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志剛
成都大學中國-東盟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委會主任,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綜合材料藝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曾獲美國弗里曼基金會(Freeman Foundation)亞洲藝術家項目獎,國家藝術基金美術創作資助項目等國內外藝術獎項。出版有《圖像之景-當代繪畫創作方法實踐與研究》等6部藝術專著,組織策劃了二十余項學術展覽和學術研討活動。作品被上海美術館、蘇州美術館等機構收藏。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藝術就是當我們在用一只手撐起我們平庸生活的同時,能騰出另一只手來,記錄我們在平庸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和所受。
透過藝術家湯志剛畫筆的圖像記錄,我們所看到的正是我們平庸生活之外的,那些令我們感動的平凡點滴和記憶,如古舊的廚房、角落里殘損了的桌椅、用舊了的畫筆和水桶、正在褪色的老紡車以及具有中國傳統文化意味的那朵悄然開放的荷花等。所有這一切的圖像符號和氛圍語言,在當下喧囂而躁動的時代氛圍之外,傳達給我們另一種樸素然而強勁、沉甸、真實,雖悄然消逝卻記憶永存的另類生命意象之存在信息。他用水彩材料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的速寫或默寫,題材內容廣泛,這種及時性感受和水彩的視覺特性相結合增加了畫面情緒的變異性,快速傳遞一些瞬間印象。現場的鮮活意識讓人從固有判斷的重負中延展出來,能給習慣性的方式帶來一種創作的新鮮感和沖動感,同時也提供了許多對于個體日常經驗方面的視覺挑戰。他在速寫的瞬間,許多時候是在以一個直覺的態度思考,我們能從中體會到一種個人文化經驗傳染的真實視覺心理樂趣所在。這種直覺的情感反映了自身意志的心里空間容納的愿景,也映射了思想的瞬間在記錄與表達中所呈現的語義狀態;在對物疏離的同時,對象本身回饋于我們的話語邏輯會愈加清晰。
對湯志剛而言,藝術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藝術的表達同樣是多種多樣的。藝術的語言沒有高下之分,即所謂“是法非法皆為我法”,重要的是語言的傳達和傳達的力度是否最大化地切中了一個畫者真正的所思、所感和所受。湯志剛的作品像一個充滿智慧的綜合體,睿智、內斂、富于滲透性,既是真實的又是無限可能的假設。他極富抽象與非客觀的表達,給人帶來思考,也更有趣。當站在湯志剛《虛幻的風景》系列組畫前的瞬間,我發現作者對于社會文化表現的敏銳感悟,這一超越傳統水彩畫理念范疇的嘗試讓他的水彩藝術更加趨于本真和率性。讓我們看到他從固守到超越文化的態度轉變,筆觸間傳統和當下文化經驗之間相互轉化承接,相互影響和傳染。《虛幻的風景》更是建立在對“風景”文化概念的抽象理解上的作品。水彩在這是媒介的性質了,目的變了,但傳統和特性沒變,只是觀看的角度需要調整。藝術的發展有許多不確定性,未知的期望才能帶來創作的動力。環境在變,知識經驗隨時都在更新和積累,湯志剛樂于去嘗試新的表達,無論是從技巧上,還是從視覺上。水彩本身有許多其它類型無法替代的天然可讀性,這種天然性與文化結合,會顯示出無限的可能性。
湯志剛是一位具有激情的讀者,他總能在平常的事物和事件中找到創作的靈感。他認為,“作品都是在不斷修正中走過來的,一個人在每一時段都有不同的知識積累和表達需要,這個過程其實是豐富自身的文化厚度。思想決定行動,對文化的敏感會抽象出許多藝術表達的機會,詩歌、哲學、傳統文化藝術都會帶來創作的元素,許多想法來源于個人文化的積累,超越材料本身反而會獲得它的實際價值基礎。”他的水彩作品始終都在找尋強有力的文化印象和感性的色彩分析。只有根植于生活深層里的關注、留心、經營和醞釀,藝術之花才會自然而淋漓地開放。從湯志剛豐富的圖像符號、飽滿的色彩空間和多樣的形式表達中,我們能感受到那份涌自于生命深層、樸實而本色的情感,能感受到那份誠摯的對生活所持的熱愛,能感受到那份對流逝的昨日時光的淡淡憂愁和傷感,也能感受到那份在表象圖式之下畫者對認同與歸宿、歷史與現實、發展與保存、文化與象征、物化與心性之間的不懈追問。
湯志剛的水彩藝術作品內容側重于日常生活相關敘述和有關當下社會的個人經驗的闡述,語言上重視思想觀念的表達和其基本的意義指向:心性與欲望等態度所在。畫面色彩濃郁厚重,平實沉穩,局部用筆意象,在語言意義表達上保持著一種對中國傳統審美意境的置換態度,維持和關注著對社會信息的評判精神和真實性表達,同時又保持相對疏離的距離,有著強烈的個性特征和一種對作品圖像精神的個體表述。
欣賞湯志剛的所有作品,我們會隱隱感到有一種厚重和優雅的文化力量徐徐溢出,在我們的眼前游蕩,它如靈魂一樣嵌入任何事物之中,它是一個圓點,一個歸屬,一根牽著風箏的線,發生和將要發生的事物總是在時間的流動中與它變得如此之近。
現代作家余華在談到他的小說時將之稱作為“滿溢的情感里不得不說的話”。我想,湯志剛的畫于他自身而言,也正是他樸實情感和生命本色溢出在畫布畫紙上的“不得不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