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由中國曲協、遼寧省文聯主辦,遼寧省曲協承辦,中國人民解放軍31699部隊、撫順市文聯協辦的第十一屆全國(撫順)相聲小品優秀節目展演在遼寧撫順成功舉辦。近年來,遼寧省文聯高度重視曲藝藝術的傳承發展,遼寧省曲協多次承辦全國性大型曲藝活動,此次展演在雷鋒生前所在部隊舉辦更顯得意義非凡,既為基層官兵送去誠摯慰問和新年祝福,又使曲藝人再一次感悟雷鋒精神的強大力量,上了一堂生動的崇德尚藝教育課。
展演在《戰鼓拉歌喜迎春》鏗鏘澎湃的節奏中拉開帷幕。振奮人心的鼓樂與部隊文體活動中心的環境十分契合,墻壁上一行大字赫然在目,“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道德”。筆者一邊反復默念這12個字,一邊繼續欣賞學習展演節目,不禁浮想聯翩、思潮翻涌。這12個字,是雷鋒精神的凝練,也是曲藝人的座右銘。
靈魂可以解釋為精神追求。以服務人民為最大幸福,以幫助他人為最大快樂,這是雷鋒的精神追求。追求藝術的真諦進而構建堅強的藝術支撐,這應該是曲藝人的靈魂。
凡從事藝術創作者,必要一心撲在藝術上。評書界大名鼎鼎的《聊齋》,其原著作者蒲松齡20歲左右始作《聊齋》,1679年40歲時結集,以手抄本行世。但著作結集之后蒲松齡并未輟筆,直至1707年,他仍在進行修訂完善。《聊齋》是蒲松齡以生命寫就,是他靈魂的寄托和心血的結晶。
相聲界亦有此類實例。1950年1月19日,“北京相聲改進小組”成立,最初的成員有劉德智、侯一塵、孫玉奎、侯寶林、高德明、常寶霆、羅榮壽、高鳳山、佟大方、全長保、于世德等11人。相聲改進小組組織演員集體學習,開展業務討論,剔除傳統節目中的不良內容,創作新的節目,印制演出腳本;訂立演出中的監聽制度,確保演出內容健康向上。他們的做法對全國各地的相聲演員產生積極影響,使得相聲健康發展。“保住相聲、讓相聲更好”是相聲改進小組的靈魂,充分體現了他們對相聲藝術的熱愛,對藝術的高度負責。
展演節目中的小品《速度與激情》,是鐵嶺民間藝術團的幾位演員表演的。鐵嶺民間藝術團是以演出秧歌劇及小戲、小品、二人轉等具有鮮明地域風格節目為主的專業藝術院團。“創作排演獨具遼北特色、膾炙人口的節目”是鐵嶺民間藝術團的靈魂,他們堅定文化自信、擔當使命、奮發有為,以“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藝術定力和“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追求,潛心耕耘、艱辛勞作。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絕無貪多妄念。物質是保證正常生活的必要條件,但不應是終極追求,文藝工作者追求的當是藝術的精湛和它帶來的社會價值。
有本事就是要業務精湛。“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無論是鞍鋼的推土機手,還是參軍入伍后的汽車駕駛員,雷鋒都傾盡熱情做好本職工作。曲藝人的“有本事”,當是練好扎實基本功,編演優秀節目,并不斷努力學習、提升自我。展演中的《中國好舌頭》《分享大會》兩個節目,即充分展示了演員過硬的基本功。
曲藝人的“有本事”最應體現在打造自己的代表作上。代表作要在藝術上有上乘造詣,得到業內同行普遍認可,收到理論評論界的正向評價,而最重要的,是能經得起觀眾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挑剔”。
眾多曲藝家的名字和代表作的名字經常是關聯出現的,如劉蘭芳之于《岳飛傳》、單田芳之于《白眉大俠》、袁闊成之于《烈火金剛》、田連元之于《楊家將》。據《田連元自傳》記載,田先生在錄制電視評書《楊家將》時,為了將評書藝術與電視藝術很好地結合,“下了一個決心”,就是在播講時要有“豐富的、準確的面部表情,包括和諧的、合理的形體動作”,為了體現曲藝本體特征,還要“更注重強調語言的特殊性”,即“語言的節奏感、語言的形象性、語言的生動性”,具體的標準“一是要有點趣,二是要有點味,三是要有點勁,再一個是要有點詞”。
1985年,電視剛剛普及,遼寧電視臺的評書《楊家將》獲得極大成功,田先生被譽為“電視評書第一人”。田先生的成功,是因為他深厚的藝術功力,是因為他遇到了好的契機,更是因為他對藝術的孜孜以求。不見得所有曲藝人都能幸運地擁有自己的代表作,但擁有自己的代表作應該是所有曲藝人的一種追求。“代表作”的產生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但作為曲藝人執著追求、發揚“釘子精神”的“擠勁”和“鉆勁”,卻是代表作產生的重要因素。
有血性就是銳意進取、自強不息,永不服輸、永不懈怠。曲藝人的“有血性”當體現在始終如一的沖勁、闖勁、探索勁上,體現在對舞臺的始終摯愛和對藝術的不懈追求上,體現在始終以最好的技術、最佳的狀態、最真誠的情感同受眾交流上。
展演中,常佩業攜弟子辛宇合說《學無止境》、趙炎與付強共演《軍營春聯》,趙、常二位先生均已70多歲高齡,但披掛上陣,老當益壯、寶刀不老、猶見精神。《軍營春聯》緊扣部隊生活,用相聲的方式熱情歌頌新時代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成就,展現新時代軍人的颯爽英姿。《學無止境》題目即立意,告訴人們應該懂得和堅守“學無止境”“藝無止境”的信條。
曲藝界居高齡而勤奮者眾多。據《郝赫回憶錄》載,遼寧籍曲藝作家郝赫先生1965年開始曲藝創作,至2020年已出版發表長篇評書、鼓書作品10部,短段800余篇。平均算來是5.5年一部大書,1個月1.21個短段。郝先生現已82歲高齡,仍筆耕不輟、奮筆疾書,他是永不懈怠的楷模,是我們后輩學習的榜樣。
曲藝藝術是我們的摯愛,不因年長年少動搖對她的愛,不因地位資歷動搖對她的情,不因弱小強大動搖對她的執著。
曲藝人的有品德首以謙虛為要。有傲骨不可有傲氣,此為謙虛之一。知山外有山,方能積跬步至千里。《梅蘭芳舞臺生活四十年》記載了一則小故事。“楊月樓有一次請孫十爺(孫春山)聽戲,要求他指出缺點。那天孫十爺很用心地在臺下聽,瞧得不對的地方,就放一顆瓜子在盤子里計數,等那出戲唱完,盤里的瓜子也快滿了。到了后臺,楊老板問他,‘今天的戲怎么樣?’孫十爺的回答是:‘我們改天再細談吧。’”梅先生是這樣評價這件事的,“自己是往往不會覺得本身的弱點的,所以要靠客觀的正確批評,才能求得更深的進步。”“前輩藝人有兩個特點是值得注意的:(一)他們在平時虛心求教,接受批評來充實自己的藝術。(二)到了臺上,那可就絲毫不肯含糊。” 楊月樓在當時已是負有盛名的第一流演員,他的表演尚有不足,這說明藝無止境;他能夠虛心地向一位票友請教,這是他的品德,是繼續攀登藝術高峰的基石。
團結為謙虛之二。古有“相幫相”之說,今有“社團聯盟”之舉。展演節目《趣說遼寧》是由“遼寧小劇場聯盟”選送的。近年,遼寧相聲小劇場蓬勃發展,為了更好更規范地發展壯大“兩新”隊伍,推動曲藝發展,遼寧省曲協倡導成立“遼寧小劇場聯盟”,來自沈陽、大連、鞍山、營口等地的小劇場紛紛加入聯盟,攥成拳頭、形成合力。早在2015年首屆曲藝高等教育高峰論壇在遼寧召開之際,遼寧省曲協即倡導成立“遼寧省高校曲藝社團聯盟”,旨在幫助大學生增進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不斷提高曲藝創作、表演、研究和教學水平。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就是要摒棄不和諧因素,求大同存小異,聚眾人之柴旺曲藝之火。
守規矩為謙虛之三。舊時藝人行藝,為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即定有行規,如“不得捋葉子”“‘道活’不外傳”“不得臨場告假”“不得刨活”等。這些行規是當時社會條件下產生的,有些行規放在當下已經不適用,但有些規定仍有積極意義。
為了進一步加強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建設和文藝行風建設,2012年中國文聯發布《中國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公約》,其核心內容是“愛國、為民、崇德、尚藝”。2015年中國曲協發布《中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要求廣大曲藝工作者,胸懷祖國,藝為人民;深入生活,曲隨時代;敬業奉獻,說唱百姓;崇尚學習,守正創新;敬重舞臺,服務大眾;尊師重教,包容和諧;健康批評,引領風尚;遵紀守法,公平競爭;德藝兼修,擔當使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做藝先做人。《中國文藝工作者職業道德公約》與《中國曲藝工作者行為守則》就是新時代曲藝人的“行規”,曲藝人理當恪守。
“雷鋒同志經常說,人活著不是為吃喝,要為社會做工作,那才是最大的幸福和快樂。”這是展演節目群口快板《雷鋒精神》中的臺詞。在雷鋒生前所在部隊歌頌雷鋒,這是展演活動“把點開活”的點睛之筆。“雷鋒精神”時刻為我們注入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雷鋒精神光芒永駐!曲藝人必將時刻不忘學習雷鋒,做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曲藝人,在未來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奮發昂揚!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