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菊
★著名作家蕭乾曾說:“文字是天然含蓄的東西。”筆者更想說,文字也是生活藝術化的東西,我們的平凡生活通過抽象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透過文字窺探生活的本來面貌甚至超越生活的本來面貌;更讓同樣的內容、構思呈現出不一樣的藝術水平。有的人寫出來的文章會讓讀者覺得蒼白無力,有的人寫出來的文章就會讓人覺得韻味無窮。本文將從細節描寫的概念和要求出發,并結合教材中經典文本實例談談,寫作應該如何從細節出發,提升我們的記敘文寫作水平。
一、關于細節描寫的認識
細節描寫就是在寫作的時候,把生活中細小的事物,如一個動作、一個神情、一句話等用特寫鏡頭的形式并通過準確、生動的語言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進行細微而具體的刻畫。在文學寫作中,表現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進故事情節、深化作品主題、創設環境氛圍等文學表現藝術都離不開細節描寫。一般地,細節描寫有以下的要求。
(一)真實的呈現
葉圣陶曾說過:“生活猶如泉水,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毫無疑問,作文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生活是真實的,那么作文也應該呈現真實性。比方說在魯迅的《孔乙己》結尾,孔乙己最后的一次“亮相”居然是如此的悲慘:“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這個細節描寫非常符合孔乙己的遭遇,而且極具邏輯性:因為雙腿折了,所以盤著腿;墊一個蒲包是為了避免二次受傷;用繩子系著并掛在肩上,這樣就能保證身子在向前移動的同時墊子也移動。而這一連串細節都歸功于真實的描寫,雖然魯迅描寫的是孔乙己悲慘的現狀,但是也讓我們看到了悲劇下的真實,而作文的真實,就是要還原我們生活中真實的情景。
(二)典型的刻畫
就像議論文的論據一樣,細節也需要典型,典型的細節即要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和環境描寫的且能表現文章中心的細節來寫。成功的細節描寫必須是為刻畫人物性格特征和深化主題服務的,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中,關于父親過馬路的細節描寫:“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生活中可以表現父愛的細節、行為很多,但作者單獨將這個過鐵道買橘子的細節寫得讓人看到了一個父親愛子的淳樸、發自內心的真摯,讓人看后感動萬分。
(三)獨特的體現
細節不單單要真實,還要獨特。何謂獨特的細節呢?所謂獨特是指別具一格的細節。比方說寫父母的愛:要么就寫自己生病了,父母細心照顧;要么就寫準備上學了,父母早起為自己做早餐;要么就寫接自己放學,父母早早地等待在學校門口……并不是說不能描寫這些細節,而是這些細節大家都耳熟能詳,寫的時候就顯得千篇一律而沒有個性。同樣寫母愛,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就顯得獨一無二了,“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一句中的“密密縫”三字,雖然描寫的是母親的普通動作細節,卻讓人聯想起這樣的一個畫面:黑夜,在昏黃的油燈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母親正在專注地穿針引線,而縫制好的成品是那么細密、結實和暖和, 母親對兒子的那份想念、祝福、期盼等都融入了這一針一線中。于是獨特的場景和描寫讓人浮想聯翩,感動萬分。
為了實現以上三個方面的要求,在實際寫作訓練中,我們需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細致觀察。所謂“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們記敘文中的描寫都來源于生活的點滴,這需要我們細致地觀察生活,用文字去記錄生活,才能呈現生活的細節。第二,善于積累。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寫出優秀的作文,一定要有充足的素材,在充足素材的基礎上,我們才能調動自己的思維去將腦海中的情景描寫細致。除了做好日常寫作訓練的事宜之外,我們還要掌握細節描寫的技法,讓我們記敘文寫作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二、細節描寫的技法
關于細節,其實可以從人物細節和環境細節兩個方面入手,這也是記敘文中的兩個重要元素,下文將圍繞這兩個方面展開論述,希望對廣大學子有一點寫作上的啟示。
(一)生動傳神,刻畫人物形象
一般地,人物細節的描寫方法往往通過動作描寫、外貌描寫和神態描寫來體現。比方說在《臺階》中有這樣一段動作描寫——“有一天,父親挑了一擔水回來,噔噔噔,很輕松地跨上了三級臺階,到第四級時,他的腳抬得很高,仿佛是在跨一道門檻,踩下去的時候像是被什么東西硌了一硌,他停頓了一下,才提后腳……”句子中的“跨上”“抬得很高”“停頓”都是父親細化的動作描寫,作者故意延長了父親挑水上臺階的過程,體現老父親對臺階的珍惜。作者還運用了聯想,如“仿佛是在跨一道門檻”,意蘊更加深厚。
外貌描寫是最能讓人從第一印象中看到人物個性特征的重要手法,代入感極強,如楊絳的《老王》中關于老王的描寫臨景性極強——“他面如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爬出來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讓人看到了善良的老王瀕死前的消瘦,讓人頓發憐惜之情,更感嘆下層小人物的無奈和悲哀。
還有就是神態描寫,神態是一個人面對偶發事情時候的反應,這種反應具有即時性,更能反映人物的內在心理。比方說在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中就有這樣的描寫,當父親看到賣牡蠣的人像于勒時——“他的臉色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當肯定賣牡蠣的人就是于勒時——“我父親臉色早已煞白,兩眼呆直”,兩個神色的細微變化顯示出他內心的驚慌失措,一個“拜金男”的形象躍然紙上。所以,觀察生活中一個人在對待某件事的態度、反應,將其記錄下來,寫作的時候能讓我們作文的人物形象更加深刻和鮮明。
(二)精心描繪,呈現臨景畫面
環境描寫是記敘文當中的重要元素,但是文學中的環境不是視覺性的畫面,也不是聽覺性的場景,而是單調的語言文字,這就需要我們用文字展現細節,妙筆巧生花。例如,描畫大海,有的同學就說它一望無垠、遼闊無邊,這是對它規模大的形容。至于大海是怎樣的呢,卻沒有具體描寫。而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中,他談及大海“平靜得好像綠色的大理石桌面”,這里作者巧用比喻,將大海的外形跟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聯系在一起,更具有臨景性。
對于生活中一些神秘的、讓人驚慌失措的外在環境也更能牽動起人內心的漣漪,比方說在曹文軒的《孤獨之旅》中那段對“暴風雨”的刻畫——“天黑,河水也黑,蘆葦蕩成了一片黑海……臨近中午時,雷聲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過不一會,暴風雨就歇斯底里地開始了,頓時,天昏地暗,仿佛世紀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風聲和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這段細節的暴風雨刻畫讓人觸目驚心,不禁反思——當真正的暴風雨來臨的時候,難道不是這樣的嗎?如果我們能夠站在一個同齡人的角度去看這場暴風雨,那就顯得更加心驚膽戰,更貼合主人公杜小康的恐慌心理,更被他直面困難的勇氣所折服。因此,如果能對記敘文中的環境描寫多一些細節化的刻畫,作文會更有水平。
俗話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細節描寫對文章主題思想的凸顯、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義,俗話說得好:“于細微處見精神。”對人物、事物、環境進行細致的描寫,往往能夠達到非同一般的效果。
當代著名作家賈平凹說過:“細節是生動的,像春天的樹干上生出的綠葉和花朵。有了它,文章就有了生氣。”因此,我們在實際的寫作中,不能忽視細節描寫的力量,如果缺乏具體生動的細節,寫出來的作文就會平淡乏味,缺少表現力;而如果有了真實、典型、獨特以及形象的細節,就會有鮮明的亮點,讓我們的作文因細節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