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瑞
(國能神東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洗選中心,陜西 榆林 719315)
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最早在19 世紀的橋梁工程中得以使用,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鋼管混凝土以其耐火性、抗震性的優點,廣泛應用于高層建筑工程、跨海橋梁、地下軌道交通等工程施工過程中。張云福[1]認為傳統建筑技術方法較為落后,施工人員應緊跟時代步伐進行改良。王云峰等[2]認為鋼管混凝土結構的工業廠房具有施工簡易、結構優勢高、經濟性好和環保性強等特點。馬志偉等[3]認為鋼筋混凝土組合結構作為較為常見的建筑技術,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本文結合具體實例,研究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中鋼管施工與混凝土施工的技術,分析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的主要節點特點等問題,通過研究分析,旨在探尋適合工業廠房建筑的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
該工程位于市區,建筑總面積為32 800m2,建筑高度為40m,設計使用年限為70 年,安全等級為二級。工程主體主要以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作為承重物,根據設計圖紙和計算參數,相關人員將定制的兩段鋼柱安裝到位。其中,上段鋼管的長度為7.8m,重約6t;下端鋼管的長度為23.8m,重約21t。相關負責人在實地勘察后,將該工程施工分為鋼管柱施工、混凝土施工、重要節點施工三部分。具體的操作步驟如下。
結合某工程的實際情況,評估施工現場具備可操作性環境后,有關人員對數據進行精密計算,采用先下后上的方案,首先將2 400mm×1 000mm 的下端鋼管柱安裝完畢,隨后澆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完全冷卻后,確定強度值固定后,再利用高空吊裝設備安裝1 000mm×1 000mm 的上端鋼管。
由于鋼管體積較重,假使安裝后再進行復核,其難度較大,且不易操作。因此,在進行安裝前,需要對鋼管柱進行構件復核和校核。首先,鋼管柱在出廠時每根鋼管柱帶有編號,按照實際規劃將鋼管柱合理安置至寬闊平整的場地,防止地勢不平導致鋼管柱彎曲變形。其次,施工人員需要對鋼管柱尺寸及鋼管柱出廠質量進行復核,及時發現、更換存在問題的鋼管柱。最后,將備好的鋼管柱按照具體的校核方案對標高、垂直度、就位軸線進行校核,確保誤差在合理范圍內。
2.2.1 精確吊裝,初次校準
借助吊車高空作業,在施工場地進行鋼管柱的吊裝工作,鋼管柱垂直于地面,且緩慢移動。在鋼管柱注腳與杯口基礎間間距為35mm 時,施工人員扶正鋼管柱,便于鋼管柱注腳準確移入杯口。初次校準后,確保符合10mm 偏差標準。施工人員以鐵楔固定纜風繩,繼而幫助鋼管柱正位放置,降低鋼管柱誤碰杯口、混凝土層的概率。
2.2.2 設計纜風繩
通過滑輪和拉索共同將鋼柱管、地錨連結,拉索與地錨位置呈約30°夾角,鋼管柱的上連結點位置約為H/4,地錨距離鋼管柱約√3H/4 處,H 即為鋼管柱柱高。
2.2.3 二次校正
首先是標高校正。施工人員根據出廠時鋼管柱的50 標記,利用千斤頂的杠桿效應將鋼管柱緩慢抬起,觀察和調整杯口鐵楔松緊程度。其次,軸線位置校正。2 名施工人員使用千斤頂、1 名施工人員固定鐵楔、1 名施工人員使用鋼板尺進行測量,將鐵楔固定到位。最后,垂直度校正。施工人員利用經緯儀監測鋼管樁注邊線及柱頂的角度,進行方向校正。
根據《建筑施工高處作業安全技術規程》(JGJ-9)的規定,施工人員需要進行技術交底,在高空作業就業過程中注重安全防護。施工用電需要符合《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GB50194-93 的規定,嚴禁無關人員接近電氣設備[4]。
本工程采用的混凝土強度為C40,在施工過程中,配比時需要減少水泥、粉泥灰的加入比例,加入定量的減水劑,降低混凝土收縮的情況。碎石顆粒度應保持在5 ~25mm 區間內,塌坍落度為15mm,盡可能減少此類因素的影響。本工程鋼管混凝土坍落度Ⅱ級,擴展度在550 ~650mm 區間段內。
混凝土施工作為較為完善的技術,在施工過程中主要有以下3 種,其原理及優缺點如表1 所示。

表1 三種混凝土澆筑類型及特點
根據本工程的實際特點,下段選擇澆灌法、上段選擇高位拋落法。
3.3.1 下段鋼管柱混凝土施工
泵送頂升澆灌法(頂升法)是指開鑿出大于輸送管的孔洞,結合泵壓持續輸送混凝土,直至滿足施工需求,如圖1 所示。開孔過程中,需要精準操作,確保孔圓的完整性。切割后的圓板適合應用于點焊,便于后續封堵過程中使用。

圖1 泵送頂升澆灌法流程圖
當杯口內部混凝土強度達到施工標準時,澆筑混凝土。如表2 所示,在本工程中,HBTD40 和HBTD60 電動混凝土的性能均滿足本工程需要。在施工前,進行復核,精準把控泵的壓力和速度,降低設備損耗率。在施工過程中,需要連續壓入,通過穩壓打入短板。

表2 電動混凝土輸送泵性能表
3.3.2 上段鋼管柱振搗法
施工步驟與下段鋼管柱基本相同,在電動混凝土輸送泵的選擇上,通常選用HBTD60 規格,多次進行澆筑,澆筑后進行振搗,直至混凝土溢出后停止澆筑。清理上層浮沫,保證混凝土與鋼管柱處于持平狀態。
在混凝土澆筑作業過程中,施工人員需要注重自身防護,佩戴防護手套,穿絕緣材質的衣鞋。當插入短管時,施工人員需要佩戴頭盔和護目鏡,避免眼部灼傷。此外,施工人員需要加強電源管理,避免出現漏電現象。
梁柱節點,又稱節點核心區,是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主要分為內、外兩種加強環梁柱剛接節點。本工程采用外加強環梁柱剛接節點,如圖2 所示。

圖2 外加強環梁柱剛接節點
在施工過程中,梁柱節點工藝已成操作體系。但除了梁柱以外,存在著連結樓蓋的問題。基于柱體承重點在梁,因此需要將柱和梁相結合,設計符合要求強度的、具備剛性需求的樓蓋。在設計實施中,施工人員需要注重內力、外力相互作用的情況,設計經久耐用的結構框架,避免出現強震坍塌的現象。此外,梁柱需要有延伸性、堅韌度等特點,延長使用壽命。
結合實際情況,依據已有的施工經驗,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的梁柱以豎向貫通為主,在軸向力、彎矩傳遞等功能方面經檢查,確認無誤。但受客觀因素影響,梁穿柱的可能性較小,因此,在節點位置設計連結梁與柱成為重點議題。在較高層的工業廠房建設過程中,已進行節點施工改革,便于滿足設計需求。
鋼柱拼接節點是連結鋼柱與其他組合結構中構件的關鍵內容。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主要有變直、不變直徑兩類對接接頭。
在鋼管柱結構的拼接中,基本采用以下三種構件連結,分別是全熔透坡口焊接、高強螺栓摩擦型焊接、混合型焊接[5]。全熔透坡口焊接受力均勻,但需要大量的施工時間、寬闊的施工場地,有一定的局限性。高強螺栓摩擦型焊接施工效率高,但是螺栓零件易出現滑動缺陷,影響拼接節點的剛度效果。混合型焊接能夠降低螺栓瞬移,有效保障拼接成功率,同時縮短拼接時間,是廣泛應用于鋼管柱節點的連結方式。根據結構力學原理,鋼管柱結構拼接節點的剛度等于結構受力與對應轉角間的比值,如公式所示:
其中,k是鋼管柱結構混合節點的剛度;M是鋼管所受彎矩;θ是鋼管柱結構的轉角;E是鋼管的彈性模量;A是截面面積;H是截面高度;d是螺栓的水平間距;l是拼接處有效變形的長度。
4.3.1 鋼柱注腳的主要形式
柱腳是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中的組成部分,起到連結地基和上層建筑間的關系。由于其具有開合機制,因此,注腳可添加設計能耗較高的元件,例如C 型阻尼器/消能桿等。在具體的施工過程中,通常有兩種注腳形式,分別是嵌入式注腳和端承式注腳。本工程采用嵌入式注腳進行施工。
4.3.2 深層螺栓位置不準的問題
由于施工過程中無法精準找到深層螺栓的位置,導致柱腳板擴孔現象較為明顯。如圖3 所示,結合《鋼結構節點構造詳圖》(01SG519)的要求,施工人員一般采用模板臨時安裝法,及時明確螺栓深層位置,便于施工[6]。

圖3 臨時安裝法解析圖
綜上所述,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在工業廠房施工方面表現較好,通過吊裝校正鋼管柱、分層澆筑混凝土、檢修節點問題等方式,能夠有效完成保證施工進度,推進工程建設。
文章以某工程為例,對鋼管混凝土組合結構中鋼管施工與混凝土施工進行深入研究,得出結論:
(1)鋼管柱作業中,需要等待混凝土完全冷卻、確定強度值固定后,再利用高空吊裝設備安裝上端鋼管。
(2)根據工程的實際特點,可采用混合式澆筑方法,如下段利用澆灌法、上段利用高位拋落法。
(3)梁柱節點、拼接節點在施工環節起到重要作用,需要加強對該方面工作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