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秘世界”欄目邀請湖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范雄偉和他的團隊帶來“走出來的博物學”系列文章。
本期,讓我們造訪鳥類的“天堂”采桑湖,去鳥類的“朋友圈”一探究竟。
走出來的博物學(三)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采桑湖位于東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是傳說中娥皇女英采桑的地方,也是鳥類的“天堂”。
“蒹葭”為我們提供了較好的藏身之所,“蒹”為荻,“葭”為蘆,它們同為禾本科植物,披針形的葉,頂生的花序已經長成白棉般的穎果,輕舞飛揚,化作“蒹葭蒼蒼”。
“所謂伊人”在蘆葦的“庇護”下,得以藏匿于“蒹葭蒼蒼”之中,開始觀鳥。
“如霜”的白鷺落在湖中小島之上,然而,讓人傻傻分不清是小白鷺還是大白鷺。它們的不同之處在于,大白鷺的喙是黃色且嘴裂過眼,而小白鷺的嘴是黑色的,經常梳著兩條清新脫俗的“辮子”——這是它的冠翎,也是其在繁殖期求偶的飾羽。
鷺科鳥類若處于繁殖期,其背部或胸部都會長出絲狀的蓑羽,這也許就是它們被俗稱為白鷺鷥的原因。
小白鷺有時也成群結隊,停于沙洲之上,乍一看就像沙洲披上的一層“霜”。觀鳥的你若不幸被“發現”,很可能會驚起“一灘鷗鷺”。沒錯,有鷗也有鷺,今天,伴隨著“一行白鷺上青天”的是西伯利亞銀鷗。鳥類在湖面沙洲之上,羽毛潔白者皆可為“霜”。聚類現象讓體型相似的不同種鳥經常聚在一起,如此一來,它們在擠占同一個生態位時就能勢均力敵而相安無事。因此,體型不夠格的鳥進不了它們的“朋友圈”。
西伯利亞銀鷗是一種來自西伯利亞的冬候鳥,在萬物凋零、食物相對匱乏的冬季,對于不擅長“藏”或不能及時換上天生“羽絨服”,又或是擁有不如黑色羽毛那樣能積蓄能量的淺色羽毛的鳥類而言,鳥為食而亡也是很可能發生的。于它們而言,舉家遷徙到南方攝食、取暖不失為一種最好的過冬方式。為了在每一次遷徙中不迷失方向,它們的航道也在自然選擇中基本定向,年年歲歲隨氣候的變動重復著南來北往,采桑湖成為它們遷徙的驛站。
白鷺有著一雙修長的“美腿”,它們亦步亦趨,脖子也隨之有節奏地擺動,十分優雅。它們不善于跋山,卻善于涉水,因此被稱為涉禽。因為腿過長,為了能吃到腳下的食物,它們的脖子在協同進化中不斷變長,再不夠就用鳥喙來幫忙,如此便成就了涉禽鳥類腿長、脖子長、嘴巴長的“三長”特征。它們長得類似鑷子的嘴巴不僅能精準啄食水中的魚、蝦,甚至還可用來剝食“瓜子”——雙殼綱的軟體動物河蚌。因而也就有了鷸蚌相爭的故事。
在湖畔的灘涂上,最常見的就是與蚌相爭的鷸。這是一只黑腹濱鷸,圓圓的腦袋,嘴巴就像一根細長的“筷子”。如果你見到了形狀各異的“筷子”,說明你遇到了不同種類的鷸:鶴鷸、青腳鷸、反嘴鷸、白腰杓鷸、斑尾塍鷸。它們都是涉禽家族的成員。同樣在湖畔灘涂的還有白琵鷺,它們身白似雪,因其扁長的嘴與樂器琵琶相似而得名,嘴巴大到占據了大半張臉,典型的“猶抱琵琶半遮面”。
“先觀腿,后觀嘴,再觀羽毛美不美”是觀鳥的秘訣所在。鳥類腿部特征中藏著它們生存環境的信息,喙部特征決定它們能吃到的食物種類,羽毛的特征則決定了它們能否繁衍生息。全世界有鳥類11 000多種,可分為六大生態類群,除涉禽外,還有游禽、陸禽、攀禽、鳴禽和猛禽,它們不僅有著不一樣的腿,也搭配著不一樣的嘴。達爾文當年正是在加納帕克斯群島中觀察到不同島嶼的雀形目的嘴而獲得靈感,創立了自然選擇學說。
鳥之美,美在羽毛。這是因為鳥類有著高于人類的四色視覺,人類不僅無法真正領略到鳥羽之美,看到的世界更遠不及鳥類看到的五彩斑斕——鳥類或許比人類更加了解這個世界的真相。
水天相接之處波光粼粼,芳草淺堤遠見人影綽綽,成百上千的反嘴鷸漫天翻轉,漸行漸遠。秋水長天,有孤鶩徘徊于白云之間,鶴汀鳧渚,有翩鴻驚起于東湖之上。
“鴻”是“江”與“鳥”的結合,孤鴻與孤鶩都是雁鴨類的游禽,它們既可翱翔于天地,又可游玩于水間。采桑湖的雁有鴻雁、豆雁、斑頭雁、白額雁,它們幾乎都是可以飛越珠穆朗瑪峰的存在。大雁遷徙是群體配合進行的活動,路途遙遠,排成“人”字隊伍后既便于利用伯努利原理御風飛行,又可相互照應。
采桑湖的鴨有綠頭鴨、綠翅鴨、斑嘴鴨、羅紋鴨,它們是擅長游泳的浮水鴨;也有青頭潛鴨、紅頭潛鴨、鳳頭潛鴨,它們是擅長潛水的潛水鴨。只要你悉心觀察,可輕松在采桑湖看到約50種鳥類,它們可以讓你附庸風雅,可以幫你洗盡鉛華。夕陽西下,天空中殘留一絲孤鶩飛過的落霞,雁過湖心處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秋沙鴨。
鳥類是環境的指示生物。幾年前,采桑湖發展蓮藕與蝦蟹經濟導致生態被破壞,恢復生態后才鑄就了這世間繁華。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雁歸來。讓我們共同守護這一江碧水,等雁歸又來。
(欄目編輯" 方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