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佳林
★抒情散文具有豐富的人文情懷,對于提升我們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講求形散而神不散,獨有的語言表達形式、深邃的思想內涵,創造出一種發人深思的意境,即使相隔久遠,依然能夠在我們的內心蕩起漣漪。
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以綿密細致的筆觸,寫出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無奈。文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修辭方法和寫作技巧,且用詞精準講究,是我們寫作練習中重要的語料庫。通過閱讀和模仿,我們能夠更好地提升寫作的水平。下面,我們就以《匆匆》為例,一探散文創作的精髓所在。
一、修辭啟思,藝術飛翔
不管是閱讀還是寫作,我們在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各種修辭手法,比如排比、比喻等。這些修辭手法能夠給我們的文章增添很多色彩,讓情感表達更加精準細膩,也會讓一些看似抽象的事物變得活靈活現。
修辭手法是我們日常寫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使用好修辭手法,就需要我們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細致地觀察身邊事物的特點,并綜合運用修辭手法進行描述。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匆匆》,了解朱自清對時間這個抽象之物的看法。
在《匆匆》中,為充分彰顯自己的情思,作者以豐富的想象賦予時光以可視化的形象,并以擬人手法闡釋“匆匆”形象。例如,作者形容太陽仿佛有了“腳”,它“輕輕地挪移”,賦予意象“太陽”以人格化情感,將太陽的“躡手躡腳”“悄無聲息”形象地加以呈現,闡釋了日子在無聲無息中流逝,如在飯碗、水盆中的日子,以及在“我”的眼前、手邊、身上、腳邊和嘆息中的日子。用“跨過”“飛走”“溜走”“閃過”等動詞將日子生動地呈現出來,給讀者以極強的畫面感。
太陽本身是沒有情感的,屬于自然之物范疇,但是在描寫太陽標定時間特性的時候,就將太陽這個本身自然的事物擬人化了,仿佛太陽是身邊一個調皮的小孩子,它偷偷從自己的身邊溜走,悄悄拿走了一些東西,我們卻沒有察覺。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下,時間有了具體的形象,將無形的東西化作了有形。
另外,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以“針尖上一滴水”喻指日子,并以“一滴水”和“大海”兩者進行鮮明對比,體現了日子的渺小與易逝,展現了作者對生命的哲學思考。啟迪讀者應該珍惜生命、珍惜時光、珍惜當下。
作者還以“輕煙”和“薄霧”比喻日子,并將“我的日子”與“時間流逝”進行對比,進一步強化了惆悵與迷茫。日子、時間這些無形且難以捉摸的事物,在作者的筆下,仿佛擁有了自我意識,使人感覺不再是身處一片虛無之中。這樣的描述,使讀者和這些虛無之物有了接觸和交流,巧妙地避免了單純寫迷茫失措可能帶來的單調乏味,增強了讀者的沉浸感。
二、詩意筑境,美在其中
詩化的語言,是打開文章意境的鑰匙。我們的文章想要變得更有節奏感和韻律感,就需要我們在寫作的時候把握語言特點,采用重復、對仗等形式,讓文章的句子更加優美。
在這個層面,作者朱自清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范。通過多元化的符號和意象點綴自己的語言,給讀者帶來了更多美學上的感受。無論是詩歌還是散文,朱自清的語言造詣都非常深,既有清新質樸之感,又有簡潔素雅之美;既有詩歌中的節奏美感,又有精練的口語化特征。
在《匆匆》中,朱自清就有大量這類的嘗試。比如,疊詞是朱自清語言的一大特點。如題目“匆匆”,以及“漸漸空虛”“頭涔涔”“淚潸潸”“斜斜的太陽”“赤裸裸”“白白走這一遭”等,通過不同形式的疊詞賦予文章以音韻美和節奏感,從而豐富了讀者的閱讀體驗。
疊詞不同于書面化的語言,它有著很強的口語化的特點,給人以親和感,同時又帶來韻律上的美感。通過大量的疊詞,我們可以從中讀出作者對時光的感慨和描繪。
另外,文章開篇的三個排比句,以燕子、楊柳、桃花三種意象說明了自然現象的循環往復,是詩句當中經常會使用到的方法。通過不斷地重復強化作者的情感,不僅讀起來有語氣增強的效果,在意蘊的表達上也有層層遞進的意味。
文章第三自然段中如“洗手的時候”“吃飯的時候”“默默時”等,都在重復這一表現手法的使用。除此之外,文中還有很多灑脫自由的散句,如倒裝句、長定語等,這些句子的使用豐富了文章的語言形式,讓全文音樂之美與節奏之韻和諧共存,猶如詩篇般悠揚動人。
三、問句含情,意蘊深長
散文的“美”體現在很多方面,包括韻律、修辭、意境等。如果想要表達出哲思和深刻內涵,就要通過問句來展現。在《匆匆》這篇課文中的十二個問句是作者表達內心所想的一種獨特方式。作者在自問自答或者自問不答的過程中,為我們抽絲剝繭地展現了他對“時間都去哪里了”的深度思考。
沒有高效的問,就沒有真正的思。有問有答,帶動讀者的思考,有問無答,則讓讀者在讀完之后深刻地思考。閱讀和思考,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和作者一樣,經歷了一場時間的追問。同樣,在我們寫作的時候,也可以使用這樣的表達方式,邊問邊答,或者直接設問,讓文章更加有深度。
綜觀全文結構,“問句”是解讀文本的關鍵。如第一自然段中的四個設問、第四自然段中的六個連續設問,以自然現象的循環往復為始,以日常的生活化場景闡釋了時光如何匆匆溜走,最后又以內心的獨白回應了時光的易逝。
作者通過一系列追問來表達時間的匆匆流逝,通過對比時間流逝的迅速和自己無所事事的緩慢狀態,展現人物和環境之間相互節奏不對等的狀態,反襯作者的迷茫之感。但是對于這種迷茫,作者并沒有哀嘆和彷徨,而是將這種情感交給讀者,讓讀者在閱讀時思考。以自然現象和具體物象賦予“匆匆”以畫面感。以留白的方式,讓讀者意識到珍惜時間的重要性,也幫助讀者厘清自己的思想,堅定地做出決定。
《匆匆》這篇散文筆觸清新細膩,情緒豐富復雜,既有慨嘆與惋惜,也有迷茫與彷徨,當然也包括憧憬與堅定。在閱讀的時候沉浸在作者為我們編織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之中,將我們通常經歷卻無法言說的情緒,用巧妙的方式精準呈現。這篇散文不僅真實,還具有美感和韻律,將我們迷茫的情緒寫出了詩篇一樣的意境,值得我們深入閱讀和欣賞。
單純的閱讀分析尚顯不足,我們需跨越閱讀的邊界,開啟仿寫之旅。仿寫,便是模仿作者的筆觸與匠心,將日常生活中常遇卻難以言傳的情感與事物傾訴于紙上。這個仿寫的過程,不僅是對作者情感的再次感悟,更是對文本語言與形式的內化。正是在這樣的品味與領悟中,我們的言語能力才能悄然提升,逐漸掌握寫作的奧秘。
“言”“意”相互融通,靈活互轉,方能入乎其內得其意,出乎其外得其言。我們在仿寫的過程中,也要注重和生活的連接,給仿寫注入情感活水,有利于搭建我們的高階思維,最終提升我們的語文寫作水平。