沒有因為之前的叛亂而厭惡這座城堡,反而對它的地理位置與舒適度非常滿意。他與弗朗索瓦一世的妹妹在此商討了贖金與休戰協議。此后,弗朗索瓦一世被迫簽訂了割讓土地的《馬德里條約》,盡管他在獲得自由后立刻反悔,但自那時起,這場爭霸的結果便已顯現,而見證這一切的托萊多城堡也因此得到了查理五世的青睞。
1535年,查理五世決定對托萊多城堡進行全面擴建與整修。他委托西班牙最著名的建筑師設計了一座緊湊的城堡建筑。整座建筑的中心設有寬闊的矩形庭院,庭院四周有科林斯式圓柱所組成的雙拱門。城堡的外立面由不同的建筑師設計,細微的差別并沒有破壞城堡的威嚴,北立面上巨大的鷹徽顯示著查理五世的雄心壯志,也代表著他對托萊多的肯定。這位統治著廣袤領土的帝王一生中共進行了40余次旅行,他在巡察疆土的路途中,對帝國的臣民們發出一道道政令。然而,在如此高強度的奔波中,查理五世竟有15次居住在托萊多城堡。在他的影響下,兒子腓力二世繼承西班牙王位后,也十分鐘愛托萊多城堡。腓力二世繼續對城堡進行擴建,在城堡南側長廊的中央建造了一座高大的主樓梯。在16世紀60年代,盡管當時的首都是馬德里,這座城堡仍然是王室居所,因為他與王后伊莎貝爾十分喜愛這里。
此后隨著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托萊多城堡也失去了君主的青睞,逐漸成為國王遺孀的居所,腓力四世的遺孀奧地利的瑪麗亞納,以及哈布斯堡王朝末代國王卡洛斯二世的遺孀諾伊堡的瑪麗亞·安娜先后居住于此。
哈布斯堡王朝絕嗣引發了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01—1714),之后波旁王朝入主西班牙,而托萊多城堡也在奧地利軍隊的攻擊之下發生了火災,它作為王室居所的命運就此終止。
直到1774年,托萊多城堡才在西班牙歷史學家、紅衣主教弗朗西斯科·德·洛倫扎納的提議下重新被修復。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與技術的革新,西班牙已非往昔的日不落帝國,堅固的城堡,險峻的地形也不再是戰爭中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1808年,拿破侖的軍隊入侵西班牙,法國人似乎要挽回曾經在托萊多城堡丟下的顏面,自1810年初,法軍開始對城堡不斷開火。炮擊導致托萊多城堡第2次燃起大火,城堡遭受了巨大損害,僅僅剩下建筑物的主體結構。不過幸運的是,由腓力二世擴建的主樓梯卻并沒有受到多少損害。
19世紀下半葉,托萊多城堡在女王伊莎貝拉二世統治時期被改建為步兵學院。改建后的城堡擁有富麗堂皇的內部房間,其中榮譽廳的天花板上繪制有查理五世的4個著名歷史時刻:進軍羅馬、攻入突尼斯、米爾貝格戰役以及俘虜法王弗朗索瓦一世。1878年,步兵學院正式成立,為了慶祝這一時刻,建筑師們在庭院中央放置了一尊高大的查理五世青銅像。不過好景不長,在學院運作到第9個年頭時,城堡發生了第3次火災,盡管這次火災并非戰事引發,但卻是托萊多城堡損失最嚴重的一次。大火從圖書館燃起,迅速蔓延至整個建筑,將學院中大部分的精美裝飾與陳設付之一炬。
托萊多古城的城門新比薩格拉門,最初由摩爾人建造,主體部分建于16世紀中葉。城門上刻有神圣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紋章。
托萊多城堡至今保留著在西班牙內戰時被破壞的房間,讓參觀者感受歷史氛圍。
穿過國王庭院,即可登上托萊多城堡的主樓梯,進入室內。
此后,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堡便逐漸消失在歷史的記載中,直到西班牙再次陷入戰火——內戰。1936年7月17日,軍人領袖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向西班牙共和政府宣戰,西班牙內戰爆發。
一位名叫何塞·莫斯卡多的軍人帶領國民警衛隊以及步兵學院的學生們,在托萊多城堡響應佛朗哥的行動,反抗共和政府。由于托萊多地處共和軍所控制的核心地區,托萊多城堡不久后便遭到了圍困。盡管飽經滄桑的托萊多城堡早已不復當年的輝煌,但共和軍面對這座堅固城堡仍然久攻不下。圍攻期間,共和軍要求國民軍開城投降,如若拒絕,便將何塞的兒子處死。而何塞則對兒子道:“請將你的靈魂交給上帝,高喊西班牙萬歲,并且作為愛國者就義。”這場圍困持續了將近70天,在1936年9月27日,何塞與城堡內的軍人終于等來了援軍。在托萊多城堡脫困后,佛朗哥來到這里探望了何塞,并且迅速將此事包裝成內戰期間的英雄主義故事。
與大多數西班牙城堡一樣,隨著國力的衰退與王朝的更迭,托萊多城堡也沒能維持住往日的輝煌,然而,不同的是,經歷過閑置、改造的托萊多城堡卻在20世紀再次成為戰爭中的焦點。
如今,它被改造為圖書館與軍事博物館。來自內戰時期的流彈仍然鑲嵌在城堡外側的墻壁上,向我們揭示著戰爭的殘酷。城堡內部陳設的盔甲、刀劍與槍炮則向我們訴說著這座城堡曾經的使命與榮譽。
(責編:李玉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