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歷史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古蜀國的開明王朝在此建都,奠定了成都作為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陽建制興筑成都城垣,城周12里,高7丈,成都在這一年正式建立。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岷江兩岸人民興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此,“天府”之美譽流傳。隨著時間的推移,成都逐漸發展成為一座繁華的城市,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前來游覽、定居。在歷史上,成都是一座水網密布,江橋眾多,樹木蔥蘢,繁花似錦的“花城”。五代后蜀主孟昶時,在城墻上遍種芙蓉,故成都還有“芙蓉城”“蓉城”之稱。此外,成都還有著獨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風情,豐富多彩的川劇、變臉等民間表演藝術,獨特的四川方言和飲食文化,這些文化元素共同構成了成都獨特的文化風貌。《外國作家筆下的百年成都》以世界讀書日為契機,介紹了一百年間的4位不同國籍的外國作家描寫成都的書籍,向觀眾呈現出外國作家筆下的歷史成都與體驗嘉賓眼中的現代成都。
文本中的成都
《外國作家筆下的百年成都》以文本為史料,完成了對文本史料的影像化塑造。日本作家山川早水的《巴蜀舊影》便是一例,“所以成都60萬人不用說,附近府縣來參觀者使寂靜的錦江河畔,人馬橋輿,塵煙滾滾,前后難辨”,《外國作家筆下的百年成都》將歷史中的成都白描,成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似乎濃縮在作者的深情之中。
英國植物獵人威爾遜在《中國乃世界園林之母》一書中詳細記載了成都平原及城市中的植物景觀。“城市四周都是高大的城墻,周長約14.5千米,有8座城樓和4座漂亮的城門,城里很干凈,而且秩序井然,漫步街頭,各行各業都有中國韻味。”威爾遜被成都的自然生態所吸引,他認為成都是中國園林藝術的代表之一,擁有眾多精心設計的農村集市體系和講究的城筑修建。這些古老的文化和歷史遺跡讓威爾遜感受到了成都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他將“世界園林之母”的美譽獻給了中國,并將成都譽為“中國西部花園”,在書中描繪了成都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活的追求。
英國作家“劍橋的中國美食專家”扶霞在《魚翅與花椒》中向全世界介紹成都的美食文化,描繪了一個煙火氣十足的成都,大街小巷彌漫的豆瓣醬、花椒和茉莉花茶的香味,“蒼蠅館子”端出的中餐比在倫敦能找到的任何一家餐廳要好吃。這是扶霞從味覺的感官中提取出的成都城市樣本。“大街小巷的人們在屋門口架起煤炭爐子,為一家人做晚飯”也成為成都街頭別樣的特色風景。成都的美食是獨特的文化符號之一,在《魚翅與花椒》一書中,扶霞說“成都人個個都有一張‘好吃嘴’”,她通過親身品嘗和體驗,深入了解川菜的烹飪技巧、食材選擇、口味偏好等方面的知識,并用生動的文字和圖片記錄下來,讓全世界的讀者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中國美食的魅力。《魚翅與花椒》不僅呈現了豐富的成都美食,更讓我們感受到了成都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影像中的成都
在第一章節中日本留學生西川勘之助故地重游,使用疊化等技巧使我們看到了他與山川早水之間的隔空相望。“明治39年6月14日,我離開成都,踏上歸國之路,此行一路順江而行,都在望江樓下船,送客諸氏又一次為我們一行設最后的餞行宴,下午七點半分手登船。”山川早水在《巴蜀舊影》中寫到他辭別成都的最后地點,百年之后,日本留學生西川勘之助再次來到此地,“現在的成都確實發展迅速,高樓林立,但是我身后的望江樓還有錦江依舊沒有改變。山川先生,我現在在成都每天都過得特別舒適,想必100年前的您也和我一樣,每天都過得非常充實吧。”截然不同的兩代人對成都有著相似感悟,在《外國作家筆下的百年成都》中跨時空交流,歷史的圖片與現代的影像平行剪輯,由書中圖片疊化為此刻的成都,仿佛古今交映,令觀眾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我國經濟與文明發展,感受到成都現代城市與古都氣息之間的強烈對比。《外國作家筆下的百年成都》打破了單一的紀錄片創作方式,通過平行蒙太奇塑造出了百年成都的變與不變,帶給了觀眾不一樣的審美感動。
《外國作家筆下的百年成都》盡可能地追求從文本到影像的真實,這種真實通過對“物”的尋覓獲得了證據。野生動植物保護者巫嘉偉帶領觀眾參觀了威爾遜記憶中成都的古老廟宇、歷史遺跡和文化遺址,在寬窄巷子遇見書中描繪的成都草木風物,感受這座城市郁郁蔥蔥的植物景觀和豐富的文化底蘊。觀眾從中既可以感受到書中一百多年前的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也能夠看到成都隱藏于市井街頭的綠意,如墻頭的爬山虎、蕨類植物等,讓觀眾領略跨時空的美好自然。
不僅是“物”的尋覓,還有“人”對“物”的情感。第三章節馬悅然的“可莊”可為案例。在華西壩的老街重拾馬悅然在書中描繪于成都的青蔥歲月,畫面中的目前坐落于“可莊”上的居民樓,拉近了馬悅然的講述與觀眾的情感距離,在“物”與“人”的雙向奔赴中,“物”煥發出了超出物性的力量,文字傳遞出了超越紙本媒介的情感。
《外國作家筆下的百年成都》將百年前四位外國作者對成都的獨特觀察和紀錄,用精美的畫面、樸實的視角、充滿情感共鳴的解說詞與現代成都聯結,從四個不同角度對成都進行全面呈現。全片多次通過成都市貌與解說詞的聲畫結合,傳遞獨特的巴蜀風情文化,更傳遞了包容開放、創新創造、樂觀通達和崇德向善的人文精神,呈現出了情景交融、意境深遠的審美效果。
總而言之,《外國作家筆下的百年成都》成功地呈現了成都的獨特魅力。從歷史到現代, 從文化到生活,從物到人,紀錄片都進行了全面呈現,讓觀眾對成都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也感受到成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所孕育的現代活力。在新媒體時代,紀錄片創作面臨著敘事結構更新與傳播方式迭代等復雜挑戰,《外國作家筆下的百年成都》的成功無疑證明了一個樸實的道理: 唯有愛與深情才能打動人心,文學如此, 影像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