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以下簡稱《憲法》)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交互影響越來越深刻。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理論邏輯在《憲法》的條文內容中不僅有所體現,在我國《憲法》的結構分布上也有鮮明的蘊涵。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分析也可以從《憲法》研究出發,《憲法》作為國家發展的根本遵循,政治經濟制度、意識形態、發展理念等都在《憲法》中均有所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無論是實現現代化的過程還是追求的現代化樣貌,其與西方的區別可在《憲法》中窺見。《憲法》為我國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指引,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也促進了《憲法》的發展。
[關鍵詞]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憲法》;《憲法》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科學總結未來一個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方向,明確了黨的核心任務: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
現行《憲法》公布施行四十余年以來,其內容不斷與時俱進、不斷發展豐富,在法治軌道上有力地確保了中國的現代化道路行穩至遠,也有助于保證我國現代化道路的科學性與穩定性。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執政黨能否長期穩定執政、人民能否幸福安康是實現現代化的根本問題,其實現路徑與《憲法》的貫徹是否到位息息相關;我國的法治實踐不斷證明,要通過走中國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目標,必然離不開《憲法》的引領與保障。
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概述
(一)“現代化”的中國式語境
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整體性的現象,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思想等各方面的轉變。而現代化的多樣性特征表明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現代化過程不可能只有一個發展模板。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在我國的本土語境下表述為黨和人民在長期探索、不懈奮斗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發展之路,是執政黨即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這種極具我國特色的發展方式是有別于傳統發展道路的新型、優質、健康的發展模式。
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集中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中國式現代化由于人口數量龐大,其難度和規模遠遠大于“小國寡民”的發展方式,對于發展的精確化、精細化、針對性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帶領如此龐大人口的國家走向現代化,需要明智、堅強、踏實的政黨與政府作為引領,需要堅持以本國國情為基礎,堅持穩中求進。第二,中國式現代化致力于實現共同富裕。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與西方國家著力于維護少數精英階層的利益、維護資本不同,需堅決遏制兩極分化,著力維護社會公平。第三,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二者不可偏廢、相互協調。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不同于資本主義專注于物質生活的現代化方式,要求物質與文明的雙重富有,在物質條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社會主義的優秀文化。第四,中國式現代化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我國堅持尊重自然,尊重規律,拒絕犧牲代際正義,是真正永葆發展的現代化[2]。第五,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秉持和平發展理念,剔除了殖民破壞、血腥原始積累的現代化痹癥,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本質要求與內在邏輯
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回應并深刻指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回答了包括為什么要堅持黨的領導,走什么樣子的道路,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什么要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人民的精神世界和物質文明的關系,人與自然要形成什么樣的關系,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迫切要求,人類文明將出現什么樣的新形態等重大問題。
正如上文所言,我國的現代化在人口規模巨大的情況下,要實現共同富裕,堅強的領導模式和領導規則必不可少,此間要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也需要提前明確。在我國,只有代表最廣大多數人利益與愿景的中國共產黨才能完成如此艱難的任務,只有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達成我國的發展目標。實現共同富裕,必要手段和必經之路是減少兩極分化,優化產能,促進公平,為了了解廣大人民的需要,使人民信任黨和政府,支持黨的工作,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必備的要件[3]。在國內的發展模式方面,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之一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豐富,倉廩實而知禮節,物質文明提高能夠有效帶動精神文明的進步,而反過來精神文明的提升,將促進人對自然的尊重,排除破壞自然的野蠻思想,更好地促進物質文明的發展。在國與國的相處方面,中國致力于引領保護發展中國家的權利,實現世界和平發展,面對西方的霸權主義思想,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一步擴大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中國的發展,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范式,找出了一個可行的發展方式,創造了人類文明的新形態[4]。
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憲法》蘊涵
(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憲法》內容蘊涵
《憲法》的序言部分闡述了我國的艱難宏偉的發展歷程以及現實國情,描述了黨帶領人民取得當家做主地位的過程,深刻地回答了我國為什么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特征包含著中國國情的特殊性,集中體現我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各項宏觀制度的《憲法》內容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土性、科學性的特征。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內在要求,實質上也是《憲法》對如何治國、中國該如何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憲法》內容上的體現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1.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地位在《憲法》的序言和正文中都有所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要求執政黨具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和強大的領導力量。
其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地位,是智慧的中國人民與深遠的中國歷史的選擇。我國《憲法》立足歷史,通過記載過去一百多年來黨領導人民取得一系列偉大勝利的歷史事實,確認了人民和歷史雙雙選擇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力量的政治成果。中國因為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改變了以往積貧積弱的國家面貌,人民的面貌也煥然一新。
其二,黨的領導,是由我國的國體所決定的。《憲法》中存在各種不同政治力量的集中對比,我國《憲法》立足于我國不同于西方的階級本質(工人階級作為領導力量),明確規定了我國的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其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決定的。我國《憲法》著眼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指出全國人民將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共同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憲法》第一條第二款規定了我國的根本制度,以此為前提和基礎,《憲法》延伸了對各個具體基本制度的規定,并形成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憲法》依據。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五個基本制度的《憲法》規定,自然對應“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五位一體”的發展理念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路徑相互呼應,深刻展現出我國的制度規定優勢向具體發展優勢轉化的底層邏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唯一正確道路,必須更加完善我國的各項制度規定,發揚我國的現有優勢,彌補我國存在的短板與不足,努力構建合法合理合乎人情的治理模式,保證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不“走偏”,最終實現我國的發展目標[5]。
3.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我國《憲法》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我國的民主制度體系全方位寬領域體現了人民大眾的利益,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權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離不開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要將持續改善民生、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必要途徑[6]。
根據現行《憲法》第3條第1款規定“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第2款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3款規定人民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我國《憲法》有關人民群眾參與政治的條款,其功能有兩點:一是為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提供更多樣化的范式,其獨特性和科學性體現在:人民可以在實踐中不斷創造出新的政治參與方式;二是作為其他明確規定在《憲法》中的民主形式的總領,包括序言第10自然段規定的愛國統一戰線和政治協商會議、第16條規定的國有企業民主管理、第17條規定的集體經濟組織民主管理,以及第111條規定的基層群眾自治,這些協商民主、經濟民主和基層民主,皆可納入“各種途徑和形式”的范疇。
4.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有別于傳統西方國家的顯著特征,也是其本質要求。由于地域廣博,地區間發展理念有所區別,人均資源較為緊張等問題,有可能出現實現共同富裕前的困難:分配不均。在我國《憲法》中關于分配的問題主要體現為第六條,即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的分配制度。分配問題的解決是實現共同富裕目標的先決條件。市場經濟背景下,要更加注意防止資本的無序化擴張,更好發揮黨和政府在資源和效益分配上的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取得了全面勝利,黨同時面對歷史和人民的考驗交出了最好的答卷。依照中央的規劃,到2035年左右,此時由于我國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發展差距、不同區域的發展差距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將會進一步明顯縮小。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十三五”時期,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99864.9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 136131.1萬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穩步推進[7]。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在新的階段,需要大力推進分配方式的改革試驗,為分配方式更加科學有效提供制度支撐安排。
5.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目的出發,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做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生態文明建設置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位置和基礎地位。
《憲法》第9條規定:“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壞自然資源。”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形成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產生了綜合性復合型難以修復的生態危機。世界的生態作為一個整體,西方傳統以環境換發展的模式,其危害不僅僅局限于發達國家本身,還輻射到整個世界。其中最直觀的例子就是日本排放核廢水事件,這是典型的置世界人民的期望于不顧,既無小禮,亦失大義,我國立刻表明自己的態度,這不僅是對單獨個例的反對,亦是對以日本為代表的西方傳統發展模式的反對。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就將環境保護確立為基本國策。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敢于改革破壞生態的發展方式,敢于向不利于永續發展的畸形生產說“不”,敢于持續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格局,加快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發展結構與生產方式。
(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憲法》結構蘊涵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僅在《憲法》的內容上可以找到對應邏輯,在我國《憲法》的結構排布上也有所體現。從內容結構上看,我國《憲法》將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一章置于國家機構之前,蘊涵我國以人為本的根本政治立場,從側面也反映出我國現代化道路的人民性特質。一向標榜“人權”“民主”的美國在其《憲法》的正文中并沒有提到任何有關民主權利的內容,之后迫于壓力,美國國會于1789年9月25日通過10條《憲法》修正案,也就是所謂的“權利法案”作為《憲法》的補充。美國《憲法》的制定充分暴露其剝削性階級本質,而我國的《憲法》結構深刻考慮人民權利的保障,將其置于國家機構之前,體現了人民選擇領導者,而不是領導者壓迫人民的根本特質。
結束語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交出一份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新答案,獨具中國特色的發展方式對于致力于謀求現代化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提供了寶貴的發展借鑒。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加強《憲法》實施、法律實施,讓法治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憲法》同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相輔相成,我們要以《憲法》和法律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以《憲法》和法律確認鞏固現代化建設的成果,強化《憲法》實施、《憲法》監督制度,充分實現《憲法》功能。《憲法》肩負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和功能、確立國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則的使命,只有通過強化《憲法》實施、完善《憲法》監督制度,才能有效落實《憲法》的功能。在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也需要促進《憲法》的更新與完善。總而言之,《憲法》的文本更新與國家的改革發展是相呼應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也不斷地在《憲法》文本中找到蘊涵。
參考文獻
[1]朱劍.全面貫徹實施《憲法》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N].法治日報.2022-12-5(3).
[2]張偉軍.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定位、規范內涵及其基礎保障[J].兵團黨校學報,2023(1):34-45.
[3]公丕祥.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新道路的內在邏輯[J].法學,2021(10):3-20.
[4]王巖,吳媚霞.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內在邏輯理路[J].思想理論教育,2021(11):12-19.
[5]張文顯.論中國式法治現代化新道路[J].中國法學,2022(1):5-31.
[6]劉怡達.論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憲法》基礎[J].比較法研究,2022(2):1-14.
[7]傅道鵬.不斷豐富促進共同富裕的財政工具箱[N].學習時報,2023-07-12(2).
作者簡介:顧成(1998— ),男,漢族,江蘇江陰人,揚州大學,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