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舒萬暢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蓬勃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以系為基礎,結合數字科技的特性,職業院校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數字化轉型。這場轉型不僅在理念和目標上有所提升,更在標準化、實踐性和場域性等多個方面進行系統化的創新。其最終目標是構建職業學院全新的數字化生態,展現人機融合、校園智能化和治理數字化的鮮明特點。為了有效應對新時期的挑戰,高等職業教育必須持續推動數字化改造的進程。這要求不斷更新職業院校的教學形態,構建智慧教育生態,并重新構建職業院校的管理要素體系,以實現管理現代化。通過這些努力,職業院校將能夠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的發展需求,提升高等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
[關鍵詞]職業院校;數字化教育;教育變革;治理現代化
一、數字化助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意蘊
(一)助力構建一體化職業教育體系,走出職教特色道路
職業院校在我國高校體制下承擔著為社會提供高素質技術人員的重任。建設“中高本研”融合型的現代職業院校,是高等職業教育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選擇。目前,高等職業教育已形成以五年制職業院校為主體、中等職業教育為貫通、本科職業教育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相互配合的制度。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應加強各級職業院校的聯系,構建多層次、高質量的職業綜合院校。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職業院校面臨著新的挑戰,其中“中高本研”一體化為核心的“立交橋”建設尤為關鍵。通過共建高等職業教育、共享優質課程資源、師資隊伍等數字化平臺,各級學生得以在不同層面上實現融合,推動地方政府深入探討合作型人才培養模式。數字化技術為國家各級職業院校優質辦學提供有力支撐。為構建優質完整的職業院校體系,需對各級院校進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挖掘和發揮各層級院校的辦學特色。數字化技術為職業院校變革與發展注入活力,推動多層面的實現優質辦學目標。
(二)助力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打造職教命運共同體
高等職業教育要走上高水平發展之路,必須明晰其辦學模式。《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把高等職業教育放在了與一般教育同等的位置上,這是一項重大的戰略性決定,也是一項重大的舉措。而《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則強調了職業院校的辦學特點和模式。要明確職業院校和一般院校的辦學方向,并突出職業院校的辦學特點[1]。數字化改造是職業院校的必然趨勢,數字技術的應用有助于實現從“層次教育”到“類型教育”的轉變。職業教育兼具“教育性”和“職業性”,數字技術能更好地發揮和彰顯高等職業教育的“職業性”。數字技術與職業院校的深度結合能推動企業與學校的合作,實現多方協同,數字賦能,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同時,通過數字化手段提高“雙師型”師資的綜合素質和數字化水平,從而提高學生數字化素養,夯實職業教育高品質發展的根基。
(三)助力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增強職教內生動力
職業院校教學質量是其辦學水平的衡量標準,而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是推動其變革與發展的關鍵。為提升人才素質,高等職業教育應以培養高技能優秀人才為核心。隨著數字經濟發展和產業變革,新興產業對高技能人才素質提出更高要求,職業院校應積極運用數字化手段,優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提升辦學水平。人才培養觀念也在經歷深刻重塑,從傳統教育向復合教育轉化、終結教育向終身教育轉化、傳統教育向數字化教育轉變。數字技術正在改變學生的學習時間、空間和教學條件,降低人才培訓的時空限制,提高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提供學生自主制訂學習方案的數字平臺。通過“數字輔助”培訓,職業院校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裝備和手段。
二、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的邏輯框架
(一)理念層:以數字化思維引領職業院校變革
在數字時代,個體與企業的思維模式對于完成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思維的彈性和適應能力直接影響轉型的最終結果。數字化思維以虛擬性、即時交互性和先驗性為特征,是數字社會中應用數字科技的理論指引,對數字實踐的良性發展起到關鍵作用。為促進高職院校的高效轉換與升級,必須摒棄過去傳統的技術轉移模式,構建以數字化理念為核心的開放式生態。該生態注重技術與價值觀的融合,克服過分依賴技術導致的片面教學目標、單一教學內容和機械化教學過程的問題,強調數字化教學。
(二)目標層:以智慧教育培養高階數字化人才
在數字經濟時代的大背景下,企業對人才的創新思維和數字化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目前尚不能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導致數字技術專業人才嚴重匱乏。為此,高等職業教育必須主動推進專業教育改革,加強信息科技與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滿足各層次的需求。應以智慧教育為手段,培育具備全面素質的數字人才。智能教育,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全新的教育生態,促進科技與教學的緊密結合,將“知識+技能”轉化為“智慧生成”,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職業院校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探索智能教學,推動數字教學改革,創新教學形式,加強數字教育資源平臺的建設與分享,構建新型智能教育模式。在此基礎上,利用數字孿生、虛擬仿真、人機互動等技術手段,構建一個面向高職院校的智能模擬培訓平臺,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未來就業環境。
(三)實踐層:以技術賦能推動智慧化校園建設
智慧校園,作為一種新興的教育形態,在新技術的推動下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它以虛擬現實技術為導向,結合數字科技,為教育教學、人事管理、實習培訓等環節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構建了智慧教學、虛擬仿真、智能感知等基礎架構,形成一個信息交流互通、資源共享的生態圈。通過培訓教師運用智慧教學方法,我們能夠實現對學生的個性化教育,從而實現對整個校園的高效管理。我們繪制了師生行為和學校運營狀況的圖譜,旨在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本項目將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情感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各類群體進行深入分析,為教師、學生和管理者提供精確的個性化服務。同時,借助云計算、區塊鏈和數據挖掘等技術,打破數據孤島和信息壁壘,促進職業院校各項行政工作的整合與協同,提升治理效能[2]。通過數字化手段,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共同探索職業院校教育的新模式。在此基礎上,我們提出了一種適應高等職業教育的教學模式,旨在促進高職教育與產業鏈、人才鏈和創新鏈的深度融合,這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嘗試。
(四)場域層:以平臺互通實現多元化場域融合
在市場經濟不斷深化的今天,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愈發緊密相連。在此背景下,職業院校展現出鮮明的跨學科交叉融合態勢。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多媒體信息的廣泛應用,不僅突破了時空的限制,還極大地拓寬了教育的領域,促使線上線下、現實與虛擬實現深度融合。全國職業院校智能服務平臺和職業院校特色課程資源庫的建立,對職業院校的平衡發展及協調管理起到了關鍵作用。高等職業教育與行業的深度結合,已成為一種“共生”“共贏”的發展潮流。數字化的進步,使得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跨學科思考與問題處理能力。隨著數字化技術的普及,職業院校與企業的關系得到進一步強化,企業對高等職業教育的關注度也在持續升溫。通過該系統的實施,職業院校可以準確把握企業的需求,及時開展針對性培訓,增強培訓效果。
三、數字化助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一)教學資源應實現數字共建共享
職業院校的信息化建設,重點在于數字化建設的推進與實時雙向分享的實現。目前,職業教育已基本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全面覆蓋。然而,不能僅僅將其視為數字的堆砌。數字教育依托信息技術的應用,以人數協同管理為核心,對傳統教育方式進行了深度的變革。必須強化頂層設計,進行整體規劃。成立專門的“數字化教學資源”管理機構,實現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的統一管理。各地區應制訂相應的建設導則和規定,引導職業院校建立優質的數字化教育資源庫。需要形成多方協作、共同建設的格局。為適應當前數字教學資源建設的需要,我們需對現有的模式進行改革。在政府宏觀指導下,我們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使職業院校和教師成為數字教學資源的主要受益者和貢獻者。同時,工業企業作為數字教育資源的主要用戶和提供者,也應將其生產成果融入職業教育中,共同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構建并完善我國高校圖書館數字化信息資源的質量保證機制。建立嚴格的訪問規范,并根據教學使用情況、用戶反饋等對數字資源進行周期性的篩選。要實現數字化信息資源的雙向分享,提高其交流聯結程度。
(二)教學管理應實現數字共治
在職業教育中,應當認識到數字化并不僅僅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而是一種能夠引領教育領域變革的重要力量。當前,許多職業院校仍然過于依賴傳統的經營方式,未能充分利用數字化教學。為了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實施“數字共治”,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職業院校的管理者可以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將數字化變革視為提升教育質量、優化管理流程的重要途徑。要將數字理念深入貫徹至學校管理,我們必須構建一套覆蓋教學管理、考試、考核、科研和培訓的全方位數字化管理系統,以實現人機協同治理。同時,我們還應優化現有的“數字化校園”管理體系和“一站式”服務平臺,提升其開放性、靈活性和標準化水平。在此基礎上,我們需要提升管理者的數字化素質,推動離線管理與工作流程的數字化變革,從而形成一種全面的數字決策與互動模式,進而提升學校整體的數字化管理與決策
能力。
(三)教師課堂教學管理與服務層面
一是針對職業院校畢業條件的設定,進行了深入的調研與探討。通過對實踐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的細致分析,明確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上,對畢業條件進行了具體化,確保其實踐性。在實踐教學環節中,采取了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全面、客觀的評價。這些評價數據和方法的多樣性,為評估提供了更為精準的依據。評價內容不僅包括線上學習時間、階段性成果等硬性指標,還注重對學生軟實力的考查,如學習態度、團隊協作等。評價方式則融合了自我評價、同伴互評、師生互評等多種形式,確保評價的公正性和準確性。此外,還應積極與企業合作,邀請企業導師參與評價,為學生提供更貼近實際需求的指導[3]。在實踐教學中,設定了若干關鍵節點,進行階段性評估,旨在引導學生及時調整學習方向,發現并改進自身不足。這種過程性的評估方式不僅提高了評估的可信度,還促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反思、進步。
二是作為數字科技人才的培養者,教師需要明確自身的職責和使命,了解數字化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只有通過全面培養和實踐,提升自身的數字素質和教學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數字化時代的需求。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專業培訓,從教學資源建設、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評價創新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培訓[4]。同時,教師應主動利用全國智慧教學平臺等資源和平臺,開展在線協作學習和示范培訓,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實現個人與數字化時代的同步發展。教師需要從多方面推動數字化轉變,包括職業課程實施理念、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方式等,加強數字化技術與職業院校教學的深度融合,為培養更多優秀的數字科技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四)教學平臺應實現數字賦能
在職業院校的數字化轉型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數字化技術在教學平臺中的重要性,這要求提升數字化賦能的水平。首先,需要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從“工具論”的觀念轉變為“思想論”的觀念。這意味著將數字化技術與教育平臺深度融合,使其成為實施數字化教育思想的重要載體,而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輔助工具。其次,職業院校應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推動數字化校園向智能化方向發展。這需要高等職業教育強化數字環境,整合基本資訊科技裝備與數字科技,建立起智慧校園、深度數字校園以及智慧實訓空間等。在此基礎上,需要構建一套完善的基于網絡的數字化教育平臺的運行與維護體系。此外,還應強化對平臺的資源集成和管理,建立特色專區和實時的交流通道。為了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和實時性,還應組建專業的技術團隊。這些措施可以為職業院校的數字化改造提供有力支持,促進其持續發展。
結束語
隨著數字經濟的迅速發展,職業院校面臨數字化轉型的挑戰。這需要我們重新思考和定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管理者的管理以及資源的構建。職業院校的數字化轉型是應對數字化時代挑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趨勢。已有研究探討了轉型的內涵、內容和途徑,強調從“技術集成”向“人—機”過渡。這些研究從宏觀層面提出推動數字化轉型的方法,但微觀層面研究不足。為了滿足社會產業的多樣化需求,推動高等職業教育現代化,職業院校需要明確數字化轉型的內涵。從系統視角深入探討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的理論體系和實踐路徑,構建理念、目標、實踐和領域層面的理論框架,提出具體實施對策和途徑。這些研究將為推動職業院校數字化轉型、促進高等職業教育現代化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參考。
參考文獻
[1]孫虹,劉建中,劉沛平等.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基于產教融合協同創新視域的新工科實踐教學體系研究與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20(49):299-300.
[2]吳春雷,王雷全,崔學榮.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21(2):110-115.
[3]管連,梁建花.新工科背景下校企協同育人模式探索及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8(11):100-103.
[4]張玲艷,邱水才.新工科背景下產教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2,95(18):184-186.
作者簡介:李丹(1990— ),女,漢族,江西鷹潭人,江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教育學。
舒萬暢(1990— ),男,漢族,江西鷹潭人,江西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