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瀘縣又稱龍城,位于成渝雙城經濟圈重要節點和川渝滇黔結合部核心腹地,是全國百個“千年古縣”之一,有著“宋韻龍城”的美譽。自2016年獲得“中國曲藝之鄉”榮譽稱號后,瀘縣積極開展“中國曲藝之鄉”建設工作,努力提升戲曲創作活力、戲曲精品演出水平、戲曲價值引導力、戲曲人才隊伍素質和戲曲品牌效應,讓曲藝之花在瀘縣絢爛綻放。
高位推動" 上下聚力
瀘縣對“中國曲藝之鄉”的建設高度重視,建立專班工作小組,縣委副書記、縣長任組長,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和分管副縣長任副組長,負責統籌“中國曲藝之鄉”建設相關工作。由縣文廣旅局局長和縣文聯主席任雙組長,辦公室設在宣傳部,配備了一名文聯專職副主席和四名文化館、曲協專職工作人員。縣級各部門形成合力,縣委宣傳部牽頭具體工作,縣財政、縣文廣旅局、縣教體局、鎮街等多個部門單位聚力,浸潤式保護傳承發展。培育農民演藝團隊和農民演員,建成一支持續穩定的民間演藝隊伍。瀘縣龍舞、瀘縣鼓書等47項曲藝非遺融入演藝市場,構建“政府搭臺、演藝助力、曲藝唱戲”的活化利用新模式,瀘縣曲藝接連登上央視。
廣建陣地" 曲藝惠民
瀘縣是中國曲藝之鄉,現存及活躍在瀘縣的曲種主要有金錢板、快板、清音、車燈、盤子、相聲、小品、雙簧、諧劇等。瀘縣充分利用曲藝非遺保護項目和曲種資源,廣建陣地。建有一個演出、培訓、交流的核心陣地——龍城曲苑中心。同時還有瀘縣實驗學校的四川清音、瀘縣城北小學的四川盤子兩個“曲藝進校園”傳習示范基地,祥和腰鼓、西苑秧歌、怡園蓮槍、建設快板四個社區曲種傳承點位,以及多個曲藝非遺傳習基地。在瀘縣,曲藝常態化開展傳承保護、惠民展演活動,定期舉辦“文明我來說·曲藝大家演”等群眾文化活動,確保“處處有陣地、時時可共享”的曲藝之風,初步形成“15分鐘曲藝文化服務圈”和“家門口文化共建共享區”的陣地格局,命名了百和、石橋、毗盧、得勝、云錦、玄灘六個鎮為“瀘縣特色曲藝之鄉”,有效提高群眾參與度、滿意度。
守正創新" 藝傳薪火
瀘縣深挖厚植本土優秀文化資源,創立了“曲潤龍城 藝傳薪火”瀘縣曲藝活動周品牌,高質量承辦全國“村晚”示范展示暨四川省“千龍千獅鬧新春”示范展演等特色品牌活動,發掘保護瀘縣鼓書、得勝花燈、牛灘馬兒燈等本地特色曲藝,創作了一大批曲藝精品力作。
瀘縣是一個文物大縣,有多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直以來,瀘縣不時發現數量多、內容豐富、藝術精美、歷史文化積淀深厚的南宋石室墓群石刻。《龍城宋韻》就是以石刻的內容為依據,再現南宋時期的民俗生活。舞臺劇共十幕,分為婦人啟門、扛椅男侍、牡丹花開、勾欄樂舞、四子摘桂、守門武士、采蓮舞曲、六幺舞、夫妻好合、日入而息。《龍城宋韻》從瀘縣南宋墓室石刻中選取兼具美感特征、生活典型和傳遞歷史信息的精品作為素材,以“石頭是有魂的”“石刻是會活動起來的畫面場景”作為創作靈感和思路,讓靜態的石刻畫面變為生動活潑的舞臺場景。以類似中國畫長卷的形式,從深深庭院到繁華市井,從花開富貴到百年好合,從鐵馬金戈到詩酒歌舞,一一展開。《龍城宋韻》是瀘縣展示本土文化的首部綜合性舞臺藝術精品,將為瀘縣實施“創新驅動、產城融合、文旅聯動、富民強縣”戰略,建成“創新新區、暢達新區,產業新區、宜居新區”,率先全面小康凝聚強大的精神力量、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同時,還創作出《打火炮》《四個老漢夸好人》《油罐“上梁”》(原名《油罐興家》)、《數龍橋》等多個作品。編排優秀節目參加四川藝術節四川省群星獎等展演,瀘縣鼓書《二十四個望娘灘》被列入省級重點文藝精品項目,節選作品《除霸》入圍四川藝術節四川群星獎比賽決賽。僅2023年,瀘縣曲藝作品就多次登上央視《農家院里過大年》《鄉村大舞臺》《非遺里的中國》等央媒品牌欄目,向全國觀眾展示了瀘縣曲藝的風采。2023年7月,原創情景快板《禮贊》獲四川省第六屆曲藝雜技木偶皮影比賽曲藝類作品三等獎,該節目在保留傳統快板特色的基礎上,將情景劇、音樂、表演等藝術表現形式融入其中。故事是以2017年“中國好人榜”85后瀘縣民警蔡松松縱身跳水救起兩名兒童后光榮犧牲的真實案例進行創作,創作團隊從蔡松松三十一年來短暫卻不平凡的人生軌跡中,選擇了“汶川抗震救災”“援建藏區維穩”和“搶救落水兒童”三個發生在他身上的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例進行演繹,展現了英雄蔡松松情為百姓、生死一托的不凡壯舉。節目開篇運用甲、乙、丙、丁四個快板演員的相互調侃引出關于“禮贊”的主題,進入“正活”后,則運用三段式的情景再現為大家塑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英模形象,最后在鏗鏘有力的快板節奏中,運用滿懷激情、深情的演唱把“禮贊”的主題推向高潮,進一步升華了對英雄壯舉的頌揚。
2023年9月,瀘縣鼓書《油罐“上梁”》亮相中國曲藝界最高規格舞臺——中國曲藝節,這是已經有150多年歷史的瀘縣鼓書首次亮相于中國曲藝大家庭。故事以主人公朱油罐(朱裕國藝名)新建房屋上梁為故事主線,通過村民和駐村干部幫助他上梁的縮影展現了一幅新農村瓜果飄香、歡歌笑語的喜人景象,體現了村民互幫互助、基層干部積極投身鄉村振興的情懷。11月21日,瀘縣方言喜劇小品《打火炮》參加第七屆“岳池杯”中國曲藝之鄉展演,這部同樣是新農村題材的四川方言曲藝小品作品,幽默可愛的表演贏得現場觀眾笑聲掌聲不斷,笑聲中予人啟迪,展現了當代基層黨員干部廉潔奉公的高尚品質。瀘縣,正在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展示曲藝之鄉的風采,發揮出曲藝在新時代發展中的文化力量。
瀘縣,文化厚重、人杰地靈,在這2100多年歷史的長河中,可以體驗到瀘縣人民對生活和自然的尊重與和諧。瀘縣是一個詩和遠方完美合體的地方,是一個值得探尋的中國曲藝之鄉。未來,瀘縣將著力打造瀘縣曲藝“個十百千”工程——即孵化一“個”全國知名的曲藝活動品牌,培育“十”位瀘縣曲藝名人,培養“百”名曲藝骨干、“百”支曲藝社團,發展“千”名“曲藝大家演”群眾志愿者,將“惠民、育民、聚民”實踐活動常態化、長效化,持續擦亮“中國曲藝之鄉”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