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照生 賀艷花
[摘 要]比較文學學科實行跨學科教學,緣于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學科發展趨勢以及比較文學學科本身的跨學科性質。研討與實施比較文學跨學科教學對于厘清比較文學學科的特質、價值與教學均有裨益。比較文學跨學科教學要從教學理念更改以及各個板塊教學方式變更等七方面來實施。本文以文學與其他人文學科板塊中文本案例《魯迅與尼采哲學關系》的教授,作為比較文學跨學科教學案例。
[關鍵詞]比較文學;跨學科教學;《摩羅詩力說》;尼采哲學
一、比較文學跨學科教學緣由與價值
推行比較文學跨學科教學是因為兩方面原因。一是原有學科劃分局限于本學科的教學和研究已然不適應當代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主張學科交叉與融合的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成為學科建設的新方向,跨學科教學與研究變成各學科發展的共同趨勢。二是作為一個19世紀才誕生的學科,比較文學最初就含有跨學科的內在要求。率先提出比較文學的法國學派所堅持的影響研究,需要歷史性地追索一個作家在他國的傳播情形,或探究一個國家的文學如何受到別國文學影響,為此,研究者們應該掌握多門外語,熟諳翻譯學、流傳學、媒介學等知識。經由20世紀美國學派的批判與拓展,比較文學變得越發開放,辨別文學與繪畫、音樂、哲學、宗教、科學之異同也變為比較文學的重要課題。自此之后,跨學科教學與研究變為比較文學的必然要求。
然而,目前比較文學教學研究主要集中于教材編寫、教學改革與教學總結和展望三個方面,并無論文專門研究比較文學跨學科教學的必要性、價值與開展途徑。比較文學跨學科教學對于比較文學學科本身、具體教學都有重要意義。它首先有益于厘清比較文學學科屬性,鮮明地彰顯出比較文學的宏觀視域與跨學科性質。對比較文學的常見苛責是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每一學科皆要文學比較,為何還要比較文學這一學科。這是因為比較文學并非文學比較,而是跨國別的文學比較,而且探究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關系。雖然后者也涉及其他文學學科,但將之作為一個主要課題還是比較文學所獨有。其次,它可以更明確地體現比較文學的學科價值。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學科多是教授特定文學知識,不益于學生拓展視域,關注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深層關聯,引用其他學科知識。比較文學跨學科教學則注重引導學生從更寬廣的人文學科視域理解文學,比較文學與音樂、繪畫、雕塑等藝術學科之間的異同,發掘哲學與宗教對文學的影響、文學在歷史中的傳播、文學作品對現代心理學的啟發,由此進一步辨明文學有別于其他藝術的特質,文學與各人文學科的錯綜復雜關系。再次,它可以更清晰地講解比較文學各板塊。比較文學中的流傳學、媒介學、主題學、形象學等板塊與一般文學學科中的相關板塊并不同,它們是指跨國別或跨文化之下的文學流傳、文學傳播媒介、主題變遷與異國形象。它們含有歷史學、媒介學、翻譯學、哲學等學科知識。
二、比較文學跨學科教學實施路徑
比較文學跨學科教學主要從七個方面來實施。一是將跨學科教學確立為比較文學教學的理念與基本方法。先前比較文學教學只是在界定比較文學、講述文學與其他學科間的關系時提及或應用跨學科,本論文則提議在比較文學的所有教學中貫穿跨學科教學,所有的教學板塊中都應用跨學科教學,將跨學科與比較文學學科性質與價值相關聯。二是在比較文學流傳學中應用跨學科教學。以歷史學方法與實證哲學教導學生查詢具體的典籍、傳記作品與版本,以考證作品在他國的流傳、作家對異國作家的影響,促使學生在比較文學學習中保有歷史與實證意識。三是在比較文學媒介學中應用跨學科教學。以外語學科的翻譯學知識引導學生關注文學文本在譯介中,因為不同語言、文化與表達而發生的變動,以及創造式、個性化翻譯等翻譯現象背后的文化因素、翻譯者的意圖、時代與政治因素。以新聞學科的媒介學理論指導學生發現媒介對文學傳播、改編的影響。四是在比較文學主題學中應用跨學科教學。以歷史追溯的教學方式教導學生觀察文學在不同國度的傳播與演變,用文化學的研究指導學生探察主題變異的原因,以及不同民族處理同一主題的表達形式。五是在文學與藝術比較板塊中應用跨學科教學。將文學放在繪畫、音樂、舞蹈與電影等藝術學科之中,導引學生尋覓文學與藝術關聯,又引導他們在同一主題或同一風格下的不同藝術表現中辨別它們之間的區別,由此促成學生理解文學與藝術之間的關系、藝術門類對表達的影響和文學的特性。六是在文學與其他人文學科比較中應用跨學科教學。分別從哲學、歷史、心理學、宗教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與文學間的關聯入手,指引學生知曉文學與其他人文學科同源,在當代同屬與自然學科相對的人文學科,但又因各自的學科目的、表達方式與原則而存有較大差異。七是在文學與科學比較板塊中應用跨學科教學。從天文學、地理學、生物學、植物學等自然學科與文學之間的關聯入手,教導學生了解文學與科學之間的淵源、互相借鑒與相互促進,教導學生發掘文學文本中的科學理論與科學技術等科學元素。從現代科學技術與文學之間的關系著手,引導學生察覺現代科學如何催生新的文學形式,部分文學又如何反思與質詢現代科學思維和理論。
三、比較文學跨學科教學案例枚舉
文學與其他人文學科板塊是比較文學中可以明確體現跨學科性質,且必須跨學科教學與研究的重要板塊,所以在本文中以該板塊跨學科教學作為比較文學跨學科教學的案例。文學與其他人文學科板塊主要研討文學與哲學、歷史、政治、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之間的關系,探討它們之間的關聯、互動影響,如作家對其他人文學科知識的吸收與應用,其他人文學科對文學的浸染,文學對其他人文學科的影響,以及文學與其他人文學科之間的差異等。但這里需要注意探究對象仍是跨國別的。下面以《魯迅與尼采哲學——從<摩羅詩力說>談起》作為該板塊教學的文本
案例。
1907年,魯迅寫下《摩羅詩力說》一文。他解釋摩羅出自天竺,本來被稱為天魔,歐人謂之撒旦,人本以目裴倫,故而,摩羅即一般而言的撒旦,裴倫即拜倫,摩羅詩力說也即探究撒旦派詩歌學說。拜倫、雪萊與濟慈三人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因為他們不屑墨守其時貴族禮儀與守舊道德,而敢于大力批判不合時宜、扼殺人的思想觀念、社會與保守派詩人,也因此被時人稱為撒旦派或惡魔派。但在該文的開頭,魯迅是直接采用尼采原文作為引言:“求古源盡者將求方來之泉,將求新源。嗟我昆弟,新生之作,新泉之涌于淵深,其非遠矣。——尼佉。[2]”尼佉即尼采,這段文字出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魯迅其后在文中也頻頻引用尼采原話來論證。
魯迅的尼采情結可追溯至他留學日本(1902-1906)期間,尼采思想在日本學界盛行。魯迅曾回憶道,當時在東京容易購得德國名著,價錢便宜,魯迅并沒有購買多少德國書籍,但唯獨長年在書櫥中留存《察拉斯忒拉如是說》(即《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書。1920年左右,他采用白話文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篇也即書的序言翻譯出來,刊發在期刊《新潮》第二卷第五期上。其實,魯迅之前就試圖翻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他曾模擬《莊子》或《列子》,以深奧的文言文翻譯該書序言的前三段,但可能有感艱澀而未發表出來。他之后也心心念念此書,為此在1935年囑托翻譯家徐梵澄將書的四卷全部翻譯出來,定了書名,交付鄭振鐸出版,還為譯本撰寫了序言。
魯迅在《摩羅詩力說》開篇援引尼采話語是要點明寫作此文的主旨,舊的源泉已消耗殆盡,需要尋得新的源泉。魯迅所言的舊的源泉是指舊文明,更確切來說是指古中國文明已經不合時宜,要為其時中國尋覓新思想源泉。他在文中提到最初享譽歷史、開文明風氣之嫌的許多古國,已然名存實亡或已然消失。而何處有新源泉、新生命力?魯迅提到尼采青睞野人,以為他身上有新力。尼采1872年著述《悲劇的誕生》,提到古希臘人在酒神狄奧尼索斯的祭祀中狂歡迷醉,也由此消除文明與理性的束縛而得以攫取狂野生命力量與意志。他是從叔本華學說中承繼了意志思想,但有別于后者要泯滅意志力,他則要人恢復與張揚強勁的生命意志。對尼采而言,強勁的生命意志才是人之為人的關鍵,他大力批駁基督教正因為它否定與抑制人的生命意志。魯迅贊成與接受尼采的生命意志學說,他還以歷史發展證實該學說。魯迅表示文明皆孕育于野蠻中,野人的外形之下都內含文明之花蕾、發展之動能和希望。古代皆是以蠻野為外在花朵,文明是為內在果實。但是一個民族或一種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則會出現暮氣,猶如死海一般失去生命力與前進之力。而古代中國或其時中國正有衰老癥狀,盡管保有悠久歷史與輝煌文明,卻停滯不前。古代思想無力更改其時國家現狀,為此,魯迅提出應該向他國尋得新觀念,新觀念與舊思想之區別是前者可以振奮、推動人們,而撒旦詩派正有撼動人們精神、去除暮氣與促進民族奮勇向上之力。
是以,《摩羅詩力說》雖是一篇文學評論文章,但實則從歷史與國家命運出發并致力于優化國家與人民的風貌,要以文學創制與思想之改變,將人從不思進取和長久停滯的思想文化與觀念中解放出來,不斷激揚每個人與整個民族的生命活力。而他之所以選擇“野蠻”的、具有破壞力的撒旦詩派,與堅信“野蠻”詩作可以構成其時國人的新動能,是基于尼采的生命意志哲學。事實是《摩羅詩力說》一文的內核即是強有力的生命意志與進取的生命態度。魯迅批判古國與歷史的思路,與尼采攻擊基督教的理路相同,他們也都堅持人或民族的死寂源于某種文化對生命意志的消弭,也為此需要重獲生命活力之物。1930年,魯迅回顧自己與《語絲》的關系時曾提及自己每當彷徨時,從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擠出批判舊時代的“炸藥”[3]。
然而,魯迅后來則較少言到尼采,在20世紀30年代撰寫的《拿來主義》中更是直言:“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了瘋。[4]”此時魯迅顯然是對尼采頗有微詞,對后者過于主觀、樂觀乃至偏激的哲學主張有所質疑。個人張揚的意志,難以徹底地改變時局,甚而傷害與毀滅自己。對尼采認識的變更與魯迅思想的變化不可分。早年魯迅因為青年人的激情,亟盼采用尼采意志學說喚醒眾人,為國家民族探尋良策。但因為年歲的漸增、革命活動的接連失敗、思考與認知的加深,魯迅逐步反思起先前學說。
實際上,在撰寫《摩羅詩力說》的同年(1907年),魯迅還寫了《文化偏至論》一文,以西方文化的演變指出變革時常產生偏激這一弊端。他提出文明皆從舊事物中演化而來,又對后者矯正、抗爭而易產生偏執。歐洲就發生這一狀況,因為激烈駁斥先前道德而出現孤立于世人與虛無思想。西方激進思想包括尼采思想,故而,魯迅之后特別提及尼采假借察羅圖斯德羅(Zarathustra)(即查拉圖斯特拉)之言說,自己思考太深而失卻伙伴,再回頭看國家社會是斑斕多彩。“吾見放于父母之邦矣!聊可望者,獨苗裔耳。此其深思遐矚,見近世文明之偽與偏,又無望于今之人,不得已而念來葉者也。”
結束語
總之,東方作家魯迅曾經深受西方哲學家尼采影響,很長一段時間以后者學說作為思想指引與救國救民的良方,但又因自己的思考與處境更變而對之重思甚或批判。魯迅對尼采哲學接受、吸收、應用與反思,清晰地印證出跨國別下文學與其他人文學科之關系。
當今是一個日新月異、飛速變遷的時代,數字化媒體、人工智能與ChatGPT等新科技手段的涌現不僅震驚著世人,也不斷地挑戰著傳統知識與學科劃分。文學教學與研究是否還可以像新批評家們或學院派那般,止步于文本分析、形式與結構解析?其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事實上,一般的語言修辭、風格、人物與情節研判,ChatGPT完全能夠勝任,而且要比一般學生完成得更好。那么,在此形勢下,借用更多學科知識,在更寬廣的視域中反觀、教授與研究文學,則更有必要。
參考文獻
[1]曾繁亭,張照生.“個人”與“革命”的變奏:西方浪漫主義中國百年傳播省思[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9(6):91-98.
[2]魯迅.魯迅全集 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佚名.魯迅全集.第四卷,三閑集(一)[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
[4]魯迅.魯迅全集 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作者簡介:張照生(1990— ),男,漢族,安徽合肥人,湖南理工學院,講師,博士。
研究方向:外國文學與理論。
賀艷花(1992— ),女,漢族,江西萍鄉人,湖南理工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2022湖南理工學院教學改革項目“新文科背景下比較文學課程跨學科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022B06);“高等數學課程多元教學方法研究”(項目編號:2022B18);2023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國內存在主義文學學術史研究(1980-2020)”(項目編號:23JD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