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新的文藝組織”“新的文藝群體”新概念。由此,“文藝兩新”一詞進入人們視野,并得到蓬勃發展,成為不可忽視的文藝新力量。十年磨一劍,有人埋頭伏案厚積薄發;十年如一日,有人堅定不移執著守望。如果說過去的十年,是“文藝兩新”工作者孜孜不倦、匠心筑夢的篤行,那么他們努力付出凝聚而成的文藝作品,則是新時代給予他們的嘉獎。
“新的文藝組織”是指民營文化工作室、民營文化經紀機構、網絡文藝社群等民營的文藝團體;“新的文藝群體”是指不隸屬于體制內各類文化組織的、擁有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開展實踐活動的、為社會提供合法文藝產品服務的人群。從文藝類別看,涵蓋文學、戲劇、電影、電視、美術、攝影、書法、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民間文藝、文藝評論等全領域;從文化活動看,“文藝兩新”開展業務活動涉及產品創作、活動管理、收藏鑒賞和興趣組織等。“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四川省“文藝兩新”以其獨特的魅力,正逐漸在文藝文化領域嶄露頭角大放光彩。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青年文藝工作者們滿懷豪情壯志,思緒飛揚。他們緊隨時代步伐,把握時代脈搏,或以宏大場面體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或通過特定場景追憶某段厚重歷史,又或以小見大通過表現日常生活來體現中華文化濃厚深刻的人文精神……他們用心感知這個世界,用情詮釋生活點滴。
那么,當“青年”與“文藝兩新”這兩個極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身份碰撞在一起,會產生怎樣的火花?值此五四青年節之際,《現代藝術》以青春的名義,邀約戲劇表演、戲劇導演、音樂、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策展、攝影、書法、舞蹈、曲藝、雜技、蜀繡、蜀錦、漆藝、文藝評論18個文藝類別各3人合計54位“文藝兩新”工作者(藝術類別以文聯工作慣例為序,同一藝術門類以文藝工作者姓氏拼音首字母為序),呈現他們的文藝作品及其文藝故事,傾聽他們在新時代發出的新聲音。
這些藝術門類,各具特色,共同構筑起豐富多彩的四川文藝世界。通過戲劇表演和導演的雙重視角,詮釋戲劇作品臺上臺下的精彩演繹;國畫、油畫、版畫、雕塑及策展深諳傳承與創新的融合之道,創作、策劃、組織、呈現,相輔相成、相互依存,共筑藝術盛景;攝影是洞察力的具象化,城市與人文、美景與情感,可觸可摸、可親可近;書法,是青年個性與古人智慧的交融,一筆一劃,筆墨酣暢,大快人心;音樂聲起,舞臺之上,躍動青春的身姿,聚光燈下張開夢想的翅膀,青春故事由此展開;相聲表演,妙語連珠,詼諧幽默,若言入耳皆是笑;而魔術表演,從驚險到溫情,新鮮別致,滿足青少年兒童對夢想世界的美好幻想;蜀錦、蜀繡、漆藝等民間藝術古韻今風,合奏齊鳴;文藝評論則如敏銳的探險,析理入微,抽絲剝繭,以小見大,揭示藝術的深層內涵……“文藝兩新”青年群體充滿活力、想象力與創造力,盡管藝術門類各有不同,各自的藝術語言、創作思路和創作題材也多種多樣,但這些文藝作品傳遞出的內容都有著同樣的溫度和溫情,展現了“文藝川軍”極具潛力的有生力量,所謂“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需要說明的是,囿于篇幅,諸多優秀“文藝兩新”青年人未能一一呈現,所呈現的作品及作者盡量求新,難免有疏漏和不足之處,請讀者作者批評指正。
戲劇表演
段青學
副教授,青年演誦藝術家,話劇影視演員、配音演員、主持人,四川省靈志藝術人才教育研究院院長助理、戲劇部主任、演員主管。四川省戲劇家協會會員。代表作品:《匠·心》《成都賦》《春江花月夜》等。曾榮獲話劇表演、影視表演、演誦等國家級、省市級政府獎共80余項。
偶然聽聞省級非遺——汪氏傳統手工皮藝,于是我組織團隊前往阿壩州松潘縣進行實地采風。三進藏區,我了解了皮藝百年的制作、銷售、歷史,以及傳承人故事和目前存在的困難與挑戰后,便開始劇本創作。作為制作人、主演之一的我在此創作中,完整見證了作品“從無到有,從簡到豐”的過程。不管在哪個時期,大眾化、民族化的價值取向都在不同藝術門類中充分呈現。我們要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挖掘和積累素材,戲劇的題材才會有思想、有溫度、有力量,作品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用現實題材話劇闡述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內涵與屬性,是對中國當代藝術創作實踐的理論歸納與提升,也是用戲劇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實踐。
李柯瑾
大庸戲劇簽約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戲劇家協會會員。主演話劇《超·躍少年》《疫戰中的婚約》等。參演作品曾榮獲四川省文聯年度“百佳推優”工程優秀原創文藝作品。
作為一名話劇演員,在享受舞臺、淬煉自己、扎實演技的同時,我還切身感受到戲劇藝術的獨特魅力與力量——“治愈”與“引導”。近年來,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以及青年人“躺平”現象備受關注。我們能否通過戲劇的方式幫助他們?話劇《豆蔻年華》給了我們一個答案。《豆蔻年華》講述一群高中生在青春期面對親情、友情與愛情時的思考與選擇。作為創作者,我們尊重規律,看見行為背后的本質,通過角色塑造與臺詞感染力,為觀眾傳達“正”的信念,讓他們能感受劇中人物的獨立人格精神,幫助觀眾建立更多深度思考,重新燃起為夢想奮斗的信心。
文碩似
演員,導演,主持人,“星光·1953”紅色空間的運營負責人及戲劇演員。畢業于四川音樂學院表演專業,一直深耕于藝術行業,致力于用戲劇的形式傳遞更多的情感與故事。代表作品:情景短劇《F套餐》等。
《F套餐》是一部充滿溫情與人文關懷的情景短劇作品,講述城市中一群人為有困難的陌生人免費提供“F套餐”的故事。在創作過程中,我們不斷嘗試、不斷磨合,力求將每一個細節都做到最好。從劇本的改編到現場排練,再到最終的演出,每個參與者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這部作品的創作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藝術的魅力和挑戰,每一次的嘗試與挑戰都讓我更加堅定地走在藝術的道路上。未來,我將繼續努力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表演能力,為觀眾帶來更多優秀的作品。同時,也希望能夠通過我的表演,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和人文關懷,讓藝術成為連接人與人的橋梁。
李一行
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演藝教研室主任,四川師范大學外聘教師。成都市文藝兩新聯合會理事,四川戲劇家協會會員。作品曾榮獲金刺猬大學生戲劇節“金刺猬獎”等獎項。
為什么童話故事總有令人滿意的結局,可生活總是不盡如人意?我們都明白童話不是生活,生活也不是非黑即白,我們偶爾需要叛逆、欺騙、心機,與壓抑的環境對抗、周旋,偶爾的“邪惡”并不能直接把人定義為不值得原諒的壞人。但是無論現實中的我們身處何種境地,終歸還是希望大家能保持一顆善良的心,面向光明。《太陽照進沼澤之時》部分改編自安徒生童話《踩著面包走的小女孩》,選用童話故事中的不完美小孩作為主角,作為現實生活中叛逆的代表,希望能弱化人們心中對“惡”與“壞”的絕對評判。生活環境已經如此艱難,我們需要對生活、對他人、對自己都多一些寬容,允許偶爾的犯錯,以善渡人,相信溫柔的力量。
伍 埕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深圳市戲劇家協會理事。代表作:戲劇《永遠跟黨走》《芙蓉花紅》等,沉浸式體驗戲劇《曙光》《星光·1953》。曾榮獲文化和旅游部群星獎金獎,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獎等獎項。
從事舞臺、影視類工作20多年,我一直在不斷尋找值得關注的故事和人物。從《芙蓉花紅》,與創作組深入了解數位先輩可歌可泣的信仰堅持;到《醫·生》,使用后現代主義藝術手法,進行了一次現代與傳統的碰撞試驗;再到《曙光》,與那群生活在風雨飄搖時代的抗爭青年“相遇”,讓我們找到了那束值得被世代銘記、引領藝術工作者前進的“光”。我們缺少英雄,缺少故事嗎?我們只缺了靜下來的心!不靜、不深、不悟,何以守正創新?我是幸運的,有“光”的團隊一同深入創作,不急不躁;我們是幸運的,不被快速、碎片的時代左右,一同堅持,將這份文化責任堅持和傳承下去。
朱強榮
四川藝術職業學院專任教師,國家三級演員。四川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四川省舞蹈家協會會員。代表作:導演作品《背影》《十二公民》等。曾榮獲四川省戲劇小品(小戲)比賽二等獎、三等獎,四川藝術節四川群星獎,中國國際合唱節優秀合唱團指導教師等獎項或稱號。
《十二公民》以一場充滿激情、沖突、火花四濺的法學院模擬庭審激辯為主線,是一出封閉式結構的正劇。故事以現場12位陪審員的投票開始,又以12位陪審員的投票結束,在社會不同階層群體的三觀碰撞下,揭露了超越案件本身的諸多社會問題。故事以現實主義為主,跌宕起伏、引人深思。我們將這部作品作為傳媒與演藝學院20級表演專業的畢業大戲,以話劇的形式呈現在舞臺之上,以期反映對生命的尊重、對偏見的反思、對法律公正的維護。希望能夠通過這部作品,更好地引導和激勵中國新青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