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熊貓家園》是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中共雅安市委宣傳部等協助拍攝的紀錄片。該紀錄片全面展示了雅安在大熊貓棲息地修復、野化放歸、野外巡護、生態保護、申遺考察、廊道建設、紅外線監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以自然為本:保護與利用的“平衡點”
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以自然為本,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在當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人與自然的關系面對著考驗,我們與自然的相處模式也在不斷地適應著快速變換的當下社會現狀。
大熊貓作為自古以來就依賴于環境的動物,它的生存軌跡和歷史繁衍都反映著不同時代里人與自然關系的變化。野生的大熊貓主要分布在四川、陜西、甘肅等地的山區,這里氣候溫潤,山體高,坡度陡,適宜竹子的生長,確保了大熊貓食物的主要來源。但在社會的進程中,大熊貓的棲息地和生活范圍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人類活動對于森林的破壞和土地的開墾導致主要食物來源的減少,加上氣候與繁殖困難的影響,使大熊貓的生存面臨著挑戰。
《熊貓家園》以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大熊貓相關工作者為線索,聚焦了在“人與自然”這一宏大命題下人類所給出的答案——申請大熊貓棲息地為世界遺產,將棲息地作為保護與利用自然的“平衡點”。這體現著以自然為本,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紀錄片從一開始便將鏡頭對準了“五一棚”的研究人員,用大量的特寫和全景鏡頭聚焦他們的工作狀態和工作環境,將大熊貓棲息地的野外環境與工作者的艱難呈現出來。并且采用歷史資料再現的形式,將不同時代的研究者和其對大熊貓的研究工作展示給觀眾,帶來歷史的縱深感和沉浸感,具有審美性和觀賞性。同時,臥龍作為重要的熊貓棲息地也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實踐地,片中利用大量的篇幅對臥龍展開了介紹,在配樂的使用上,這一段極具特色。為了體現生物在此處為生的“蓬勃感”,在段落化蒙太奇的敘述里,先是悠揚的笛聲鳴起,越過茂密的竹林,之后緊接采訪段落,當采訪段落結束后航拍大全景出現,展示棲息地植被覆蓋的情況,這時輕快的交響樂響起,由緩及快,畫面節奏與此相銜接,不斷加快。宏偉壯麗的自然景觀在一次次疊加、一次次鏡頭的起伏里,推至高潮,臥龍成為野生熊貓棲息地是歷史的必然,一切塵埃落定,留下無窮意蘊。
與自然共生:可持續發展的永恒母題
人與自然的命運緊緊地交織在一起,自人類誕生之時起,無處不在的自然緊握著人類各時期發展的命脈,延續至今。可持續發展滲透著人類與自然相處的唯物哲學,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意識驅動和社會發展的永恒母題。北京大學保護生物學教授呂植指出:如今人與熊貓的關系應當由“人進熊退”變為“熊進人退”,大熊貓保護實際上關注的是人,人在過自己生活的同時需要思考“如何給大熊貓留出足夠的空間”。在可持續發展之下,人與大熊貓的關系同與大自然的關系一樣,不在于征服而在于拯救。
《熊貓家園》里將鏡頭聚焦于扎根在這片棲息地的守護者們。自然哺育人類,同時人類也以其自身的方式反哺自然,回饋給自然人類最堅毅的品質和最崇高的信仰。在紀錄片人物段落的敘事中,多采用非線性的敘事策略,守護者們的工作日常以及使命在解說詞的配合下,打破了時空的單一性,多視角、多時間點的呈現。在講述大熊貓攝影師高華康與大熊貓的故事時,片中從現在的時間點出發給觀眾展示了高華康此刻的工作狀態,在之后加入過去歷史中大熊貓與人的接觸,最后才回到現實,繼續講述。同樣李武科和李貴仁父子的段落更是如此,將兩父子的鏡頭畫面相互穿插,在繼承的同時發揚,于保護中發展,體現著一代代大熊貓工作者對于熊貓的堅守和信念。不只是高華康和李武科父子,所有為大熊貓保護和生態保護所作出貢獻的人都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共生,可持續的發展才是人類與自然的相處之道。
《熊貓家園》中對于“可持續發展”這一母題的探討還給出了更深層次的延伸,即“保護大熊貓也是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大熊貓棲息地不只是作為大熊貓生存繁衍的地帶,在這一片土地上還存在著一百萬到幾百萬年以前就和古熊貓生活在一起,共飲一江水、同游一片林的“老朋友”們,保護這片棲息地也就保護了成千上萬的動植物鄰居。人類和動植物本就存在于同一個家園,整個生態系統的欣欣向榮,才能讓生命之輪生生不息,萬物之靈流轉萬世。
攜自然并進:立足未來的發展之路
人類由于自身的發展忽略了對于生態自然的保護,隨之而來的是自然災害和氣候異常,人類為自己種下的惡果付出了代價。現今,人與自然的關系成為發展路上不可忽視的命題,對此我們應攜自然并進,采取立足于未來的行動,保護我們的家園。
對于那些從20世紀80年代走來的人,“竹子開花”的危機他們還歷歷在目,但竹子開花其實是自然規律,大熊貓對此早有應對之策,他們有規律地遷徙便能避免這一情況,不至于沒有了食物來源。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區域之間的改造和修建將大熊貓的遷徙空間“破碎化”,他們不能沿著原有的軌跡進行周期性的遷徙,這對大熊貓的生存帶來根本性的威脅。《熊貓家園》展現了多項立足未來的舉措,開展面向大眾的環境保護普及和教育事業以豐富和加深人們對于自然保護的認知;關停水電站,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從根源上保護水源地;進行人工繁育,利用技術與生物的手段保證熊貓的遺傳多樣性;建立國家公園,“拾起”破碎的棲息地,擴大熊貓的活動空間。
大熊貓棲息地作為世界遺產的一部分,需要人類共同守護,是全人類立足未來發展之路上重要的保護對象。整部紀錄片采用了全球視野,將從古至今國內外研究者對熊貓作出的貢獻呈現,通過四川大學俄羅斯留學生伊卡特琳娜的視角,對“如何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的命題做出回答,展現出國際對于生態保護的態度,以及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根本性原則。
結語
“人與自然”是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對自然的態度決定了人類的未來。《熊貓家園》通過對大熊貓棲息地的申遺和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向人們展現了以自然為本、與自然共生、攜自然并進的態度和行動,體現著中國對于自然保護的責任感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切領悟。人類保護自然即是在保護我們自己。從遠古到今天,這片自然是人與萬物共同的家園,在未知的旅程中,也將共同書寫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