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川劇代表性傳承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入選2017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工作者,四川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曾先后榮獲第九屆、二十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第十二屆、十四屆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文華表演獎”,第六屆、十一屆中國戲劇節“優秀表演獎”,第十四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主角獎”,第四屆全國戲曲電視劇“優秀演員獎”等。
師承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張光茹,工花旦、武旦、青衣,善于運用川劇唱、做、念、打傳統程式技能刻畫人物形象,頗具功力,是一位“全能型”的表演藝術家,被專家、學者譽為“聲、色、藝俱佳的文武全才”。代表劇目有《四川好人》《白蛇傳》《欲海狂潮》《塵埃落定》《好女人·壞女人》《烈火中永生》《紅梅記》《目連之母》《花自飄零水自流》《卓文君》《貴妃醉酒》等。
2024年3月15日下午2時,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現代藝術雜志社“文藝百家”工程·文藝講壇2024年第5期(總第77期)戲劇藝術專場在彭州市天府路小學熱烈開講,講壇采取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本次講壇特邀國家一級演員、成都市川劇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戲劇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陳巧茹老師擔任主講嘉賓,為觀眾帶來題為“有技有藝白蛇傳? ‘茹 戲人生話情長——從《白蛇傳》走進川劇”的講座分享。
講壇伊始,陳老師首先介紹了川劇經典傳統劇目《白蛇傳》,并告訴現場的同學們,如果對川劇感興趣,想學習川劇,最好就從《白蛇傳》去了解川劇的藝術魅力。
陳老師從介紹川劇講起: 川劇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劇種。川劇具有獨特的音樂、極具包容性的聲腔藝術、五性歸一(虛擬性、程式性、節奏性、綜合性、時空自由性)的美學性特征。同時川劇有三氣:人氣——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仙氣——在刻畫人物、表達情感時常有神來之筆(托舉、變臉、藏刀、眼線);猴氣——詼諧幽默接地氣。這些種種要素構成了川劇這一經典劇種, 并且傳承至今、 發揚創新。
緊接著,陳老師從三個方面分享自己與《白蛇傳》的川劇故事。第一,川劇改變了《白蛇傳》。川劇《白蛇傳》比起其他劇種的《白蛇傳》,也更加注重藝術與技巧的結合。第二,《白蛇傳》改變了川劇。川劇《白蛇傳》人物角色豐富、行當齊全、技巧獨樹一幟。正如陳老師所說,戲,無藝不感人;無技不驚人,川劇《白蛇傳》二者兼具。第三,《白蛇傳》也改變了自己。憑借“白娘子”這個角色,陳老師1991年就獲得了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在1992——2002年,這十年國內經濟騰飛,傳統文化卻逐漸沒落。當時的川劇《白蛇傳》走出國門,在國外演出引起轟動,戲曲推廣的藝術價值得以體現;但當時的國內冷落戲曲,陳老師等一眾川劇演員內心落差極大,但意識到川劇藝術的價值是無價的,隨著眼界、意識、觀念的提升,陳老師更加堅定川劇,創新傳播,在表演和傳承川劇這條道路上義無反顧地前行著。
隨后,陳老師還分享了自己在國內外表演、獲獎的經歷。她表示,心有所動,目有所發,手有所指,情動于中。對于傳統,敬畏傳統,學習傳統,繼承傳統,發展傳統,學其魂魄、固其根本、與時俱進,春光爛漫的戲曲市場是中國戲曲的后花園,文化是民族的根,精神是民族的魂,傳統是民族的本。傳承這出戲,需要青年演員們挑大梁,把戲曲藝術里精華的東西保留下來,在傳統與現代審美中尋找一種平衡,排演《白蛇傳》這樣優秀的劇目,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川??!演好“戲”,做好“人”,川劇不過時,川劇正年輕!
講壇互動環節,應現場小粉絲的請求,陳老師來了一段即興表演,精彩的表演引得現場同學們一片歡呼與掌聲。
提問環節中,現場的同學問:“最近陳老師有什么新的戲劇要上演嗎?”陳老師表示最近在排練新改編的《紅樓夢》,大概6月份會與觀眾見面,歡迎現場的小朋友們到劇場親自感受。也有觀眾疑惑:“陳老師在舞臺上表演的時候,如此高難度的轉圈不會頭暈嗎?”陳老師講道,川劇就是有技有藝,轉圈是很基礎的技巧,對于技巧,一定要肯吃苦并敢于吃苦,成為好的川劇演員,刻苦練習基本功是必不可少的。
講壇最后,現代藝術雜志社向主講嘉賓陳巧茹老師和彭州市天府路小學贈送《“文藝百家”工程·文藝講壇》和《四川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22年度“百佳推優”工程》特輯,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