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慧麗
★整本書閱讀不僅可在閱讀時積累更多的語文知識、閱讀方法,還能實現閱讀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高。為了取得更好的閱讀效果,我們可以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讓整本書閱讀變得更加簡單和輕松,順利消化和掌握更多知識與技能。
一、思維導圖的特點
思維導圖是一種利用圖解方式進行記憶的重要工具,具有獨特性、結構化、發散性、工具性的特點。思維導圖采用圖片、文字、箭頭相結合的方式,從一個中心入手逐漸向外發散,將中心詞分解為多個不同的分支,讓原本抽象復雜的思維變得更加直觀和形象。思維導圖中包含各種顏色、圖像、詞匯、線條等,可更好地處理各類信息。總而言之,思維導圖不僅能夠記憶、再現和遷移知識,還能實現分析、歸納、整合信息能力的提高。
二、思維導圖在整本書閱讀中的應用
(一)確定主線法
1.以人物為主線
在小學階段,教師會根據我們當前學習的內容、學習能力、知識基礎等,設計出多樣化的課外閱讀書單。在整本書閱讀的書單中,教師通常都會給我們加入一些小說類型的文學作品。要想更好地閱讀,我們需要分析書中的人物形象,并將人物作為思維導圖的繪制主線,從整體角度把握整本書的結構。
例如,在閱讀《西游記》時,我們可將書籍中的師徒四人作為思維導圖的主線,其中“西游記”是思維導圖中的中心詞,向外發散出沙僧、唐僧、豬八戒、孫悟空等分支,再逐步進行細化,全面分析和研究這些人物的特點。在剛開始閱讀時,我們需要先繪制出一個簡單的思維導圖;之后,我們可以一邊閱讀一邊分析師徒四人的特點,并將對應的章節、故事大致內容以及人物特點等填充到思維導圖中。
又比如,在閱讀《湯姆·索亞歷險記》時,我們可多次閱讀書籍。在第一遍閱讀時,我們需要大致了解故事內容,厘清書籍中的主要人物,以及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在第二遍閱讀時,我們就需要結合書籍內容設計思維導圖,其中中心詞為“湯姆·索亞歷險記”,首層的分支就是書籍中的所有人物,次層分支就是典型事例、人物特點、讀書感受等。這種簡單的思維導圖能夠讓我們集中收集和整理書籍中的人物關系,也能一目了然所有的情節與人物。在以人物為中心繪制思維導圖時,我們還可為這些人物繪制動畫形象,讓思維導圖內容變得更加生動和有趣。
2.以事件為中心
整本書涉及非常多的內容,我們在實際閱讀時難以兼顧所有的細節內容。這時,我們就可以發揮思維導圖的優勢,按照書籍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思維導圖形式。針對一些具有較強故事性和情節性的書籍,我們可以根據書籍的經過、起因、結果等繪制思維導圖;如果是一些由短篇故事組合而成的歷史故事書籍,我們可以從時間線的角度入手繪制思維導圖,有針對性地厘清書籍中的所有事件;如果是一些經常變換地點的書籍,我們可以從地點角度入手設計地圖式的思維導圖。
在實際繪制思維導圖時,我們可以將書名、事件名稱等作為思維導圖中的中心詞;將故事中的主要情節作為第一層分支;在閱讀過程中提煉出書籍中的關鍵詞,將這些關鍵詞寫在第二層或者后邊的分支上;在完成整本書的閱讀后,我們需要再次進行完善和修改。例如,在閱讀《一粒種子的旅行》時,我們可以一邊閱讀一邊繪制思維導圖,將“一粒種子的旅行”作為中心詞,并向外發散出多個分支,即借動物之力、種子的翅膀、自身的力量、風力等,再進一步向外發散。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能從書籍中提煉出更多的信息,還能系統概括故事內容、主要事件等(見下圖)。
3.以個性為主線
在學習使用思維導圖進行整本書閱讀時,教師會鼓勵我們進行自由創作,不限制內容、圖案、主線、格式等。因此,我們會從不同的角度入手確定個性化的主線,如表達方式、好詞好句、人生哲理、謀篇布局等。
(二)分層繪制法
在整本書閱讀中,我們經常會應用到分層繪制法,從更多的角度繪制思維導圖。第一層,整體分析整本書籍,從封面、書名、前言入手確定第一層分支。在閱讀整本書時,我們通常都需要閱讀多次。在第一次閱讀時需要系統瀏覽,確定好中心詞和中心圖像,也可將書名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詞,再從前言、封面入手確定好主人公、作者、主題思想、寫作背景等信息。例如,《朝花夕拾》這本書篇幅較長,并且涉及非常多的故事。在實際閱讀時,我們可將“朝花夕拾”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詞,再將寫作年代、作者、作品別名等作為第一層分支。
第二層,利用故事情節,結合目錄確定思維導圖中的第二層分支。在完成初步閱讀,并繪制完第一層的思維導圖后,我們需要重新分析書籍中的目錄,從中提煉出關鍵詞,并利用這些關鍵詞確定第二層分支,在閱讀過程中進行完善。例如,《朝花夕拾》中一共有10個不同的故事,并且包括后記、引言等。在繪制思維導圖時,我們可以根據這些故事的目錄信息確定第二層分支,由此構建出思維導圖的主體框架。
第三層,細致深入閱讀,根據閱讀細節確定思維導圖中的第三層分支。在確定第三層分支時,我們需要再次進行細致閱讀,從表達方法、人物性格、書籍內容、遣詞造句、讀書感受等角度入手分析文本內容,準確把握書籍的特點,從中提煉出人生哲理、豐富情感。在深入閱讀的過程中,我們能真正進入主人公所構建的世界中,能對作品產生更多的理解和認知。《朝花夕拾》中的每個故事都是非常清晰明了的,人物形象也變得更加立體與豐滿。
(三)比較閱讀法
在整本書閱讀活動中,我們會閱讀不同類型的書籍。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我們可以采用比較閱讀的方式,將不同的書籍內容借助思維導圖的方式聯系起來。在課堂中,教師經常會開展群文閱讀活動,這可幫助我們逐漸掌握比較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在對比分析過程中積累知識。因此,我們可在整本書閱讀書單中選擇存在關聯的兩本書籍進行閱讀,可以是同作者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同類型的作品。
例如,在閱讀《橡樹上的逃亡》和《格列佛游記》時,我們就可從作者的生平事跡、命運、性格等角度入手,分析這兩位作者作品風格的差異。在整本書閱讀中,我們要為不同的書籍繪制不同的思維導圖,系統概括、總結每本書籍的情節、結構、主旨等。在兩本書籍中,不同人物的歷險經歷有所不同,產生的感悟和體會也有所不同。在對比分析過程中,我們能進一步梳理故事內容,總結出哪個主人公更加勇敢。
除了要進行書籍內容的對比閱讀外,我們還可在完成思維導圖的繪制后,在組內進行互動交流,在分析、鑒賞別人思維導圖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繪制思維導圖的方法。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繪制思維導圖的思路和方法也有所不同。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我們能相互學習,不斷完善思維導圖中的內容;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整本書的閱讀、思維導圖的繪制都會變得更加完善。
(四)學習思維導圖類型
為了更好地應用思維導圖,我們需要學習思維導圖的類型以及繪制方法。在整本書閱讀中,我們最常用的思維導圖有以下幾種:第一,氣泡圖。該類型的思維導圖可直觀展示人物形象。例如,在閱讀《夏日歷險記》時,我們就可以利用氣泡圖來介紹主人公的性格,如熱情、善良、勇敢等;可以將這些性格放在不同的氣泡中,讓人物形象的概括更加立體和全面。
第二,括號圖。該類型的思維導圖可幫助我們梳理人物關系。整本書閱讀中通常會涉及各種各樣的人物,我們在閱讀時容易出現人物混淆的情況。此時,我們就可嘗試利用括號圖系統梳理人物關系。例如,在閱讀《夏日歷險記》時,我們可以將“杰伊”作為思維導圖的中心詞,再梳理出杰伊與親人、寵物的關系。
第三,流程圖。對于我們來說,整本書閱讀具有一定難度,會在閱讀時出現情節混亂、模糊的情況,無法保證閱讀效果。此時,我們可利用流程圖來梳理,總結書籍中的情節,將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更具有色彩效果和組織性。
第四,樹狀圖。只有我們具有較強的信息整理能力,才能順利完成整本書閱讀。因此,我們可嘗試運用樹狀圖來整理書籍中的各種信息,將整個書籍中的內容串聯起來,逐步構建成一個整體。
思維導圖與整本書的融合,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更快更好地閱讀書籍內容,還能發展我們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順利厘清閱讀思維。因此,我們在整本書閱讀中可將人物、事件等作為思維導圖的繪制主線,積極參與到比較閱讀活動中,更快更好地積累知識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