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峰,盧 陽
(桂潤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0)
近些年,我國城鎮污水處理事業迅猛發展,但面臨污水排放量增加和處理要求提高的挑戰。為此,《“十四五”城鎮污水處理及資源化利用發展規劃》提出,需解決設施發展不均衡問題,增強處理效能,推進資源化利用,并提升運維水平。同時,因污水處理能耗高,新建、改擴建再生水產能將加大能源壓力,故建議構建基于物聯網的能效管理平臺,以科學管理能源,實現節能減排[1]。
為深入了解我國典型城鎮污水處理廠的能耗狀況及主要電耗分布,筆者對多個地區的代表性污水處理廠進行實地考察。經過篩選,選擇7 座持續穩定運行超過兩年且負荷率不低于80%的污水廠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進行了區域性的電量消耗監測。污水廠基本情況詳見表1。

表1 污水處理廠基本情況
針對7 座嚴格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一級A 出水標準的污水廠,進行為期一年的詳盡電耗記錄研究。這些污水廠根據其工藝流程被細致地劃分為一級處理、二級處理、深度處理、污泥處理及再生水五個關鍵功能分區,每個分區均獨立安裝電量統計裝置。
研究數據揭示,2021 年間,7 座污水廠的噸水電耗平均值穩定維持在0.2~0.45 kW·h/m3的范圍內。在處理工藝為A2O 的5 座污水廠中,觀察到噸水電耗與處理規模之間存在顯著的統計學相關性。具體來說,處理規模較小的E 廠,其噸水電耗為0.43 kW·h/m3,而處理規模超過10 萬 m3/d 的污水廠則表現出更低的噸水電耗,平均值低于0.3 kW·h/m3。
在電耗分布方面,數據顯示二級處理段占據了總電耗的顯著比例,高達50%~65%,主要歸因于該階段涉及的多個能耗密集型操作,包括生物反應和混合攪拌等。一級處理和深度處理段電耗占比分別為19%和16%。此外,部分污水廠的再生水處理段電耗占比超過5%,與該過程中所需的加藥量、加藥量控制精度以及膜處理技術等復雜操作有關。
為了深入了解污水處理廠的能耗分布,本次研究選取具有代表性的A 廠,對其全流程主要設備進行了為期一年的用電計量統計。通過系統分析各設備的耗電量,發現不同處理段和設備的電耗存在顯著差異。在一級處理段,進水提升泵是主要的耗電設備,其能耗占據了該段總能耗的絕大部分。進入二級處理段,風機、推進器和回流泵成為能耗主力,其中鼓風機的能耗尤為突出,占該單元電耗的59%,占全廠工藝總電耗的43%,體現出鼓風機在二級處理中的重要能耗地位。深度處理段的二次提升泵也表現出一定的能耗,但相較于前兩個處理段,其占比相對較低。在污泥處理段,污泥脫水機是主要的能耗設備。而再生水段則主要依靠提升泵進行水的提升和輸送。對A 廠各單元和設備電耗的詳細統計結果表明,二級處理單元和污水提升能耗較大,二者合計占整個污水處理廠總能耗的80%左右。一級處理電耗比例達到20%,其中進水提升泵電耗占該單元電耗的85%,凸顯了其在該段能耗中的主導地位。
在我國,為滿足較大流量需求,許多城鎮污水處理廠,尤其是早期建設的那些,常常存在設備選型偏大、配置單調及恒速運行等不合理的配置問題,導致能耗的不必要增加,影響污水廠的整體能效。數據顯示,設備配置的不合理可使能耗增加高達20%以上,這顯然與節能減排的目標背道而馳。因此,提高設備配置水平、合理進行設備選型成為降低污水廠能耗的關鍵。通過精確評估流量需求,科學選擇設備型號和配置,以及引入變速運行等節能技術,污水廠可以滿足處理需求,還能顯著降低能耗,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2]。
為應對我國城市電力供應中出現的用電高峰時段負荷超載、電網峰谷差大等挑戰,國家層面已推出相關政策進行宏觀調控。具體而言,各省市結合本地用電負荷的實際情況,實施差異化的電價策略,如設置峰、平、谷三檔或尖、峰、平、谷四檔電價,以經濟手段引導用電行為,其中收費標準隨用電時段的緊張程度依次遞減。在對城鎮污水處理廠的調研中發現,部分先進的污水廠在保證出水水質穩定達標的同時,積極響應國家的電力調峰填谷政策,通過科學運行管理,在電網負荷較低的時段增加自身運行負荷,充分利用低谷電力資源。在用電高峰期,則通過減少設備運行數量或降低設備運行頻率減輕電網壓力。這種策略的實施,有效地將電網高峰時段的部分負荷轉移至低谷時段,降低電網的峰谷負荷差,對于緩解城市電力供應緊張局面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從經濟角度看,這種運行模式的調整還有助于降低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成本,提高其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這一做法符合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通過市場機制和科技創新,高效、合理地利用電力資源[3]。(見圖1)

圖1 某廠峰平谷用電情況
某廠作為一座設計規模達到20 萬 m3/d 的污水處理廠,其水量變化系數設計值為1.3,運行負荷保持在80%的水平。該廠采用氧化溝工藝進行污水處理,嚴格遵守《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 18918—2002)一級A排放標準,確保出水水質達標。在能耗方面,某廠的平均噸水電耗為0.24 kW·h/m3,表現出較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針對城市電力需求的特點,某廠所在地區將用電時段劃分為峰期、平期和谷期,每個時段各為8 小時。根據圖1 的數據分析,某廠在峰期的用電量相對穩定,月均約為40 萬 kW·h,占總用電量的25.7%;平期用電量均衡,占總電量的30.6%;而主要電耗集中在谷期,占總電量的43.7%。這一用電模式充分利用了電網負荷較低的谷期時段,降低了運行成本。
根據某廠所在城市的電費收費標準,大工業用電電費峰值為1.0167 元/kW·h(6—8 月為1.0788 元/kW·h),平值為0.675 元/kW·h,谷值為0.4203 元/kW·h。通過實施錯峰用電策略,某廠在保障生產穩定的同時,有效節約電費。據統計,某廠每年可節省電費約100 萬元,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某廠注重各功能分區的電耗控制。二級處理段作為能耗占比最大的部分,主要涉及生物反應、混合攪拌等能耗密集型操作。為降低這部分能耗,某廠采取優化曝氣系統、調整污泥回流比等多種措施。
此外,一級處理和深度處理段也占有一定的電耗比例,合理配置設備、調整運行參數等方式,有效控制全廠能耗[4]。
在污水處理系統中,水泵作為核心組件,其運行效率對系統整體能耗有著顯著影響。為了提升水泵的運行效率并降低能耗,變頻技術的應用顯得尤為重要,旨在精準調控水泵電機轉速,根據實際需求調整水泵的流量和揚程,避免不必要的能耗[5]。
為了更深入地理解水泵的能耗特性,引入水泵軸功率的計算公式至關重要:N=ρQH/η。在這個公式中,N 代表水泵的軸功率;ρ 代表流體密度;Q 代表水泵的實際流量;H 代表有效揚程;η 則代表水泵的運行效率。根據這一公式發現,在水泵安裝并運行后,流體密度ρ 和水泵運行效率η 通常可視為恒定值。因此,水泵的軸功率N 主要與實際流量Q 和有效揚程H 呈現正比例關系。在不改變實際流量Q 的條件下,降低水泵的運行有效揚程H 會導致其軸功率N 的相應減小,表明提升水泵前水位的方式有效降低水泵的能耗。因為水位的提升能夠降低水泵的吸水揚程,進而減少其運行負荷和能耗,既簡單又經濟。
為確保處理后出水水質符合國家一級A 排放標準,在改造工程中可以引入高效濾池環節,使沉淀池出水在經由中間水池提升至高效濾池后,通過消毒處理即能達到嚴格的排放標準[6]。
在污水廠的污水處理工藝中,共設有15 個獨立的池體單元。為正常運行各單元并強化使用效率,建議采取定期沖洗策略。具體而言,每個池體每天會進行兩次沖洗,每次沖洗時間嚴格控制在15 分鐘內。分析近幾年運行數據,每年池體的可運行總天數約為230天。以2022 年為例,實際運行天數僅為125 天。基于這些數據計算出該處理單元的節能效率達到顯著的45.7%。
節能優化策略體現出污水廠對環保和能源效率的重視,也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精確監測和靈活調整處理流程,能夠在保證出水水質達標的同時,有效降低電能消耗,實現環保與經濟效益的雙贏。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環保要求的提高,污水廠將不斷探索和引入更先進的節能技術和方法。例如考慮采用更高效的濾池技術、優化沖洗策略或引入智能控制系統等,進一步提升節能效率和出水水質。
在污水處理廠的電氣設計與節能策略中,深刻認識到平衡處理效率與能源消耗的重要性。高效設計電氣工程能夠進一步保證污水處理廠安全穩定運行能力,優化能源配置,提高設備使用效率。另外,節能策略的實施顯著降低了運營成本,減少了資源浪費,為污水處理廠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