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亮
(南越建設管理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222)
在探討公共建筑項目工程管理的發展現狀中,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城市發展和社會進步中不斷擴大和復雜化的建筑工程規模。尹晨光[1]指出,隨著建筑工程的規模不斷擴大,對施工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施工管理和質量控制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建筑工程的需要。馮全成[2]系統地分析了我國建筑工程項目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優化建筑工程項目管理模式的可行措施。周圣[3]通過具體的案例研究,討論了大型建筑項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優化的重要性。本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著眼于公共建筑項目在復雜多變環境中的工程管理策略。通過對一個公共建筑項目進行深入分析,本文總結了項目規劃、成本控制、時間管理、質量保證和風險管理等關鍵問題。與此同時,本文創新性地探討了綠色建筑實踐和社會責任在公共建筑項目中的應用,指出了通過科學規劃、嚴格的成本和時間控制、持續的質量追求、精準的風險預判以及團隊有效溝通與協作等策略的重要性。這些發現不僅為公共建筑項目的工程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也為未來研究的方向指明了路徑,即如何在保證建筑項目質量、控制成本的同時,實現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價值的最大化一、項目規劃與前期準備
本工程是一個公園項目,主要建設內容包含園林綠化、鋪裝、園路景觀水電、景觀橋、景觀亭等,建設工程用地面積 460 297.45m2,工程投資額約9 000 萬元。在項目開始之初,明確項目的目標至關重要。這些目標應該是具體、可測量、可實現的。對于本項目而言,其目標不僅包括按時完成建設任務,還要確保項目成本控制在目標范圍以內,并達到預定的質量標準。項目目標的明確為整個項目團隊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動力。
需求分析是了解和確定項目各方面需求的過程,是項目成功的關鍵一步。通過與利益相關者進行深入的交流和討論,團隊能夠明確項目的具體需求,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用戶需求等。初步設計階段則是基于這些需求,對項目的概念設計進行規劃和草案制定,確保設計方案能夠滿足預定目標和需求。
有效的預算編制是控制成本、避免資源浪費的關鍵。通過對項目所有可能的費用進行詳細的估算,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項目管理團隊可以制定出一個實際可行的預算。
項目團隊的組建需要根據項目的具體需求和目標來進行。選擇合適的團隊成員,并根據他們的技能和經驗進行適當的任務分配,是確保項目順利進行的關鍵。團隊成員應該包括項目經理、設計師、工程師、施工管理人員以及其他必要的技術和行政支持人員。明確的角色和責任分配有助于提高團隊效率,促進項目順利實施。
利益相關者分析是識別和評估所有可能影響或被項目影響的個人或組織的過程。通過有效地管理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項目團隊可以確保項目目標與利益相關者的期望相一致,從而減少阻礙項目進展的潛在問題。
成本估算是成本控制過程中的第一步,它要求項目團隊準確評估項目實施的全部成本。這包括直接成本,如材料、人工、設備等,以及間接成本,如管理費用和預備費用。基于這些估算,團隊將編制詳細的預算,為項目的財務管理奠定基礎。在本項目中,考慮到工程投資額約9 000 萬元和總建筑面積460 297.45m2,預算編制需要特別關注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的合理預估,確保預算的準確性和可行性。
利用現代技術和工具進行成本控制,可以顯著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準確性。項目管理軟件不僅可以幫助團隊成員實時跟蹤成本和預算狀態,還可以預測潛在的成本超支。通過設置預警機制,管理者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進行調整。
針對本項目的工程概算投資額,通過分析實際支出與預算的差異,可以發現成本控制的關鍵領域和潛在風險。例如,如果材料成本因市場波動而超出預期,團隊需要探索替代材料或談判更好的采購條件來應對成本壓力。同時,通過定期的財務審查會議,項目管理團隊能夠持續監控成本狀態,及時調整管理策略,確保項目能夠在預定的預算范圍內完成。
制定詳細的工程進度計劃是時間管理的首要步驟。這一計劃應當包含所有項目活動的開始和結束時間,以及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利用甘特圖或關鍵路徑法(CPM)等工具可以幫助項目管理者清晰地可視化項目的時間線,識別項目中的關鍵任務和潛在的時間緩沖。對于本項目而言,由于其規模龐大,確保每個階段和任務嚴格按照時間計劃進行,對于避免延期和額外成本至關重要。關鍵路徑法(CPM)如圖1 所示。

圖1 關鍵路徑法圖示
關鍵路徑方法是一種高效的項目管理工具,它通過確定項目中的關鍵任務來預測項目的最短完成時間。在本項目中應用CPM,可以幫助團隊識別那些不容延誤的任務,并據此分配資源,確保這些任務能夠按時完成。
制定了進度計劃之后,持續的監控和必要的調整同樣重要。項目團隊需要定期檢查項目進度與計劃之間的偏差,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計劃。這可能包括重新分配資源、調整任務優先級或采取加班等措施來趕上進度。
在項目管理中,識別和管理延期風險是至關重要的。項目團隊應該通過風險管理計劃,預先識別可能導致項目延期的因素,并制定相應的應對措施。這包括但不限于天氣條件、供應鏈問題、技術難題等。對本項目而言,提前準備應對策略,如建立強大的供應商網絡、技術解決方案備選方案等,可以在遇到不可預見的挑戰時,迅速做出反應,最小化對項目進度的影響。
建立一個全面的質量管理體系是確保項目質量的第一步。這一體系包括質量計劃、質量控制、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四個基本組成部分。在本項目中,建筑面積較大,共有460 297.45m2,包含了園林綠化、鋪裝、園路景觀水電、景觀橋、景觀亭等。因此,本項目的質量管理體系要確保所有工程活動,從設計到施工,都符合國家標準和行業最佳實踐。通過明確質量目標、標準和檢驗程序,項目團隊可以系統地監控和評估項目質量,及時發現并解決質量問題。質量管理體系的主要內容如表1 所示。

表1 質量管理體系的主要內容
實施有效的質量控制方法和技術,可以幫助項目團隊監控關鍵質量指標,并確保項目各個階段的輸出符合質量要求。這包括定期的質量審查會議、現場質量檢驗,以及使用先進的測量和測試設備等。在本項目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BIM(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在設計和施工過程中提高質量控制的精確度和效率,減少錯誤和遺漏[4]。
質量檢驗和驗收是確保項目最終成果達到預期質量標準的重要環節。本項目應制定詳細的質量檢驗計劃和驗收標準,涵蓋材料質量、施工工藝、設備安裝等方面。通過與認證機構和專業檢驗團隊合作,確保所有工程活動均符合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
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質量問題通常源于材料、人力、技術或管理上的缺陷。識別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應的預防和改進措施,是提高項目質量管理效率的關鍵。例如,通過加強供應鏈管理可以保證材料質量,定期培訓施工人員可以提高工藝水平,而優化管理流程則可以提高整體項目管理質量。
風險管理的第一步是識別項目中可能面臨的所有潛在風險。這包括技術風險、財務風險、法律風險、環境風險等多個方面。在本項目中,風險識別過程涉及廣泛的利益相關者,以及對項目環境和內部條件的詳細分析。隨后,項目團隊需要對這些風險進行評估,確定它們對項目的可能影響程度和發生概率,優先處理那些可能造成重大影響的風險[5]。
根據風險的性質和評估結果,項目團隊需要制定具體的風險應對策略。這些策略通常包括避免風險、減輕風險、轉移風險和接受風險四種基本類型。例如,通過選擇經驗豐富的供應商可以避免質量風險,通過增加預備費用可以減輕財務風險,通過購買保險可以轉移部分風險,而對于一些影響較小的風險,則可能選擇接受。在本項目中,每種風險的應對策略都需要詳細規劃并納入項目管理計劃中。
有效的風險監控和管理是確保風險應對措施得以實施,并對項目的整體風險狀況進行持續監控的關鍵。項目團隊應定期重新評估項目風險,并根據項目實施過程中的變化調整風險管理計劃。
針對本項目的特定情況,風險管理計劃包括了對重大施工風險的詳細分析,如地基不穩定、材料供應延遲、技術挑戰等。通過提前規劃,項目團隊成功地識別并制定了針對性的應對策略,例如通過地質勘查降低地基風險,與多個供應商建立合作關系降低供應風險,引入技術專家團隊來解決技術難題。同時,項目團隊建立了一個實時風險監控系統,以確保任何新出現的風險都能被及時發現和管理[6]。
制定一個全面的溝通管理計劃對于確保項目信息的有效流通至關重要。該計劃應明確溝通的目標、方法、頻率以及參與者。在本項目中,溝通管理計劃包括定期的項目進度會議、問題解決會議以及利益相關者更新會議。此外,利用項目管理軟件平臺可以實現信息的即時共享和更新,確保所有項目團隊成員和利益相關者都能及時獲取重要信息。
項目團隊內部的協作對于項目的成功同樣至關重要。團隊成員需要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合作,共同解決項目中遇到的問題。在遇到沖突時,應采取積極的解決策略,比如通過調解或團隊建設活動來增強團隊凝聚力。本項目可以通過定期組織團隊建設活動和提供溝通技能培訓,促進團隊成員之間的協作與溝通,提高項目執行的效率。
與項目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建立并維護良好的溝通關系對于項目的順利進行至關重要。這包括投資者、客戶、供應商、社區成員等。通過定期更新項目進展、邀請利益相關者參與重要決策過程以及及時回應他們的關切,可以增強他們對項目的支持和滿意度[7]。本項目可以設立專門的利益相關者溝通渠道和定期發布項目通訊稿,建立與利益相關者的有效溝通機制,確保他們的期望和需求得到了充分考慮和滿足。
通過對本項目中的實際案例進行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有效溝通和協作在解決項目挑戰中的關鍵作用。例如,在項目中遇到的一個主要技術難題時,通過組織跨部門協作會議,集合不同專業背景的團隊成員的智慧和經驗,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找到解決問題的創新方案。
綠色建筑是實現項目可持續性的重要途徑,它涉及使用環境友好的材料、節能高效的設計和施工技術以及建筑運營過程中的資源節約和廢物減少。本項目在設計初期就積極采用了綠色建筑標準和認證系統,如LEED 或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確保建筑的能源效率、水資源利用、室內環境質量等方面達到高標準。此外,項目還重視建筑的生命周期評估,力求將整個建筑生命周期對環境的影響控制到最低[8]。
社會責任在公共建筑項目管理中的體現不僅僅局限于建筑本身,還包括對項目所在社區的積極貢獻。這包括創建就業機會、支持當地供應商和承包商,以及參與社區發展計劃等。在本項目中,項目團隊與當地社區緊密合作,通過社會聽證會和公開日等活動積極收集社區成員的意見和建議,確保項目的實施能夠滿足社區的需求和期望。同時,項目還特別關注工地周圍環境的保護,努力減少施工活動對周邊環境和社區生活的干擾。
公共建筑項目通過其設計和運營對社會產生積極影響和長期貢獻,體現了其深遠的社會責任。本項目的目標之一是為社會提供一個功能齊全、美觀舒適的公共空間,促進社會成員之間的交流和活動,通過采用環保材料和技術,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典范。此外,項目還計劃通過公共藝術裝置、綠化空間和社區服務設施等元素,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
在公共建筑項目面臨的復雜挑戰中,本文的深入探討和案例分析凸顯了綜合性管理策略的重要性。總結性概括而言,項目管理的有效性關鍵在于綜合運用科學規劃、成本與時間的嚴格控制、質量的持續追求、風險的精準預測,以及團隊內部的有效溝通和協作。主要結論可以歸納為:(1)項目管理的成功依賴于全面而系統的策略,包括嚴格控制成本和時間,以及科學的規劃;(2)項目質量的持續追求和風險管理的準確性是項目順利完成的關鍵;(3)團隊成員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合作,加上對環境和社會責任的承擔,對于構建可持續且具有社會價值的建筑項目至關重要,這不僅滿足了當前的需求,也為將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