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送變電建設有限公司 杜懷德
行波反射法是本單位用于確定高壓線路異常問題時的常用方法,其技術方法類型較多。高壓電纜線路內部含有多個接頭,且處于交叉連接狀態,極易出現多次反射脈沖現象:其一,脈沖電流法。在確定故障位置后進行擊穿處理,反饋首次放電脈沖波形。此種故障分析法無法獲取后續反射的脈沖信息;其二,脈沖反射測定法。實際注入脈沖信號的浮動量不大,電纜接頭具有一定反射減弱功能,難以有效判斷故障點。為此,在實踐排查高壓線路的異常問題時,需要拆解故障接頭,改變其互聯形式,采取短接方式進行測定,以此保證故障定位分析結果的準確性。在接頭拆解重接的操作中會消耗一定時間,尚需改進[1]。
1.2.1 故障診斷系統
在高壓電線工程使用期間可能會出現各類故障問題,本單位嘗試使用智能算法進行故障排查。當高壓線路有異常表現時,利用智能平臺進行故障掃描、分析故障類型、判斷故障的形成過程,確定故障的成因,給出故障類型,找準故障位置。為此,在高壓電路故障分析時需要確定故障類型,計算故障距離。針對高壓線路工程連接的一次、二次兩種設備,分別進行故障分析。一次設備是直接參與高壓電線工程的各類設備,具體包括發電廠、中轉站等。二次設備是用于監控、維護一次設備,如變電站。圖1是雙端線路故障的技術圖,其中F點表示線路故障位置,x表示F點與M點的距離。U、I分別表示電壓、電流。

圖1 雙端線路故障的技術圖
1.2.2 確定故障類型
智能故障分析平臺運行時需要確定故障類型,以此保證故障測距、故障分析結果的可用性。故障類型主要有兩種:其一是阻抗選相、其二是分量選相。第一種故障識別程序,主要是利用抗阻測量的各類設備,獲取其抗阻數據,綜合確定電力平臺的故障問題。當高壓線路出現的故障問題較為單一時,故障識別系統能夠及時給出分析結果,可能會受到系統運行、過渡電阻的干擾。第二種故障分析程序,是借助正、零、負三種分量電流,綜合確定故障位置。此種故障識別程序,受到的負荷電流干擾較小,在各類高壓線路的系統監測應用中,均有優異的應用效果。
圖2中U表示電壓,fa、fx1表示故障定位的位置,M、N、x、x1均是線路的支線點位。其中,UM、UN表示M點、N點的電壓。L表示故障點與M、N點的距離。

圖2 故障定位技術圖
1.2.3 故障測距
高壓線路的覆蓋區域地勢變化具有一定復雜性。故障排查時需參考地勢變化因素,以此保證故障點排查結果的可用性。如果無法快速處理故障問題,致使高壓線路處于故障運行狀態,極易引發高壓線路事故。結合往期的事故問題來看,桿塔位置發生事故的概率較高。為此,在分析電路故障位置時,可參考兩級桿塔間距。如果需要更為精確的分析結果時,可利用線路參數定位技術,逐一排查各類干擾因素,保證分析結果準確。在使用暫態行波定位技術時操作方法簡單、不易受其他因素干擾,適用于大米數輸電項目,可作為最佳的故障定位技術。
本單位對此種故障分析技術進行改進,應用于高壓線路項目中,進行有效的故障甄別。故障測距的一般方法,是在原有方法基礎上,引入了三次樣條插值技術。此算法在實際分析中,需要設置一個邊界條件,利用[a,b]區間,確定三個樣條的數據信息[2],表1為故障距離測量結果。

表1 故障距離測量結果
在本單位電力工程中,使用的高壓單回線路存在一定分布電容,如果忽略其帶來的干擾,利用集中參數創建線路模型,獲取故障定位算法的結果,與實際故障位置存在的偏差量較大,則故障定位失敗。尤其在出現高阻接地短路問題時,分布電容帶來的干擾作用較為明顯。為此,從精確獲取故障位置的角度出發,創建大米數單回輸電線路模型后,利用分布參數線路模型確定異常問題的具體位置[3]。
假設現有故障線路為MN,MN線路總長為L,MN線路的故障點標記為F,F距離M點的長度設為x,F與N點的距離為L-x。多數情況下,使用雙端故障定位設施,逐一獲取兩端的電壓、電流參數。假設線路參數完成測量,以分布參數模型為基礎,從雙端角度獲取分布電壓參數,具體算法如下:
式中:導數UML、UNL分別表示M、N兩個點位的電壓計算結果。導數UM、IM、UN、IN分別對應M、N兩個位置的電壓、電流測量結果,γ表示線路傳播常數,ZC表示線路特性阻抗。由此可知:使用各類故障分量的任意參數開展故障定位分析,均可獲取故障位置結果。當出現接地短路故障問題時,可利用零序分量獲取故障定位結果。當發生不對稱短路異常問題時,可利用負序分量算法確定發生故障的具體位置。在實際故障定位分析中正序分量表現出較強的計算適應性,可作為首選方法進行故障分析[4]。
本單位從實際項目入手,判斷故障分析技術的可用性,運行PSCAD 系統創建單回輸電線路的線上分析模型,導入的數據資料如下:項目的電壓級別為500kV,L值為300km。運行MATLAB 程序,創建單回輸電線路分析模型后,假設故障點F發生在MN的中心,MF=NF=150km,兩端計算電壓變化量的結果見表2。測量結果發現:M點電壓浮動值從4.02kV 逐步降至3.45kV,而N點電壓浮動值是從3.3kV 上升至3.68kV,M、N兩點應存在故障米數的交點。在120m 至180m 之間,選擇中點150m,M、N兩點的電壓浮動值相同,均為3.63kV,確定此點應是此線路的故障點[5]。

表2 兩端計算電壓變化量的結果
T 型線路進行故障定位分析時,需要考慮線路參數的偏差問題。以線路正常運行的各類數據為參考,運行分布參數模型,借助遺傳算法動態獲取電路的各類數據,以此逐步獲取最優解。針對T 型電路故障分析的算法流程多、計算不全面等問題,給出了全新的計算方式,修正原有的故障定位流程。新算法是借助T 型線路的三個點,逐一獲取正、負、零三種類型的電壓,進行T點序電壓幅值對比,更好地預判線路故障問題。當前T 型線路獲得了較多使用,測量T節點位置的電氣量極易出現故障定位失誤問題。為此,一般使用的故障定位方法不可用于T 型線路。假設T 型線路的三個點分別為M、N、P,預判線路故障問題時需使用全新的故障定位分析算法,以此提高故障定位分析結果與實際情況的相符性。
在實際電力項目中,當環境溫度、濕度等各類條件發生改變時,線路參數會相應出現變動。在線路運行期間,針對各類環境因素形成的誤差問題,使用原有的故障定位分析方法極易出現計算失誤,無法保證計算結果的精確性。在輸電項目運行期間,未發生故障問題時變化的參數不會干擾分布電壓。為此,在線路無故障問題時的電壓、電流參數為參考,分別計算各個點的電壓值,有效利用遺傳算法提高參數校準效果[6]。
3.3.1 節點電壓變化量分析
在分析T 型線路故障位置前期,需要判斷其支路存在的問題。可使用線路發生故障前期的參數,用作故障校準參數,分別獲取T節點的電壓參數。當T 型線路出現故障問題時,三端電壓數據差異性較大,需對比T點電壓數據,間接確定存在故障的支路。假如,MT 支路存在故障問題,T2點與T3點的電壓方向一致、與T1點電壓方向不一致,此時可知:未出現故障問題的支路電壓方向一致,且電壓變化量相等。而存在故障的支路,與未發生異常的支路具有電壓方向不一致的特點,且電壓變化量不相同。在判斷NT 支路故障問題時,T2點的電壓方向與T3、T1不一致,而T3、T1兩個點的電壓方向相同。在判斷PT 支路是否存在故障問題時,獲得的電壓方向結果為:T1、T2兩個點的電壓方向相同,而T3點電壓的方向有差別。
3.3.2 電壓方向變化量判斷方法
結合上述分析發現:節點電壓變化量是判斷支路故障的關鍵依據。可借助三端推算形式,對比T點各個位置的電壓參數,綜合確定支路存在的故障問題。當三個端點的電壓數據不一致、電壓方向不同時,可綜合確定故障位置。在故障判斷中需要注意兩個問題:當出現高阻接地問題時,存在問題的支路、無故障支路兩個點位的電壓方向一致、但是電壓變化量不一致。為此,節點電壓故障問題的判斷方法如下:
3.3.3 電壓交叉時T 型線路的故障分析方法
當獲取M、N兩點的電壓、電流測定結果后,依照式(1)計算L點的電流、電壓數據;當獲取ML、TL之間的電壓變化量后,計算線路兩點之間的電壓坐標,標記為(0,UTL)。其中,(L,UML)與線路兩點測定的電壓坐標標記為(0,UM)、(L,UT),獲取的兩個點進行連接,此時有兩條直線:一為Lmxl、二為Ltxl;判斷兩條直線的差值,進行數據更新修正。
綜上所述,當前,原有的輸電線路逐步改進,電力工程搭建的輸電線路具有樣式多、類型多等特點。應對各類新型輸電線路架構,使用全新的故障定位技術,能夠更好地判斷線路故障問題。本單位在實踐中,使用雙端不同步形式準確獲取MN交點,高效確定了故障位置,具有一定實踐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