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夢詩 蔡薇薇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就業形勢的變化,“慢就業”現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是指部分畢業生在畢業之后,以尋求更“好”、更“穩定”,或者以提升學歷為理由的暫不就業。雖然“慢就業”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畢業生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未來,但也給家庭、學校和社會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本文依托學校對畢業生的求職意向調查數據從多個角度分析高校畢業生“慢就業”問題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慢就業;就業能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迅速迭代更新,5G、人工智能融入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伴隨新媒體、自媒體等媒介的快速發展,多樣化、碎片化的信息正改變著當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習慣和方式。大量未有效辨別真假的內容井噴式出現,影響著當代青年大學生的判斷力,導致了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多元
化[1]。青年大學生目前已顯現出自主、理性思考能力的退化狀態,奮斗擔當、堅韌創新等正確的價值觀被淡化,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高校畢業生缺乏對社會或對家庭的責任感,精致利己主義逐漸蔓延。
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一些行業遭受沖擊呈現衰退趨勢,人才吸納能力減弱,而新興行業則可能出現新的機會。由于高校人才培養存在一定滯后性,新的變化可能導致就業形勢的不確定性和新挑戰,高校人才培養與人才市場需求斷層和結構性錯位影響畢業生的求職自信心、人崗匹配程度及就業勝任度,從而催生出畢業生“不就業”“慢就業”心理。
一、學校2023屆畢業生求職意向數據
(一)畢業生意向去向選擇
根據學校2023屆畢業生求職意向報告內容顯示,畢業生的畢業去向意愿以求職(用人單位工作、自主創業、自由職業、基層就業)、繼續深造(國內升學和出國留學)和參加公考(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考)為主。有求職意愿畢業生5249人,首選求職的人數為2743人,有繼續深造意愿畢業生3718人,首選繼續深造的人數為2552人,其他畢業去向意愿的人數較少。有國內升學和公考意愿的總人數大體相當,國內升學意愿人數為3718人,公考意愿人數為3393人。從去向明確性來看,有國內升學意愿的畢業生明確性最高,意向國內升學的畢業生中,有72.98%畢業生會專門備考,意向參加公考畢業生中,只有37.25%會專門備考。從畢業去向意愿明確程度來看,國內升學意向畢業生的明確程度最高,達到88.6%,參加公考畢業生的明確程度則是79.62%。從畢業去向的首選意愿占最大意愿人數的比例來看,升學的比例也是最高的,有升學意愿的畢業生中68.64%將其作為首選去向計劃,有參加公考意愿的畢業生中僅24.58%將其作為首選去向計劃。從實際情況來看,公考錄取率遠低于考研錄取率,2022年國考錄取率為68:1,報考人數超過200萬人。同時,2022年的國考中,應屆生的招考人數占比達到了65%,意味著在國考中,應屆生身份并不是明顯優勢。
(二)畢業生對未來就業形勢的判斷
由于整體社會環境的影響,畢業生總體上認為未來就業形勢是嚴峻的。無論有無求職意愿,都認為未來就業形勢較差的畢業生比例均超過50%。有求職意愿的畢業生認為就業形勢較差的比例更高,達到57.1%,且認為未來就業壓力較大的比例為61.92%,兩項指標較無求職意愿的畢業生分別高出6.46%、10.72%。在求職壓力方面,2023屆畢業生認為求職壓力較大的比例較2022屆上升較多,上升比例達到33.71%。各院系中,外國語學院、旅游與文化產業學院畢業生認為未來就業形勢較差的比例最高,均在70%以上。藥學院、基礎醫學院畢業生相對情況最好,認為未來就業形勢較差的比例在40%以下。
(三)畢業意向求職情況
2023屆畢業生期望的就業地非常集中,86.63%的畢業生將四川作為首選就業地,與2022屆畢業生幾乎持平。其次是重慶,但比例僅為2.32%。次要就業地也相對集中,將重慶市作為次要就業地的畢業生比例為27.51%,其次是四川、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比例均在3%以上。由此可見,大多數畢業生的首選及次要就業地均以川渝地區為主,其次是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畢業生能夠接受的就業地類型,總體上偏向于城市,其中愿意去大城市的比例達到90.4%,且只到大城市的比例為24.58%。愿意到中小城市、縣城工作的比例為74.38%。可以接受到鄉鎮農村地區、艱苦邊遠地區就業的畢業生比例相對低很多,分別為25.21%、17.05%。在就業單位性質的選擇上,畢業生具有較強的傾向性。意向最高的是國有企業,比例為23.43%,其次是機關、高等教育單位。從各類單位的就業意向最大可能人數來看,國有企業最大意向人數超過3000人,機關、高等教育單位超過1700人,1000人以上的還有民營企業、其他事業單位、中初教育單位。
二、“慢就業”現象原因分析
(一)從意向報告反映出的顯性問題
1.考研、考公熱度不減。受國內外環境影響,大學生及其家長在學生就業選擇上求質、求穩心態不斷增強,雖然考研、考公人數逐年提升,競爭白熱化,也并未影響考生積極性,甚至反復備考“二戰”“三戰”的群體越來越龐大,備考成為逃避工作的正當理由,能夠得到家庭的支持和認可,進一步加劇了“不就業”“慢就業”問題[2]。
2.單位求職定位不清晰。畢業生在選擇求職單位崗位時,從眾心理明顯,一些高校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容易受到同學、朋友等周圍人的影響,盲目地跟隨他們的選擇,而沒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獨立的思考和判斷。一些高校畢業生對于就業市場的信息了解不足,不知道各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企業的招聘需求以及自身的競爭實力,因此,在求職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盲目地選擇職業。
3.求職意向與求職心態差異大。相對于對未來的發展方向迷茫、沒有求職意愿的畢業生,有求職意愿或者求職目標的畢業生對就業前景更加擔憂。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專業不同、就業競爭壓力不同,可能導致一些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感到焦慮、緊張和不安;個人經歷和背景不同,職業規劃更強的畢業生可能因為之前有實習、兼職或工作經驗對求職形勢和職位要求有一定認識,從而可能因為缺乏相關經驗而感到不安和緊張;家庭期望不同,部分家庭希望子女能夠找到穩定、高收入的工作,這可能導致畢業生將求職壓力轉移到家庭,自身并無緊迫感。
(二)成長環境影響就業的隱性問題
“90后”“00后”大學生的成長時期正處于社會經濟快速發展階段,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物質條件充沛,他們擁有更加優越的成長環境和學習條件,父母和家庭傾向讓子女找到“更好”的去向,愿意為“慢就業”子女提供經濟支持,充當了大學生“安全傘”的角色。美國社會學家英格哈特曾揭示,當一個社會變得高度富裕之后,其社會成員的社會價值觀會發生相應的變化。“不就業”“慢就業”問題是社會、高校和家庭對大學生成長和就業的綜合反映,是學生進入畢業學年到畢業后的一種待定狀態,主要呈現一種“躺平”或求職擇業不迫切的心理狀態特征。大學生沒有離開學校以后的生活成本壓力,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求職動力,成為大學生“不就業”“慢就業”現象的溫床。
(三)外部環境影響問題
互聯網作為虛擬的公共平臺,各種信息內容匯聚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加之大學生可以借助各種傳媒工具即時獲取信息,各種短視頻軟件已成為青年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大學生對信息真實性的敏銳判斷能力有限,無法對獲取內容進行有效判斷,導致了大學生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在此背景下,畢業生對就業市場的判斷也依靠網絡傳播內容,存在受消極文化影響的現象。同時,一些依托在大數據流量背景下的新興職業讓大學生對自己的專業認同感降低,追求更“輕松”、賺錢更快、收入更高的職業,導致了“高不成低不就”“無業可就”“有業不就”等錯位現象的出現。
(四)內部能力問題
畢業生由學生身份成為員工身份難免存在過渡期,所學的專業和技能與實際工作崗位的要求不匹配,或者所學技能不符合用人單位的需求,導致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適應工作。工作中語言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如時間管理、情緒管理、自我激勵等,都是離校后需再提升的能力,但一些畢業生的基礎和學習能力較弱,無法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和情緒,也無法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導致就算就業也可能在短時間內離職。
三、對策建議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更需要懷抱夢想、腳踏實地,打好理論知識的基礎,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實踐中尋求答案[3]。通過上述成因可以得出,該校大學生“慢就業”現象并非完全歸咎于大學生自身,要緩解“慢就業”需要多方多維度配合,需考慮整合各個因素,涉及多個方面的工作,是一個系統性和綜合性的工程,需政府、高校、家庭從外到內多方面協同配合大學生主體共同推動其積極就業。
(一)針對顯性的外部環境影響問題
1.政府政策層面
畢業生考公意向集中。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明確“應屆生”身份,學生為保住身份擔心有簽約記錄會影響后期參加公招考試,不愿意求職;建議調整選調生、公務員考試時間,讓考公、考研失利的畢業生有更充裕的就業時間和就業機會。建立健全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加強到基層就業畢業生的思政教育和職業發展指導,讓基層就業更有吸引力,讓到基層工作的高校畢業生能夠留得住、用得好,發展平臺和機會更廣闊。
畢業生認為就業形勢差。建議相關部門牽頭,整合有效資源,搭建國家級、省級、高校多級聯動智慧就業資源共享平臺,實現用人單位資源共享、就業信息智能匹配和精準推送等多項就業服務提檔升級,改善就業信息資源相對封閉的問題,使畢業生能在更廣范圍內擇業,用人單位能在更多資源中選才;建議優化加強靈活就業保障制度,保障選擇靈活就業的學生基本權益的同時適應社會的多樣化需求,同時也促進了就業市場的發展;建議建立健全就業發展長效機制,為企業和高校合作培養人才提供更多政策支持,由政府牽頭實現雙贏。
2.高校育人層面
畢業生求職地域集中在大城市。高校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畢業生求職定位不清晰,高校應理論實踐相結合,提高就業能力。目前看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會長期存在,該校學生求職意向及求職心態差異大,需提高教育質量,增強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通過實際操作、模擬演練等方式,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以增強畢業生的實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建立實習基地,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讓他們了解企業的實際運作和職場環境,將職業規劃課程與專業相結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念,了解職業發展的路徑和前景;加強就業指導,一方面,可以采用朋輩教育模式,以學長或者同學的身份,與學生分享求職經驗,以自身的求職經歷幫助學生正確選擇職業定位,利用同學之間的相互溝通與督促,培養學生積極就業,以此激發學生的積極人格,在求職過程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另一方面,邀請企業人士、行業專家等來校舉辦講座或分享經驗,同時針對當前就業市場的需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職業技能,提高就業競爭力。
(二)針對隱性的個人成長環境及內部問題
1.大學生自我成長層面
學生在校期間要夯實專業,提升職業規劃意識,通過課程學習和參加咨詢等方式,來對自我興趣和職業特征進行了解,積極參與社會實習實踐,參加行業活動、社交活動或志愿者活動等,與行業內的從業者建立聯系,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在職業發展中找到機會,在社會實踐中開闊視野,在理論學習中增長知識,明確自身的優缺點,增加內驅力,提升自身的就業勝任力,杜絕“慢就業”可能。
2.家庭協同配合層面
加強家校合作,引導學生和家長共同關注學生的職業發展。家庭成員要營造積極的求職氛圍,求職是社會成員必經的一個環節,求職過程也是自我了解和提升的重要過程,要幫助學生調整心態,正確面對職場挑戰和壓力,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和樂觀向上的心態。家庭可以鼓勵、幫助學生與朋友和親戚建立聯系,告知求職目標以尋求職業機會,同時給予一定財務支持,提升畢業生求職過程中的“底氣”,多維度破除學習與就業、學校與家庭、家庭與就業之間的屏障壁壘,讓學生的求職之路朝著更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結束語
大學生“不就業”“慢就業”問題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對高校也提出了新的挑戰,首先要從思想進行引領,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擇業觀,加強就業指導實效,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同時,做好畢業生求職過程中關心關愛工作,切實提升大學生的求職能力和綜合素質,修正大學生的就業競爭認知,通過多種渠道打破學校和就業市場的信息差,從而激發大學生的內生動力,從根本上拒絕“躺平”,拒絕“擺爛”,拒絕“慢就業”。
參考文獻
[1]賀良,楊柳.大學生“不就業”“慢就業”問題的歸因分析與應對策略[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3(7):75-80.
[2]朱向晨.大學生“慢就業”原因及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4(1):109-111.
[3]陳慧英,雷浩然,楊利紅.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畢業生“慢就業”問題的思考:基于西安某大學2022屆畢業生就業意愿的調查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2022(12):70-72.
作者簡介:霍夢詩(1989— ),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學,研究實習員,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蔡薇薇(1989— ),女,漢族,四川成都人,成都大學,研究實習員,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