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是全過程育人體系的重要載體。美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凝聚了豐碩的育人資源,深化了育人實效,彰顯了高校美育工作的價值意蘊。近年來,高校美育發展取得顯著進步,但在課程實施中仍然存在薄弱部分。為了真正做到美育融通,高校應當積極創新育人方法新模式,穩步推進美育課程改革,依托數字技術賦能美育,構建美育話語體系,深入挖掘美育資源,助力美育提質增效。
[關鍵詞]高校美育;價值意蘊;發展路徑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教育內容中一種特殊的教育形式,可以通過人們對于“美”的認知與向往達到浸染心靈的效果。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明確指出新時代美育工作的指導思想、主要任務目標和工作舉措,為進一步強化學校美育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南和行動遵循。高校作為承擔立德樹人任務的主陣地,要在充分把握美育功能、規律基礎之上,立足時代生活,營造文明高雅、風清氣正的育人環境,推動學校美育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一、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價值意蘊
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的全方位、全過程、全場域,是結合新歷史條件下提出的新要求,對于實現價值塑造、行為涵養、啟智潤心的育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根基與血脈,充分展示著民族的精神特質。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具有獨特精神的中華文明,正是這種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給予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雖然古代沒有明確的“美育”概念,但中華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美育資源。如蔡元培先生曾指出:“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潑、敏銳之性靈,養成高尚純潔之人格。”[1]厚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美育資源,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影響力,為高校開展美育工作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學素材。對于學生而言,直接參與美育活動中,自覺接受中華傳統文化的陶冶與塑造,在潛移默化中強化自身文化意識,堅定文化自信。
(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美育與德育緊密關聯,美育傾向于審美價值的凸顯,強調心靈情操教育。而德育則更加注重通過理論塑造、價值引導實現教育目的。從根本上來看,二者的目標是統一的,都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新時代為方位,以培養高尚情操、志向高遠的人才為使命。從內容上來看,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重疊性,可經過整合重塑,達到協同育人效果。從教學方法上來看,二者兼容并包、互為補充、取長補短,使思政教育更加有趣有形,使美育更加有理有據。
高校思政教育與美育協同發展并不是簡單地將內容進行摻雜揉和,也不是單純地進行理論、情感的輸入與輸出。思政工作者要明確價值導向,在課程中注重凸顯政治理論的內涵意蘊,讓學生深入感悟理論的魅力,進而產生自主學習意識。同時,在課程中創設美育環境,融合美育要素,擴展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協同并進的渠道,有效調動學生情緒,使之在立體化、具象化的活動中,內在氣質、道德情感得以升華。因此,要大力推進高校美育工作的發展,努力實現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三)培養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
青年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青年的思想品質事關民族復興和家國建設。高校要做好人才培養工作,不斷為強國目標的實現提供扎實的人才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通知》中從三個層面對做好新時代美育工作作出任務部署,要求以美育浸潤學生、以美育浸潤教師、以美育浸潤學校。加強美育工作,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體現,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彰顯。美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載體,高校要找準發力點,著力發揮美育的育人價值,依托先進典型和榜樣的力量培養學生家國情懷。通過課程改革、實踐教育強化學生責任擔當。
二、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現實困境
進入新時代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學校美育工作的開展,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明確推進美育實踐的方向、視野。各大高校美育工作成效顯著,探索出了美育的特色模式,但不可忽略的是,當前美育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共性問題,需要針對性解決。
(一)美育課程建設缺乏系統性
美育課程建設是高校開展美育工作最為具體的表現,直接關系著高校美育工作的成效。新時代以來,伴隨著育人要求的不斷提升,深化教學改革行動,美育課程建設是其中重要的一環。實踐中可見,當前的美育課程建設缺乏系統性,并未將美育價值功能全面體現。由于受到現實就業情況和大環境的影響,部分高校更加關注學生就業方向和專業技能,在人才方案制定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沒有很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進行調整。課程目標的制定上也不夠明晰,與其他課程相比,美育課程的特點和要求稍顯薄弱。
由于學時和課程內容的制約,課程內容的選擇需要更加認真謹慎,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合理安排理論學習和實踐活動,有計劃選取符合學生專業特點和發展需要的美育內容,以達到育人目標。但在實際中,存在過多側重美育知識、審美能力訓練的現象;教學設計不夠新穎,過度注重文本內容設計,沒有有效結合學生的特點、需求進行創新;對于教學資源的運用,缺乏多樣性、針對性,沒有很好地達到靜態教育與動態教育的融合,忽視了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二)美育環境創設缺乏整體性
校園空間是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場所,舒適美好的場域,可以使人身心愉悅、心情舒暢,有助于舒緩個人壓力,提升生活幸福感。因此,校園空間對于提升美育工作實效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中,部分高校并沒有意識到校園環境的創設,忽視了美育環境對于學生審美能力、心靈塑造的功能。高校要注重校園美育環境的營造,提供充滿正能量、釋放壓力的環境場所,讓學生在校園氛圍中發現美、接受美、感悟美。
其實,接受美育的不僅只有學生,還包括教師。教師是開展美育的基礎,也是核心力量,要注重教師的美育素養和審美能力的提升。美育不單單只是藝術類教師的責任,更是全學科教師的責任。要將美育素養納入到教師培養計劃之中,加強美育意識教育,適應美育需要。家庭教育也是影響學生品格養成、意識形態的重要環節,家長要關注孩子的成長發展,給予孩子正確的價值引導。新時代的大學生,處于一個國際形勢紛繁復雜、網絡空間信息交互迅速、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多變的時代,價值判斷極其容易被這些社會特征所影響。面對這種情形,需要學校、教師、家長形成合力,共同致力于培養健康人格、充滿活力的時代新人。
三、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發展路徑
新形勢、新格局,加強高校美育工作,要大力破解當下制約美育發展的突出問題,深刻認識美育的豐富內涵,推動高校美育創新發展。
(一)推進美育教學改革,融合學科創新發展
《通知》中對于如何進行美育教學改革作出實施安排,要求深刻理解美育內涵,遵循美育特點,實現協同構建美育課程體系。以藝術課程為主渠道,積極進行課程改革,優化模式方法,融合其他學科蘊含的美育價值,豐富課程資源,創設課堂情境,鼓勵學生風采展示,凸顯課堂魅力。這既是強化美育的實施路徑,也是落實美育的目標任務。
推進美育教學改革,需要找到破除發展壁壘的“良方”,精準實施,獲得改革成效。一方面,要創新發展思路,補足發展短板。在教育實踐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通過系統教育、實踐教育獲得審美教育,進一步實現人生品格、精神世界的完善。教師要恪守行為規范,自覺接受審美熏陶,成為具有較高審美素養的教師,帶給學生美的體驗與教育,使之接受高質量的美育。學校要提供設施完善的美育空間,保障美育活動的正常開展,讓學生切實接受美育的滋養。另一方面,要加強過程性評價,健全學科評價體系。高校要圍繞美育工作的開展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評價體系,細化指標要素,突出責任意識,明確評價標準,鼓勵各部門學院展開交流合作,共同推動美育浸潤行動落地生根。
(二)搭建數字美育平臺,優化美育資源共享
結合當前教育發展的趨勢,探索數字技術在美育工作中的突出優勢,在美育中嵌合數字技術,實現美育場景、內容重塑,搭建資源共享的開放平臺,為高校美育提供多元化的技術支持。《通知》中提出:“以數字技術賦能學校美育,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地方平臺,開發教育教學、展演展示、互動體驗等優質美育數字教育資源,持續更新上線美育精品課程和教學成果。”[3]以數字賦能美育,不僅是數字資源的介入,也是對傳統美育觀念的突破,更是以數字化手段創新美育教學方法的新路徑。美育的本質是人,這就要提升師生數字素養,以便在面對繁雜的數據資源時作出正確的選擇,選擇適宜的資源、案例進行教學內容的整合和再創造。
搭建數字美育平臺是順應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需要,為高校開展美育工作提供了巨大的資源寶庫。高校師生要充分利用數字平臺,有效聯動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做到學習、體驗、感悟一體化教學。高校要大力支持數字美育平臺的建設,確保充足的建設資金,配備專業的人才隊伍合作實施,解決資源交互過程中的實際困難,構建數字美育新生態。高校要注重數字美育環境的創設,實現美育環境的整體性,形成美育空間、美育師生一體建設,提升美育教學質量。
(三)強化美育語言表達,構建特色話語體系
在育人過程中,話語表達處于關鍵位置。當前教育的話語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如果不順應潮流作出改變,將難以把握美育的主動權,進而降低美育育人的效率。我們要以學生特點為出發點,創新既順應時代要求又符合學生喜愛的話語體系,進而達到理想的美育實效。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4]在全過程的教學活動中,教學語言的使用直接關系著教學效果。就拿思政教育來說,其中蘊含著許多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容易讓學生產生疏離感和疲憊感。如果我們能夠將美育話語與大道理結合使用,將會使原本高深的概念學說變得有趣、形象,學生的接受度也會更高。如在講到馬克思的生平經歷時,可以用“最熟悉的陌生人”來形容,用生動立體的語言引導學生思考。在講到中華傳統美德時,可引用古詩詞進行印證,如“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無論從事哪個學科教學,都要重視美育語言的使用,防止簡單地進行知識灌輸,應注重以理服人、以情化人,發揮美育語言的感化力。
(四)創新傳統文化美育資源,挖掘地方特色美育資源
中華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其中許多內容蘊含著強大的審美價值,如歷史古跡、詩詞歌賦、民間風俗、傳統技藝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道德規范,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5]近年來,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更為廣泛,蘊含的美育資源也更加顯現。如杭州亞運會開幕式中的文化元素,匠心獨運,令人印象深刻。開幕式在秋分之日,展示系列良渚文化,通過數字技術讓《千里江山圖》《富春山居圖》動了起來,再現文人雅集的場面,采用“數字融合”的方式讓全民參與其中,讓大眾真實感受到文化資源的當代價值、審美價值和教育功能。隨著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的增強,一系列的文藝創新作品頻頻出圈,如《中秋奇妙游》《如果國寶會說話》《大魚海棠》等。這些節目之所以能夠獲得觀眾喜愛,是因為生動詮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氣質,符合當代的審美需求。因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文化資源,用于美育實踐中,提升學生的文化審美水平。
美育不僅在課堂之上、校園之中,還存在于社會大課堂。地方文化資源存在極具特色的美育資源,根植于本土的真實情景,更加打動人、吸引人。如電視劇《繁花》中提到的紅幫裁縫,在課堂中可以融入紅幫裁縫的故事,也可以走進寧波幫博物館,帶領學生獲得全新的審美體驗,了解地方文化,增進地方情懷。還可以結合實踐教學,讓學生走訪教育基地或者參觀地方風光。學生既可以通過場館資源滿足學習需求,也可以在大自然中獲得綜合性的審美體驗。
結束語
新征程上,高校要聚焦美育內涵,不斷深化對美育工作的認識,開展全過程美育、全員美育,有效探索育人培元的新模式,創造更多具有典型性意義的資源案例,推進美育成果創新轉化和文化創新,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先鋒力量。
參考文獻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當代江西,2022(11):4-26.
[3]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1/content_6924205.htm
[4]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2).
[5]習近平.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12-15(2).
作者簡介:凡思敏(1994— ),女,漢族,河南固始人,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