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婉潔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強調,希望江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向改革開放要動力,向創新創業要活力,向特色優勢要競爭力,奮力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新勝利。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考察時,要求江西努力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考察江西時,提出“大力發展口岸經濟,建設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打造區域性物流樞紐和商貿中心”等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成為江西省加快開放發展的行動指南。
今年4月10日,載有58臺江鈴商品車的貨物班列,伴隨著汽笛轟鳴聲,從南昌國際陸港緩緩駛出。這一批總價值65萬美元的汽車,將在48小時之后到達寧波港,再轉接海運貨船發往沙特阿拉伯。
“2017年以前,江鈴汽車出口主要通過江海聯運方式,將車輛運至上海等沿海港口,至少需要10天時間。2017年開始,通過南昌國際陸港鐵路口岸的鐵海聯運,整個運輸成本平均降低15%至20%,全程運輸時間平均縮短5至7天。”江西江鈴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物流規劃主管寧珍珍說。
2023年,江鈴集團經由南昌國際陸港鐵海聯運形式出口的汽車,總計約64000臺(套),占江鈴集團總出口量的64%。“由于南昌出口通道更加豐富,江鈴汽車出口的國家和地區日益增多,我們的出口量年年創新高。”寧珍珍說。
“隨著南昌國際陸港的開通,越來越多‘南昌制造‘江西制造‘中國制造走向周邊、賣到全球。”南昌向塘鐵路口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繆作磊說。
如今的南昌國際陸港,龍門吊高高矗立,運輸車輛穿梭不停,數千個集裝箱整齊碼放,檢驗員仔細核對著貨物單上的數據……為了應對與日俱增的需求,整個港口全天24小時都在繁忙作業。
“以前是上門找客,現在是一‘箱難求。貨品類型逐漸擴大,包括服裝、快消品、太陽能組件、電子信息類產品、汽車配件類產品等,滿足企業和消費者多元化需求。”繆作磊說。
“目前,南昌國際陸港已開通運行11條國際直達班列和12條鐵海聯運外貿班列,通達范圍覆蓋30多個國家和地區。”南昌市向塘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萬耀華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持續打造更具競爭力的內陸開放高地”,我們將按照這一要求,進一步擴大班列開行版圖,聯動南昌空港、姚灣碼頭等重點開放平臺,推進“鐵公水空”多式聯運,推動優質產能和裝備不斷走向世界大舞臺、國際大市場。
口岸升級做大“容量”,通道建設拓寬“大門”。如今,經由南昌國際陸港的“陸上絲綢之路”已由“連點成線”到“織線成網”,成為南昌市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擴大向海開放的生動縮影。
從南昌三江鎮走向世界的江西三鑫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鑫醫療”),每天都有貨物從南昌國際陸港出口。
三鑫醫療是一家從事醫療器械研發、制造、銷售和服務的企業,也是較早體驗外貿班列的一批企業。
今年4月12日早上6點,三鑫醫療生產的血液透析管在南昌國際陸港裝載完成,這批血液透析管將從這里發出,24小時后到達廈門港,再登上貨輪,一個星期即可到達馬來西亞巴生港。
“2021年,三鑫醫療從南昌國際陸港發出的貨物總共價值20多萬元;到2023年,就已經有3000多萬元了。今年,三鑫醫療還將繼續加大力度,預計今年從南昌國際陸港出口的貨物總價值將達到4000萬元。”三鑫醫療副總助理胡政說。
“出門就是國道,20分鐘就能上高速通往全國各地,如今還有了走向世界的陸港。”胡政說。

南昌國際陸港,貨運班列開往廣西欽州港,貨物最終通過海運運往越南。
除了便利的交通優勢,良好的營商環境也是三鑫醫療扎根在這里的原因。在胡政看來,“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須臾不能缺少”。2023年,江西省和南昌市分別召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推進大會,南昌市印發《關于持續推進營商環境優化升級“一號改革工程”2023年行動方案》。
搭建好優質“鳥巢”,才能引來“金鳳凰”。
以南昌縣為例,縣政府給自己賦予了“店小二、服務員”的定位。在這里,拼服務、講效率,一切有利于企業向好發展的事,都是政府行動的“優先級事項”。
推動政務事項“就近辦”,推動“一窗式”綜合服務平臺和自助終端設備下沉鄉鎮,打造15分鐘政務服務圈;積極推進“網上辦”工作,依申請政務服務網上可辦率、全程網辦率均達到99.9%;推動企業高頻事、身邊事、關鍵事跨部門跨層級集成化辦理,實現一次告知、一表申請、一套材料、一窗(端)受理、一網通辦,壓縮辦理環節42.5%,精簡縣本級材料免提交27.1%,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平均減少72%,企業登記1.5小時內拿證,承諾件平均辦結時限3天;創新實施“大承諾、大容缺、大模擬”超簡項目審批改革,將四段式審批合并精簡為土地出讓前后兩階段,推動全流程審批時限由70個工作日,壓縮至36個工作日……
2023年,南昌縣還完全實現了對誠信經營者“無事不擾”。
“我們以企業群眾需求為中心,以惠企政策兌現服務為突破口,簡化優化服務流程,打通暢通兌現通道,真正把政策‘含金量轉化為企業、群眾‘獲得感。”南昌縣縣長賈彧超說。
“筑好巢,引來鳳”,下一步如何持續發展?
國際陸港的建設提升了國際物流便利化,但如何變“通道經濟”為“產業經濟”?
2023年以來,南昌市堅持“一產一策”“一企一策”,聚焦電子信息、航空等8條重點產業鏈,持續強化區域產業協作,加快構建鏈式關聯、梯度布局、協同融合的產業鏈發展新格局。
南昌國際陸港所在的南昌縣向塘鎮,已經集聚了京東、圓通、菜鳥等多家物流頭部企業,實現了由貨“經”向塘向貨“聚”向塘的轉變。
在京東“亞洲一號”向塘物流園,倉庫里機器人往來穿梭,將貨物運送到分揀人員面前。物流園公共事務部經理譚玲介紹,該園區占地面積400畝,倉儲面積約20萬平方米,擁有江西省最大的智能分揀中心,日均處理包裹超百萬件。
冷鏈物流業也在積厚成勢。2023年6月,依托800畝冷鏈物流用地,南昌國際陸港成功獲批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成為全國“十縱十橫”國家冷鏈物流骨干大通道中京鄂閩通道的核心節點。
基地中的南昌向塘標準化冷庫項目即將投入使用,每年可承擔數百萬噸動物蛋白、農產品等物資的調撥、儲運、加工、中轉業務,包括冷鏈食品智能加工車間、中央廚房,按海(水)產品、肉類、水果、冷藏食品等分建品類產品線。
如今,南昌國際陸港服務出口企業1200余家,實現亞歐主要貨源地全覆蓋,為“江西制造”等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提供了一條快速高效、便捷暢達的大通道,助力加快構建內陸地區對外開放新高地。
南昌,并不靠海,“江西制造”從這里“出工廠,上貨輪”,努力用最短的時間、最低的運輸成本“借港出海”。
江西,被長三角、珠三角、閩三角的各個經濟強省包圍,卻另辟蹊徑,在內陸開放中勇當先鋒。
今日南昌,正努力建設全國重要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今日江西,正在將四通八達的區位優勢轉化為“四面逢源”的經濟優勢和發展勝勢。
贛江蜿蜒北去,春風細雨中,杜鵑花開得正好……江西南昌生機勃發,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