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哆哩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冰雪,一直是詩人所偏愛的意象,象征著純凈、高潔。而提起冰雪,我總會第一時間想起那讓我魂牽夢縈的北國冰城——哈爾濱。
冰城不“冰”,寒冷卻溫情
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別名,比如武漢是“江城”,重慶是“山城”,廣州是“花城”,而哈爾濱,則是當之無愧的“冰城”。作為中國緯度最高、氣溫最低的省會城市,哈爾濱的冬季相當漫長。進入十二月,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室外溫度在哈爾濱簡直司空見慣,外出必須得羽絨服、棉褲、圍脖、帽子、手套“齊上陣”,少了哪一件,都可能會被刀子似的冷風吹得“涕泗橫流”。
不過,冰城冰的是溫度,暖的是人心。我是在哈爾濱上的大學,四年下來,所遇到的本地人留給我的印象幾乎都很好,大方直爽,從不斤斤計較,和他們相處,一定會帶給你非常好的體驗。每到冬季,天雖然冷,但我們的心是暖暖的。記得冬日里我和室友在校園里行走時,都要手拉著手——在這“天然冰場”上獨自行走還要保持站立不倒的難度太大,我們已經習慣了互相攙扶。有時大雪連下幾天,地面上的積雪已沒過腳踝,還未踩實的松軟的雪下又藏著一層溜光的薄冰,所以外出上課時,大家會自覺列成一排,緩慢行走。不過,即便如此,前往教學樓的路上還是總能遇到幾個摔屁股蹲兒的小倒霉蛋,這時候無論認不認識,我和身邊的同學們都會主動伸手將他們拉起來。
2024年年初,哈爾濱因頗具人文關懷的旅游政策一下子火出了圈。哈爾濱開放胸懷迎接南方游客,對于南方游客可謂是有求必應,不僅主動退出南北方的豆腐腦“咸甜大戰”之爭,推出了甜口味的豆腐腦,還把凍梨精心切盤端上了桌。讓哈爾濱出圈的這把“火”,驅散了冬天的寒意,帶給了更多人溫暖。當然,這溫暖中也有了一絲小小的醋意——有網友笑稱哈爾濱人恐怕再也“哈”不出來了,只能感嘆“爾濱,你讓我感到陌生”,而同樣,在哈爾濱讀過四年大學的我也“哈”不出來了,只能與大學室友頗為酸澀地隔空喊話:“這樣的盛況怎么就沒讓當年的我們遇上?”
“東方小巴黎”的浪漫美學
不要一提到東北就想到“粗獷”“五大三粗”等詞,其實,哈爾濱除了有“冰城”這個別名,還有個“東方小巴黎”的浪漫美名。
20世紀初,俄、英、日等國在哈爾濱設總領事館,德、法、意等國設領事館,多國移民的聚集帶來了多樣的文化,不少建筑的風格也充滿了異域色彩。在我心中,最能體現哈爾濱“東方小巴黎”特色的街區,當屬道里區的中央大街。中央大街是哈爾濱很繁盛的一條商業步行街,始建于1898年,全長1450米,匯集了多棟文藝復興、巴洛克、新藝術運動、古典主義等西方建筑風格的歷史建筑。
如果你來哈爾濱游玩,中央大街是不得不去的打卡點。街中對向而開的華梅西餐廳和馬迭爾西餐廳人氣很旺。華梅西餐廳的二樓有個突出的露臺,常有身穿華服的小提琴演奏家站在露臺上演奏。有一次我經過時,那位女演奏家演奏了一曲婉約悠揚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而后在眾人的掌聲中,又加了一曲節日氣氛濃厚的《春節序曲》。只見夜幕中的她自如地舞動著琴弓,陶醉在美麗的音樂中,任長發隨風飛舞,將浪漫的氣氛烘托到了極點。
走到哪里都離不開的“地三鮮”
初來哈爾濱,學校食堂的一道菜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就是“地三鮮”——把茄子、土豆、青椒三樣菜下鍋炸一遍后再過油小炒,故此得名。在哈爾濱,“地三鮮”幾乎無處不在,不僅總是位于食堂打飯窗口貼著的菜名的最上方,而且走上街,無論是裝潢高級的大飯店或是路邊的小吃攤,都能看見它的身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菜色亦是一方人的縮影,我想,也許正是這片平坦廣袤的黑土地成就了哈爾濱飲食中重油鹽、翻炒后勾芡的烹飪特點,而青、紅、黃、紫四色交疊的“地三鮮”,鮮香爽口,也正如爽朗熱情的哈爾濱人。
最后,說一說我心中的哈爾濱吧,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之一,這座城在吃苦耐勞、腳踏實地之外,又充滿了積極向上的魅力,勤勤懇懇走好城市發展的每一步,認認真真對待每一個來這里求學和發展的人,給予他們信心和溫暖。來哈爾濱求學,相信你不會后悔。
哈爾濱·大學
哈爾濱工業大學
2020年6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哈爾濱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哈工大”)建校100周年,他在賀信中說:“哈爾濱工業大學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學校扎根東北、愛國奉獻、艱苦創業,打造了一大批國之重器,培養了一大批杰出人才,為黨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哈工大始建于1920年,現隸屬于工業和信息化部,是著名的“東北五校”之首,被譽為“工程師的搖籃”。
在哈工大,誕生過無數個“第一”
哈工大的校訓是“規格嚴格,功夫到家”,這八個字看似樸實無華,卻精準地體現出了哈工大人對待學術如匠人對待作品一般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嚴謹治學精神。愛國、求是、團結、奮進,是哈工大人寫進血脈的精神傳統,一代代哈工大人勇擔使命,守正創新,堅持與國家重大戰略同頻共振。
在哈工大,誕生過無數個“第一”:創立了中國高校第一個航天學院,發射了中國第一顆由高校牽頭自主研制的小衛星,在中國首次實現了星地激光鏈路通信,誕生了中國第一臺會下棋能說話的計算機、第一部新體制雷達、第一臺弧焊機器人和點焊機器人、第一顆由高校學子自主設計研制管控的納衛星……
“1+1+X”人才培養模式
哈工大獨具特色的“1+1+X”人才培養模式,科學又靈活。如果你填報哈工大的志愿,會發現錄取專業是以專業集群或者專業類的方式呈現的。比如你填報的是哈工大的工科實驗班(航天與自動化)這樣一個集群,進入學校后,大一主要就是學數理基礎,大二學習航天領域的基礎課程,大三在這一個集群里面有非常多的專業可以讓你來選,你可以根據興趣,自主選擇領域內的相關專業。
相較于大一就確定專業、框定未來發展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1+1+X”的人才培養模式能使學生在打牢自身專業基礎的前提下選擇自己真正感興趣的發展方向,充分尊重學生。
“思政實踐團”收獲滿滿
2024年2月3日,哈工大牽頭研制的第23顆衛星“威海壹號”01/02星發射圓滿成功。由哈工大學子組成的“志在航天 爭做時代先鋒”思政實踐團,親臨現場觀禮。觀禮后,學校還邀請了不同領域的教師現場授課,希望引導學生追尋航天夢想,傳承哈工大精神。
這樣的思政實踐活動,在哈工大還有很多。僅2023年,哈工大就組織選派了數千名學生,分赴全國30多個城市開展社會實踐。在校生們利用寒暑假時間走遍祖國的大江南北,以實際行動將“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結合起來,在實地考察中了解國情民情、增長知識才干、厚植家國情懷。
哈爾濱工程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1996年被確定為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2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研究生院,2011年被確定為國家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高校,2017年進入“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學校堅持“三海一核”(船舶工業、海軍裝備、海洋開發、核能應用)辦學方略,為我國船舶工業、核工業、國防現代化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已成為我國船海核領域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低調的業界大牛
哈爾濱工程大學源自1953年創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簡稱“哈軍工”),陳賡大將為首任院長,毛澤東主席曾為學院頒發《訓詞》。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爾濱工程大學建校70周年之際來校視察,強調哈爾濱工程大學要發揚哈軍工的優良傳統,緊貼強國強軍需要,抓好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為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再立新功。
出身如此不凡的哈爾濱工程大學卻十分低調,雖然在本地的認可度較高,但在外地學生那里名氣卻不算大,曾被戲稱為“又好又好考”的高校。校友之間甚至還有“‘東北五校我第六,‘國防七子我老八”的調侃。其實,既是“東北五校”之一,又是“國防七子”之一的哈爾濱工程大學,實力自然不俗。
傳聞中的11號樓
哈爾濱工程大學校園中的11號樓,在學校的學子們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這是一棟哈軍工時期特有的建筑,屋脊上立著回頭望月的嘯天虎,挑檐上騎馬軍官引領著五架飛機。想必每一屆新生都聽說過關于11號樓的傳說——11號樓整體呈“日”字形,有著即使是間諜也繞不出去的建筑結構,教室編碼也如謎一般,一旦走錯了方向,可能永遠也找不到自己上課的教室……
由蘇有朋執導,王凱、林心如主演的電影《嫌疑人X的獻身》曾在11號樓取景。別有洞天的“日”字形結構、黑暗中深邃的走廊通道、古樸厚重的室內風格……每一個元素都很貼合“懸疑”的底色,使整棟樓充滿神秘的色彩。
東北林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是一所以林科為優勢、林業工程為特色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學校,地處我國最大國有林區的中心——哈爾濱市,校園占地136公頃,并擁有帽兒山實驗林場(帽兒山森林公園)和涼水實驗林場(涼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教學、科研、實習基地,總面積達3.3萬公頃。學校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雙一流”建設高校。
“悠悠黑土我們開拓/茫茫林海我們拼搏/朗朗校園我們奮發/無悔追求我們探索……”正如校歌中所唱的那樣,從東北林業大學走出的學子們,始終秉承著“學參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訓,為祖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完善的林場參觀學習體系
根據學校的教學安排,所有林科相關的專業,在學習林業概論、林業管理等課程時,都要組織學生到林場進行實地參觀。
我便是東北林業大學相關專業的學生。我們專業在大三那年學到這類課程,還恰好趕上校長開展“六同”活動——校長與我們“同上課、同討論、同就餐、同鍛煉、同創業、同就寢”。與我們在同一個教室學習林業專業課后,校長又同我們一起來到林場參觀學習,并在林場內參加了以“如何實現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班會,與我們共同探討林業經濟發展的思路。起初,面對校長時我們還有些拘謹,但話題打開了以后,討論的氛圍越來越輕松。討論之余,大家還七嘴八舌地為學校的發展建言獻策,踴躍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豐富的校園活動
我們學校的學生組織、社團很多,校園活動很豐富。每年10月份,這些社團、組織會在籃球場開展為期半個月的“百團大戰”招新活動,動漫社、輪滑社、舞蹈社、武術協會等應有盡有,你一定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個。
大一參加“百團大戰”時,我加入了院學生會的網絡部。印象最深的一次任務,是給學院藝術節的舞臺做電子屏背景。學校的小禮堂一共有三塊電子屏,觀眾席正對著中間那塊最大的電子屏,左右兩側還各有一塊小的電子屏。接到任務后,部長在小禮堂召開了會議,對本屆藝術節的主題、節目單以及電子屏背景的設計要求進行了傳達。我們共同商議方案,為了搜集好看的素材,還熬了幾個大夜。經過多次修改,才最終定了稿。藝術節開幕的前一晚,我和其他部門成員并肩坐在小禮堂的閣樓上,看到三塊電子屏亮起,彩排順利進行,我們不禁相視一笑,這是屬于我們網絡部的“高光時刻”。
校內冰場,等你來體驗!
我們學校里建有一個小型冰場,學校規定所有選擇室外體育課的同學,除了要通過本課程的期末考試,還要參加一項滑冰考試。還記得期末考試的前半個月,我和幾個朋友租了冰刀鞋,相約到冰場練習滑冰。我們五個人手牽著手,排成一排開始滑,一邊滑一邊聊著天,嘻嘻哈哈地在冰場上繞圈。天很冷,我們呼出的氣給眼鏡的鏡片蒙上了一層白霧。忽的,我失去了重心,跌倒在地,還不小心拽倒了我下鋪的室友。我們倒在冰面上,路燈的光反射過來,晃得我們睜不開眼睛。我和室友一時沒有起來,躺在那兒,不約而同地唱起了近期聽過的一首歌:“將明天交付于他人/我要抓住此時此刻/即使世界即將終結/也要年少的夢想為我導航……”
如今,關于那年滑冰考試是否順利通過的記憶已經模糊不清,但我仍然記得和室友躺在冰場上仰望星空的經歷。歲月如梭,但不管過去多久,關于校園冰場的青春記憶,都會被好好地保存在我們的腦海里。
東北農業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以下簡稱“農大”)以農科為優勢,以生命科學和食品科學為特色,農、工、理、經、管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同樣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雙一流”建設高校。都說“農林不分家”,農大與以林科為優勢的東北林業大學是兄弟院校,二者可以說是哈爾濱高校中的“雙子星”。
科研實力“杠杠的”
農大現有省部級以上科研平臺69個,其中有1個全國重點實驗室(依托單位之一)、1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2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1個教育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7個農業農村部重點實驗室、2個農業農村部區域試驗站、3個農業農村部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4個農業農村部科研基地、1個科技部創新人才培養基地、1個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設有國家級大學科技園1個,是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首批建設院校之一。建校至今,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68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37項。
占地面積約等于7個故宮
農大官網顯示,截至2024年4月,學校占地面積為501.5萬平方米。單純列數據可能不太直觀,換一種通俗易懂的表達方式:農大的占地面積約等于7個北京故宮!有學子戲稱,清朝皇帝的日常生活范圍也沒這么大,從宿舍出發去教學樓上課,就如同大臣步行去上朝一樣,要從天未亮時就開始洗漱更衣。
“吃在農大”
作為在哈爾濱求學的大學生,農大食堂的名號在我們心中可謂是響當當的。農大的美食不僅在哈爾濱市的高校中算得上數一數二,在黑龍江省的高校中也是一騎絕塵。根據2023年軟科發布的中國大學生滿意度調查結果,在校園餐廳方面,東北農業大學有70.9%的學生對學校食堂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與北京大學并列榜首。
記得大二那年我和室友去農大找高中同學玩,一下子就被農大的餃子園“俘獲”了。玉米豬肉、西紅柿、蝦爬子、素什錦……這里餃子的餡料豐富多樣,味道絕不輸星級酒店。而且食堂是明檔操作的,從和面、包餡兒到餃子成形下鍋,每一個步驟都可見,讓人吃得放心。農大的食品學院還會自主研發、制作美食,走進食品學院大學生創業中心,你會看到配料表干凈的農大酸奶、農大面包、農大紅腸、農大月餅……因此,總有很多校友會笑著在網上調侃:“千萬不要來農大上學,因為你會發現有太多好吃的,根本沒法空著手從食堂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