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立
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員,綿陽三江城市雕塑園林研究所所長,綿陽市文化旅游集團公司文化藝術產業顧問,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外聘教師。作品曾榮獲IDEA美國工業設計優秀獎,金點設計獎等國際國內設計獎項,多次參加國內美術展覽。
藝術創作,對我而言,是一種既神秘又充滿魅力的旅程。每一次的雕刻,都是我與世界的對話,是我內心的情感、思考和理解的體現。
藝術創作不僅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心靈的流露。在創作的過程中,我試圖捕捉那些瞬間的感覺,那些深深的、難以言表的情感。我試圖通過我的作品,讓觀者能夠感受到我所感受到的,理解我所理解的。
對我來說,藝術創作是一種療愈,也是一種挑戰。每一次的創作,都是對我自身技能和理解的挑戰。我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嘗試新的技巧和方法,才能讓我的作品更加完美。這種挑戰讓我始終保持對藝術的熱情和動力。
徐源松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講師。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綿陽市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作品曾參加國家級、省級展覽并獲獎。獲中國文聯青年文藝創作扶持計劃資助項目,四川藝術基金青年項目。作品被中國美術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四川美術館、鄭州市人民政府收藏。
在少數民族雕塑的創作之路上,我踏入了一個絢爛而神秘的世界。每一次雕琢,每一次塑造,都飽含著我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深深熱愛與敬意。我渴望通過雕塑的筆觸,詮釋出少數民族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我細細打磨,精心雕琢,力求將他們的民族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的傳統習俗、宗教信仰、神話傳說,如同一座座取之不盡的靈感寶庫,為我的創作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我竭力將這些元素融入雕塑之中,賦予作品更強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朱硯秋
四川富瑞精典景觀雕塑藝術有限公司設計總監。師從孫闖教授,近年的工作重心在公共雕塑領域的設計表達和工藝探索;創作重心轉向插畫及圖畫書領域。
無論東西,雕塑的產生以及歷史上新雕塑形式的出現,往往伴隨著“功能性”:或物理空間承載,或紀念,或裝飾。在當代,雕塑的界定早就彌散無邊,各藝術門類相互交融,突破傳統形式,互借物理要素,植入隱喻觀念。身處大步流星、疾速代謝的創作環境中,我想做點輕松簡單的東西,做一件單向“線性”的、直觀可讀的、具有雕塑原始屬性的、作為裝飾品的雕塑。晝夜皆有夢魘。人們每每受驚,也常無摧枯拉朽抽離夢魘的能量,但只要明白人生如夢,也可靜待夢魘。雕塑用“獨角獸”“鱷魚”“手”“腳”等主題作為裝飾,突出夢境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